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7/27
經文:路得記三章1-18節
1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對他說:女兒啊,我不當為你找個安身之處,使你享福嗎?2你與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處,波阿斯不是我們的親族嗎?他今夜在場上簸大麥;3你要沐浴抹膏,換上衣服,下到場上,卻不要使那人認出你來。你等他吃喝完了,4到他睡的時候,你看準他睡的地方,就進去掀開他腳上的被,躺臥在那裡,他必告訴你所當做的事。5路得說: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6路得就下到場上,照他婆婆所吩咐他的而行。7波阿斯吃喝完了,心裡歡暢,就去睡在麥堆旁邊。路得便悄悄地來掀開他腳上的被,躺臥在那裡。8到了夜半,那人忽然驚醒,翻過身來,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腳下。9他就說:你是誰?回答說: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因為你是我一個至近的親屬。10波阿斯說:女兒啊,願你蒙耶和華賜福。你末後的恩比先前更大;因為少年人無論貧富,你都沒有跟從。11女兒啊,現在不要懼怕,凡你所說的,我必照著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女子。12我實在是你一個至近的親屬,只是還有一個人比我更近。13你今夜在這裡住宿,明早他若肯為你盡親屬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為你盡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14路得便在他腳下躺到天快亮,人彼此不能辨認的時候就起來了。波阿斯說:不可使人知道有女子到場上來;15又對路得說:打開你所披的外衣。他打開了,波阿斯就撮了六簸箕大麥,幫他扛在肩上,他便進城去了。16路得回到婆婆那裡,婆婆說:女兒啊,怎麼樣了?路得就將那人向他所行的述說了一遍,17又說:那人給了我六簸箕大麥,對我說:你不可空手回去見你的婆婆。18婆婆說:女兒啊,你只管安坐等候,看這事怎樣成就,因為那人今日不辦成這事必不休息。
引言
在二十幾年前有一首唱遍大街小巷的台語流行歌曲,歌名叫做〈愛拼才能贏〉。這首歌的內容敍述著,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一定都會遇到人生的低潮,重點在於,當我們處在人生低潮的時候,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它。消極失志並不能解決已經發生的事實;積極進取才能夠突破現有的困境。在這首歌最後的歌詞有提到「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唯有接受事實,尋找出口,向前邁進,才有機會再造人生的高峰。
我很喜歡英文的一句諺語「God helps that helps himself.」也就是中文所說的「天助自助者也!」上帝沒有理由去幫助那些一經失敗就灰心喪志、失魂落魄的人;上帝只願意幫助那些願意在失敗中又重新站立起來的人。因此,我們不能總是抱怨上帝給我們如此悲慘的命運,而是應該去發掘上帝所給予的另一個機會。
當拿俄米重返伯利恆時,她似乎已經走到人生的絕境,她對於自己悲慘的命運,除了埋怨還是埋怨。只不過,拿俄米的媳婦路得卻是用一種積極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她的人生,畢竟生活還是得繼續維持下去,因此,她必須到田裡去拾取麥穗以維持生活。沒想到,因為路得的積極卻為自己製造了一個機會,一個認識波阿斯-這位至近親屬的機會。我們也可以說,因為路得的積極,上帝就為她安排了這樣的機會。今天,就讓我們繼續往《路得記》第三章的情節看下去,劇情可以說是愈來愈朝向故事的高潮了。
拿俄米的轉變
在《路得記》第二章的內容中,我們看到了,路得如何在拾取麥穗的過程中,遇見了波阿斯-這位至近的親屬。路得獲得波阿斯特別的款待,並且供給路得特別豐厚的恩惠,這真的是路得始料未及的。當路得回家告訴拿俄米這件事情之後,似乎也改變了拿俄米原本消極絕望的態度,因為她知道上帝特別為她們婆媳倆安排的機會來了,因此,她必須開始展開行動,讓這個機會成為她與路得生命的轉捩點。
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對她說:「女兒阿!我不當為妳找個安身之處,使你享福嗎?」對一個寡婦而言,能夠重新嫁給一個好的夫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至少她可以得到一處可安歇的居所,在那裡,她將受到丈夫的保護與照顧,她的生活就能夠繼續維持下去。這也是當拿俄米決定要從摩押地回到伯利恆時,特別告訴俄珥巴和路得兩個媳婦,請她們各自再去找新的夫家,只有這樣她們才得以安享平安與幸福。在第一章,我們看到拿俄米是用極度悲傷難過,消極無奈的態度來告訴她的兩位媳婦。只不過,在第三章我們看到拿俄米卻是用極其歡喜快樂,積極進取的態度來教路得該如何做,除了讓路得能再次擁有一個好的歸宿之外,更重要的是,波阿斯這位至近的親屬可以延續以利米勒的子嗣。
