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以感謝獻上為祭(感恩節主日)



日期:2014/11/23
經文:詩篇五十篇14,23節、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6-18
50:14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上帝,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23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著我的救恩。帖前5:16要常常喜樂,17不住的禱告,18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引言
  每年只要到了十一月,我們總是會聯想感恩節Thanksgiving這個節日是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今年為1127感恩節原來並不屬於教會年曆〉中的一個節日,而是十七世紀1620)從英國移民北美洲美國)的清教徒Puritan),為了表達心中對上帝的看顧與賞賜」,以及回報印第安友人的協助與關懷」而訂的日子。
  從此,這些移民都會在每年十一月底用「感恩的態度」來記念這個日子。一直到1863年,林肯 總統President Abraham Lincoln)才正式宣布,將「每年十一月最後一個禮拜四」訂為感恩節1941美國國會法案〉正式將感恩節的日期更改為十一月的第四個禮拜四,自此感恩節才正式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後來,教會也將感恩節視為〈教會節期〉中的一個節日。
  不久前,我之前服事教會高雄 鼓山教會)一位青年問我:「感恩節教會的節慶嗎?教會一定要過感恩節嗎?」為甚麼這位青年會和我討論這個問題呢?原因是她發覺感恩節教會中似乎已經變成一種「形式化的例行性教會節日」。大家一味的看似沒有目的)、只有表面性的慶祝這個日子,可是內心是否真的對上帝「心存感恩」,那就不得而知了。
  的確,如果感恩節只是一種「為慶祝而慶祝、為記念而記念」的節日,那真的只會讓人感到疲乏無味,甚至忙得昏頭轉向。到頭來,我們就會出現馬大情結〉:「主啊,我的弟兄(或姊妹)留下我一個人伺候(忙碌),祢不在意嗎?請吩咐他們來幫助我。
  我相信在座的每位兄姊每年都是用「對上帝豐盛恩典充滿感恩」的態度來慶祝感恩節,因此,我們願意透過在聖餐桌擺滿許多台灣本土出產的農產品,表示上帝年年月月日日賞賜足夠的飲食給我們,使我們毫無欠缺。同時,在講道後我們也將「對上帝賞賜地面上的財富」帶到施恩座前,表示兄弟姊妹甘心樂意地獻上。我相信,無論我們所獻的是,上帝都會悅納所有的奉獻

以感謝獻上為祭
  當然,感恩節除了可以用「奉獻金錢」這個實際的行動,來表達我們對上帝的感謝之外,我們也可以透過今天所讀的經文來學習一些信仰功課。首先我們要學習的是:常常感謝上帝;這是每一位基督徒該有的基本信仰態度。在耶穌教導我們的〈祈禱文〉中指出:「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6:11)而基督徒常常在禱告個人或公禱)中說:「感謝上帝賞賜我們飲食、賞賜我們一切所需…」由此可知,基督徒一定都要知道(也必須知道)「賞賜的是耶和華」(伯1:21)這個道理,因為這是我們信仰最基本的認知」。既然我們生命中所有的一切(如出生、家庭、親人、工作、財富、才能、健康,甚至苦難、病痛、死亡…等),都是上帝「特別的賞賜,我們怎麼能夠不時時向上帝獻上感謝呢?
