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4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二章1-10節
1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2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3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4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5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裡去;一個做買賣去;6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7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8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9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10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
引言
我們都有受邀去參加各種筵席或重要場合的經驗,我相信,在我們受邀請的那一刻起就會開始為著「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傷腦筋。當然,有些人(特別是女性朋友)也會剛好利用這樣的機會為自己購置新的行頭,畢竟女人的衣櫥內永遠少一套衣服。
前兩週的週六(11/6)上午在濟南教會舉辦〈台北中會、七星中會設立七十週年〉的感恩禮拜,因我目前擔任中會幹部(副書記)的職份,但在當日我又沒有被安排參與任何服事。於是我就問總幹事是否要穿牧師服,他給我的回應是「副書記沒排到服事,不上台,可自行考量」。只是,當天上午一早總幹事又在中委會的Line群組中指出:「參加的牧師請穿牧師服」。
有時我都會因為身為牧師而不必花時間為著該穿什麼衣服感到欣慰,因為不管出入什麼場合,穿著牧師服一定不會感到彆扭。聽說愛因斯坦為了不要為每天的衣著傷腦筋,他特別為自己準備了七套的白色上衣和黑色長褲,因此他每天早上起床後可以迅速穿好衣服去實驗室工作。
誠如俗話所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每個人都應該在適當的場合穿著合宜的衣服才會體面而不致感到失禮。也就是說,我們絕對不會穿著披麻帶孝的喪服出現在喜宴的場合,不會穿著光鮮亮麗的禮服出席告別式的會場,因為這是非常不得體的裝扮。因此,我們真的要謹慎留意自己在各種不同場合的衣著才不會引起誤會而得罪他人。
為誰預備的筵席?
關於今天這段經文的背景,時間是發生在耶穌第三次進入耶路撒冷之後的次日,當時耶穌又來到聖殿裡教訓人,這時有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前往詢問耶穌是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接著,耶穌接連用〈兩個兒子的比喻〉和〈兇惡園戶的比喻〉來指出他們不但沒有善盡宗教和政治領袖的職責,還對上帝所差遣的先知和疼愛的兒子以惡相待。因此,他們最後都會受到上帝嚴厲的懲處。
後來,耶穌又用〈娶親的筵席〉之比喻來教導眾人,關於這個比喻的內容,其實是猶太人都相當熟悉生活習俗,或者也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禮節。在耶穌那個時代的猶太和羅馬上流社會中,請人赴宴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主人先打發僕人發出初步的邀請,待宴席開始之前會再派僕人通知客人前往赴宴。
當時在耶路撒冷的上層社會中還有人以「非兩次被邀請就不赴宴」來誇口,用以證明自己是身分地位崇高(上流社會)的人。因此,這些準備參加宴席的客人其實是早已經接受邀請並且也答應要前往赴宴的客人。若在此最後的時刻,客人不守約出席,或是用各種理由推辭起初的邀請,那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甚至可以說是對主人一種極大的侮辱。而這種不友善的舉動在阿拉伯的部落間就等於是向當事人宣戰。
在新冠肺炎防疫提升至第三級警戒的那段期間,許多已經預備好要結婚的新人因政府宣部禁止室內聚會和用餐而取消了婚禮和喜宴。好不容易在疫情逐漸趨緩降為防疫第二級之後,政府也同意有條件的開放室內用餐,只是用餐的人都必須實名登錄,這讓預備結婚的新人終於可以辦理宴客事宜了。為了遵守政府的防疫規定,新人在發放喜帖給親友時也會詢問是否參加宴席,以利做實名登記。
當然,這種實名登記以利統計參加喜宴人數並不是疫情期間才建立的習慣,早在疫情之前許多新人為了能夠正確掌握出席喜宴的人數,在預備喜宴之前,新人(或是委託父母)都會事先詢問親友是否會出席喜宴,如此一來才能掌握用餐的桌數而不致增加額外的開支或是浪費食物。
當我們了解一些關於耶穌時代擺設筵席的相關背景之後,再來仔細了解耶穌所說〈筵席的比喻〉。在經文一開始就提到這是一篇關於天國的比喻,有一位國王特別為自己的兒子舉辦一場娶親的筵席,待日子到了之時,王差遣僕人去邀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按照當時的習俗我們不難發現在此之前王一定有先差遣僕人去通知被召的人,只是他們竟然不肯來參加。
後來王又再次打發別的僕人去告訴那些被召的人「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王這次更將各樣豐盛的菜餚一盡告訴他們,希望他們願意前來享用。可惜的是,他們仍置之不理,有人回到自己的田裡去工作,有人去忙於自己的事業。最可惡的是竟然有人將僕人抓起來,凌辱他們,又把他們殺了。王得知此事之後非常生氣,他就派兵去將這些兇手除滅,並且燒毀他們的城。
