日期:2019/09/29
經文:馬太福音六章5-13節
5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6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7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8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9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10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11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12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13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引言
在華人的社會文化中,或許我們從小就被自己的家庭(或家族)灌輸一種觀念:「要讓父母顏面有光,要讓祖宗得到榮耀」。就這樣,多數人自出生開始就一直在互相比較的過程中成長。
今年九月初休假期間,我和師母有機會去南部一個家庭造訪,這對夫妻今年初剛獲得一對龍鳳胎(兄妹)。聽他們說,長輩們常拿他們兩個孫子做比較;比如說,因為哥哥比妹妹更會吃(所以長得比妹妹大隻),因而長輩都會告訴妹妹要多吃一點。此外,哥哥也比妹妹有較多的笑容,因而長輩都會提醒妹妹要多一點笑容才會得人愛。有趣的是,阿公比較喜歡妹妹,阿嬤比較喜歡哥哥。
其實,這些話聽在母親的耳裡真的很不是滋味,誠如俗話所說:「手心手背都是肉」,無論是哥哥或是妹妹在母親眼中都是心肝寶貝,都有他們獨特的一面,為什麼這些長輩偏偏要將這對兄妹做比較,特別是在他們還是嬰孩的階段就當著他們的面掀起兄妹之間的爭端呢?坦白說,手足之間會互相比較都是長輩在有意和無意之間建造起來的。
或許補習班就是抓住了華人這種「比較」的文化,因此他們喊出了一句至今仍影響每位父母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於是,我們看見許多家長在孩子仍稚幼時就讓他們學習各種才藝,到名師所開的補習班補習,為的就是示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因為孩子的成就(拿第一名)將使父母和家族充滿榮光。
只是,在猶太信仰和基督信仰的觀點中,榮耀永遠只歸於全能的造物主──耶和華上帝,任何受造物都不能往自己臉上貼金,更不能誇耀自己的作為。因此,在主禱文的最後以「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祢的,直到永遠」作為結束,其實是要提醒世人學習在生活中常常尊主為大,如此一來就能享有上主豐盛的賜福。誠如《箴言》二十二章4節所說:「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
唯有上帝配得我們頌讚
牧師已經用了八週的時間來分享「主的祈禱文」,如果我們有認真聆聽,就不難發現主禱文的內容都是「我們與上帝關係的連結」,當我們愈清楚上帝的心意時,我們就不會在禱告時妄求。最後,主耶穌在這段禱告文以一段「對上帝的頌讚」作為結束。
或許我們會感到疑惑,為什麼《台語漢字版聖經》沒有這段經文的記載?而在《和合本聖經》中,這段「對上帝的頌讚」之後有幾個小字寫著「有古卷無因為至阿們等字」;而在大多數版本的《聖經》中也只是在經文註腳處指出「有些較晚的抄本加上這句禱詞」(直到主後第二世紀才確定加上這段頌讚)。只是,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告訴我們主耶穌是否有說出這句「頌讚詞」。
依據猶太人禱詞傳統以及主禱文的結構來看,主耶穌不可能以「救我們脫離兇惡(負面的意識)」作為禱告文的結束。一般來說,他們都會以一段「向上帝稱頌讚美」作為「必要的」結束語。當然,猶太人不僅在禱告中會向上帝大聲頌讚,其實我們也可以常常在舊約和新約的經文中見到這樣的頌讚,因為這就是猶太人的信仰生活。
比如說,大衛為了替自己的兒子募集建造聖殿的經費,他獲得眾族長、首領和官長的支持之後,就在會眾面前頌讚上帝說:「耶和華啊,尊大、能力、榮耀、強勝、威嚴都是你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你的;國度也是你的,並且你為至高,為萬有之首。」(代上29:11)而保羅常常在其書信中以讚美的心感謝上帝給他認知的啟示,就是沿用舊約傳統的頌讚語。
由此可知,無論是在舊約或新約時期,信仰並敬畏上帝是獨一真神的人,在其禱告中一定都會宣告且頌讚上帝的國度、權柄和榮耀,因為祂本是天地萬物的主宰者,只有祂配得受到如此的尊崇。
主耶穌在禱告文的最後用「頌讚」作為結束,除了要表達猶太人禱詞的傳統之外,其實也是為了與前述三句「向上帝的祈願(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禱詞相互呼應。
首先,耶穌以「國度」對應「願祢的國降臨」。既然這個世界是上帝所造,祂起初的心意就是要建造一個「尊主為大」的國度,為使天上地下一切的受造物都齊聲頌讚上帝的奇妙聖名,並且萬邦、萬國、萬民也都願意宣認上帝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這就是我們在信仰告白中首要宣認的事──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在上帝的國度中,生命永遠不會感到枯竭,因為我們可以持續與上帝有緊密的連結,如同葡萄枝連結於葡萄樹,我們除了在身心靈的層面可以獲得餵養之外,也能夠藉著多結果子使所有上帝國的百姓可以相互支持、照應。
接著,耶穌以「權柄」對應「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上帝擁有「統治世界」的權柄(如剛才所述世界是祂所造),在祂大能的攝理之下,世界才能照著秩序運行,萬物也才能安然居住。當然,上帝也樂意將這樣的權柄賞賜給每一位屬祂的百姓。
起初上帝按著自己的形像和樣式造人,同時也將管理世界的責任賜給我們,目的就是要使所有的受造物得到益處,這就是耶穌所說「在地如在天」的生活。但我們也當知道,我們在世界只是管理者,不是統治者;只有順服上帝統治的權柄,上帝的旨意才能真正落實在世界之中。
最後,耶穌以「榮耀」對應「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榮耀」這個字的希伯來文有「重量、重要」的意念,因此,當它指向上帝或人時,是表達敬重、榮譽和光輝的意思。上帝的榮耀並不是人類賦予的,而是祂自身所擁有的;上帝的榮耀象徵著純潔無瑕,世上沒有任何人事物可以與之相比;上帝的榮耀更是無法取代的,祂是世界至尊、唯一的主宰者。
人類被造的目的是為了尊榮上帝,而不是想要取代上帝的角色,或是高舉自己的能力作為。當我們願意高舉上帝,並將榮歸給上帝時,我們的生命將領受上帝應許的福分。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
各位親愛的兄姊,在我們信仰的歷程中是否有常常頌讚天父上帝,將榮耀都歸給祂呢?或許我們比較多的時間都在埋怨上帝,或是為榮耀自己而活。其實我們也不用為這樣的事感到驚訝,因為《聖經》中許多信仰前輩也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但重點是在我們埋怨上帝之後是否有更進一步的作為呢?我們是否有認真思想上帝在自己生命中成就的各樣美好作為呢?
