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5
經文:約翰福音十七章1-3節
1耶穌說了這話,就舉目望天,說:父啊,時候到了,願你榮耀你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你;2正如你曾賜給他權柄管理凡有血氣的,叫他將永生賜給你所賜給他的人。3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引言
各位兄姊,我們通常都怎麼與人建立關係呢?當我們初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或團體時,或許有些人可以很容易的與初次見面的人打成一片,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認識新朋友。只是,有些人可能生性害羞,不敢主動與陌生人講話,因此他在這個環境或團體中或許只會躲在角落,免得讓自己與陌生人彼此都處在極為尷尬的場面。
的確,所謂的「關係」並不是用三言兩語或三天兩天的時間就能夠建立起來,我們一定需要花很多的精神、時間,甚至金錢才能夠使彼此之間的關係愈來愈熟悉、愈來愈親密。就以男女之間談戀愛的過程來說,在男女雙方彼此擁有好感但卻尚未交往之前,他們有可能只是彼此觀察。直到有一方主動向另一方提出想要進一步發展,若是他(她)也願意接受,他們二人才會開始正式交往。
當然我們都知道,一旦男女雙方開始進入正式交往的階段時,才是「挑戰」真正的開始,因為二人分別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和思想觀念也有很大的差異性,如果他們不能用正確的方法來建立關係,很快的他們就會發現彼此相處的時間已不再像起初那麼甜蜜,反而是常常有口角和衝突的情況發生。於是,他們漸漸覺得彼此不適合,最後就以「個性不合」為理由提出分手。
其實信仰(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不願意花時間與上帝建立關係,或者是不能用正確的方式來認識上帝,我們很快的就會發現「這位上帝」好像不怎麼適合我們(個性不合),與我們所期待的不同(有拜有保庇),因而最後只好向祂提出分手。
上帝的屬性
今天這段經文在〈和合本聖經〉的標題為「分離的禱告」,〈台語漢字版〉為「耶穌的祈禱」,只是在〈現在中文譯本修訂版〉和〈現代台語譯本〉都是將標題訂為「耶穌為門徒禱告」。有學者將這段禱告稱為「大祭司在至聖所裡的偉大禱告」,而這段禱告是接續在耶穌帶領門徒領受完逾越節的晚餐,然後做了很長的一篇講道之後(約13-16章,臨別的訓言)。
在禱告的一開始,耶穌說:「父啊,時候到了,願你榮耀你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你。」(v.1)在此耶穌直接闡明自己與上帝之間就是一種「父與子」的關係,這也是創世起初所有世人與上帝的關係。當我們在禱告中呼求「天父上帝」時,正是說明我們原本都是來自於天父上帝的血脈,因為我們都是按著祂的形像和樣式所造,擁有與祂相同的屬性。
只是後來「罪」將我們與天父上帝隔絕了,我們除了失去上帝兒女的身分,也失去了起初祂為我們預備的福分。最慘的是,我們無法再與天父面對面接觸,因為祂本是榮耀和聖潔,是與罪對立的。「榮耀」這個字在《聖經》中通常只會用在上帝身上,是上帝的屬性之一,一般是指「將上帝張顯出來」之意,在舊約時代上帝通常會將自己隱藏起來,免得有罪的人因見到上帝的榮光而死亡。
摩西就曾經請求上帝:「顯出祢的榮耀給我看」,好使他在帶領以色列人——這群冥頑不靈的百姓時可以知道上帝與他同在。只是上帝卻回答:「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3:18,20)。的確,除非上帝的恩待與憐憫,有誰能夠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通常只有死路一條。然而,上帝卻願意透過「道成肉身」的耶穌向世人顯明自己的榮耀,使我們確信以馬內利的應許。
可惜的是,世人對於耶穌的身分無法辨明,因此無法從耶穌身上看見上帝的榮耀顯明。有學者認為,因為耶穌是上帝獨生子的身分被「有罪的軀體」捆綁住,以致眾人只能看到祂「人性」的部分。這也是為何當耶穌表明自己是上帝兒子的身分且擁有上帝的權柄時,宗教領袖會認為祂僭越上帝,因為沒有「人」在上帝面前是聖潔無罪的。
因此,當耶穌在禱告中說「願你榮耀你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你」時,除了是要向眾人證明自己擁有與上帝同等的「神性」之外,更是要向那惡者(撒但)宣告自己即將藉著「從死裡復活」戰勝死亡的權勢,因為只有如此才能重新恢復世人與上帝的關係。這也是耶穌在第二段禱告所說:「正如你曾賜給他權柄管理凡有血氣的,叫他將永生賜給你所賜給他的人」(v.2)。
在此耶穌展現了上帝的第二個屬性——掌有權柄,這權柄是為了管理世上一切的受造物,使萬物都能在耶穌的攝理之下按著秩序穩定運行。其實「犯罪」或「偏離上帝的道」就是一種生命失序的狀態,而失序的結果就會走向滅亡之路。但感謝上帝,因為耶穌的復活恢復了生命的秩序,使所有信靠祂名的人都可以擁有永生的盼望。耶穌藉著第二段禱詞要說明祂擁有「與上帝恢復關係」的權柄。
最後,耶穌在第三段禱告向我們介紹「與上帝恢復關係——承受永生」的方法:「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v.3)。《聖經》所提到的「認識(γινώσκω)」指的是「藉由經驗中體認」,這個字通常也用在夫妻之間的性行為。也就是說,對上帝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知識上的認識,而是如同夫妻關係的親密,有透徹深入的認識、交往,又是一種不斷增長的經驗。
耶穌在這裡所提到的「認識」是以現在主動動詞的形態來呈現,意即對上帝要有「持續性的認識」,而不能只是停留在頭腦的「知道」而已。或許我們要問:「要怎麼(持續)認識上帝呢?祂是那麼高深莫測。」的確,要認識沒有形體又居住在至高之處的上帝真的不容易,因此,祂透過自己的獨生子來到世上,與我們成為兄弟。只要我們認識耶穌,自然也能夠認識祂。
與上帝的關係
各位兄姊,讓我們花一點時間來省思一下自己目前與上帝的關係如何?我們是否有用重生得救的生命成為耶穌基督的見證,使眾人可以因此看見上帝的榮耀?我們是否願意承認上帝是生命的主宰,且全然順服祂為我們所安排的生命?我們是否願意每天花時間與上帝親近,並透過在信仰上各方面的學習更認識上帝、體貼祂的心意?