  在墨西哥有一個村莊,那裡有很多的溫泉,有些溫泉熱水,有些溫泉涼水。村裡的婦女們把一筐一筐的衣服拿到溫泉。她們把衣服泡在熱水裡,過一會兒,再用涼水洗,洗衣服非常方便。看到這情景,有一個遊客:「這裡的婦女們可以隨便用冷熱水,洗衣服很方便,她們心裡一定很感恩吧?導遊的回答出乎意料,他說:「這裡的婦女們不僅不感恩,她們的心裡反而充滿了抱怨。遊客覺得不可思議,問:「抱怨什麼?導遊回答:「這裡的婦女們抱怨溫泉裡為什麼不出肥皂水。
  的確,有很多時候我們的信仰態度就像這些婦女一樣,不僅不懂得為現實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向上帝感謝並且感到滿足,甚至還充滿了抱怨並且還想要要求更多;無怪乎有些基督徒總是無法常常保持喜樂的心用信心不住向上帝祈禱,因為他們總是對上帝的安排感到不滿意不公平。在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6-18節中,保羅特別提醒了我們三個基督徒應該有的信仰態度(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1)常常喜樂(2)不住的禱告(3)凡事謝恩
  許多聖經學者一致認為,這三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人說,這三者具有層次性喜樂禱告謝恩,而且是愈來愈強烈。有人說,要保持常常喜樂方法就是: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也有人認為,只有在生活中學習不住的禱告,我們才能夠明白上帝的心意,因此,不管我們遭遇什麼樣的境遇順境、逆境),都會用喜樂的心接受上帝一切的安排,並且用感謝的心相信一切都有上帝美好的旨意。各位親愛的兄姊,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回想一下,在我們生命的歷程中有多少時間是在「向上帝感謝」?有多少時間是在「向上帝抱怨」?求聖靈幫助我們,成為一個願意學習操練常常感謝上帝」的基督徒,我相信,當我們如此行之後,必然常常經歷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與喜樂
  第二個我們要學習的功課是:要以自己的生命作為感恩祭獻給上帝台灣有一句諺語說:「飲水思源頭,吃果子拜樹頭」,就是在提醒所有的人要「追本溯源」,絕對「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基督徒必須清楚知道,我們原本在上帝面前都是「被罪捆綁的人」,都是「無法脫離死亡審判的人」。但上帝為了顯明自己「多麼愛世上的人」,甘願差遣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透過祂的「受苦、流血與死亡」,成為「贖罪的羔羊」,使凡事「相信耶穌基督救恩的人」都不致滅亡,可以獲得重生嶄新的生命(約3:16)。
  也就是說,基督徒的生命是上帝「用重價贖回來的」,我們理所當然要「以自己的生命作為感恩祭獻給上帝」,這是我們回應上帝恩典的唯一途徑(方式)。誠如保羅在《以弗所書》二章8-9節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在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詩篇》五十篇14節中,詩人亞薩說:「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上帝,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透過這段經文,詩人要再次提醒所有的以色列知道,原本他們都是在埃及地作奴隸的,是上帝親自向他們啟示顯明,並差遣摩西將他們從苦難中救贖出來。上帝這麼做是為了應許自己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此外,上帝也承諾,只要以色列遵行祂的誡命律例典章,祂就會一直在他們的身邊保護照顧他們,使他們免受仇敵的侵擾。因此,以色列理所當然要不斷「以感謝為祭獻與上帝」,因為上帝總是「應許他們一切的願望」。
