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9/24
經文:約拿書一章1-3節、三章1-3節、四章7-11節
1:1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2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3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下到約帕,遇見一隻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給了船價,上了船,要與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
3:1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說:2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3約拿便照耶和華的話起來,往尼尼微去。這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4:7次日黎明,神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8日頭出來的時候,神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曝曬約拿的頭,使他發昏,他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9神對約拿說: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嗎?他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10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11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引言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曾有過「逃避」服事的經驗呢?而最後的結果又是如何呢?
在我大三下學期剛開始,士林教會的聖歌隊指揮 李明音老師突然問我:「明智,你願不願意擔任主日禮拜前帶領詩歌的領唱者?因為你會彈吉他,如果你可以邊彈邊帶領,會有不一樣的音樂性呈現。」當時我回應:「大三的課業較忙碌,是否可以等我升大四的暑假再開始?」李老師同意我的請求,但其實推辭的原因是我對於站在眾人面前領唱一事感到十分畏懼。
隨著時間來到暑假前的主日(六月底),李老師又來找我:「明智,上次你說暑假開始可以參與領唱,那就從七月第一主日開始安排,以後每月第一主日就由你擔任禮拜前的領唱者。如果你覺得自己一個人很孤單,可以再找兩個人與你配搭。」當時我楞了一會,心想:「李老師怎麼會記得這事?我以為早忘了。」就這樣,我邀請兩位同工一起參與這項服事,而李老師稱我們為「喜樂小組」。
或許有些人選擇「逃避」的原因是因為害怕、自認為無法承擔責任,有些人是因為義憤填膺、拒絕與人和睦。今主日我們要探討的人物——約拿,他就是因為對當時以色列人的仇敵——亞述帝國感到非常憤恕而拒絕前往尼尼微宣告上帝將審判他們的訊息。但結果卻是令我們感到十分驚奇!
要我往東,我偏往西
關於《約拿書》,或許大家比較熟悉的內容,就是有一位不願意聽從上帝命令的繞跑先知——約拿,上帝要他前往尼尼微(東方),他偏偏逃往他施(西邊),後來他在繞跑的過程中被大魚吞吃且在魚腹中三天三夜的時間。雖然他在離開魚腹之後再次領受命令返回工作崗位,但他卻是心不甘情不願,最後他還向上帝大發雷霆,因為上帝沒有照著起初所說的將尼尼微城中所有的人消滅。
一般來說,當上帝呼召某人成為先知(上帝的代言人)時,他理當要全然順服以完成上帝吩咐的工作,因為先知本是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的人。然而,約拿竟然敢違背上帝的命令,甚至選擇逃離工作崗位,難道他不曉得上帝是全知的主宰嗎?其實約拿一定知道這件事(上帝是全知的),那麼,為何約拿還會做出如此莽撞的行為呢?此乃「民族意識」的作祟(以色列和亞述彼此敵對)。
亞述帝國(今伊拉克境內)在主前十二世紀就已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當時以色列是在大衛和所羅門在位的全盛時期,因此其勢力遲遲無法擴張,後來亞述又衰弱百餘年的時間。直到以色列分裂為南北兩國之後(主前第九世紀),亞述再次興起並且逐漸成為亞蘭(敘利亞)、以色列和猶大的威脅。約拿就是在這個時期成為先知,當時是耶羅波安二世擔任北國 以色列的王(主前793- 753)。
從今天第一段經文「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拿1:2)得知,上帝差派約拿前往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的原因,在於他們的行為邪惡。歷史學家曾指出亞述是一個極其殘酷的帝國,其軍隊在每次與他國爭戰的過程中都會將城市燒毀、搶劫所有的財物,最令人感到驚悚的是他們會血腥屠殺手無寸鐵的平民(剝皮,釘火刑柱,割去身體的某個部分,插尖樁等)。
任何人在面對這麼殘暴不仁的仇敵都會希望他們速速滅亡,最好是上帝能夠親手將他們消滅,免得危害他人的性命。只是,約拿萬萬沒有想到,上帝竟然要他冒著生命危險前往尼尼微並且宣判他們的惡行。姑且不論尼尼微的人到底會不會聽從警告,光是想到亞述對仇敵的殘暴行徑就令人感到不寒而慄了。當然,約拿拒絕前往最大的原因就是恨不得他們全部被上帝剷除。
的確,對「本位(民族)主義」極深的以色列人而言,「非我族類(外邦人)」是無法蒙上帝賜福的群體,因為他們不認識創造天地萬物的獨一真神,也不存心敬畏上帝,他們的結局就是被上帝滅絕。遺憾的是,以色列人對上帝的認識也只是一知半解,對上帝的敬虔也只有表面功夫。既然世上的一切是由上帝所造,祂豈不是以同等的慈愛和憐憫疼惜所有的受造物嗎?
