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8/04
經文:出埃及記三章1-10節
1摩西牧放他岳父米甸祭司葉特羅的羊羣,他領羊羣往曠野的那一邊去,到了上帝的山,就是何烈山。2耶和華的使者在荊棘的火焰中向他顯現。摩西觀看,看哪,荊棘在火中焚燒,卻沒有燒燬。3摩西說:我要轉過去看這大異象,這荊棘為何沒有燒燬呢?4耶和華見摩西轉過去看,上帝就從荊棘裡呼叫他說:摩西!摩西!他說:我在這裡。5上帝說:不要靠近這裡。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6他又說:我是你父親的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摩西蒙上臉,因為怕看上帝。7耶和華說:我確實看見了我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也聽見了他們因受監工苦待所發的哀聲;我確實知道他們的痛苦。8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從那地上來,到美好與寬闊之地,到流奶與蜜之地,就是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9現在,看哪,以色列人的哀聲達到我這裡,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10現在,你去,我要差派你到法老那裡,把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
引言
或許我們都曾聽聞「認賊作父」這句成語,其意思主要是在譏諷「一個人竟然能夠不明事理而將仇敵當作是自己的親人」。這句話也被拿來比喻「一個甘心投靠敵人的叛徒」。我相信,在座的每位兄姊一定不會做出這樣的事吧!
有一則有趣的笑話提到:某日,小明和媽媽正坐在客廳看電視,突然門鈴作響,媽媽就起身走去開門,開門後門口站著一位陌生男人,這時小明也跟了過來要查看是誰在按門鈴。於是媽媽就對小明說:「叫爸爸!」小明心裡覺得奇怪:「我為何要叫他爸爸?」所以小明就站在那裡不出聲。
媽媽看小明都不出聲,再次大聲對小明說:「快叫爸爸!」但小明還是站在一旁不肯出聲。這時媽媽生氣了,她打了小明
一巴掌並第三次對他說:「快叫爸爸!」這時小明只好哭著對門口那位陌生人喊叫:「爸爸!」媽媽頓時感到一陣錯愕,哭笑不得的對小明說: 「誰叫你叫他爸爸呀,我是叫你去叫你爸爸出來啦!修理水管的工人來啦!」
這則笑話也有被拍成動畫短片,每次觀看時都會笑到東倒西歪,心想:「怎麼會有這麼『天真(天兵)』的小孩?竟然無法分辨(誤解)媽媽所要表達的意思。」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或許有人真的會為了得到某些利益和好處而甘心低聲下氣的稱呼某人為「爸爸(乾爹)」,我們多少也曾在電視或電影情節中看過這樣的場景。
其實信仰有時也無可避免發生這種「為某些利益和好處」才選擇相信某尊神明(叫爸爸),只是,我們是否都有清楚認識這些神明?或者我們只是因為從小就被父母或長輩要求必須要「拿香隨拜」。
我是你……的上帝
今天所讀的這段經文,可說是摩西與耶和華上帝第一次「面對面」的近距離接觸。雖然摩西身為以色列人,但他並沒有像自己的族人一樣過著被埃及人奴役的生活,反倒是從小是在埃及的皇宮學習、成長(埃及公主的養子)。因此,摩西對埃及人的民族歷史、宗教信仰、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的認知,必然是多過於對以色列民族在各方面的了解。
然而,因為摩西在斷奶以前是由自己的親生母親養大的,或許在這段期間摩西的母親有教導耶和華上帝給他認識。此外,她也會教導關於以色列民族過去的歷史,像是他們的祖先(約瑟)如何被賣到埃及受苦,但後來卻蒙上帝的保守成為埃及宰相。他們又是如何從迦南搬遷來到埃及最肥沃的土地居住,可惜的是,後來有位不認識約瑟的國王興起,逼迫他們成為奴隸。
因此,當摩西長大之後在看見自己的同胞被埃及人欺負時,因基於保護同胞的心態,他就出手將那埃及人打死且藏在沙土裡。後來這事讓法老聽見後,就想殺死摩西。摩西為了躲避法老的追殺,他就逃到了西乃曠野的米甸居住,他在那裡娶了米甸祭司的女兒 西坡拉,又為自己的岳父牧養羊群。就這樣,他在米甸經過了四十年的歲月。
一般聖經學者都會將摩西的生平分為三個階段(每階段四十年):第一階段是埃及王子的身分,在此期間摩西自認為「我什麼事都做得到」,他倚仗自己的權勢地位和孔武有力,但後來卻成了被法老追殺的逃犯。第二階段是流浪異鄉的牧羊人,我們不難發現摩西原本血氣方剛又仗勢凌人的個性在米甸完全被消磨殆盡,此時的摩西自認為「我什麼事都做不到」。
最後一個階段是成為一位全然順服上帝命令的僕人,在此期間摩西清楚知道「雖然自己無力做任何事,但上帝一定能夠成就萬事」。當然,要成為上帝的僕人、遵行祂的旨意之前,一定要先對祂有全面的認識,這正是今天經文中上帝主動向摩西啟示自己的原因。就好像我們剛到一間公司上班時,要先了解公司的經營理念和老闆對工作內容的要求和期待,才不致犯錯而被指正。
雖然摩西的母親曾教導他認識上帝,但畢竟他從未親身經歷過上帝,不曉得上帝有何能耐,否則他在四十歲以前怎麼會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做得到」。的確,只有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有限和無能為力(謙卑)之後,他才能夠真實遇見上帝。因此,上帝首先就是以「焚而不毀」的荊棘這個超自然現象向摩西顯現,為證明自己是一位全能的主宰。
接著,上帝以「呼喊摩西的名字」提醒摩西,祂是一位無所不知又超越萬有之上的掌管者。對一個與我們素未謀面的人突然叫自己的名字,然後又將自己的身家背景說得清清楚楚之時,我們一定會感到驚恐,甚至十分害怕。誠如詩人所說:「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都在你的冊子寫上了。」(詩139:16)這提醒我們必須留意自己的言行。
最後,上帝對摩西說:「我是你父親的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v.6)上帝在此用「我是……的上帝」這一系列的自我介紹之用意,其實是對摩西的一個邀請:「你願意讓我成為你的上帝嗎?」或許在摩西的印象中,他的母親也曾經提到過去的祖先所信仰的上帝,但那都是他們自己的「信仰告白」。如今,摩西也必須做自己的「信仰告白」。
的確,只有當摩西宣認耶和華是「自己的上帝」時,他才能真正認識這位向他啟示的上帝;也只有在真正認識上帝之後,摩西才能真正認識自己、謙卑自己。而一個願意謙卑自己的人才能全然順服上帝的命令,並且不畏艱難、全力完成上帝所託付的各樣使命。
是誰信仰的上帝?
