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7/06
經文:路得記一章1-22節
1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2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裡。3後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婦人和他兩個兒子。4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在那裡住了約有十年。5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6他就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他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7於是他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8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9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於是拿俄米與他們親嘴。他們就放聲而哭,10說:不然,我們必與你一同回你本國去。11拿俄米說:我女兒們哪,回去吧!為何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12我女兒們哪,回去吧!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13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我女兒們哪,不要這樣。我為你們的緣故甚是愁苦,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14兩個兒婦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15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他本國和他所拜的神那裡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16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7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18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就不再勸他了。19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他們到了伯利恆,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20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21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22拿俄米和他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
引言
我很喜歡看電影,因為從電影中的人物及劇情,可以讓我有許多的啟發。有時,電影會分成許多集播出,而每集之間往往都得等一段很長的時間,真的是讓人充滿了許多期待。在幾年前有兩部我很喜愛的電影-〈魔戒〉與〈神鬼奇航〉,就是分成三集來播出,而在每集結束之前,都會出現一段話「to be continue」。每次看到這段話就會相當的生氣且無奈,心想:「厚!為什麼要吊觀眾的味口而不一次就播完呢?還得等一年的時間才能看到續集!」或許,正是導演了解人性的一面,知道大家都會用「期待的心」來等候下一集的播出,如果一次就把故事演完,就不會去回味電影當中的劇情了。
這種「看似結束又具有另一個開始」的電影,的確讓人有許多的「期待」和「遐想」。我們會去思考,究竟在下一集的劇情當中,又會發生什麼樣的事?男女主角會不會死掉?壞人會不會受到制裁……等等的問題,一直充斥在我們的腦海裡。除非我們真的看到故事的結局,我們才能真正放下心中的那塊充滿「疑問」與「期待」的大石頭。
我們的信仰歷程也常常會有相同的感受。有時,我們覺得已經到了故事的結局,可是上帝卻又讓故事繼續下去;有時,我們覺得故事應該如此發展,可是上帝卻用祂大能奇妙的雙手,改造了故事的發展。正所謂:「人的盡頭,是上帝的起頭。當人學習放手時,上帝才會開始接手。」在絕境之中,上帝總是能夠創造另一個視野,一個人所料想不到的新境界。今天我們所看到《路得記》當中的故事也是如此,當一切都不可能重新開始,不再有盼望的時候,上帝卻用不同的方式來改寫故事。在未來的幾週裡,讓我們一同從《路得記》的故事來看見上帝奇妙的作為。