其實上帝的恩典和救贖是及於萬邦的,而這項旨意早在祂選召亞伯拉罕時就已清楚宣告:「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誠如保羅所說:「難道上帝只作猶太人的上帝嗎?不也是作外邦人的上帝嗎?是的,也作外邦人的上帝。」(羅3:29)當然,上帝的審判也是及於萬邦,因為上帝並不偏待人(羅2:11)。只是,祂在施行審判之前一定會讓人有悔改的機會。
雖然約拿第一次領受上帝的呼召是以繞跑的方式來回應,但上帝藉著讓他在魚腹中三天三夜做自我反省。就這樣,約拿在重回「地球表面(旱地)」之後,上帝再次差他前往尼尼微宣告審判的信息。只是,約拿似乎沒有盡全力完成工作,經文提到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約拿卻只在城裡走了一日的時間便離開,然後他就去坐在城的東邊等著看一齣「尼尼微被毀滅」的好戲。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尼尼微人信服上帝,便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穿麻衣,甚至連王和大臣都如此行。王還宣佈說:「人與牲畜都當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上帝。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於是上帝看見眾人的悔改之後,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而這事卻令約拿相當不悅,且甚發怒(拿3:8,10、4:1)。
最後上帝用一棵蓖麻樹的生長和死亡提醒約拿,既然他對於不是由自己栽種和培養的蓖麻樹「一夜發生,一夜乾死」都如此愛惜,那麼,對於那些按著上帝形像所造的尼尼微人和許多牲畜,難道上帝不也該疼惜他們嗎(拿4:10-11)?
難逃神掌的約拿
從繞跑先知——約拿的故事讓我想到中國
明朝的文學家 吳承恩的作品《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他武藝超群、擁有七十二變的才能,又乘著來去自如的觔斗雲,手握可任意伸縮的如意金箍棒,他甚至驕傲的稱自己為「齊天大聖」。孫悟空如此桀驁不馴的行徑早已令天庭頭痛不已,後來他還大鬧天宮,以致最後玉皇大帝不得不請如來佛出面以收服他。
如來佛對孫悟空說:「只要你能逃出我的手掌心,玉皇大帝就讓你當;如果你做不到,那就得聽我的!」孫悟空心想:「我有觔斗雲這項本領,還怕逃不出你的手掌心?」他立刻答應如來佛,並使出渾身解數,一翻就翻到幾百公里外。
孫悟空努力翻著觔斗,過一會兒,他看見四周除了雲、霧和五根紅色柱子外,其他什麼都沒有,他想這一定就是世界的盡頭。於是,他變出一支筆,開心的在柱子上寫下:「齊天大聖到此一遊」。
接著,孫悟空得意的回到如來佛面前,說自己已經翻出祂的手掌心。只見如來佛將手伸回來,中指上竟然寫著:「齊天大聖到此一遊」這時,孫悟空才發現自己犯了大錯。就在孫悟空想要逃走時,如來佛趁機把他抓過來,壓在自己手掌變成的五指山底下。從此以後,孫悟空只能待在五指山下,度過漫長的五百年了。
各位兄姊,我們曾否為了逃離上帝的呼召而躲藏起來,並且認為上帝絕對看不到也找不到我們的身影?只是,無論我們如何「閃躲」,「全知」的上帝始終知道我們的藏身之處。誠如詩人所說:「我往哪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哪裡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詩139:7-8)由此可知,想要逃離上帝根本就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
雖然我們頭腦都很清楚沒有人能夠逃離上帝的眼目,也無法閃躲上帝對我們的選召,但我們仍會用盡各種方法來拒絕祂的邀請。當然,每個拒絕上帝邀請的人都會有一套合理又充滿正當性的推辭理由,就像今天故事中的約拿一樣——因為尼尼微人(亞述帝國)是以色列人的仇敵,沒有必要向他們提出「上帝將傾覆這城」的警告。
耶穌曾在〈上帝國大筵席〉的比喻中提到,有一人擺設大筵席邀請許多客人坐席,但客人後來全都推辭邀請。第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另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再一個又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後來主人就要僕人去城裡邀請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人以及閒雜人前來(路14:15-24)。
從這個比喻我們不難看出,「為自己找理由以推辭上帝的邀請」似乎是人的本性,而在今天講道開始時我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過去曾聽過某牧者分享,教會中有一位在主日禮拜中擔任司琴的同工,因與牧師意見相左,後來就拒絕再繼續司琴。經過一段時間,她發現自己突然不會彈琴了,於是她向上帝懺悔,也向牧師道歉,並提出願意繼續擔任司琴的服事。最後上帝再次將這才能賜給她。
這個例子並不是要恐嚇或威脅兄姊,如果怎麼樣就會怎麼樣,而是要提醒每位領受救恩的基督徒:既然主耶穌甘心用自己的生命成為贖罪祭,使我們可以重新與上帝恢復和好的關係,領受祂賜予的福分。那麼,我們可以用什麼樣實際的行動來回應這份恩典呢?回應上帝的呼召不一定要成為傳道人,我們可以依自己的能力和時間參與教會服事,以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各位兄姊,我們每主日來教會參加禮拜只是將自己當作一個客人嗎?又我們在教會中總是讓自己成為一個閒人嗎?當牧師或長執同工邀請我們參加哪項服事時,我們是否也會為自己找許多理由推辭這、推辭那呢?我不否認每個人或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難題要處理,而在每個不同的階段中,我們可能必須暫停教會服事。我只希望我們不要讓「暫停」服事變成「永久停止」或「拒絕」服事。
結論
〈僅此一生〉這首詩歌是起初讓我開始有獻身成為全職傳道人之感動的詩歌,其歌詞提到:「即使你擁有財富,還是會失意,即使處高位,世人都認識你,然而在祂的面前一切變空虛,祂面前皆空虛,徒然留下回憶。僅此一生,很快就逝去,只有為主工作永洋溢!僅此機會遵祂旨意,把你一生獻給主,如此付出最價值,當常思想你僅此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