各位兄姊,首先要請大家仔細回想(思考)一下:「我現在所敬拜的上帝(神明)是誰的上帝(神明)?是我自己選擇的上帝(神明),或是我的父母、祖父母、某位長輩選擇的上帝(神明)?」接著再請大家好好的詢問自己:「我真的有認識現在所敬拜的上帝(神明)嗎?或者我也只是跟著長輩(聽命於長輩)拿香隨拜呢?」
或許我們都曾聽過「群羊效應(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這是源自土耳其牧羊人觀察到的羊群行為:當第一隻羊摔落懸崖後,引發羊群跟著集體跳崖的現象,之後被用來描述人類的行為會受到周圍的人影響而產生盲目跟風的現象,也稱為「從眾效應」。這個理論後來被〈經濟學〉拿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購買某基金或股票)」,但這樣的跟風常常都會造成極大的風險。
我們不難發現,宗教信仰也是很容易出現「群羊效應(從眾效應)」的現象,約三、四十年前台灣社會正流行「大家樂、六合彩簽賭」之時,許多賭徒都會跟風前往某間宮廟向神明求問名牌,就是為了能夠中大獎。可惜的是,幾乎所有人都是以「摃龜」收場,於是一些心生不滿的賭徒就會對神明做出不敬的行為,諸如潑漆、毀損,甚至棄置於路旁和水溝裡。
由此可知,這些人根本不是從心裡尊敬神明,他們拜神的目的就只是利用神明來謀取自己的好處和利益。試問:「一位公正無私的神明豈能容許信眾如此放肆無禮?」我相信,如果真有這樣的神明(只為滿足信徒各種喜好),我們應該也不會輕易相信,因為往往這樣的神明在滿足信徒的需求之後,牠們也會向我們索取必要的代價。因此,我們一定要能夠清楚認識自己所信的上帝(神明)。
雖然今天經文的主角—摩西從小就曾聽聞母親介紹那位以色列祖先的上帝,但他有可能根本就不認識,因為自從他懂事(斷奶)之後就生活在埃及的皇宮中,並且接受埃及文化的洗滌。而埃及人又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光是埃及境內膜拜的神明就有兩千多位,因此,當以色列的上帝向摩西顯現時,他肯定要問:「歹勢啊!借問祢是叼一位?」
上帝向摩西指出「我是你父親的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除了是要告訴摩西祂就是一位永遠活在歷史中的主宰者(昔在、今在、以後永在)之外,更是要摩西做一個重要抉擇:「你決定要信靠哪一位上帝(神明)?」一旦摩西決定要信靠耶和華上帝之後,同時也必須要完全順服和緊緊跟隨。
的確,一個信仰上帝的人最重要的三項功課就是「信靠、順服、跟隨」。「信靠」是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並且全然相信上帝可以成就萬事;「順服」是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單單降服於上帝的旨意,按著祂的指示行事;「跟隨」是因為清楚認識上帝是自己的牧者,行走在祂為我們預備的道路上就能夠凡事亨通,即使會面對困境仍然不畏縮(打死無退)。
不可否認的,多數的人都是在面對生命的難題或是走頭無路時才會想要尋求幫助,有人會選擇「他人的幫助」,有人會選擇「信仰的幫助」。當然,有人則是選擇「自力更生」,他們相信「天助自助者」。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決定選擇「尋求幫助」呢?答案不外乎是因為我們對他們有「充份的認識和信任」,因此相信他們「有能力」可以協助我們「解決」一切難題。
同樣的,如果我們不能對自己信仰的上帝(神明)有充份的認識和信任,也就是「親身經歷」祂是「真實的存在(being)」,而不是他人(父母、祖父母、長輩)口中或者他人相信的上帝(神明),我們就是盲信、誤信或錯信,甚至是在利用這位上帝(神明)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如此一來,到底誰才算是真正的上帝(神明)?
結論
各位兄姊,我們曾否想過為何要選擇信仰上帝(神明)?我是否確定自己所信仰的那位真的是「我的上帝(神明)」?或者我也只是「拿香隨拜」?
當上帝向摩西提起「我是你父親的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意即「你父親認識我也信靠我,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也是如此;那麼你自己要做什麼決定呢?」的確,摩西的決定(信仰告白)將是他人生最後的四十年能否持續「信靠、順服、跟隨上帝」的動力來源。
就讓約書亞最後對那些與他進入迦南地一起南征北討的以色列百姓之遺言也可以成為我們的信仰告白:「若你們認為事奉耶和華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明,或是你們所住這地亞摩利人的神明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約24: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