絕境、絕望、絕地重生
《路得記》所發生的時代背景,在第一章開始就有了清楚的描繪。當士師秉政的時候,迦南地正遭遇大饑荒,在猶大有一個人名叫以利米勒,他帶著妻子拿俄米以及兩個兒子瑪倫、基連,前往摩押地去寄居,為的就是避開眼前所面臨的大饑荒。他們都是猶大 伯利恆的以法他人,如果按先知 彌迦在《彌迦書》五章2節中所說「伯利恆、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我們可以知道,伯利恆其實是一個很小的城市。只不過,在未來的日子裡,這個小小的城市中卻要興起一位君王,他要在以色列中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我們都知道,先知 彌迦在這裡所要預告的,就是彌賽亞的降臨。祂要在以色列百姓絕望之中,帶來永恆的盼望。
讓我們繼續來看以利米勒這個家族遷到摩押地之後的發展。當他們來到摩押地一段日子之後,以利米勒死了,只剩下拿俄米和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他們繼續在摩押地住了約十年的時間。後來,瑪倫與基連也相繼死了,只剩下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的拿俄米。一個死了丈夫又死了兒子的寡婦,待在一個陌生的國度,是多麼地淒涼,多麼地孤苦無依。對拿俄米而言,似乎上帝將她帶領到人生的一個絕境,或許在她的心中正嚷嚷著:「我怎麼這麼歹命!為什麼上帝要將我身邊的親人都奪去了?為什麼上帝沒有為我留下任何的子嗣?接下來的日子我該如何呢?」
正當拿俄米人生的一切都充滿著失意、絕望之際,她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並且賞賜糧食給他們,使猶大地不再有饑荒。對拿俄米而言,在如此絕望的時刻聽到這件事,應該算是一個好消息。至少,她不必死於異鄉,她可以重返故土,可以落葉歸根。於是,拿俄米就和兩個兒媳婦起行,離開所居住的地方-摩押地,預備回到自己的故鄉-猶大地去。這時,拿俄米也告別兩個兒媳婦,請她們回到自己的娘家去,然後再找新的夫家嫁了,因為她不可能再生兒子作她們的丈夫。在經過一連串依依不捨的告別之後,俄珥巴就與婆婆親嘴而別,只不過,路得卻仍捨不得離開拿俄米,依然緊跟隨她的身旁。
拿俄米對路得說:「妳的嫂子已經回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裡去了,妳也跟著妳嫂子回去罷。」路得回答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妳,妳往那裡去,我也往那裡去。妳在那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妳的國就是我的國,妳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妳在那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妳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的降罰與我。」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就不再勸她了,於是兩人同行回到伯利恆-這個拿俄米原本的故鄉。
當她們回到伯利恆時,全城的婦女們都相當地驚訝,並且議論紛紛、大為騷動。這些婦女們說:「這不是拿俄米嗎?」這個問句一方面表現出對團體中的一位成員的回歸感到興奮及快樂,但另一方面也表示出她們對拿俄米在回歸時,居然沒有丈夫及兒子的陪同感到相當地詫異。於是拿俄米對她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滿滿的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的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拿俄米一語道出了自己的無奈與苦悶,她對於上帝在她身上所安排的一切,充滿了許多的埋怨與不解。也難怪她會對所有的婦女說,不要再叫她「小甜甜」了,而要叫她「大苦苦」才是。
或許,當我們將故事的焦點放在拿俄米和路得的身上時,我們所看到的是她們婆媳倆的悲情。俗話說:「寡婦死子,無望。」原本拿俄米在離開伯利恆時,還有丈夫和兩個兒子陪同,只不過,當她重新回到伯利恆時,卻是一無所有。雖然有一位媳婦陪同她回到家鄉,卻無法帶給她什麼樣的安慰,一切都將結束了!只不過,當我們看到第一章的內容時,我們會發現,第1節有提到當拿俄米離開猶大地時,國中是遭遇大饑荒;可是到了22節,拿俄米回到猶大地的伯利恆時,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這個明顯的對比,或許拿俄米並沒有特別留意,因為她的內心只想到無限的苦楚,而無法看見上帝在她身上即將成就的大能奇事。
看似結束的開始
