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5/17
經文:何西阿書二章14節~三章5節
14後來我必勸導他,領他到曠野,對他說安慰的話。15他從那裡出來,我必賜他葡萄園,又賜他亞割谷作為指望的門。他必在那裡應聲,與幼年的日子一樣,與從埃及地上來的時候相同。16耶和華說:那日你必稱呼我伊施,不再稱呼我巴力;17因為我必從我民的口中除掉諸巴力的名號,這名號不再提起。18當那日,我必為我的民,與田野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地上的昆蟲立約;又必在國中折斷弓刀,止息爭戰,使他們安然躺臥。19我必聘你永遠歸我為妻,以仁義、公平、慈愛、憐憫聘你歸我;20也以誠實聘你歸我,你就必認識我-耶和華。21耶和華說:那日我必應允,我必應允天,天必應允地;22地必應允五穀、新酒,和油,這些必應允耶斯列民。23我必將他種在這地。素不蒙憐憫的,我必憐憫;本非我民的,我必對他說:你是我的民;他必說:你是我的神。三1耶和華對我說:你再去愛一個淫婦,就是他情人所愛的;好像以色列人,雖然偏向別神,喜愛葡萄餅,耶和華還是愛他們。2我便用銀子十五舍客勒,大麥一賀梅珥半,買他歸我。3我對他說:你當多日為我獨居,不可行淫,不可歸別人為妻,我向你也必這樣。4以色列人也必多日獨居,無君王,無首領,無祭祀,無柱像,無以弗得,無家中的神像。5後來以色列人必歸回,尋求他們的神-耶和華和他們的王大衛。在末後的日子,必以敬畏的心歸向耶和華,領受他的恩惠。
引言
俗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很多人非得要「親身經驗」一些事之後,才會為所做的一切感到「懊惱、後悔」。而往往他們所做的這些事,不只是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許多剛服完刑的人都會面臨一個狀況,就是不被社會接納,只因為他們曾經有犯罪前科,他們的背景「不再單純」;因此,他們一輩子都得被人貼上「罪人」的標籤。有時,若是社會上出現什麼案件時,警方還會先從這些人下手調查,以確定他們是否與案件有關。
對他們而言,想要重新在社會上立足,將是一大挑戰。由於他們被社會重新接納的機率很低,即使他們真的想要捲土重來、東山再起、重新做人,似乎也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雖然有些人願意接納曾經犯錯的人,再給他們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使他們也有謀生的機會。但,這樣的人在社會上畢竟還是少數。既然社會無法接納他們,給他們重新做人的機會,他們很有可能再次走回頭路,再次與那些願意接納他們的「昔日戰友」往來。當然,最後的結局一定是再次犯罪,甚至所犯的是更大的案件。
或許,要接納一個曾經犯錯的人,實在需要有相當的勇氣、信心和愛心。特別是對於那些曾經「毀約、背叛」的人,我們總是覺得他們不值得或不應該被原諒,畢竟他們曾帶給我們精神上的傷害和物質上的損失。對經文中的核心人物──何西阿而言,面對妻子
歌篾在婚姻上的背叛,他的內心應該有許多的怨恨、傷害,他甚至可以立即向猶太長老們提出「休妻」的要求。只是,何西阿卻願意給歌篾「回頭的機會」,使他們夫妻的關係可以復合、重新開始。這何嘗不也是上帝與以色列的關係嗎?上帝要再次透過祂的慈聲呼喚,使以色列人可以回憶列祖所得到的各樣恩惠。
回顧起初的約
要喚起一個人的記憶「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一些他們所熟悉的東西,像是觀看相片、影片,或是接觸他們曾經使用過的用品,遊覽曾經去過的地方。透過讓他們回顧以往的經驗,使他們可以再次獲得失去的記憶。對於那些「毀約、背叛」的以色列人而言,要喚起他們重新對上帝恩惠「最好」、也是「唯一」的記憶,就是「出埃及」的經驗。「出埃及」可以說是以色列人與上帝之間關係最直接也是最密切的經驗。
