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9/16
經文:哥林多前書十一章23-29節
23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24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25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26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27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28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29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引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呷飯皇帝大!」這兩句話都說明了「讓百姓可以吃飽飯是國家治理者最該關心、也是最重要的事」。的確,在人類生活中幾項基本的功能-食、衣、住、行、育、樂-中,「飲食」就是被放在第一順位。由此可知,要讓人民的生活可以感到安穩自在,當務之急就是得填飽每個人的肚腹,否則,人民必定會起來反叛。
當然,我們「吃飯」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滿足飢渴的肚腹,更重要的是在「吃飯」中與同桌的人建立關係。我相信,我們不太可能會與不相識的人同桌吃飯,因為「有關係」才會一起吃飯。此外,在吃飯的過程中,我們除了可以享受精美的菜餚,更可以與同桌的人交談、分享,使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
在《福音書》中,我們也常常看見主耶穌藉著吃飯與世人(特別是罪人)建立關係,如同祂自己所說:「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9:13b)因此,我們看見許多人在「與主同桌」之後,生命獲得更新、轉變(撒該)。然而,主耶穌生平最重要的一個飯局,就是祂在受難的前一晚,透過與門徒「一起吃飯(逾越節的晚餐)」將祂來到世上的使命「全盤托出」,是為了讓他們明白上帝對世人的慈愛與恩典。
各位親愛的兄姊,在每次領受聖餐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清楚明白「吃這餅、喝這杯」的信仰意涵呢?
聖餐的背景與信仰意涵
事實上,「聖餐」並不是在主耶穌的時代才出現的禮儀,正確來說,它的背景是源自於猶太人「逾越節的晚餐」。我們可以從《四福音書》的記載得知,主耶穌在受難的前一個夜晚適逢猶太人的逾越節,當天晚上,耶穌與門徒是為了記念這個節期而聚集在一處(馬可樓)。也在那個時候,主耶穌重新賦予「逾越節的晚餐」一個新的意義。
為什麼主耶穌要重新定義「逾越節的晚餐」呢?首先我們就來了解猶太人逾越節的相關背景。逾越節是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前一個晚上,上帝為以色列人制定的禮儀。就在以色列人準備離開埃及的前一夜,上帝吩咐摩西、亞倫,祂即將在埃及全地行最後一件神蹟,就是差派使者擊殺埃及人所有的長子和頭生的牲畜,而以色列人卻要因著房門的門楣和門框塗抹羔羊的血可以不被擊殺。
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要按著父家取一隻沒有殘疾、一歲的公羊羔(綿羊或山羊皆可),在猶太曆正月十四日黃昏時宰殺,然後將羊血塗抹在吃羊羔家庭的房屋之門框和門楣上(出12:1-7)。
耶和華說:「這血要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作記號;我一見這血,就越過你們去。我擊殺埃及地頭生的時候,災殃必不臨到你們身上滅你們。你們要記念這日,守為耶和華的節,作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出12:13-14)意思是說,就是這隻「羔羊的犧牲」取代了所有以色列人長子和頭生的牲畜之生命。
耶和華更要求以色列人必須世世代代遵守這個定例,日後當他們進入上帝所應許的迦南地之後,必須要嚴格遵守這個禮儀。為什麼上帝要以色列人這麼做呢?因為祂知道以色列人是一群冥頑不靈的百姓,總是忘記上帝是他們的神,也常常忘記上帝為他們所行的奇妙神蹟。因此,上帝要透過這個禮儀來提醒以色列人與後代子孫──他們是如何脫離埃及地奴隸的生活而重獲自由,這是上帝對以色列人「救贖的大能作為」。
耶和華說:「你們的兒女問你們說:行這禮是什麼意思?你們就說:這是獻給耶和華逾越節的祭。當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時候,他擊殺埃及人,越過以色列人的房屋,救了我們各家。」(出12:26-27)上帝要求以色列人必須「守逾越節條例」的命令,其實也是在提醒我們信仰傳承的重要性;的確,我們的孩子絕對不會平白無故就認識上帝、認識信仰,除非我們在生活中不斷訴說祂的故事、祂的奇妙作為,他們才有機會遇見並經歷這位全能的主宰。
在了解聖餐(逾越節)的背景之後,接下來我們要了解的是,為何主耶穌要賦予「逾越節的晚餐」新的信仰意涵——原本晚餐中羔羊的肉和血,如今由主耶穌親自承擔。
