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4/13(棕樹主日)
經文:路加福音十九章28-44節
28耶穌說完了這話,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29將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那裡,就打發兩個門徒,說:30你們往對面村子裡去,進去的時候,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裡,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以解開牽來。31若有人問為什麼解他,你們就說:主要用他。32打發的人去了,所遇見的正如耶穌所說的。33他們解驢駒的時候,主人問他們說:解驢駒做什麼?34他們說:主要用他。35他們牽到耶穌那裡,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扶著耶穌騎上。36走的時候,眾人把衣服鋪在路上。37將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欖山的時候,眾門徒因所見過的一切異能,都歡樂起來,大聲讚美神,38說: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39眾人中有幾個法利賽人對耶穌說:夫子,責備你的門徒吧!40耶穌說:我告訴你們,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41耶穌快到耶路撒冷,看見城,就為他哀哭,42說: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無奈這事現在是隱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來。43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面困住你,44並要掃滅你和你裡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
引言
今天是教會節期(教會年曆)中的棕樹主日,這個日子是為了思念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預備為全人類的罪走向十字架死亡的道路。依照《福音書》的記載,在耶穌傳道生涯當中,有三次進入耶路撒冷;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就是耶穌人生最後的旅程,也是上帝差遣祂來到世界上的最終目的──前往各各他被人釘十字架。或許我們要問:如果耶穌真的是上帝的獨生子,難道祂不知道這趟旅程是人生的終點站嗎?我相信,耶穌絕對知道這次前往耶路撒冷將是不歸路,但祂更清楚,唯有踏上這條不歸路才能完成「救贖」的重要任務。
或許我們又要問:難道耶穌一點都不害怕死亡嗎?不可否認的,耶穌也是人,祂當然害怕死亡。我們可以從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中看見,祂的內心有多麼害怕、多麼恐懼。在《路加福音》二十二章44節記載說:「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由此可知,走向十字架這條道路絕對是讓耶穌感到極為害怕、恐懼;我相信,任何一個正常的人在面對死亡威脅的時候,沒有不會感到失魂落魄的。雖然如此,耶穌並沒有選擇逃避;為了完成上帝所賦予這個重大使命,耶穌毅然決然地走向耶路撒冷。
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
當耶穌與門徒接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名叫橄欖山的地方時,祂吩咐兩個門徒前往對面的村子,去牽一匹從來沒有人騎過的驢駒,預備讓耶穌騎進耶路撒冷。這是要應驗先知‧撒迦利亞的話,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9:9b)或許我們要問,耶穌怎麼可以隨隨便便牽別人的驢駒來騎呢?祂豈不是犯了侵佔罪嗎?其實,在猶太人的社會中,達官顯貴可以由於私人的原因而徵用別人的財物。像拉比(老師)這樣的人物也有這種權利,因此,耶穌吩咐門徒所做的事並無不妥。這也是當門徒對驢駒的主人說「主要用牠」時,主人會樂意將驢駒讓門徒牽去,因為耶穌在當時人們的眼中,確實是一位「身份特別」的老師。