拿俄米告訴路得,要沐浴抹膏,換上衣服,就像新娘子準備出嫁一樣,下到打榖場上,卻不要使波阿斯認出她來。等到波阿斯吃喝完了,到他睡覺的時候,看準他睡的地方,就進去抓開他腳上的被,躺臥在那裡,到時候,波阿斯就會告訴路得所當作的事。拿俄米知道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她吩咐路得所做的一切,並不是沒有根據,而是依照《摩西律法》所指示關於至近的親屬應該擔負的責任。在《利未記》二十五章23-28節中有提到關於至近的親屬的責任,就是可以為家族買回產業。如果真的沒有人能幫忙買回產業,在禧年的時候,所有變賣的產業也都可以再次歸回原來土地的所有人。
以利米勒與拿俄米一家人當時因為猶大鬧饑荒,而必須選擇離開伯利恆前往摩押地時,有可能必須變賣自己的產業,來取得一些維持生計的盤纏。然而,上帝曾吩咐過,以色列人所分配到的土地是不可以永遠變賣的,因為這地是屬上帝的,如果有人因窮乏而將土地變賣了,他至近的親屬就有為他贖回的責任。因此,當拿俄米知道波阿斯是以利米勒至近的親屬時,她知道,波阿斯不但可以為她贖回以利米勒家的產業,更可以透過與路得的結合,為以利米勒存留後裔。這真的是上帝為以利米勒家所施予奇妙的恩典。就這樣,路得以一個謙卑的心,順從了婆婆的安排。
路得就下到場上,照她婆婆拿俄米所吩咐的而行。當波阿斯在夜半醒來時,突然發現路得就躺在他的腳下,就在此時,路得也清楚表明了她的來意,她說:「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因為你是我一個至近的親屬。」「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這種表達法在《舊約》的經卷中是用來求親的,因為波阿斯是一個近親,所以他是一個贖業的至親,路得是要求透過婚姻而得到保護。波阿斯確實知道路得是一位賢德的女子,由於她對亡夫的忠誠,路得並沒有選擇再嫁給一個比較年輕的少年人,而是願意執守《摩西律法》的規定,在至親族之中再尋找一位對象,為夫家留下後裔。因此,她並不在意波阿斯已經是一位上了年紀的人,毅然決然要嫁給他為妻。
波阿斯明白路得的心意,只不過,他也坦誠地對路得說,他並不是以利米勒最近的一位親屬,還有一位比他更近的親屬,只要他願意放棄為以利米勒贖回產業,波阿斯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他一定會盡自己的本份,負起為以利米勒贖回產業的責任。就這樣,波阿斯要求路得繼續留在他身邊,直等到天快亮,大家都還不能彼此辨認的時候再回去。波阿斯也再一次仁慈地對待路得,在她離去時又為她撮了六簸箕的大麥,因此,路得不僅得到了波阿斯的承諾,也得到了他的恩惠。當路得回去向婆婆訴說一切所發生的事後,她對路得說:「女兒啊,你只管安坐等候,看這事怎樣成就,因為那人今日不辦成這事必不休息。」
抓住上帝所賜的良機
我們常常都會說:「對上帝要有信心,祂就要成就一切的事。」只不過,有信心並不表示我們可以不需要做任何的事。誠如《雅各書》二章17節所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上帝期待我們對祂存有的信心,也必須付上行動的代價。就像那位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女子一樣,她相信只要摸著耶穌的衣裳繸子就可以得到醫治,她便勇敢地摸了耶穌的衣服,也因此她便得著醫治。就像那位為女兒向耶穌祈求的管會堂之父親,他相信只要耶穌按手在他女兒身上,她就可以重新活過來,於是他便前去向耶穌祈求,也因此他的女兒又活過來了。就像那兩位瞎子,當他們聽到耶穌所行的各樣神蹟之後,他們便跟著祂,並且大聲呼求,他們相信耶穌必要使他們重見光明,也因此他們因著信得以再次看見。
「行動力」是我們信靠上帝的真實表現。我們不可能不做任何事就想要得到結果,我們不可能不負任何責任就想要享受一切,我們也不可能不盡自己的本份就想要坐享其成。就好像有一個學生,他從來就不讀書、不做功課,成天只是看電視、玩遊戲、打電腦,直等到考試的時候才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呀!我相信祢會讓我考一百分,因為我對祢有信心!」如果上帝真的讓這樣的人考一百分,豈不是很沒有天理嗎?成功是需要付諸行動與代價的,上帝並不是阿拉丁神燈裡面的神奴,可以任憑我們予取予求。任何成就都需要我們的努力才能獲得,上帝也只會幫助那些願意努力的人,使他們的努力不致於落空。
原本拿俄米的生命已經不再存有任何的指望,她認為自己這一生都將孤苦零丁,無法享受含貽弄孫的福氣。雖然在這之前上帝似乎為拿俄米關掉了所有的門,使她意志消沉、毫無生氣。只不過,當上帝為她開啟另一扇窗,也就是為她預備另一個機會時,她即刻轉換生命態度,積極地教導路得該如何做,才能獲得波阿斯這位至近親屬的幫助。另一方面,波阿斯也曉得身為以利米勒至近的親屬所應該付起的責任,因此,他無條件地供給路得生活上的各樣需求,甚至是打破了窮苦人家只能拾取掉落在地面上麥穗的條例,他更從已經捆好的麥穗中抽出一些給路得,同時也以款待上賓的方式來請她吃餅。而當路得遵照婆婆的吩咐,在夜間去要求波阿斯娶她為妻,好為以利米勒留下後裔時,波阿斯也很「阿莎力」的答應了。假如拿俄米沒有積極促成這件事的成就,她又怎麼能夠領受上帝接下來所要預備及成就的一切呢?