  同樣的,我們所有的基督徒也都領受了上帝無條件的愛和恩典,享有重生嶄新的生命,豈不是也必須以自己的生命作為感恩祭獻給上帝嗎?保羅曾在《羅馬書》十二章1節說:「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上帝透過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救贖回應了所有被罪捆綁的人心聲心願),可以重新與上帝建立和好的關係,將來承受永生。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用自己全部的生命(靈:與上帝的關係,魂:意志、才能,體:身體)當作活祭全然並且甘心樂意獻給天父上帝。
  有個故事提到,某間教會會友登記冊上的會友總數100人,但是:息勞歸主5人;老弱在醫院或家中休養20人;聖誕或復活節教友10人;聖餐教友10人;年齡逾75歲不能積極事奉20人;經常出國洽公20人;從不奉獻10人;可以奉獻5人。總數100人。雖然從教會的名冊上看來有很多人,並且每年都不斷有新會友加入,可是真正能夠積極參與事奉的卻不到5%。這些熱心基督徒往往疲於奔命,導致「身心俱殘」,健康事業以及家庭受到影響
  的確,今天教會內願意投身事奉的實在不多,有95%教會內的「不動產」。他們一來不肯動,二來也沒有人去「發動(邀請)」他們工作。所以很多聖工缺乏人手,以致主日學團契查經班人丁稀薄,甚至要被迫停辦,這是「可喜的現象」麼?「不動產」正如銀行定期存款,若不加以運用,只有貶值,甚至作廢。各位親愛的兄姊,以自己的生命作為感恩祭獻給上帝,是每一位重生得救基督徒不可推辭責任義務,我們千萬不要成為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以致成為教會中的「不動產」,而被上帝丟棄在外邊的黑暗裡哀哭切齒
  第三個我們要學習的功課是:用凡事謝恩的生命見證,讓眾人看見上帝的榮耀。我們都知道,在「順境中」要感謝上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要在「逆境中」仍然感謝上帝,那真的比登天還難。因此,逆境往往是檢驗一個人的信仰根基是否穩固的重要時刻。基督徒必須學習在各種境遇中「凡事謝恩」,才能用生命見證上帝的榮耀」。如果基督徒逆境中也只會埋怨上帝咒詛上帝,甚至離棄上帝;那麼,基督徒所相信的()真的有比基督徒所相信的()更好嗎?有時想想,我們的信仰態度還真的是比不上那些民間宗教信仰信徒
  在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詩篇》五十篇23節的作者告訴我們:「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在希伯來文中,「榮耀」這個字是用「未完成」的時態。也就是說,用「感謝祭」來「榮耀上帝」是一種「生命持續進行的動作」,無論「處在什麼境遇之中」都要不斷進行。我們不能只在「順境」的時候才願意向上帝獻感謝祭,可是在「逆境」的時候就不願意向上帝獻感謝祭基督徒必須相信,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都有上帝美好的旨意,都是值得我們用「感謝祭」來榮耀高舉上帝的聖名
  《約伯記》的主角約伯就是一位無論處在順境或是逆境中,都能夠堅定持守信仰,並且用「感謝祭」來榮耀上帝屬靈偉人。當上帝向撒但指出,約伯是那時地面上唯一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義人時,撒但不以為然,牠認為是上帝將約伯保護得好好的,所以他才不會背叛上帝。因此,撒但認為只要上帝約伯所有的財產奪去,並且使他的肉體受苦,他一定會當面棄絕上帝。但事實證明約伯不但沒有因此而離開上帝,也沒有開口論斷上帝,反而大聲讚美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
  有一位法官聽見一位傳道人常常說:「要凡事謝恩」,他很想知道這個傳道人是否只是一個「能說不能行」的傳道人,於是就想要試試他。有一天,法官以「調查某一件事」為由,將傳道人拘在牢裡法官只聽他禱告說:「感謝,讓我有機會安靜讀《聖經》。」第二天,法官差人告訴他:「你與案情有牽連,不准你讀聖經,連衣服等都要拿走。」晚上他禱告說:「感謝,你使我學習背《聖經》。」第三天,法官對他說:「有人告你,說你犯了大罪,如果罪名成立,要槍斃。」晚上他禱告說:「感謝,如果能早點見你面,實在是太好了。
