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5/11(母親節)
經文:出埃及記二章1-10節
1有一個利未家的人娶了一個利未女子為妻。2那女人懷孕,生一個兒子,見他俊美,就藏了他三個月,3後來不能再藏,就取了一個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將孩子放在裡頭,把箱子擱在河邊的蘆荻中。4孩子的姊姊遠遠站著,要知道他究竟怎麼樣。5法老的女兒來到河邊洗澡,他的使女們在河邊行走。他看見箱子在蘆荻中,就打發一個婢女拿來。6他打開箱子,看見那孩子。孩子哭了,他就可憐他,說:這是希伯來人的一個孩子。7孩子的姊姊對法老的女兒說:我去在希伯來婦人中叫一個奶媽來,為你奶這孩子,可以不可以?8法老的女兒說:可以。童女就去叫了孩子的母親來。9法老的女兒對他說:你把這孩子抱去,為我奶他,我必給你工價。婦人就抱了孩子去奶他。10孩子漸長,婦人把他帶到法老的女兒那裡,就作了他的兒子。他給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說:因我把他從水裡拉出來。
引言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在此先代表教會向所有在座的媽媽們說一聲「母親節快樂」!
自古以來,母親總是在家庭中具有「哺養、照顧、教育」子女的功能,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都缺乏母親的陪伴,他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很可能也會缺少「母性」的特質。難怪,有一首歌的作者才會如此形容說:「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媽媽懷裡,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隨著風兒飄落,幸福那裡找。」由此可知,母親的「身份、角色」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
只是,一個「基督化家庭」的母親,除了要在家庭中扮演「傳統(哺養、照顧、教育)」的角色之外,更重要的是,她也要負起「信仰傳承」的工作──用《聖經》的話語教導自己的孩子。誠如《箴言》二十二章6節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各位親愛的兄姊,今早就讓我們透過剛才所讀的〈出埃及記〉二章1-10節這段經文,一同來思考如何成為「成就上帝計劃的母親」。
摩西的出生
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是關於摩西出生的記載。從今天經文一開始的描述我們得知,摩西是屬於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利未支派(v.1,有一個利未家的人,娶了一個利未女子為妻)。以色列人會來到埃及居住,是因為在四百三十年前,約瑟擔任埃及宰相期間,他將父親雅各和其他的家人(共66人),全部都接到埃及居住(當時迦南地發生大饑荒,約瑟為他們安排在全埃及最肥沃的歌珊地居住)。從那時開始,以色列人就在埃及生養眾多,並且繁茂,極其強盛,滿了那地(出1:7)。
後來,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治理埃及。他看見以色列人的人數已經比埃及人更多、更強盛,心中非常擔憂以色列人會背叛埃及;於是,他開始轄制、苦害以色列人,要求他們為法老建造兩座積貨城(比東、蘭塞)。只是,以色列人並沒有因為逼迫而人數減少,反而越發多起來,越發蔓延。既然逼迫以色列人無法使他們的人數減少,法老就吩咐希伯來的兩位收生婆必須將剛出生的男嬰殺死,但收生婆並沒有這麼做,因為她們敬畏上帝。也因此,上帝特別賜福這兩位收生婆的家庭(出1:8-22)。
