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21
經文:創世記四章1-8節
1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懷孕,生了該隱,便說,耶和華使我得了一個男子。2又生了該隱的兄弟亞伯,亞伯是牧羊的,該隱是種地的。3有一日,該隱拿地裡出來的出產為供物獻給耶和華。4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5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的發怒變了臉色。6耶和華對該隱說,你為甚麼發怒呢?你為甚麼變了臉色呢?7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他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他。8該隱與他兄弟亞伯說話,二人正在田間,該隱起來打他兄弟亞伯,把他殺了。
引言
在上主日的講道中提到,我們都曾有受邀去參加宴會(生日或結婚)的經驗,而當我們去參加宴會時也都會找一套適當又體面的衣服來穿,如此才不會失禮,畢竟盛裝去參加宴會是對主人的一種禮貌。
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什麼樣的場合,就要穿什麼樣的服裝,且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我們不可能在歡歡喜喜的場合,如婚禮或是慶生會之中哭喪著臉;也不可能在悲傷難過的場合,如喪禮或是加護病房之中開懷大笑。我們都知道在不同的場合應該有不同的禮節,否則我們很容易去得罪人或是造成傷害。
同樣的,當我們來教會參加禮拜,也必須用盡心盡意、謙卑敬畏的態度來到上帝的面前。如果我們是用馬虎輕率的態度來到上帝的面前,我們如何能夠得到上帝的喜悅呢?
錯誤的服事態度
在今天所讀的經文中,我們看見該隱及亞伯這兩位兄弟,他們同樣獻上自己的祭物,只是卻得到不一樣的結果,上帝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卻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怎麼會這樣呢?為什麼同樣是獻祭給上帝,卻是這種兩極化的結果?曾經有青年問過我這個問題,他覺得很納悶,難道上帝喜歡吃葷,而不喜歡吃素嗎?或許這不是葷和素的問題。
從經文中我們實在看不出來,為什麼上帝只接納亞伯和他的供物,而不接納該隱和他的供物。然而,我們卻可以由第5節至第7節當中,清楚地明白上帝不接納該隱和他的供物的原因。當上帝不接納該隱和他的供物之後,該隱不但沒有好好的反省自己,謙卑的請教上帝為什麼不接納他的獻祭,是不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或是準備地不夠充份?他反而大大的發怒變了臉色。
這讓我想起了台灣有一句諺語「見笑轉受氣」,意思就是在形容當一個人做錯事之後,竟然還理直氣壯的發脾氣,將黑的硬拗成白的,將錯的硬拗成對的。我們常常看到小孩子因為做錯事而被父母罵的時候,就會無理取鬧的發脾氣,似乎是我們錯怪他們一樣,以致他們將做錯事情「合理化」了。
我們也可以很容易的從當前台灣的政治亂相中看出這個現象,某些為了自身利益的政客,常常會扭曲事實,將黑的講成白的,即使罪證確鑿,他們卻毫無廉恥之心的為自己拒理力爭,這真的是台灣社會的一大悲哀呀!
由於該隱的態度讓上帝相當的憂心,因此祂便對該隱說:「你為什麼發怒呢?你為什麼變了臉色呢?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他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他。」從上帝對該隱所說的話我們可以清楚知道,為什麼該隱和他的供物不被上帝接納,因為該隱在一開始獻祭的態度就不對了!上帝對該隱說:「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呢?」
的確,有時我們服事上帝的態度常常也是漫不經心,沒有用心準備,甚至將服事上帝給公式化了!漸漸地,我們完全不曉得為什麼要服事上帝?禮拜日為什麼要參加禮拜?而最後,我們比那些所謂的民間宗教信徒更沒有信仰。
上帝的這一番話除了是告誡該隱,他的服事態度出了問題之外,上帝也已經預測到該隱將要犯下大錯,也就是在第8節中所說「該隱殺死亞伯」這個人類歷史上的大悲劇。由於嫉妒心的作祟,導致該隱「見笑轉受氣」,大大的發怒變了臉色,因而心中燃起殺死他的弟弟 亞伯的念頭。這正是上帝對該隱的警告:「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他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他。」
《彼得前書》五章8節說:「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游行,尋找可吃的人。」原本該隱可以因上帝對他的警告好好反省且儆醒,免得讓魔鬼有機可趁。只要該隱願意存謙卑的心,接受上帝的勸勉,他就能夠制伏潛藏在內心之中的罪惡。然而,該隱卻不顧上帝的警告,讓魔鬼進入他的心中,導致最後罪惡攻心,犯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件兇殺案。
蒙上帝悅納的獻祭
從該隱和亞伯兩兄弟獻祭的故事中,我們看見了什麼?一個蒙上帝悅納的獻祭,難道只是做一些表面的工夫而已嗎?一個蒙上帝悅納的獻祭,難道只是一種例行的公事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因為上帝是一位又真又活的神,絕不容許我們用輕率的態度來服事祂。那麼,一個蒙上帝悅納的獻祭有哪些特性呢?
