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1/18
經文:雅各書五章12節
12我的弟兄們,最要緊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著天起誓,也不可指著地起誓,無論何誓都不可起。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
引言
為了證明自己所說的話一點都不假,我們常常都會用「發誓」來背書,特別是「發毒誓」。我們常常會在電視上看見政治人物又為了哪件「弊案」,或是被指控「賄選」而「發誓」,他們甚至在神明的面前「發毒誓」(像是「不得好死」、「全家死光光」等的誓言),以證明他們絕對沒有做那些事。只不過,當司法最後判決的結果,證實了他們的確參與在「弊案」或「賄選」之後,他們的態度似乎又「處之泰然」,對於他們之前曾經發過的「毒誓」,似乎毫不在意,甚至是不當一回事。究竟「發誓」對他們而言代表什麼呢?難道只是一種「逃避罪責」,或是「掩飾謊言」的一種「習慣動作」嗎?果真如此,他們豈不是把相信他們的百姓都當成了「阿呆」和「阿瓜」了嗎?
一個為人處事誠實的人,根本不需要任何「發誓」背書,因為他所說的、所做的,是具有公信力和公正性,「發誓」對他而言,只是多此一舉罷了!基督徒在社會中,常常被視為「行為端正、說話誠實」的典範,這是見證耶穌基督的最好方式。上帝在頒佈給以色列百姓的《十誡》第九誡中有說:「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出20:16)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說話要誠實,不可以顛三倒四,或是為了圖謀利益而陷害無辜的人」。有一句話說:「當你說了第一個謊言之後,你就得用更多的謊言來掩飾第一個謊言。」因此,說謊的人隨時都得心驚膽跳、坐立難安,一旦謊言被搓破時,他不僅失去了別人的信任,更失去了整個人格。
今天,就讓我們從《雅各書》五章12節的經文中,一起來學習「負責任的說話」。雖然只有短短的一節,卻可以幫助我們反省自己在說話上面的「得與失」。
不可起誓
在今天經文一開始,雅各提出了「最要緊的是-不可起誓」(v.12a )這一件事。難道雅各在之前所提出的各項教導,都沒有比現在要講的這件事還重要嗎?事實上,雅各並不是這個意思。他所要強調的重點在於──妄稱上帝的名是很嚴重的罪,比那些在苦難中所可能犯的其他罪更嚴重。雅各在此所禁止的「起誓」,是指「用上帝的名來保證我們所說之話的真實」。
如果我們有仔細來查考《聖經》時就會發現,上帝並沒有禁止人起誓,有時還會叫人要起誓。《申命記》六章13節有說:「你要敬畏耶和華你的上帝,事奉他,指著他的名起誓。」《詩篇》六十三篇11節也說:「但是王必因上帝歡喜,凡指著他發誓的,必要誇口。因為說謊之人的口,必被塞住。」先知 米該雅也曾指著「永活的耶和華上帝」來起誓(王上22:14)。《舊約》裡經常描述上帝用祂的誓言作為實現應許的保證;而律法並「沒有禁止」起誓,但卻要求人「對他所起的誓」必須忠實。在《利未記》十九章12節有說:「不可指著我的名起假誓,褻瀆你上帝的名,我是耶和華。」
在上次講道的經文中,雅各勸勉信徒在苦難中要堅忍,不可彼此抱怨;而在今天的經文中,雅各則勸勉信徒不可起誓。信徒間有可能在彼此埋怨,你來我往言語的爭執中,為了取信於人、了結爭端,他們就會情急而發誓;因此,雅各勸信徒不可起誓。在第一世紀的猶太人中間,真實性的正常標準已經降到很低的地步,除非所說的話背後有誓言予以支持,否則會被認為是毫無價值可言。
在不久之前有一家商店在電視上的廣告說:「我敢發誓,所有商品一定是最低的價格。」這家商店為了贏得消費者的信任,用了「我敢發誓」的字眼,以達到廣告的效果。只不過,這則廣告後來被消費者舉發,因為這家商店所賣的商品,並沒有如廣告所說是最低的價格,在其他家商店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相同的商品。由此可知,當我們的說話本身就不具有「可靠性和信服力」的時候,「發誓」似乎只是一種「自打耳光」的愚蠢表現罷了!
