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6/15
經文:以弗所書四章1-6節
1我為主作囚徒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2凡事要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3以和平彼此聯繫,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4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位,正如你們蒙召,是為同有一個指望而蒙召,5一主,一信,一洗,6一上帝-就是萬人之父,超越萬有之上,貫通萬有,在萬有之中。
引言
青少年時期,無論是在團契聚會或是聯合營會中,有一項團康遊戲——兩人三腳——常常都會讓玩遊戲的人手忙腳亂,因為贏得此項遊戲勝利最主要的關鍵乃在於兩人之間必須要有好的默契。或許我們會發現,在遊戲開始之前,各組參賽者都會互相討論要先踏出哪一隻腳,然後口裡喊著「一、二、一、二」大步向前邁進。
後來在看到日本 朝日電視台主辦之〈火焰挑戰者〉的挑戰節目之後,突然發現「兩人三腳」只是小兒科的遊戲,因為日本小學生是由30個人以「30人31腳」的方式參加快跑50米的競賽活動。每當看到這些小朋友在哨音響後全神貫注向前奔跑時,都會為他們捏一把冷汗,但看著這群宛如「合而為一」的隊伍完成比賽後,卻又會為他們大聲歡呼。
為什麼這群小學生可以如此「同心合意」完成這項困難度極高的競賽呢?除了事前必須花很長的時間訓練還能夠彼此信任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們要有一致的信念——取得比賽的勝利。
同樣的,我們今天會聚集在此也是因為有相同的信念(信仰)——相信創造主 天父上帝的憐憫與慈愛,相信救贖主 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贖罪的恩典,相信聖靈 保惠師在新生命中的保守、引導和眷顧。而我們也都朝著共同的目標——更成熟的生命(成聖之路)前進,為要在將來被主稱讚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3)
來自同一呼召
保羅在與以弗所信徒談論完關於「自己如何蒙上帝的呼召而成為外邦人的使徒」,且向他們說明「舉凡相信福音的人,無論是猶太人或非猶太人都已經在基督裡成為上帝的後嗣」之後,他進一步指出每位耶穌的門徒應該如何持守起初來自上帝的呼召,如此才能配得稱為上帝的兒女。保羅在此用「相稱」這個字主要在強調這個身分的「價值(德行)」。
或許我們都有購物的經驗,我們曾否想過為什麼夜市賣的商品(衣物、各式包包)都比百貨公司專櫃賣的商品便宜許多,甚至不到一折的價格?有些人也會認為夜市賣的商品其製造的材料和品質並不一定比百貨公司專櫃的商品來得差,那麼,百貨公司專櫃的商品到底在貴什麼呢?簡單來說,百貨公司專櫃的商品賣的是「品牌」,因為「品牌」抬高其商品的價值。
同樣的,一個皈信耶穌基督(在基督裡)的信徒,他的生命呈現也必須有別於那些非信徒,這就是保羅所說「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v.1)的要點。誠如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五章17節所勉勵的內容:「 所以,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耶穌也說:「要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太9:17)
接著,保羅將這個「與蒙召的恩相稱」之身分會呈現出來的價值(特質、德行)教導給以弗所信徒知道。他說:「凡事要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和平彼此聯繫,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v.2-3)
(1) 謙虛:指的是「承認自己是受造物而對自己有正確的評估」,這是一種虛心的行為,因為在上帝面前我們都沒有可誇耀之處。
(2) 溫柔:指的是「因著對上帝的順服,以致帶來對人忍耐的態度和行為」。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品格,而是上帝的恩典在人心中產生的結果。
(3) 忍耐:指的是「堅定不移的耐心」,是一種不輕發怒的氣質。忍耐的人雖然受害受辱,也不會做出反擊和報復的行為。
(4) 寬容:這是進一步解釋「忍耐之後更積極、深邃的作為」。事實上,對於兄姊之間的過失不只是給予容忍,更要對於他們的軟弱和失敗之處在愛中給予包容。這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出於像對待家人一般的愛心。
(5) 聯絡:指的是「生命的聯合、聯結,在基督裡成為合一的肢體」。這樣的聯合和聯結並不是由人的意識和行為所能做到的,而是必須藉著聖靈的工作才能產生果效。最重要的是,為了持續保持「合一的關係」,信徒必須「付出心力」來完成。
最後,保羅特別提醒以弗所信徒,在聖靈裡「合一的基礎」是必須建立在「同一身體(基督、信仰群體)」之中,在此他特別用七個「一」來表明「合一的基礎」。他說:「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位,正如你們蒙召,是為同有一個指望而蒙召,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就是萬人之父,超越萬有之上,貫通萬有,在萬有之中。」(v.4-6)
而這七個「一」的概念又可分為三組,第一組是以聖靈為中心:「一個身體、一位聖靈和一個指望」。身體指的就是基督的教會,她必須在聖靈的帶領之下才能朝著盼望前進,這盼望就是享有上帝的榮耀國度。第二組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一主、一信、一洗」。基督教的核心價值就是以「相信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救主,並接受悔改的洗禮作為得救的記號」,藉此表明已恢復上帝兒女的身分。
最後一組是將合一的源頭指向創造天地萬物的天父上帝:「一上帝—就是萬人之父」。上帝擁有絕對的權柄將萬有合一,使其間的萬物和睦共處,祂更樂意與所有的受造物建立親密的關係。