  各位親愛的兄姊,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由此可知,生命中常常會經歷不順利的事情,其實也是上帝特別的安排和恩典,因為上帝希望我們學習在逆境中也能讚美祂、感謝祂。誠如剛才故事中的傳道人一樣,雖然他無故被抓進監牢無故被誣陷罪名,又無故被判重罪,他仍然用感謝的態度來面對一切用真實的信仰來榮耀上帝。我相信,那位試驗法官看見這位傳道人信仰生命之後,最後一定會釋放他,因為上帝的榮耀已經透過他「用凡事謝恩的生命見證」顯明出來了。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在感恩節的前夕,你要用什麼樣的「祭物」來回應上帝一年來的慈愛恩典呢?我相信,各位兄姊一定都已經準備好「感恩獻金」的祭物要帶到上帝的施恩寶座前獻給上帝。我也相信,上帝一定會悅納這些獻祭。但牧師更期待的是,我們不只是在感恩節才向上帝獻「感恩祭」,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能感謝上帝;不只是用金錢來向上帝獻「感恩祭」,而是將自己全部的生命獻給上帝;不只是在順境中才向上帝獻「感恩祭」,而是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因為我們凡事謝恩的生命見證,使眾人得見上帝的榮耀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真智慧結的果實



日期:2014/11/16
經文:雅各書三章13-18
13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他就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來。14你們心裡若懷著苦毒的嫉妒和紛爭,就不可自誇,也不可說謊話抵擋真道。15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16在何處有嫉妒、紛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17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18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

引言
  在多年前閱讀〈自由時報〉的家庭副刊時,看到一則覺得有趣,又值得好好省思的一篇報導。這篇文章是記載關於作者對於當前「教育的危機」,這個危機就是──只教導知識」,而沒有教導分辨是非善惡的智慧」。這位作者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年在美國居住。有一年暑假,他的外甥有機會台灣到他那裡住了兩個月作者看他的外甥每天早上起床,不是打電動,就是看電視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更失去了可以趁著美國的這段時間,可以學習英文好機會。於是,他就想了一個可以讓外甥英文的方法。
  有一天早上,作者拿了一本約有幾十頁英文小說〉給他外甥,希望他能夠將其中的內容從頭到尾key in電腦裡,並且跟他說,每key完一頁,就給他十塊錢美金作為獎勵作者用意是為了讓外甥可以透過英文key in的過程中學習英文。他外甥翻了翻這本〈小說〉,勉為其難答應了。於是作者便出門上班去了,心想:這本〈小說〉至少可以讓外甥key一段時間,而不會沉迷電動電視上面。
  到了晚上作者從公司回到家裡,才剛踏入家門,他外甥就將所有key in完的資料交給他。這讓他感到相當的吃驚,怎麼可能一天內就把一整本書的內容key完了。在作者逼問之下,他外甥坦承,是他上網搜尋這本書的名稱,洽巧讓他找到了,並且也有整本書的內容記載。於是,他就將在網路找到的內容複製,並且貼在空白文件上。他用了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就完成了。作者除了感到無奈之外,更深感當前教育的危機,就是只是一味教導學生「知識」,卻不教導學生「如何用智慧來分辨是非善惡」。畢竟,擁有知識並不表示具有智慧
  作者感歎之餘,還是得將幾百塊美金付給他的外甥,畢竟他確實完成了所交待的工作

真智慧的源頭
  的確,「智慧」是每一個人所羨慕,也期待擁有賞賜。《箴言》二章20節說:「智慧必使你行善人的道,守義人的路。」在三章35節又說:「智慧人必承受尊榮;愚昧人高升也成為羞辱。」在《聖經》當中有許許多多關於「智慧」的記載,而一切智慧的源頭乃在於上帝。在《箴言》第八章有詳細的記載。一個擁有智慧的人,並不是表現在他「領過多少的獎狀,擁有多高的學歷,具有多好的口才」。一個擁有智慧的人,是從他的談吐舉止上來得到驗證。這也是今天經文中雅各所說的:「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他就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來。」