就這樣,門徒將驢駒牽到耶穌那裡,並且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讓耶穌騎著進入耶路撒冷。一路上,有許多民眾都將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以迎接耶穌這一位「君王(彌賽亞)」。我們可以從《馬太》和《馬可福音》的記載中看見,民眾不只是將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他們也去田間砍一些樹枝來迎接耶穌。在《約翰福音》的記載更提到,這些樹枝就是棕樹枝,(這也是棕樹主日的由來)。當耶穌經過橄欖山的時候,眾門徒因所看見的這一切奇蹟就都感謝上帝,大聲歡呼:「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v.38)
為什麼門徒會有如此的感動呢?是因為先知‧撒迦利亞有預言橄欖山就是彌賽亞出現的地方,他說:「那日,他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亞14:4a)因此,門徒為著這位《聖經》中所預言的彌賽亞的歡呼聲,也帶動了在場所有的群眾跟著歡呼起來。只不過,這些群眾是否真的明白歡呼的意義呢?或者他們只是跟著一起吆喝罷了!不然,怎麼會在幾天之後,同樣的一群人會在彼拉多的面前大聲喊叫,說:「釘祂十字架!釘祂十字架!」
隨著門徒與群眾的歡呼聲之後,有幾個法利賽人同樣對耶穌發出聲音,他們說:「夫子,責備你的門徒吧!」(v.39)對法利賽人而言,耶穌是否是一位「先知」的身份仍有待商榷,不用說「君王」的身份更是言過其實。因此,他們要求耶穌責備祂的門徒作了如此荒唐的宣告。然而,耶穌卻清楚的表明,門徒的言辭一點也不為過,祂說:「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v.40)這段話是重要的,因為當不公義的事要得到平反,受造物也會開口(創4:10;哈2:11;雅5:4)[1]。耶穌的回答也包含了一個內在的責備,就是對於所要發生的事,那無生命的受造物知道的比他們更多。
這也是為何耶穌為耶路撒冷流眼淚的原因,因為上帝的審判快要臨到以色列人,但他們卻拒絕上帝所選擇的君王,他們將會付出沉重的代價。雖然有門徒和群眾的歡呼鼓噪,但耶穌卻在一步一步接近耶路撒冷時,心中有著無比的感慨。祂知道在前面即將遭遇什麼事,也知道將要受苦的,不只是祂自己,還有整個以色列民族,因為他們錯失了「迎接彌賽亞來臨」的機會。耶穌的預言再一次地提醒我們,不忠於上帝盟約的人將受到可怕的咒詛。就好像上帝曾經透過亞述和巴比倫兩個國家對以色列施行審判一樣。果然,公元70年,羅馬的提多(Titus)蹂躪了整座耶路撒冷城。提多最後一次的行動是猛烈地圍攻耶路撒冷城,並且將之徹底毀滅,甚至宏偉的聖殿也塌陷。
另類的君王
各位親愛的兄姊,「君王」在你的心目中擁有什麼樣的形象呢?我相信一定是威風凜凜、氣勢磅礡、驍勇善戰、讓人可敬又可畏的感覺。他會騎著一匹俊美的戰馬,穿上全副軍裝,手中握著一把利刃,勇敢堅決地帶領我們攻破所有敵人的防線。我們絕不會希望自己國家的君王或領導者是一個弱不禁風、懦弱無能、毫無戰鬥力,甚至是騎著一隻小驢駒的人,因為這樣的君王無法帶領我們對抗仇敵,這樣的君王只會使國家走向敗亡的途徑。然而,上帝的心意卻是超越我們所求所想的,祂所為我們預備的君王,是一位謙謙和和,又騎著一隻小驢駒的耶穌基督。祂的降臨並不是要帶來戰爭,而是和平;不是狂傲自大,而是謙卑順服。在受難週開始的棕樹主日,就讓我們再一次來思想,耶穌基督這一位「另類的君王」所要帶來的重要訊息。
首先就是仁愛和平。自古以來,一個國家的建立都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打打殺殺,等到國勢大致抵定之後,君王還必須儲備軍馬,以防止敵人的侵略。此外,為了防止叛亂份子的威脅,有些君王還會制定許多不合理的法條,為的就是鞏固自己的權勢。然而,耶穌這位君王卻為全世界帶來不一樣的君王形象,祂所騎乘的並「不是」代表戰爭的戰馬,而「是」代表和平的驢駒;祂進入耶路撒冷的目的,並「不是」要推翻羅馬帝國的統治,重新恢復以色列王國,而「是」要建立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愛的國度。
基督徒被上帝呼召的目的,就是要在社會上成為仁愛與和平的使者。透過我們對耶穌基督所領受的愛,將之分享給身邊每一個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身上,使他們也可以看見「上帝的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每當我們打開基督教會的宣教史時,我們會發現,每一位宣教師都是用生命來見證、分享基督的愛。有許多人之所以會成為基督徒,實在是看見宣教師的身上充滿了愛與犧牲,他們無私的奉獻,將上帝愛的國度慢慢地向世界各地推展。