從《出埃及記》第一章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以色列人就是身處在一個被埃及人奴役、被法老王迫害,甚至整個民族都有可能被滅絕的時代當中。雖然如此,上帝仍然疼惜以色列人,祂實在聽見了他們的哀聲,也看見了他們的苦情;因此,祂讓摩西──以色列民族的「拯救者」出世,為要信守之前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
一般來說,當一個家庭有新成員(嬰孩)出生時,家裡一定會充滿許多歡喜、熱鬧的笑聲,親戚朋友也會從各地前來恭賀(猶太人的習俗)。只是,摩西的出生並沒有為那個家庭增添任何歡樂的氣氛,因為他很有可能在出生後沒多久,就會被殘酷的埃及兵丁殺死。因此,摩西的父母和家人根本就快樂不起來,更不敢將家中又增添一位新成員的消息告訴任何人。
或許上帝早已經將摩西未來要在以色列中的作為,告知他的母親(約基別),以致她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來保護這個新生兒(v.2,見他「俊美」──除了外表好看之外,可能也指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得到上帝的啟示,認識這孩子將來必有「美好」的人生)。但「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在藏了三個月之後,摩西的母親知道無法再繼續藏下去,只好將他放在一個蒲草箱裡頭,又將箱子擱在河邊的蘆荻中(v.3)。
雖然如此,摩西的母親仍充滿盼望,她要摩西的姊姊(米利暗)緊緊跟在小弟的身旁,因為她相信上帝一定不會使他遇到危險。果然,這個蒲草箱被正在尼羅河邊洗澡的埃及公主(法老的女兒)看見,她就差一個婢女將蒲草箱拿來。當她望見箱子內竟然有一個哭泣的希伯來男嬰(割禮的記號),就心生憐憫,因她知道這個孩子會被父母遺棄,絕對和自己父親脫不了關係(要殺害希伯來男嬰,v.4-6)。
此時摩西的姊姊見埃及公主似乎很疼惜自己的弟弟,就從蘆荻中出來對她說:「我去在希伯來婦人叫一個奶媽來,為妳奶這個孩子,可以不可以?」法老的女兒同意這個做法,就這樣,摩西被自己的母親撫養長大。一直到摩西懂事之後,摩西的母親就把他帶到法老的女兒那裡,她就將摩西視為自己的兒子(v.7-10),並教授他各樣知識和技能。
成就上帝計劃的母親
各位親愛的兄姊,雖然摩西有很長的時間(三十多年)都是居住在埃及的皇宮內,並且也學習許多埃及的學問、宗教和文化。但從後來經文發展中,我們知道摩西並沒有忘記自己是以色列人的身份;因此,當他看見自己的同胞在埃及受苦、被埃及人欺負,他實在忍無可忍,因而出手殺了一個埃及人,從此過著被法老追殺的日子(逃到米甸),一直到他被上帝呼召為止(80歲)。為什麼長時間居住在埃及皇宮內的摩西沒有忘本(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信仰)呢?那絕對與哺養他長大的母親有很大的關係。
本來摩西在剛出生時就必須被埃及人殺害,因為法老已經下令:「以色列所生的男孩都要丟在河裡。」只是,身為一位「慈愛」的母親,怎麼會忍心下手殺死自己的親骨肉呢?更何況,身為一位「敬畏上帝」的母親,絕對不可能違背上帝的誡命(犯殺人罪)呢?最重要的是,身為一個「成就上帝計劃」的母親,她一定會「竭盡所能」教導自己的孩子,一輩子都要「認識、敬畏、事奉」獨一真神──耶和華上帝。
其實除了摩西的母親約基別之外,在《聖經》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幾個「成就上帝計劃的母親」的例子。如(1)撒母耳的母親哈拿,她將自己的兒子終身歸與耶和華(撒上1:11);(2)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她尊主為大,甘願讓上帝的旨意──救主耶穌透過她出世──成就在自己身上(路1:38,46);(3)提摩太的外祖母羅以和母親友尼基,她們用無偽的信心建造提摩太的信仰根基(提後1:5)。由於這些母親知道自己的孩子將來要成就的大事,她們除了順從上帝的呼召之外,更扮演著「傳承信仰」的角色。也因此,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上帝合用的器皿。