  在今天的經文中,雅各所要傳講的信息,與第三章其他經文一樣,是特別針對教師渴慕成為教師的人說的。為什麼雅各特別針對這些人來談論智慧的問題呢?因為他們對教師的「職份」具有錯誤的觀念,又被驕傲好爭論的心態驅使,並且貪戀這「職份」所帶來的聲望權利雅各提醒那些可能當教師的人,必須擁有真實的智慧」,並且強調這方面的證據,必須由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顯示出來
  身為一位教師,除了具備專業的知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能夠有智慧將所學習的知識,在生活之中行出來」。正所謂「言教也要落實在身教上面,才能被大家信服。」一個有智慧有見識教師,他是一個除了具有專門(專業)學識」,又具有屬靈的辨識力和慎重感,有能力洞察什麼是正確的事而加以依循的人」。他對人類和對屬上帝的事物具有真知識」,又能夠把那種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細節中」的人。可惜的是,要尋找有智慧有見識的人,比我們所想像的困難得多,因為智慧的真正考驗是行為而非言語」。
  雅各說,一個真正讓人信服、讓人敬重教師,是必須「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來」(v.13b。「溫柔」這個字與「謙虛忍耐和愛心」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它含有「和善」和「順服」的意義。「溫柔」是「智慧」的自然伙伴,因此,沒有溫柔的地方,也沒有智慧。一般人都會對《聖經》中所提及「溫柔」這個字有所誤解,以為「溫柔」所指的,就是那些「個性比較懦弱無能、沒有主見、害怕強權的人」。事實上,《聖經》中所指的「溫柔」,就是一種「用謙卑、順服的態度來處事待人」,也只有「溫柔的人」才能在他的行為上面,顯出「美好的生命」,讓人「相信他所說的一切真理」。
  相反的,一個沒有智慧,或是擁有假智慧教師,在他生命中常常顯明的方式,就是「苦毒的嫉妒和分爭」(v.14)。這些人所擁有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魔鬼的」(v.15)。雅各說:「在何處有嫉妒、紛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v.16雅各指出這苦毒的嫉妒自私的野心之位置,是在「你們的心中」。有些傳道人或是信徒總有著驕傲或是嫉妒的心態,當他們看見其他教會的聚會人數不及他們教會時,就會數落他們不夠屬靈不夠積極進行宣教、傳福音的工作。甚至會批評傳道人不肯上進不夠努力不夠用心,所以教勢才遲遲無法增長。有些傳道人或是信徒看見其他教會比他們興盛時,就會有酸葡萄的心態,說他們都是搶別人的羊撿現成的,根本就不是從零開始建立教會
  《羅馬書》八章28節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無論我們是教會教會都市教會鄉下教會,或是身為傳道人教會幹部信徒,都不應該驕傲自滿或是嫉妒分爭心態,更不應該彼此相互攻擊批判輕視或是敵對教會都是同屬於一個基督身體,是分散在各地為要傳揚基督福音,怎麼可以四分五裂呢?怎麼可以比較批評呢?這些都是屬世的屬情慾的魔鬼的以及抵擋真理的行為。我們必須要特別的小心,因為上帝所賜的是合一的,是團契,任何企圖使教會分裂的言論,都是魔鬼技倆

真智慧結的果實
  在上週的講道我有說,不只是傳道人具有教師功能,我們每一位基督徒都是「變向」的教師,我們的談吐見證也都具有安慰教導或是彼此造就勸勉功能。因此,我們必須謹慎口裡所出的每一句話,才不會讓主內信徒,或是主外非基督徒跌倒。在今天的經文中,雅各特別針對教師言論再次提出呼籲,一個真的有智慧有見識教師,就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而這樣的智慧是從上帝那裡領受的
  一個領受上帝真智慧」的教師,他會什麼樣的善行,會結出什麼樣的善果呢?雅各說:「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v.17-18)因為上帝本身就是聖潔沒有瑕疵沒有污穢,因此,凡事從上帝那裡來的真智慧」,就具有「純潔」的特質,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聖潔」。意思是說:「沒有被玷污,沒有假智慧的那種以自己利益為中心的特徵」。雅各特別指出,擁有純潔的心」,是「真智慧首要最基本特質心裡若能保持純潔無瑕」,在所說所行的每一件事上也當純潔。在上週所說關於蘇東坡佛印的故事,正是說明「內心純潔」的重要性