第二就是謙卑。一般來說,君王給人的印象就是高高在上,接受別人的服事。只不過,耶穌這位君王所表現出來的形象,卻是不斷地服事別人、成為眾人的僕人。耶穌曾教導門徒說:「你們裡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路22:26)又說:「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8)保羅也曾經指出,耶穌本身就是「自我謙卑」最好的老師,他說:「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2:6-7)基督徒必須學習耶穌基督謙卑的服事態度,而不是一味地高舉自己的能力,或是瞧不起其他的人。
第三就是順服。俗話說:「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這句話正足以說明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邁向十字架道路的最好寫照。耶穌是否可以選擇不要走向十字架的道路?我相信,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因為耶穌的內心也曾經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有過一番掙扎。祂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路22:42a)只是,耶穌並沒有這麼做,因為祂知道自己來到世上的目的,就是為了走向十字架的道路。因此祂說:「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22:42b)
上帝的事工要能夠圓滿達成,就是要順服上帝的安排,也就是使用上帝的方法以及等候上帝的時間。或許我們要問:如何知道上帝的方法和時間呢?答案只有一個-禱告。這並不是說我們都不需要付出任何行動,而是在行動之中透過禱告來調整我們的步伐,修正我們的計劃,以及改變我們的態度。直等到我們可以完全順服上帝的安排,我們才能夠領受上帝所預備的一切。這也是為什麼上帝要在耶穌傳道三年後才讓祂走向十字架的道路。
第四就是要勇敢。雖然耶穌知道祂最終必須走向十字架的道路,祂卻沒有任何退縮,反而勇敢地承接了這項重大使命。我很喜歡德國神學家‧潘霍華所說的一句話,他說:「當耶穌呼召一個人,是呼召他來死。」這與耶穌所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確,成為一個基督徒就好比耶穌在行走十字架的道路,是必須剛強壯膽、勇往直前地奮進。我們並不是憑著一股傻勁、沒有方向地胡亂衝刺,而是要朝著上帝所為我們設定的目標大步前行。
我們可以從《使徒行傳》的記載中看見,當耶穌升天之後,使徒們便依照祂的指示,去普天下傳福音。但這終究不是一項容易達成的任務,因為他們必須承受被人拒絕、被人逼迫,甚至被人殺害的命運。使徒彼得的結局是被羅馬人倒釘十字架;使徒保羅的命運是被野獸撕裂在競技場內;使徒約翰最後被監禁在拔摩島上渡過餘生。綜觀整個基督教會的宣教史,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跟隨耶穌基督的人因為福音的緣故,承受了許多的苦難,甚至殉道。雖然如此,所有基督的精兵仍然願意為了福音可以傳到地極而勇敢向前,因為他們相信,上帝必要在他們的前面開啟一條康莊大道。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在棕樹主日的這一天,我們再一次透過耶穌「騎著小驢駒」進入耶路撒冷的這段經文來思想「耶穌的受難」。當大家都高聲向耶穌呼喊著「和撒那,和撒那,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之時,我們是否可以明白耶穌這位「另類君王」的身份所代表的真正意涵?求聖靈幫助我們,讓我們真明白主耶穌所代表的君王身份就是:仁愛和平、謙卑、順服,以及勇敢。而不是隨著眾人起舞的盲從者。
[1] 地開了口,從你手裡接受你兄弟的血。現在你必從這地受咒詛。(創4:11)牆裡的石頭必呼叫;房內的棟梁必應聲。(哈2:11)工人給你們收割莊稼,你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這工錢有聲音呼叫,並且那收割之人的冤聲已經入了萬軍之主的耳了。(雅5: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