的確,在早期「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形態中,通常父親在家庭中多是扮演「維持家計(在外賺錢)」的角色,因此,教養(教導、養育)孩子的責任多是由母親承擔。在教會歷史中,有許多基督徒會成為優秀的神學家或是佈道家,都與他們的「敬虔的」母親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世紀北非著名的神學家——奧古斯丁,他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因此教養孩子的責任就落在母親(摩尼卡)的身上。奧古斯丁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孩子,但他的行為卻是放蕩不羈,因此,摩尼卡對於這個兒子的教導,除了不斷用上帝的話語規勸他之外,更用祈禱和眼淚仰望上帝親自改變他。直至某一天,奧古斯丁在花園中聽見鄰屋兒童之聲音,說:「拿起來讀。」他就拿起擱在桌上的《聖經》,翻開《羅馬書》十三章13-14節的話:「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得到聖靈的光照,信主重生之後,母親從此就放心了。
在摩尼卡死前,曾囑咐奧古斯丁說:「兒子,我一生中沒有更大的喜樂,大過你悔改得救的。我的工作僅此為止,我的希望已經完成。但有一事,令我留戀,就是我願在死前,能看見你輕看世俗的快樂,成為上帝的僕人。這樣,我就心滿意足了。」奧古斯丁對於他所敬愛的母親,有如此的追述:「她為我的墮落,九年之中哭泣沒有停止,痛苦絲毫沒有減輕.直到我悔改以後才停止。她實在是外穿婦人衣服,內藏男性的信心,包圍母親的慈愛,顯出基督的虔誠。她最後的成功是兒子信了她的信仰。」
著名的美國佈道家——慕迪,他小時候曾經責怪母親硬要他主日上教堂。有一次還得勞動牧師派人到他面前叫醒他。他認為在田間辛苦工作了整個星期之後,還硬要他到教堂,去聽一篇他聽不懂的道理,實在難以忍受。
後來長大離開家之後,慕迪心想:他再不會去教堂了。但沒想到上教堂已成了他的習慣,不去反而不行。因此,停了一、二個主日沒有去教堂之後,他又開始去了。就在那期間,主耶穌找到了他,並呼召他成為上帝的工人。自那以後,慕迪常說:「媽媽。我謝謝您;因為您在我不想去教堂的時候,叫我去。」
各位親愛的兄姊,若不是奧古斯丁和慕迪的母親對孩子「在信仰傳承上」的堅持,我們就沒有機會從他們的身上看見「上帝所要成就的美好計劃」了。
結論
隨著政局的改變,不少香港人紛紛為將來做準備。有人老早就取得歐美國家的護照或居留權,或正在申請中。亦有人用金錢去購買某些小國的公民權。當南非開放移民時,香港人更佔了該國移民的半數。
有一個基督徒家庭也為他們三名子女準備後路,除了替他們購買人壽保險、醫療保險和教育保險,也為他們購買政治保險,辦了手續申請去澳洲定居,希望他們到了彼邦可以繼續升學。他們在悉尼買了一幢有三層樓,設備齊全和有兩個車房的屋子,又為他們在銀行備有大量存款,作為升學和緊急時之需要。怎料三個孩子到了澳洲之後,不幸遇到車禍,長子更傷重死亡,其餘兩個得以倖存,卻終身殘廢。
這對夫婦傷心欲絕,萬萬想不到千方百計為子女安排一切,使他們免受政治轉變而影響前程,怎知卻遭遇不測。最令他們難過和後悔的是三個子女還未接受耶穌為個人救主,父母認為應該等待他們長大後才作決定,不能在年幼時強迫他們信某一個宗教。現在出了事,才發覺他們只為子女準備各項保險,唯獨缺乏了「救恩保險」。現在後悔已經太遲了。
《箴言》二十二章4節說:「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各位親愛的兄姊,你們希望最後可以留什麼東西給自己孩子呢?是金銀、股票、外幣、房屋和財產,還是可以為自己帶來豐盛生命的主耶穌呢?誠如彼得所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主耶穌)給你。」(徒3:6)
求聖靈幫助我們,「竭盡所能」教導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認識、敬畏、事奉」獨一真神──耶和華上帝,以成為「成就上帝計劃的父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