主耶穌在其教導的禱告文的最後以「頌讚」作為結束,目的是要我們再次將禱告的焦點放在上帝身上,因為「上帝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14:17)。因此,從今天這段「頌讚」的禱告文我們可以在信仰生活中學習幾件事。
首先,我們要向世人宣告上帝的國度已經降臨在這個世界了(上帝再次掌權)。當耶穌開始在加利利宣講上帝的福音時,祂特別指出:「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4)主耶穌透過福音的宣講要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不再被黑暗邪惡的勢力籠罩,因為上帝的權能將勝過這一切,而上帝的權能已經藉著主耶穌從死裡復活得到印證了。
我們可以從主耶穌復活升天之前告訴門徒「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太28:18-19a)這事得知,主耶穌雖然「已經(already)」將上帝的國度帶來這個世界,但上帝的國度卻「尚未(not yet)」完全落實在世界之中,因為日期還沒有滿足。誠如保羅所說:「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弗1:10)
我們毋須去臆測上帝國實現(主耶穌再來)的時間點,因為主耶穌曾說過「但那日子、那時候,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太24:36)。我們必須專注去做的,就是完成主耶穌吩咐每位基督徒的大使命──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28:19b)。簡單來說,就是用自己更新的生命為主耶穌「得救的福音」作見證。
有一則故事提到,有一個探險家不幸落入一群食人族的手中。在被吃之前,酋長用流利的英文告訴這位探險家,他曾在美國留學過。這位探險家聽了就問他:「你既然受過文明的教育,為什麼還要吃人肉?這與未受教育之前有什麼不同呢」?酋長就很得意回答他:「那當然是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我現在吃人肉,都改用刀叉了」。
各位兄姊,如果我們的生命沒有因為信耶穌之後而有所改變,就好像這位曾經出國留學的酋長一樣,無法讓人感受到其過去和現在的生命之差異性,我們要如何向人訴說上帝國已然降臨,並且上帝國的福音將使人的生命煥然一新呢?
第二,我們要建立凡事歸榮耀於上帝的信仰生活。在今天講道一開始我曾提到,華人社會很喜歡與別人作比較,這種「凡事比較」的文化所衍生的結果就是「將榮光歸給自己」。如果基督徒也無法避免這種「比較文化」的觀念,很容易就會「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最後,我們就會目中無人。
電影〈霍元甲〉是描述一位近代中國武學大師 霍元甲的故事,他年輕時為了贏得「津門第一」的虛名,四處向人挑戰,可謂戰無不勝。因此,在他家中祖先祠堂內的牆上掛滿許多在打擂台取得勝利的「生死狀」。
只是,他並沒有感到滿足,因為還有一位高手他還沒有與之較量。只有打贏這位高手,他才能真正稱得上是「津門第一」。後來,他因為誤殺了這位高手(秦爺)為自己帶來無法挽回的悲劇。由此可知,為了自己的榮耀,我們有可能犧牲的不只是別人,還有我們自己和至親的人。
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的德國音樂家 巴赫(J. S. Bach,1685-1750)是一位「凡事歸榮耀於上帝」的作曲家,在他所作每首曲目的最後都會寫下三個英文字母「S. D. G.(即拉丁文Soli Deo
Gloria)」,意思是「將榮耀歸於上帝」。巴赫是一位敬畏上帝的人,他向來認為自己的天賦(恩賜),都是上帝賜予的,因此畢生致力於將「最美的音樂」奉獻給主。
的確,一個生命被上帝翻轉更新的基督徒,他會以「尊主為大」為人生的目標,他不再抓住或仰賴世界給予的榮耀,因為這些都是短暫、隨即消逝的虛榮。我們願意建立「凡事歸榮耀於上帝的信仰生活」之目的,是為了向世人訴說我們已經得著主耶穌的救恩,這是生命中最為寶貴的禮物(腓3:8)。我們不再被世界的價值影響,我們願意堅定信靠、甘心順服上帝所安排的一切。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從主耶穌教導的禱告文中,我們學習了幾個禱告的祕訣:(1)禱告的對象是與我們的生命有緊密連結的天父;(2)禱告的中心必須放在上帝在世界掌權以及上帝國度在世界的實現;(3)禱告的應許在於我們願意遵行上帝的旨意;(4)禱告的願景就是用我們重生的生命將上帝的榮耀顯明出來。
當我們能夠抓住這些禱告的祕訣時,我們就能夠與上帝有更緊密的連結,並且在每次向上帝禱告之後,我們都能夠大聲地說「阿們」,因為這是我們實實在在、誠心所願的祈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