「出埃及」的事件對以色列人而言,是上帝對他們呼召、揀選以及立約的開始。如果沒有「出埃及」事件,以色列人仍留在埃及地受苦,過著被人使喚、沒有自由、沒有尊嚴的奴隷生活。如果沒有「出埃及」事件,以色列人無法重新認識他們列祖的上帝,也就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那位永不失信、承諾應許的上帝。如果沒有「出埃及」事件,以色列人就無法被上帝帶領到應許之地-迦南地,在那裡享受上帝為他們所預備的「流奶與蜜之地」。因此,身為以色列人,都必須記住「出埃及」這個重大的事件。忘了「出埃及」事件,就是對上帝恩典的「忘恩負義」。
在《舊約聖經》當中,有許多地方都一再記載著「出埃及」事件,目的就是對以色列人的提醒。我們從今天經文一開始也可以發現,先知 何西阿刻意再次引用以色列人所熟悉的「出埃及」事件來提醒他們。他說:「後來我必勸導他,領他到曠野,對他說安慰的話。他從那裡出來,我必賜他葡萄園,又賜他亞割谷作為指望的門。他必在那裡應聲,與幼年的日子一樣,與從埃及地上來的時候相同。」(v.14-15)當以色列人來到曠野的這段時間,是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間最「水乳交融」的時段,我們可以說,這段時期就是婚姻生活中的「蜜月時期」。
結過婚的人都會有一段「蜜月時期」,通常這段時間的夫妻是相當幸福的。他們的眼中似乎只有對方,而看不到其他的人,那是一種相互依賴、極其甜蜜的時期。曾經聽一位牧師在結婚禮拜中,以自己親身的經驗分享說,新婚夫婦一定要去「渡蜜月」,特別是新郎一定要記得帶新娘去「渡蜜月」,否則,新娘會怨恨新郎一輩子的。他說當年原本也要帶牧師娘去「渡蜜月」的,只因為經費有困難,而牧師娘也說,那就不要去了,所以他真的打消「渡蜜月」的念頭。只是,牧師娘當時只是隨口說說,其實她心裡很想去。因此,後來牧師娘就常常向人抱怨說,牧師都沒有帶她去「渡蜜月」。
的確,「蜜月時期」對新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時期,因為他們可以透過這段時期更認識彼此。對以色列人而言,「出埃及」到曠野的這段「蜜月時期」,他們也更認識了上帝的權能。他們在白天有上帝的雲柱「引領前頭的路」,使他們不致「行往錯誤的方向」;在晚上有火柱「照亮黑暗的路」,使他們「不致跌倒受傷」。
這雲柱與火柱總不離開他們的面前(出13:21-22)。當他們沒有食物吃、沒有水喝的時候,上帝使鵪鶉飛到營中,從天上降下嗎哪(出16:13-35),命令摩西擊打磐石出水(出17:1-7)。當以色列人面對仇敵時,上帝親自為他們爭戰,擊退所有的敵人(出17:8-16)。在曠野中,以色列人只認定耶和華是他們唯一的上帝,他們絕不會偏離去敬拜其它的神明。因此,耶和華說:「那日你必稱呼我伊施,不再稱呼我巴力;因為我必從我民的口中除掉諸巴力的名號,這名號不再提起。」(v.16-17)
當以色列人重新回想起「出埃及」的經驗之後,他們必然知道,他們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帝所賞賜的,而不是巴力。他們更想起當時上帝與他們所立的約,以及頒佈給他們的誡命、律例及典章。只要以色列人重新回到上帝的面前,為先前所做的一切過犯認罪、悔改,上帝必當再次拯救他們脫離敵人的手,以仁義、公平、慈愛、憐憫的心重新與他們立約,使他們因著上帝的恩典,再次稱為上帝的子民。耶和華說:「那日我必應允,我必應允天,天必應允地;地必應允五穀、新酒,和油,這些必應允耶斯列民。我必將他種在這地。素不蒙憐憫的,我必憐憫;本非我民的,我必對他說:你是我的民;他必說:你是我的上帝。」(v.21-23)
再做新婦
在經過一連串地論辯提醒、受盡處罰、失去一切之後,可想而知,歌篾必當知道自己所行的是多麼地無知,她也要重新回想起誰才是她法定的丈夫,誰才是真正提供她日常生活中一切所需的人。既然如此,她一定會想再次回到自己丈夫的身邊,重新享受正常的婚姻生活;她更想要重新得到丈夫的接納,使她得以恢復妻子的身份。只是,對一個曾經被妻子 歌篾背叛的何西阿而言,要重新接納對婚姻不忠的妻子,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除非他是一位充滿慈愛、憐憫的人,否則,他實在難以再次接納歌篾為心愛的妻子。