主耶穌曾用「你們是世上的光」作為比喻,提醒所有的基督徒必須在黑暗的世界中發出亮光,也就是成為復活的主耶穌之見證人。主耶穌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因此,我們必須用「被主耶穌改造(重生得救)」的生命持續為主發光,這正是每位基督徒被呼召揀選的目的。
然而,我們發現要持續為主發光還真是不容易,如果我們沒有持續與上帝建立關係,生命之光就會漸漸衰落枯竭,最後完全熄滅。〈我的燈需要油〉這首詩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與上帝建立關係」的重要性,其歌詞提到:「我的燈需要油,求主常賜下,使我燈永遠發亮光;我的燈需要油,求主常賜下,使我燈發光到主作王。」
在耶穌的時代還沒有發明電燈,因此每到了晚上若是要照明時,就需要使用油燈。油燈——顧名思義就是需要用油(一般是橄欖油)作為燃料才能使燈火發出亮光,若是油量不足燈火就會逐漸熄滅。我們生命之光的油量是必須透過與上帝建立關係(靈修、讀經、禱告、教會和團契生活)才能源源不絕,一個受洗後卻從來都不與上帝建立關係的基督徒,生命最終一定會枯竭死亡。
或許身處在一個「被時間追著跑」的世代中,我們常常都會感到每天的時間好像真的不夠用,實在是很難再抽出「多餘的」時間來親近上帝。但我們捫心自問,這真的是一個「合理」的藉口嗎?我們曾否想過在一整天的時間裡,除了吃飯睡覺、上課工作…這些所謂「必要性的時間」之外,其實還是有許多「非必要性的時間」,比如說上網聊天、發呆沉思…等。
我相信,我們會願意花時間「投注」在某一件事情上面,是因為我們相信那是值得的、是很重要的、是對我們有幫助的,因此,無論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我們都會全力以赴。還記得在我高三那年的生日,教會好友送我一把吉他,從那天開始,我每天都會彈奏兩、三個小時(我是自學吉他的)。就這樣,我花了半年多的時間終於能夠彈的熟稔,開始在團契裡協助帶領詩歌。
同樣的,如果我們認為「與上帝建立關係」也是值得的、很重要的、對我們有幫助的,無論一天的時間多麼有限,也會「想方設法」挪出一段屬於我們與上帝的親密連結。關於建立每天靈修的習慣這件事,我也是在進入神學院之後才逐漸養成的(;在此之前我並沒有每天靈修的習慣),並沒有人要求我這麼做,完全是一種對自己的約束。
我會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提醒自己:無論是神學生(傳道人)都不能將神學看得比上帝的話語還重要,因為一切神學的基礎是建立於上帝的話語之上,愈清楚上帝話語的人,愈能夠分辨神學的真偽。其實牧會學的老師也不斷提醒:傳道人靈修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準備每週的講道或查經課程,如果傳道人不能每天花時間與上帝親近,他的靈命就會枯竭死亡,最後他也會失去服事的熱忱。
德國人稱呼所有學習神學的人為Theologe。此字相當於英文的Theologian,但是Theologian通常只用來稱呼神學家。然而德文的Theologe可以同時稱呼資深的神學教授以及剛入門的神學生,因為所有在學習神學道路上奔跑者都是平等的,都是「神學人」,意即「學神的人」。其實對於每位跟隨耶穌的人來說,我們也都是「學神的人」,我們要學習祂的思想、祂的性情、祂的眼光和祂的作法。
我們無法憑空想像上帝的事情,唯有從上帝主動向我們顯明的各種啟示才能正確的認識祂,而這些啟示全都記載在《聖經》中。誠如保羅所說:「《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各位兄姊,我們是否願意藉由每天與上帝親近使自己的生命可以愈來愈像耶穌,且不斷活潑更新呢?
結論
中國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 黃庭堅曾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各位兄姊,我們是否看重自己與上帝的關係呢?基督徒重生得救的生命如果不能持續與上帝建立關係、與主耶穌保持連結,最後我們就會如同黃庭堅的詩中所說的「面目可憎」。而這樣的生命不但會敗壞自己,更無法使人藉著我們的生命看見上帝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