首先就是全心擺上。從四章2節中,我們可以看到該隱和亞伯的職業分別是種地及牧羊的,當他們為上帝預備獻祭的東西時,一定是拿出自己土地所出產的農產品以及自己飼養的羊羔來當作獻祭的祭物。因此,該隱拿地裡的出產為供物獻給上帝,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
《出埃及記》二十三章19節有說:「地裡首先初熟之物,要送到耶和華你上帝的殿。」三十四章19節也有說:「凡頭生的都是我的;一切牲畜頭生的,無論是牛是羊,公的都是我的。」《利未記》三章16節也有說:「祭司要在壇上焚燒,作為馨香火祭的食物。脂油都是耶和華的。」
從摩西頒布的律法我們得知,獻給上帝的供物,無論是農產品或是牲畜,都要將最好的部份獻給上帝,也就是初熟的果實、頭生的牲畜以及牲畜身上最肥美的脂油。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推測,該隱雖有將農產品獻上,但很有可能他是將「初熟的、最好的部份」留給自己享受,而將「次好的、有瑕疵的部份」獻給上帝,以致於上帝不接納他的獻祭。
而亞伯卻是將「頭生的及羊的脂油」獻上,在中東的文化當中,頭生的牲畜和動物的脂油都是最好的部份,通常都是拿來請客人吃或是當作祭物獻給神明的。由此可知,亞伯的供物能夠得到上帝的喜悅,是因為他將最好的獻給上帝。
當我神學院剛畢業被分派到鼓山教會服事時,主任牧師曾告訴我,教會禮拜堂所使用各樣設備都是用最好的,因為教會是屬於上帝的教會。因此在能力允許的狀況之下,希望能將最好的硬體設備當作是最好的祭物獻給上帝,誠如亞伯用「最好的部份」獻給上帝一樣,而這種用全心擺上的奉獻才是上帝所喜悅的。
我們敬拜上帝、服事上帝也必須用「全心擺上」的態度,誠如耶穌教導我們最大的誡命-「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我們的上帝」一樣。這也是耶穌所稱讚那位寡婦一樣,雖然只有兩個小錢,但卻是她生命中的全部(路21:1-4)。我們是用生命中最珍貴的部份來獻給上帝嗎?我們的服事是等我們有閒暇時間才願意出來嗎?我們的奉獻是用我們剩餘的錢來擺上的嗎?
一個蒙上帝悅納的獻祭的第二個特性就是謙卑擺上。當該隱的供物不被上帝接納之後,他並沒有謙卑自己來好好反省,為什麼上帝不接納他的供物。他反而是「見笑轉受氣」,並對上帝的決定大大的發怒變了臉色。
或許我們在教會參與服事也會因為不夠謹慎,或是沒有用心預備,以致事工不如預期的順利。此時就會有比較熱心的長輩會給予我們建議,他們會用一些經驗來與我們分享,使我們服事的視角能夠擴張,使我們服事的方法能夠多元。
只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在服事上似乎不太樂意被長輩勸勉,因為他們的心不夠柔和謙卑,不願虛心領受長輩的教導。最後他們有可能「見笑轉受氣」,甚至不願意再參與服事,總覺得服事上帝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有時我們的服事就是經不起別人給予一些意見,一味的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自己的計畫已經面面具道,絕對不會有任何差池。然而,愈是自認為沒有問題,愈是容易出問題,因為一個不夠謙卑的人,常常不願意聽取別人給的建議,即便所做的事工看似很成功,卻也得不到上帝的獎賞。
該隱自以為隨隨便便地準備祭物獻給上帝,上帝就會喜歡他的供物,他在一開始的心態就已經完全錯誤了。只不過,當上帝告訴該隱一個服事者應該有的心態,就是要出自內心的真誠時,他不但沒有反省自己,反而讓罪有機可趁,進入他的心中。