雅各說:「不可指著天起誓,也不可指著地起誓,無論何誓都不可起。」(v.12b)雅各的教導很明顯地與耶穌在《馬太福音》五章34-37節的教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功能。耶穌在《馬太福音》的教導與雅各所說的是同樣的事,都是在告誡:「我們的誠實應該前後如一、全然可靠,根本不需用誓言來支持。」
在《出埃及記》二十章7節,上帝頒佈給以色列百姓的《十誡》第三誡中有說:「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為了使所說的話更具公信力,起誓必然是訴諸上帝作為保證,故此我們會提及耶和華的名。後來猶太人為了「避免提及」耶和華之名,便改為「指天、指地、指耶路撒冷」等等來起誓。
原本「指著上帝起誓」的用意,是為了表達「人對上帝的敬畏」,因為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像「簽了字、蓋了章」的文件一樣全然可靠,在法律上具有「正確、完全的責任」。耶穌告訴我們,不可以「指著天起誓」,因為天是上帝的座位;也不可以「指著地發誓」,因為地是上帝的腳凳。雖然我們並沒有指著上帝起誓,只是指著天和地起誓,卻仍然「與上帝有著密切的關聯」,也就是「將責任都推給上帝」。
說話不實在、不誠實已經是一件相當「嚴重的錯誤」,如果再拿「耶和華上帝的名」當作謊話的背書,那真的是莫大的罪過。這對上帝的名是一種極大的羞辱,也難怪上帝必不以這些人為無罪,因為他們的眼中根本沒有上帝。
負責任的說話
因此,雅各在接下來又說:「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v.12c )我們不必指著任何其他事物起誓,只要憑著良心說話即可,誠如保羅在《羅馬書》九章1節所說:「我在基督裡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說話誠實可靠的人,除了會得到人的信任之外,更會受到人的敬重,不因為他具有什麼樣的身份地位,乃在於他沒有虛假。
有一則故事是說,一天,有三個人在一間「隱密的房間」賭博,這三個人分別是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還有猶太教的拉比。當他們玩得正盡興的時候,突然間警察破門而入,這三個人急急忙忙將賭博的東西都藏了起來。這時警察先問牧師說:「你是不是有賭博?」牧師心想:「我是堂堂一位大教會的牧師,如果讓教會知道我有賭博的話,我牧會的生涯就完蛋了!」於是,他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求祢憐憫我的軟弱,我知道我不該說謊,但為了我的前途,我必須要說謊了!」牧師就對警察說:「我向上帝發誓,我絕對沒有賭博!」
警察就繼續問神父說:「你是不是有賭博?」神父心裡也想:「我是堂堂一位大教會的神父,如果讓教會知道我有賭博的話,我牧會的生涯就完蛋了!」於是,他也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求祢憐憫我的軟弱,我知道我不該說謊,但為了我的前途,我必須要說謊了!」神父也對警察說:「我向上帝發誓,我絕對沒有賭博!」
最後,警察就問拉比說:「你是不是有賭博?」拉比滿臉無辜地說:「警察大人,牧師和神父都說他們沒有賭博,請問我一個人要跟誰賭博呀?」
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是否曾經為了保住自己的顏面、工作、身份地位,而說了讓自己也覺得羞愧的謊言呢?「一句謊言」或許可以為自己帶來「暫時性的安全感」,只是,我們也會因為「一句謊言被戳破」之後,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別人對我們的信任。
《箴言》十二章22節說:「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他所喜悅。」在《馬太福音》十二章34-37節耶穌也說:「心中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良善的人從他良善的心發出良善,邪惡的人從他邪惡的心發出邪惡。我告訴你們,人所說的閒話,在審判的日子,句句都要供出來,因為你要照你的話被稱為義,或定為有罪。」
的確,當一個人的心思純正的時候,他所說的話也必能夠真誠坦白;當一個人的心思邪惡的時候,他所說的話也是充滿邪惡仇恨。耶穌和雅各都強調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或許,我們常常會聽到所謂的「善意的謊言」,而這種情況最常出現在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家屬身上。也就是說,為了不讓病人在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後,有很大的情緒反應,病人的家屬都會掩飾病情,甚至要求醫生絕對不能告訴病人患有什麼疾病。
就人情世故而言,不讓病人知道病情,或者可以讓病人的情緒穩定;只是,一旦讓病人知道實情之後,對他們造成的可能是雙重的傷害。有時候,誠實告訴病人病情,是為了幫助病人學習「正視自己的生命」,也是為了讓病人仔細思考,在生命「最後的階段」,可以再為自己、親人,甚至是其他人「做些什麼」。因此,我並不是很贊成所謂的「善意的謊言」。
耶穌告訴我們,說話不實在仍是「出自於那惡者」;雅各更明白的指出,說話不實在的人,在最後都要「落在審判之下」。人受審判,原因並不是「起誓的行為」,而是因為「說謊、作假見證」的緣故。基督徒應該嚴格堅持事實,在言詞方面力求簡單明瞭,我們的說話絕對要誠實可靠,不可以口是心非,說一套、做一套。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可以說出「完美」、「沒有破碇」,甚至「不被任何人視破」的謊言。
基本上,「謊言」本身就是一顆不定時的炸彈,隨時充滿著致命的危機。此外,說謊的人必須過著心驚膽跳的生活,他們得時時留意自己「說過什麼謊言」?必須再說什麼謊言來「搪塞之前的謊言」。這種依靠謊言過日子的人,不必等到審判的日子來到,他每天在生活中的精神折磨,就已經是最大的審判了。當然,說謊的人在審判的日子,必然受到嚴厲的審判。
結論
有一位法國人和一位德國人一同來到中國 四川洽商。在餐廳吃飯的過程中,法國人吃了一大口麻婆豆腐,被辣得淚流不止。
這時,德國人關心的問:「你怎麼啦?」
法國人說:「沒什麼!我只是突然想起我媽媽,心裡很難過!」
後來,德國人也吃了一口麻婆豆腐,也辣得淚流滿面。
法國人一副關心的問:「你怎麼啦?」
德國人回答:「沒什麼,我也是想起了你媽媽!」
法國人不禁好奇:「你流眼淚,幹嘛也想起我媽媽?」
德國人說:「我想起你媽媽,怎麼會生出你這麼不誠實的兒子?」
各位親愛的兄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拓展,必須源自於內心的真誠;以「誠實」彼此相待,才能贏得對方更多的信任。基督徒必須更加留意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因為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除了顯示出我們信仰靈命的狀態之外,更是代表我們與耶穌基督之間的關係。誠如耶穌與雅各所說:「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是一項簡單的原則,卻常常因為人心的詭詐、自私、慾念,使人與人之間的言談無法坦誠,深怕被人出賣或是隨便亂傳。
求聖靈幫助我們,使我們這些稱為上帝的百姓、被揀選的子民,都有好的生命見證,在話語上沒有任何過失,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任,免得我們落入審判之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