正因為何西阿真的是一位充滿慈愛、憐憫的人,因此,上帝再一次對他說:「你再去愛一個淫婦,就是他情人所愛的…」(v.1)。何西阿重新接納歌篾為妻子,實在是一項「愛的行動」,誠如《彼得前書》四章8b節所說:「…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約翰壹書》四章18a 節也說:「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的確,任何背叛、毀約的行動都可以透過「愛」再一次得到接納及饒恕,這正是上帝與以色列人的關係。在三章1節的後半段說:「…好像以色列人,雖然偏向別神,喜愛葡萄餅,耶和華還是愛他們。」
的確,我們常常都在經驗「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這一句話,特別是對以色列人而言感觸更深,因為他們「活生生地」經歷了國家被毀,被擄到外邦人的國度。在以色列人流亡到巴比倫的那段期間,他們沒有君王、沒有首領、沒有祭祀、沒有柱像、沒有以弗得,也沒有家中的神像(v.4b),他們似乎又來到了當年「出埃及」時的曠野中,他們唯一的倚靠就是耶和華上帝。
在流亡巴比倫的這段期間,以色列人才真正體會到他們是如何離棄上帝的誡命、律例、典章,而去依從迦南人的文化習俗,敬拜他們的神祇。因此,他們為所犯的一切罪孽感到萬分的懊悔,為得罪上帝來祈求祂的赦免及饒恕。上帝說:「後來以色列人必歸回,尋求他們的上帝-耶和華和他們的王大衛。在末後的日子,必以敬畏的心歸向耶和華,領受他的恩惠。」(v.5)
各位親愛的兄姊,我相信,我們都曾有過「離棄上帝的教導」,去「依從世俗的敗壞」,而「被上帝重重責罰」的經驗。當然,每個人被上帝責罰的程度不一,有些人重,有些人輕。只是,這一切的責罰都是上帝為我們「精心策劃」的功課。在責罰中,我們才能反省自己的信仰狀況,或者是尋找到真正可倚靠的信仰。
俗話說:「愛之深、責之切。」上帝對我們的責罰乃因為祂對我們「無比的愛」,祂不希望看見自己的孩子陷入罪惡的捆綁之中,「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羅6:23 a )因此,只要我們確實在上帝面前認罪悔改,祂就要再次憐憫我們,誠如《約翰壹書》一章9節所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認罪悔改將使我們再一次與上帝有緊密的連結,使我們再一次成為新婦,歸屬於耶穌基督的名。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是否仍像浪子一樣在「上帝的大家庭」外面遊蕩,過著「敗壞生命」的生活呢?我們是否對上帝的「慈聲呼喚」仍然置之不理呢?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無論我們曾經犯下多麼嚴重的錯誤,做過多少不合上帝心意的事,只要我們願意再次回轉歸向祂,祂必要用慈愛、憐憫來接納我們,成為祂的最心愛的兒女。
天父上帝就像主耶穌在《路加福音》十五章所描述那位「慈愛的父親」一樣,他一直在期盼「放蕩的孩子」回家。當浪子願意回頭時,那位「慈愛的父親」就要寬恕他,不再追究孩子過去所做的一切。不但這樣,這位「慈愛的父親」也會重新恢復孩子原來的身份,就是代表「兒子尊貴身份」的袍子、戒子和鞋子給他穿上,並且設宴席歡迎這個「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孩子回家。求聖靈幫助我們,重新領受上帝的慈愛與憐憫,再次經驗祂透過耶穌基督所賜下的救恩,重回上帝的大家庭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