為了不要浪費已經預備妥當的筵席,王就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於是,他們就出去到城裡的主要交通路線上,將遇到的人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就這樣,筵席上就坐滿了形形色色的客人。
這樣的場景讓我想起在過去每年農曆春節前夕,都會有一位善心人士「刈包吉(廖榮吉)」特別為街友、失業勞工等社會弱勢族群舉辦愛心尾牙(席開500桌)使他們也可以在過年前享有溫飽的機會。至2020年為止,刈包吉的善行已舉辦了35個年頭(共25屆)。然而因他已高齡80歲,考量自己的年紀及財力之後,他已無力再持續這辦桌的活動,期待將來仍有人願意承接這樣的善舉。
當然,這類善心的筵席並不能與天國的筵席相比,因為參加天國筵席的人是必須盛裝出席。在接下來的經文就有提到,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著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於是王對僕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太22:11-14)
耶穌的比喻—筵席的比喻
各位兄姊,我們本來都是「罪人」的身分,也就是被上帝拒絕於天國門外的遊民,我們完全沒有資格「被邀請」參加天國的筵席。如今,我們藉著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贖恩典,除去我們過往所有的罪孽,有份再次進入上帝為「重生得救」的人所預備的天國之中。也因此,我們都已經成為耶穌所說〈娶親的筵席〉中被邀請的重要貴賓。
既然我們都是天國筵席的貴賓,我們理應以上帝兒女的身分、穿著盛裝參加筵席,就是上帝賜給我們新造的人之樣式,免得我們像經文中那些沒有穿著禮服參加筵席,後來被王捆綁出去丟在外邊黑暗裡的人一樣,那將是相當悲慘的結局。因此,從耶穌所說〈筵席的比喻〉中我們可以有什麼樣的信仰反思呢?首先就是要知道我們都是蒙恩的罪人。
在猶太傳統的觀念中,上帝的救贖只侷限於猶太人,因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這也是耶穌在比喻中一開始所提到「那些被召的人」,誠如耶穌在雅各井與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所說的「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4:22)。後來猶太的宗教領袖更縮小「被召的人」之範圍,僅有那些真實又敬虔遵守上帝誡命和律法、自認為沒有犯罪的人(法利賽人、文士)才有資格被上帝拯救。
也因此,即使是身為猶太人,但若他們被那些所謂「遵行律法」的人視為罪人(病人、稅吏、娼妓)的話,都會被列為「不得進入」天國的名單之中。至於那些非猶太裔的外邦人更不可能被視為會被上帝拯救的對象,而我們就是那些律法主義者所稱「不被列在天國名單中」的異邦遊民。
然而,上帝對世人的拯救計畫卻不僅止於猶太人,而是所有的人類,誠如彼得在看見異象而來到義大利百夫長 哥尼流家中所說:「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10:34-35)保羅也說:「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1:16)
其實上帝原本是希望透過自己的選民(猶太人)來成為祂的見證人,使萬邦萬國可以歸向祂,重新領受祂的賜福。可惜的是,猶太人並不珍惜這樣的機會,所以上帝將恩典之手向全人類敞開,使那些願意接受且信靠主耶穌救恩的人都可以進入永生的國度,享用天國的筵席。為此,我們要好好珍惜成為「筵席的座上佳賓」的身分,也要常常為這「不配的揀選」獻上感謝。
第二個信仰省思就是要記得隨時穿上藉著主耶穌救恩所賜的禮服來參加上帝的筵席。或許有人會以為耶穌在比喻中所說「參加筵席需要穿上禮服」這件事,指的是到聖殿敬拜上帝或是到教會參加禮拜時必須穿著正裝。的確,以往長輩都會特別叮嚀,參加禮拜一定要穿戴整齊,在我的記憶中,每逢主日我的阿公阿嬤一定會穿著正裝去教會,因為這是表達一位敬虔者對上帝的敬虔和尊重。
只是,耶穌在這個比喻中似乎不是在強調外在的衣著,而是指一個人的生命是否持續更新。從耶穌所指「天國好比…」這句話得知,這是一場為所有重生得救的人在天上舉辦的筵席,每位基督徒都是被邀請的對象。而「穿禮服」指的就是上帝所賜的新生命。這生命就是保羅所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2:20)之生命。
基督徒必須每天都穿起上帝所賜的新生命,使眾人可以看見這生命充滿了上帝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就好像我們每天洗完澡之後不會再將當天換下來的髒衣服穿上,而是穿上已經洗濯過的乾淨衣服一樣,否則我們就白費力氣去洗澡了。
當然,雖然我們在接受耶穌的救恩之後就可以獲得新的生命,但畢竟我們仍身處在黑暗又充滿罪惡的世界之中,難免還是會受到誘惑和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隨時與上帝保持連線,使重生得救的生命可以持續更新(update),不致中了魔鬼的圈套而再次失去天國的福分。我們都不希望自己將來在天國的筵席中被人捆起手腳,丟到外面的黑暗裡哀哭切齒。
結論
各位兄姊,我們都是蒙恩的罪人,藉著耶穌基督寶血的救贖,我們再次成為上帝聖潔的百姓,有份於上帝為我們預備天國的筵席,且受邀進入享受其中的恩惠與福分。我們除了要好好珍惜這份白白得來的恩典之外,更要學習以感恩的心來歡喜領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