合而為一的信仰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能夠分辨「合一」和「統一」之間有什麼差別呢?或許當我們談起「統一」這個字句時,台灣人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國民政府自1949年遷移至台灣之後,當時的領導者就一直在政府機構、社會上、軍隊中,甚至是學校內向所有人提倡所謂的「復國大業」,他更強調必須要「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但幾十年來我們得知,所謂的「統一」不過是一種思想改造罷了。
「統一」讓我想到的另一件事,是當我在高中一年級上美術課時,老師要求班上的所有同學都要買他指訂之SAKURA(櫻花牌)的12色水彩顏料。然後在上水彩課繪畫水果時,他更指示我們必須用哪幾種顏色的顏料,並且將什麼顏色配上什麼顏色來繪圖。這讓當時的同學都感到一頭露水,有種老師似乎都將我們當作是「藝術白痴」一樣(會讀書表示不懂藝術)。
基督教很重要的一個信仰課題就是「在基督裡合而為一」,信徒「合一」的目的不是為了變成「一模一樣」的某種形態,而是要讓彼此在信仰群體中看見每個人的「獨特性」,並透過這樣的「獨特性」共同建造同一個身體——教會。誠如保羅在哥林多教會中的教導所說的:「就如身體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身體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林前12:12)
保羅更進一步指出:「身體原不只是一個肢體,而是許多肢體。假如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於身體,它不能因此就不屬於身體。假如耳朵說:我不是眼睛,所以不屬於身體,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屬於身體。假如全身是眼睛,聽覺在哪裡呢?假如全身是耳朵,嗅覺在哪裡呢?但現在上帝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一一安置在身體上了。」(林前12:14-18)
既然我們在教會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肢體,又肢體存在的目的是使基督的身體「合而為一」,那麼我們該如何努力來建造呢?在今天的經文中,保羅給我們幾個可以努力的方向來遵行,他說:「凡事要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和平彼此聯繫,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v.2-3)這在教會中看似平凡無奇又常常聽牧者在分享的品格,坦白說真的是「知易行難」啊!
為什麼保羅會將「謙虛」作為教會合一首先要強調的品格呢?因為在上帝面前沒有人可以誇耀什麼。我們能夠成為基督身體(教會)的一個肢體不在於「做了什麼」,而是在於「信靠耶穌基督」。這也是保羅在《以弗所書》前半段關於教義性教導一直強調的部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而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謙虛」的人知道自己不過是受造物,若不是上帝樂意賞賜各樣不同的恩賜,我們根本無法成就任何事。此外,「謙虛」也會願意放低姿態向他人請教,讓我們看見並學習他人的優點(長處),畢竟「術業有專攻」。我們所處的社會就是由許多擁有不同專長的人組成的團體,透過這些專長的互助合作,社會才能正常的運轉。
主耶穌本身就是「謙虛」這項品格最好的典範,保羅針對這點曾指出:「他本有上帝的形像,卻不堅持自己與上帝同等;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謙卑自己,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要記得,每當我們心中不小心又燃起「自以為是(驕傲)」的思緒時,仔細回想主耶穌的道成肉身和捨己。
在我們願意學習用「謙虛」的態度待人之後,自然也能夠帶出「溫柔、忍耐」的品格,接納每個人的「與眾不同」和「不完全」。為此,保羅勉勵我們:「總要肢體彼此照顧。假如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假如一個肢體得光榮,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你們是基督的身體,並且各自都是肢體。」(林前12:25b-27)這就是所謂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之概念。
當然,在信仰團體裡難免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此時我們要祈求聖靈的幫助,努力使基督的身體能夠保持合一的心。既然我們都說「在耶穌裡我們是一家人」,就讓我們學習用「上帝疼愛世人」的心意互相寬容,用「上帝與世人和好」的方式彼此聯絡,因為這是證明我們真是主耶穌之門徒的絕佳證據。
結論
在牧會的過程中,「為何基督教會有那麼多的教派」是身為牧者最常被問到的問題,而關於這個問題,牧者大概都會以「因為教義的解釋不同」給予回覆。當然,這不一定是最好的答案,但至少是可以接受的解答。就好像每當我們到百貨公司的美食街用餐時,有人會選擇吃飯,有人會選擇吃麵,有人會選擇吃速食。無論如何,選擇自己喜好又能吃飽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我們常說基督的教會是「合一」的,卻又常常因為理念不同而各持己見(分裂),以致有些人因而離開教會。然而,上帝的豐富和多元並不是我們可以全盤了解和掌握的,因此我們不能用「統一」的概念來否定其他人對上帝的理解,免得我們陷入「自以為義」的試探中。
各位兄姊,我們都希望建造「合一」的教會,免得基督的身體「四分五裂」而無法為主作見證。求聖靈教導我們學習「凡事要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和平彼此聯繫」的信仰功課,努力成就上帝心目中「合而為一」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