  一個領受上帝「真智慧」的教師,除了擁有「純潔」的善行之外,他還擁有「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這些善行教師性格必須喜愛並且提倡和平」;他必須有明理的頭腦,能夠控制自我約束,具有謙恭的態度不堅持個人的權益;他具有耶穌基督的心腸關心羊群的身;他不會偏袒任何人,也不會對人有成見;他對人誠懇真實毫無偽裝。或許,我們可以這樣來形容一位有智慧教師,就是一位近乎於耶穌基督,或是一位耶穌基督的心為心領導者
  在德國 古倫神父所寫〈領導就是喚醒生命-靈性化的生命領導〉一書中,特別提到身為一位領導人應該「具有成熟的人格特質」,因為「從人格出發的領導模式」才是最重要的。想要領導別人的人,必須先學習領導自己。他必須先學會正確處理自己的想法感受需求熱情古倫神父特別提出領導人所具有的十個特質是:「經驗豐富、成熟的人格、淡泊簡樸、謙卑、不激動、公正、具有決斷力、節儉、敬畏上帝、像個父親」。對於一位領導人而言,古倫神父要求似乎是不容易做到的「完美領導人形像」,但卻是身為領導人必須要求自己努力達到的目標
  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三章1-7節、《提摩太後書》二章24-25節,以及《提多書》一章7-9節中,分別對擔任教會監督,也就是擔任教會領導人,提出相當嚴格的要求。如果身為教會領導人不能更嚴格的要求要求自己,那麼,他們該如何期待所牧養的羊群也是可以被要求的呢?英文的一句諺語說:「Like father, like son.」其中文的意義就是「虎父無犬子」。什麼樣教師或是教會領導人,就會帶出什麼樣性格的羊群。
  在幾年前,我去參加一位牧師,也是我的一位好朋友豪牧師,在雙連教會就任青年牧師禮拜。在禮拜中,有伍牧師先前牧會林內教會之青少年為他唱祝福的詩歌。從這群青少年整體獻詩style可以發現,他們已經完全伍牧師給「同化」了。也就是說,他們對詩歌的呈現方式充份表露出他們真的是伍牧師會友,因為伍牧師就是這麼樣唱歌的。
  同樣的,具有教師身份的我們,如果能夠結出上帝所賜「真智慧」的善果,我們同樣能夠這些果實影響四周圍的人,使他們也都具有這些善果。我們可以從我們的家庭開始做起延伸團契教會辦公室社區,一直到整個國家社會不要小看我們每一個人所結出的果實,因為一根小小的蠟燭,可以使一個黑暗的房間得到光明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在這個充滿怨恨苦毒沒有公義沒有和平沒有愛心的社會當中,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是否能扮演和平之子」的角色呢?如果基督徒在教會之中,無法領受從上帝來的「真智慧」,並且多結真智慧」的果實,該如何走出教會外面,使教會外的非基督徒透過我們生命的果實,願意認識耶穌基督呢?在上週的講道中,我有提到在教會中常常會有八卦流言,甚至是攻擊的話語充斥著,弟兄姊妹之間若不能夠用憐憫的心,來彼此相愛互相包容學習饒恕,該如何建立基督的身體成就上帝的國度呢?
  《箴言》三章13-17節說:「得著智慧,獲致聰明的人,是有福的。因為智慧的利潤勝過銀子的利潤,智慧的收益勝過黃金的收益。智慧比紅寶石更寶貴;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與智慧比較。智慧的右手有長壽,左手有財富和尊榮。智慧的道路盡是歡悅,智慧的路徑全是平安。
  雅各說:「在何處有嫉妒、紛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這些全是撒旦計量作為,是使教會分裂的破口,是基督徒生命邁向死亡的鑰匙,我們怎麼能夠不小心警惕呢?求聖靈幫助我們,讓我們都擁有從上帝那裡來的「真智慧」,並且在這智慧的「溫柔」上,顯出我們的善行,培養清潔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以及沒有假冒的心。也求聖靈幫助我們成為「和平之子」,在教會之中,用智慧謙卑憐憫互相款待;在教會之外,用善行仁慈公義改造社會。《馬太福音》五章9節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盼望我們都能夠活出上帝兒女們真實的生命,使基督的「愛與智慧從我們的生命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