我們常常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上帝呀!究竟祢讓這件事情發生,是要讓我學習什麼樣的功課呢?到底祢的心意是什麼呢?到底祢要成全什麼事呢?」有時候,我們會以為已經走到人生的盡頭了,不可能再有任何的機會,不可能再有任何的盼望。甚至,我們看不到「上帝在這當中」。誠如詩人在《詩篇》第十篇1節所說:「耶和華阿!你為甚麼站在遠處,在患難的時候,為甚麼隱藏?」第十三篇1節也說:「耶和華阿!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你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在絕境、無助之時,我們總以為上帝離棄了我們,好像耶穌在十字架上呼喊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一樣。
我們會埋怨上帝,為什麼讓我們經歷這些苦難?為什麼讓我們的人生走得如此不順利?上帝為什麼要在我們人生的道路當中擺一塊大石頭阻撓我們的去路呢?的確,當我們只專注在這一塊大石頭上面時,我們只看到了不可能移除的攔阻。只不過,上帝期待的是,我們不要將焦點放在大石頭上面,而是大石頭的兩側還有路可以繞過去。我們往往只希望上帝為我們挪去眼前的攔阻,卻看不見上帝早已經為我們預備了另一條道路。有時,在我們的眼中似乎是絕境、是結束;但在上帝的眼中卻是另一個新的開始。我們實在無法用人的思維來參透上帝的作為,誠如《以賽亞書》五十五章8-9節所說:「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有艘貨船受託載運蚌貝,但在航行途中因為機器故障,抵港時間延誤了十多天,而滿船的蚌貝早已經發臭腐爛了。船長就算賣了這艘船都賠不起巨額的違約金,眼看幾年辛苦所賺來的資金,一夕之間就要化為烏有,他難過得想跳海自殺。船長整天唉聲嘆氣,無法可想。然而在整理船艙時,船長忽然高興地狂叫起來,只見他手裡拿著一顆燦爛的大珍珠,對著圍過來的船員興奮地說:「大家再找找看,這些蚌貝中可能還有更多珍珠。」忙碌了一天,他們在這些腐臭的蚌貝中居然找到了五十幾顆珍珠。沒想到這些珍珠賣掉後,賺得的錢不但足夠償還違約金,還可以把船整修得更加牢固美觀。
《以賽亞書》四十三章19節說:「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往往上帝是在人的絕境之中,才會開始動工,並且為我們開出一條奇妙的路徑。除非當我們在絕境之中,願意放手讓上帝掌管我們的生命,願意將生命的焦點放在上帝的身上,願意相信上帝會預備更美好的一條道路,我們實在無法經驗到上帝即將成就的大事。或許,我們會像拿俄米一樣,感覺生命已經走到了絕境,不可能再擁有什麼指望,因為上帝將她的丈夫及兩個兒子的性命都取走了,如今,她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拿俄米」這個名字對她而言,是多麼大的諷刺呀!她的生命如何能夠再稱之為「甘甜」呢?她的生命應該是充滿「悲苦」呀!
或許,拿俄米的心中正呢喃著:「唉!一切都已經結束了!至少我可以死在自己的家鄉吧!」回到故鄉的拿俄米,眼前所看到的就是絕境與絕望,心中所感受的就是悲苦與哀愁…。在拿俄米的眼中,一切都已經結束了!
就在此時,上帝已經巧妙地開始在拿俄米絕望的生命中動工,祂讓路得留在拿俄米的身邊,而路得更以生命發誓,除非死亡,否則沒有任何事能夠使她們分離,因為她已經決定要永遠跟隨拿俄米,包括她的宗族、國家,甚至是信仰。此外,上帝也安排了一個豐收的節期,預備成就一件大事,而這件事是拿俄米萬萬想不到的。
結論
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6-7節勸慰每位信徒說:「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基督徒的福氣,就是我們有救主耶穌為我們承擔一切,因為主耶穌曾告訴我們:「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
或許,有時我們感覺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絕境,我們看不見前路的道路,我們眼前沒有任何的盼望。然而,上帝仍然要為我們開道路,只要我們全然信靠祂,願意將生命的主權全然交給祂,祂就要讓我們再次看到「生命的曙光」就在前頭照耀著。此外,我們也要相信「主的恩典夠我們用的」,雖然祂為我們關了一扇門,卻為我們開了另一扇窗;雖然我們真的很悲苦,卻練就了更結實、粗壯的膀臂;雖然我們陷入絕境,卻經驗到另一個開始。最後,我們就用〈神要開道路〉這首詩歌來經驗上帝奇妙的作為。
「神要開道路,在曠野無路之處,雖未看見,祂已看顧,祂要為我開道路;祂是我引導,領我靠近祂懷抱,愛和力量日日幫助,祂要開道路,祂要開道路。祂必在曠野裡開道路引領我,在沙漠裡開江河供應我,天地將要廢去,祂的話永遠常存,在今日祂要做新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