上帝並不是看我們所準備的是不是看似山珍海味的祭物,而是在於準備者的內心是不是真的謙卑來服事上帝。一個謙卑的服事者,一定會覺得自己所預備的仍顯不足,自己所預備的仍不夠好。
一個蒙上帝悅納的獻祭的第三個特性就是時時儆醒。長老教會的信仰精神之一,就是萬民皆祭司,也就是說我們都具有祭司的身分,我們可以坦然無懼的來到上帝面前來敬拜祂、服事祂,而不是僅只在神職人員的身上。既然我們具有祭司的身分,我們的行為就應該與所領受的職份相稱。
在舊約時代,祭司的職份只有亞倫的後裔可以承襲,他們是上帝分別為聖所揀選出來的,以從事獻祭的工作。每當祭司在進入會幕獻祭之前,一定要先潔淨自己,清酒、濃酒都不可喝,不可以親近女人,必須好好的預備心來準備獻祭的禮拜。如果祭司在進入會幕獻祭之前不能好好儆醒自己、潔淨自己,那麼他很有可能會遭到上帝的擊殺。
在《撒母耳記上》二章中有記載祭司以利
兩個兒子的故事,12節說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不認識耶和華。這兩位祭司不但沒有在獻祭之前好好的潔淨自己,他們對獻祭的事情相當隨便,甚至搶奪要獻給上帝的祭肉和肥美的脂油,這樣的事讓上帝相當不悅,因此,他們最後的結局就是遭到上帝滅絕。
諷刺的是,身為上帝的祭司應該要對上帝的誡命、律例及典章相當熟悉,特別是有關獻祭的工作,結果以利的兩個兒子卻不認識上帝。一個敬畏上帝的人一定要時時儆醒,知道自己的身分,我們能夠具有祭司的身分,再次與上帝有合宜的關係,是因為耶穌基督這位大祭司已經為我們獻上自己的生命。
既然我們領受了這樣的恩典,就要不斷地在我們的生活中儆醒。每當我們來到上帝的面前敬拜時,是否真的有預備心?是否帶著一顆渴慕尋求上帝的心呢?
結論
曾經在一位牧師的著作中,看到一則小故事,讓我感觸相當深刻,這個故事不斷地提醒我,該如何忠心地服事上帝。
故事提到這位牧師某晚做了一個夢,他站在禮拜堂的講台上開始講道,有一個人就從後面走進來。當然,這樣的情形對牧師來說算是習以為常,因為有些兄姊總是在禮拜開始後或是牧師講道時才走進禮拜堂。然而,他很快的發現到這個人不太一樣,彷彿在那裡見過;他沒有想很久,就立刻全身汗毛直立,因為祂就是平日被我們掛在牆上的人-耶穌。
祂靜靜的走進來,環顧四周,見到左手邊一位正在打瞌睡的人,便重重的從他的頭敲下去,並發出怒吼:「還睡?牧師在講道,你睡什麼覺?」全場並沒有人聽到或注意到這事,只有牧師與當事人聽見。接著又對右手邊的人敲上去,說:「還看?牧師在講道,看什麼週報?」那人立即正襟危坐,然而,全場仍只有牧師與當事人有知覺。
耶穌走到詩班席,狠狠地斥責:「你們剛才唱的是什麼詩歌?你們的嘴巴在這裡,心根本不在這裡。」又轉身指著司琴的人大罵:「你完全沒有練習,就敢在這裡事奉,根本就是藐視我。」面對此情此景,牧師的講道開始顫抖,但由於信徒們多數並未知覺,他若中斷講道,反而讓人覺得奇怪。
耶穌終究走上講台,對著司會的長老說:「今天要司會,早上才開始準備,你剛才讀的是什麼《聖經》,我怎麼都聽不懂?」長老低頭,默然不語。然後,牧師覺得身後一股涼風襲來,於是更用力大聲的傳講,但耶穌卻毫不領情將他推倒在地,並且說:「你給我下去,我才不是像你講的那樣!」當牧師倒地畏懼的仰望耶穌的容面時,也從夢中驚醒…。
各位兄姊,我們是用什麼態度來參加禮拜?我們所做的服事,是否都全力以赴、謙卑領受以及時時儆醒?有時我們來到教會的用意,是為了來批判傳道人的講道;有時我們在教會的服事,是為了高抬自己的才能;有時我們擔任禮拜的服事人員,卻沒有好好地用心準備;有時我們的人在禮拜堂中,心卻不知道已經神遊到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