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3/09
經文:使徒行傳二章42-47節
42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43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44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45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46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47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引言
在《有情天詩歌集》中,〈我們成為一家人〉是我們在聚會時常常都會吟唱的一首詩歌。其歌詞一開始提到,我們是因著耶穌基督的救贖而成為上帝的兒女,成為上帝國的百姓。而在〈副歌〉中更道出了「上帝國百姓」的特質。(1)就「個人」而言:因著耶穌得潔淨,因著耶穌入光明,因著耶穌同享復活的生命;同享生命的喜悅,同在主愛中連結,因著耶穌同受豐受的產業。(2)就「教會全體」而言:因著耶穌同敬拜,因著耶穌蒙慈愛,因著耶穌彼此恩慈來相待;或在喜樂中歡唱,或遇苦難同哀傷,因著耶穌同渡人生的風浪。
的確,基督徒除了要因為「重生得救的生命」感到喜悅之外,更要透過「團契生活」在主愛中彼此連結;如此一來,我們個人的靈命才會不斷向上提昇,信仰的團體(教會)也才能夠成為宣揚福音的管道。今天就讓我們繼續透過《使徒信經》中的「我信聖徒相通」,一同來建造信仰根基。
初代教會的信仰生活
今天我們所讀《使徒行傳》二章42-47節這段經文,可以說是初代教會「信徒(聖徒)信仰生活」的雛形,有許多現代的教會都希望可以回復當時教會內弟兄姊妹那種美好的「團契關係(聖徒相通)」。就好像大衛的詩所描寫的,說:「看哪,弟兄(姊妹)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詩133:1)的確,基督徒的生命是一個已經「被救贖成聖」的生命,基督徒團體(教會、團契)所要建構的就是一種「連結於主耶穌」的和諧(和平、平安)關係。而這種「和諧關係」具有幾種特質(特色):
(1)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v.42a)。耶穌在升天之前曾吩咐門徒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信徒)遵守…」(太28:20a);因此,當初代教會信徒的人數漸漸增加之後,使徒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經常地、繼續不斷地(恆心)」教導主耶穌的一切吩咐(命令),和有關祂死而復活的見證。的確,教會是一個「信仰團體」,其信仰基礎就是復活的主耶穌,其信仰教條就是主耶穌的教導。如果基督徒(教會)每次的聚集只是為了聯誼(吃喝玩樂),而沒有靈糧的餵養(上帝的話語、耶穌的教導),那這個團體很快就會世俗化,甚至最後走向解散的命運。
(2)彼此交接、擘餅、祈禱(v.42b)。使徒除了恆心進行教導的工作之外,他們也常常交接(相交、交通、團契)──透過弟兄姊妹之間在信仰上的分享、見證,更加體驗主耶穌在他們身上的奇妙作為。常常擘餅──一方面透過吃主的晚餐,記念主的死;一方面透過日常普通的進餐(愛餐),建立更親密的肢體關係。對猶太人而言,一起同桌吃飯表示非常親密的關係;同樣的,初代教會的信徒也是用這樣的方式,使弟兄姊妹有更緊密連結。常常祈禱──包括私禱和公禱,將個人和眾人的需求擺上。因此,「交接、擘餅、祈禱」證明了信徒是生命共同體。
(3)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v.43)「懼怕」是指一種畏懼又崇敬的「敬畏心理」。所有的人(包括信徒和非信徒)會有如此「敬畏的心理」,是因為他們從使徒所行的各樣奇事神蹟中,看見了「上帝的作為和權能」。如果我們有仔細查考《使徒行傳》的內容時,我們發現,使徒常常會透過「行奇事神蹟」來見證那位復活的耶穌就是基督。
雖然主耶穌曾賜給門徒「趕逐污鬼,並醫治各樣病症」的權柄(太10:1),也應許基督徒「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可16:17a),但這些能力(行奇事神蹟)只是一種「導引人認識上帝和復活主耶穌」的方式,過度濫用只會使人將焦點放在「行神蹟之人」的身上,而不是存心敬畏那位「真正賜人行奇事神蹟權柄」的主上帝。
(4)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v.44-45)。很多人誤以為初代教會這種生活方式,好像是「共產制度(共產主義)」的雛形;但事實上,這是有其特殊的背景。當時教會突然增加了數千信徒,有不少人因信仰之故遭受親友排斥,以致生活陷入困境;也有不少人是從外地來耶路撒冷守節的(徒2:9-11),如今成了信徒,就滯留在耶城同過教會生活,所以需要被接待。
由於信徒人數實在太多,教會資源又有限,許多信徒在聖靈的感動下,就自動自發、甘心樂意地與那些生活上有需要的人分享財物。此外,他們都浸沉在主的愛裡,並且遵行主耶穌「彼此相愛」的命令;因此,大家都願意過著這種「用愛互相款待」的團體生活。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誤以為主耶穌即將快要再來,因此,對「財物的擁有」觀念相當淡薄。就這樣,大家都不眷戀地上必朽的財物,而是仰望將來天上永不毀壞的財寶。
從上述這些初代教會所塑造出來的信仰特質,我們看見了十字架真正的意涵──與上帝、與人(信徒和非信徒)關係的和諧(v.46)。也因此,許多教會外的人因看見信徒敬畏上帝、讚美上帝,以及彼此相愛的「美好見證」,都願意接受「主耶穌的救恩」,並加入教會「參加團契生活」。就這樣,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v.47)。
我信聖徒相通