在逾越節的晚上,耶穌與門徒一同坐席。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太26:26-29)。
在「逾越節的晚餐」中猶太人會吃三片疊在一起的無酵餅,其意義如下︰最上面的一片代表在天堂的創造主;最下面的一片代表地上的人類;中間的一片代表中保祭司(我來了,Afikomen)。這片「我來了」對基督徒特別有意義,指出彌賽亞已經來了。無酵餅代表著彌賽亞,以及無酵、無罪的生命。耶穌的心裡沒有罪惡。
在《路加福音》和今天所讀的經文中,特別提到主耶穌將葡萄汁(杯)視為「用血(羔羊的血)立的新約」。耶穌在此指的「新約」是什麼呢?這「新約」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在「逾越節的晚餐」中猶太人會喝四杯葡萄酒,分別是︰「成聖之杯」、「審判之杯」、「救贖之杯」和「讚美之杯」。這喝酒的習俗是基於《出埃及記》六章6-7節中四個「我要」的經文,每一杯的名字都與其中經文相關。
耶穌向門徒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是在用餐結束後準備喝第三杯「救贖之杯」的葡萄汁時說的話,意思是「藉著這杯血成為救贖的記號」。任何人只要接受這「血的救贖」,他的生命就不再被罪捆綁(或說不再成為罪的奴隸)。耶穌用「逾越節的晚餐」中的「救贖之杯—我要伸出膀臂救贖你們」表達了上帝將藉著耶穌所「流出的血」拯救所有信靠祂名的人。
聖餐~與主合一的記號
各位親愛的兄姊,在今天的經文中,保羅提醒我們兩件事:其一是「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v.26)在此保羅告訴我們聖餐在教會中設立的目的包含了三個層面:
一、往日的紀念。每當領受聖餐時,我們必須記得耶穌是為了我們的罪才會走上十字架,祂的代死、犧牲、捨身流血,成就了上帝的公義──罪必須用血處理,也表明了上帝的慈愛──耶穌成為代罪羔羊。
二、今日的聯合。每當領受聖餐時,我們就是領受了耶穌基督的肉和血,這表示我們有份於祂復活的生命,並且常常與祂有生命的連結。更重要的是,我們也與同信的弟兄姊妹彼此聯絡,同為耶穌基督的身體,為要建造「合而為一」的教會。
三、將來的盼望。耶穌在設立聖餐時曾應許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這表示我們不再被舊約(罪的工價乃是死)所挾制,如今我們擁有新的生命和新的盼望,並有份於上帝國的宴席,這是何等喜樂的一件事。
保羅曾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各位親愛的兄姊,聖餐是我們「與主合一」重要的記號,每逢我們吃這餅、喝這杯時,當曉得主耶穌為我們這些「有罪的人」擺上的一切。
因此,在每次我們領受聖餐之前必須思考幾件事:(1)我們是否清楚明辨聖餐的意義?(2)我們是否用謙卑、恭敬的態度來領受聖餐?
這也是今天經文中,保羅提醒我們的第二件事:「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v.27-29)此外,在初代教會的〈十二使徒遺訓〉中,也有一段關於信徒領受聖餐的教導:「除了奉主名受洗外,無人可吃祝謝聖餐,因為主說:『不要將聖物給狗吃』」。
上述這兩段教導提醒了我們幾件事:(1)還未奉主名受洗的人絕對不可以領受聖餐,免得吃喝自己的罪;(2)領受聖餐前若不能先省察自己的罪,他將無法藉由聖餐與主及祂的身體(眾聖徒)連結;(3)雖然有人已經奉主名受洗,但他如果不能分辨聖餐的意義,他仍吃喝自己的罪。(其實保羅是透過這段經文來教導哥林多信徒領受聖餐的正確觀念。)
如果我們有印象的話,在每次聖餐舉行的前一週,牧師都會在週報中刊登「請大家預備心,共赴主筵」來提醒兄姊,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用謙恭的態度領受主的聖餐。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有什麼事情得罪上帝,我們先祈求祂的憐憫與饒恕。此外,若是我們有向什麼人懷怨,也要先與他們和好。因為聖餐是一個與神、與人和好且合而為一的重要見證,若我們不能省察這件事,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最後將難逃上帝的審判。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洗禮和聖餐(聖禮典)是改革宗教會非常重要的兩大禮儀(羅馬大公教會有七禮),為要幫助我們省察自己是否有決心要跟隨主耶穌,成為祂忠心的門徒,並且用這個與基督同死同復活的新生命來見證主耶穌救恩所帶來的奇妙作為。
因此,當我們下次領受聖餐之前,務要好好的預備心。我們必須確信這打破的餅和代表新約的杯是主耶穌救贖的記號,藉著這聖餐我們再次宣告自己已經獲得新的生命。此外,我們也要再次檢視自己是否有得罪上帝、得罪鄰人,免得我們吃喝自己的罪。藉著聖餐我們也要向世人見證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是聖潔的、合一的,聖徒在其中為要宣揚平安和喜樂的信息給尚未認識主耶穌的人,我們就是與主合一、享受福分的見證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