各位親愛的兄姐,我們是否有常常埋怨上帝,為什麼給別人那麼好的機會,卻不給我們那麼好的機會?為什麼上帝都不幫助我們解決眼前的問題?埋怨常常使我們的眼睛被矇蔽,消極的態度常常是上帝賜予我們美好機會的阻礙。
有一個製鞋公司的老闆,派了兩位業務員前往非洲的某個國家,在勘查當地是否適合製鞋業。甲業務員在勘查完之後,立刻打了一封電報回公司向老闆報告說:「親愛的老闆,在我觀察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一星期之後,發現這個國家的人民從來就不穿鞋子,來這裡從事製鞋業根本不會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強烈建議放棄來這裡發展的念頭。」乙業務員也在勘查完之後,立即打了一封電報回公司向老闆報告說:「親愛的老闆,在我觀察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一星期之後,發現這個國家的人從來就不穿鞋子,來這裡從事製鞋業是一個大好機會。因此,我強烈建議立刻前來設置製鞋工廠。」同樣的地點,卻因為不同的眼見,帶來了不同的商機,完全取決於我們對事情的態度。
我們常常求上帝能夠幫助我們,賜給我們一個好的機會,使我們可以突破困境或再造佳績。只可惜,有時候我們卻因為無知、盲目或是不喜歡上帝為我們預備的模式,而錯過了上帝所賞賜最佳的機會。俗話說:「機不可失!」因為一旦失去了這次的機會,要等下次再有機會出現,就不知要等多久了!就好像以斯帖成為皇后,正是上帝為她安排預備拯救猶太人的機會,若她沒有把握這樣的機會,猶太人很可能就會全部被奸臣哈曼滅亡了!
結論
有個很優秀的大學生,興高采烈地跟老師述說自己的人生夢想,老師仔細聽完以後,進一步問他:「你打算怎樣實現你的夢想?」學生回答:「當機會來臨時,我會馬上採取行動!」老師搖搖頭微笑地告訴他:「若是這樣,你的機會永遠不會來的。因為,機會早就在這裡了!」
有一個八歲就寫作出書的小女孩,記者訪問她:「你這麼小年紀就能成為作家,那將來長大想要做什麼?」小女孩用炯炯發亮的大眼睛,歪著頭露出可愛的笑臉,反問記者:「為什麼要等我長大才能做我想要做的事呢?我現在不就正在做嗎?」
《以弗所書》五章16節說:「要愛惜光陰…。」《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的《聖經》將這段經文翻譯成「要善用每一個機會…。」或許,在我們的觀念當中,總是和上述的大學生一樣,總是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可以出人頭地的機會,卻不知道人生的歷程處處都是機會。如果我們能夠知道,上帝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一直創造新的契機,而我們也能夠掌握、抓著每一個良機時,我相信,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夠經驗到上帝所行的神蹟。
要抓住上帝所賜的良機,首先必須改變我們對生命的態度。當我們用正面、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每一天的生活時,我們就能夠看見機會就在眼前;當我們確信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掌權時,我們就要看見即將成就的大事。就像拿俄米,雖然她在喪夫失子之後,抱著極度悲傷、失志、消極、無奈的心回到了伯利恆,原本以為她將要就此孤獨老死。只不過,她卻能夠抓住上帝所賜的良機,讓路得向那位至近的親屬波阿斯傳遞他應該負起的責任,也因此,她用充滿期待的心,等候上帝所賜另一個生命階段的開始。
各位親愛的兄姐,你們是否願意學習抓住上帝在每天生活中所賜的良機呢?你們是否願意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每一天呢?你們是否確信,上帝真的在你們的生命中掌權,而祂即將為你們成就奇能大事呢?盼望我們共同來努力,在未來的日子裡,透過每日親近上帝、經驗上帝、捉住上帝,使我們的生命更加得力、更加積極、充滿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