各位親愛的兄姊,不知道你們是否有嚮往初代教會這種「敬神愛人、無私無我、共有共享」的信仰生活?現在有些教會特別指出,只有當教會回復到《使徒行傳》這段經文所記載的「模式」,才是「最理想、最正確、上帝所喜悅」的教會,更是〈信仰告白〉中所要闡明「聖徒相通」的真正意涵。只是,當我們再繼續往《使徒行傳》第五、六章的內容看下去時,就會發現,其實初代教會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理想和完滿,因為在當時的教會中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不誠實,忽略說希臘話猶太人寡婦的需要等等)。
事實上,我們不要將「聖徒相通」定義為一種「完美、理想化之教會」的狀態,因為在世界上根本找不到這種教會。既然如此,我們所告白的「聖徒相通」到底要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意涵呢?其實,「聖徒相通」指的是:教會內信徒與信徒之間用清潔、誠實的心,用「基督的愛」彼此連絡和建立情誼。也透過弟兄姊妹在信仰裡的分享和神聖的相交(聖禮典)中,建立更親密的肢體關係。當然,這種關係的基礎必須建立在信徒與上帝之間(垂直的)和諧的關係上面。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先與上帝維持良好的關係,才能與弟兄姊妹建立良好的情誼。
從今天經文42和43節中所提到:「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認罪悔改、順從主耶穌的命令」,以及「眾人都懼怕──認識上帝、敬畏上帝」這兩件事,我們可以知道,初代教會的信徒非常重視「與上帝建立和諧的關係──愛上帝」。因為只有真正愛上帝的人,他才有能力去愛其他的人,也就是「與人(信徒或非信徒)建立和諧的關係」。誠如《約翰壹書》四章19節所說:「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
當我們願意持續學習「更認識上帝、更敬畏上帝、更愛上帝」的功課之時,我們才能努力學習如何「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與弟兄姊妹建立更好的情誼。剛才有提到,初代教會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理想和完滿,他們也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只是,當問題發生時,他們是選擇聽從使徒的教導,用誠實的心看見自己的軟弱,最後大家同心合意以禱告尋求上帝的心意,使問題可以得到妥善的處理。
保羅曾勉勵我們說:「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8)坦白說,這真的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功課,因為在教會這個「大團體」之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身份地位、社會經驗和價值判斷,一旦在思想觀念、做事方法上面有落差或偏見時,勢必會有衝突的發生。當然,衝突的結果就是──有人離開教會,有人繼續留著;而最糟糕的結果就是──教會分裂。我相信,這絕對不是主耶穌樂意見到的事。
在1861年,美國因為黑奴、經濟、分離等複雜問題而爆發內戰,當時南北二地打了四年才停手。分離的人重新複合,黑奴也獲得自由。但白人與黑人之感情一時尚無法建立,優越感與歧視仍普遍存在。某主日上午,一個黑人走進維吉尼亞州黎茨蒙城一所時髦的教堂參加聖餐禮拜,當他從通道走到講台前跪下時,群情激動,噓聲四起,無人不以怒目視之。忽然有一位會所欽敬的弟兄立刻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講台前,跪在這位「有色」的弟兄身邊,同領主的餅,主的杯。會所的人被他所行的感動,也一個一個走到講台前。做成這美好榜樣的就是南軍總司令──李將軍(Robert E. Lee)。
各位親愛的兄姊,真正的「聖徒相通」是一種同信的弟兄姊妹在聖父、聖子、聖靈裡「合一的表現」。當我們本身與三一上帝有愈親密的連結(個人靈命提昇)時,很自然地,我們就會知道什麼是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b),進而願意與教會內每位弟兄姊妹有更好的連結互動。誠如保羅所說:「…總要肢體彼此相顧。」(林前12:25b)
接著,我們就會發現,教會在垂直(與神)和橫向(與人)的關係都和諧之後,這個十字架的群體才會發光、發熱,才會引起別人(未信者)的注意,以致願意進入教會接觸、認識,最後也相信基督信仰。主耶穌曾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祂又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
十九世紀末在南台灣宣教的蘇格蘭宣教師甘為霖牧師曾指出:「在台灣傳教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告訴人們〈因信稱義〉的道理,而是基督徒愛心的行動。」的確,如果教會(基督徒)的價值觀、做事方法和對待人的態度,是與社會沒有什麼兩樣時,我們該如何對非基督徒說:「信耶穌真好」呢?或許,我們所有的行為表現只會讓他們覺得:「原來基督徒也不過如此而已!」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當我們每主日在禮拜中用《使徒信經》告白「我信聖徒相通」時,讓我們仔細想想看:「在此時,我們與上帝、與弟兄姊妹是否真的處於一種和諧的關係之中呢?」主耶穌曾說:「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5:23-24)求聖靈幫助我們,用誠實的心來面對「自己與上帝的關係」,以及「自己與弟兄姊妹的關係」。只有當我們可以在「與神、與人」的關係和睦之後,我們才能建立一間「聖徒相通」、「發光發熱」、「為主見證」的教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