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禱告的功效

日期:2015/01/25
經文:雅各書五章13-18
13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14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15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16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17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18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

引言
  對基督徒個人而言,禱告可以說是「靈命的呼吸」、「信仰的糧食」、「能力的來源」。就像汽、機車電瓶,或是充電電池一樣,用久了就需要充電一下,才能使電瓶的電量充足。否則,我們就沒有足夠的動力繼續向前邁進禱告是一項「持久性」的功課,在教會週報後頁下方,〈基督徒八要〉當中,就有一項是「常常禱告」。由此可知,基督徒禱告生活密不可分的。誠如一首詩歌所說:「多禱告多有力量,少禱告少有力量,沒有禱告就沒有力量。
  知名的基督教文學作家魯益師C. S. Lewis)曾說:「上帝應允禱告是啟示之後的自然結果──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結果。若能學習認識上帝是誰,就更能認識祂的作為。橫跨神學科學文學諸領域的大師-巴斯卡Pascal)也說:「上帝設立禱告,為的是尊重祂的受造之物,讓他們感到禱告的功效。
  「有計畫、有系統」的禱告操練,可以使基督徒容光煥發,有充沛的生命力禱告基督徒個人屬靈生活的操練」,是別人無法取代」,必須親自去「身體力行」,並從中得到上帝的啟示與回應」,以求得靈性成長的重要功課。
  我們常常都會聽到某某牧師、某某兄姊分享,他們如何在禱告中蒙上帝應許」的見證,而這類的書籍充斥基督教書房當中。或許,有人會問:「果真我們的禱告都能夠得到上帝的回應嗎?為什麼我的禱告都得不到上帝的回應呢?難道上帝只特別聽哪些人的禱告嗎?」上帝當然不是只聽某些人」的禱告,祂願意垂聽每個人」的禱告。只要我們對祂有信心,所求的合祂的心意,並且願意學習順服等候的功課,上帝都要回應我們的禱告。今天,就讓我們透過所讀的經文,來看看雅各禱告上的教導

時時禱告、時時歌頌
  在今天經文一開始,雅各說:「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v.13)這段經文其實與前面的經文有非常緊密的關係雅各特別在前幾節經文中提醒患難中信徒不可以彼此埋怨,也不可以為了要儘快解決爭端隨便起誓雅各在此所要著重的教導是,當基督徒處在苦難遇到不公平對待時,所應該持有的態度,就是「禱告」。基督徒禱告的生活必須是持續不斷的,而不是當我們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時,才想到要向上帝禱告。有聖經學者雅各所說的「他就該禱告」這句話翻譯為:「他應該繼續禱告」。由此可知,禱告本來就是我們平常生活的一部份禱告生活不能分割的。就好像我們想要維持生命的延續,就得不斷地呼吸一樣。
  然而,基督徒的生命並非永遠都是受苦的生命,我們也會享受在上帝所賜各樣美好的時光。不可否認的,當一個人在極度痛苦之中,很自然地,他才比較會思想到上帝,想要尋求上帝的幫助;他也會向上帝禱告,並且禱告格外地迫切。當一個人在歡喜快樂的時候,往往就會忘記上帝,甚至覺得所享受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有一句成語說:「得意忘形」,意思是指一個人「高興得失去了常態,忘乎所以」。「困難」的確比「富足與快樂」更能把人的心思轉向上帝。因此,雅各歡喜的人所提出的勸告是:「他就應該歌頌」。「歌頌」這個字的原意是指「彈奏豎琴」,意謂著「用詩歌唱出讚美的詩篇」。在《七十士譯本聖經》中,「歌頌」是形容某一類型的詩歌,特別是讚美詩。此種「讚美的詩歌」與「禱告」有密切的關係,它可以被視為是禱告的一種形式
  聖經學者 蒲克馬Plummer)提醒我們,即使第13節中的「結論句互換位置,這節經文的教訓也是美好的:「你們中間有人受苦嗎?他就應該歌頌。有人愉快嗎?他就應該禱告。」這與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8節所吩咐:「凡事謝恩」相符合。詩人也曾斷言:「我要時時稱頌耶和華;讚美祂的話必常在我口中。」(詩34:1)據說每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聽到任何壞消息時,他總是說:「來吧!讓我們唱首詩,故意使魔鬼煩惱。基督徒的生命無論是在順境中或是逆境中,若是能時時禱告時時歌頌,就連魔鬼也要退避三分知難而退
  雅各接下來又論及的是關於「為患病者的禱告」(v.14),有些學者認為引入患病者的例子,是作為禱告效力」的特殊例證。在希臘文中所指的「患病」,是指一種「令人失去工作能力」的疾病,也就是患病的人「沒有能力」,這些人很有可能是我們現在所稱患有「重大疾病」的病人。對於這樣的病人,雅各說:「他就該請教會長老來…」。在《新約聖經》中所提及長老身份,多是指教會工作人員,他們的職責是「牧養上的監督」和「屬靈上的領袖」。邀請長老到病人的牀邊,不僅可以增加他們禱告的誠摯熱切,還可以讓病人得到鼓勵,使他們更加意識禱告的有效性
  我們可以發現,長老為病人所做的不只是禱告而已,他還「的名用油抹他們。「抹油」大致上有兩種可能,第一是「實用的目的」,就是做為醫療用途古代普遍作為藥品,在耶穌所說〈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有記載,那個撒瑪利亞人停下來幫助被搶挨打的人,「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路10:34
  只是,這種說法並不被聖經學者認同,若是抹油可以治好疾病,為何只有長老能夠做,其他人不是也可以做嗎?第二是「象徵性的行為」。膏油在《舊約》中經常象徵將「人或物奉獻為上帝所用;當長老在禱告時,他們會「為病人抹油」,象徵將此人分別出來」受上帝特別的注意及照顧。這好比我們常常在禱告當中,會特別「提名」禱告,也就是將要禱告的對象分別」出來,求上帝特別的醫治眷顧保守這些人。

禱告的功效
  常常都會聽到有些基督徒在問:「上帝到底有沒有在聽禱告呀?怎麼我禱告了那麼久,上帝都還沒有回應呢?」有些基督徒甚至會問:「是不是要讓某某牧師禱告才有用呀?我們教會 牧師的禱告怎麼都沒什麼力量?」曾經聽過一位患重病的長老,當他臥病在床時,特別囑咐他的家人,趕快美國葛理翰 牧師幫他禱告,這樣他的就可以得到醫治了!當時去探訪這位長老牧師長執們聽了之後,真的是哭笑不得,難道他們同心合意的祈求比不上葛理翰 牧師嗎?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這等人的禱告「永遠看不見上帝的作為,因為他們的禱告顯然是「以自我為中心以人為中心」,他們根本無視於上帝的作為,也不相信上帝的權能
  雅各教導我們,真正的禱告是「出於信心的祈禱」,這樣禱告將可以使病得醫治罪得赦免。這等用信心禱告的人,他將被上帝視為義人;而義人的禱告所發出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v.16c)。雅各在此以先知 以利亞為例教導信徒說:「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v.17-18雅各指出,以利亞是與我們一樣性情的人,如果我們仔細查考《列王紀上》十八、十九章就知道,當以利亞倚靠耶和華戰勝450名事奉巴力,以及400名事奉亞舍拉先知之後,他聽見亞哈王皇后 耶洗別要殺他時,他立刻逃到何烈山躲避追殺。由此可知,以利亞對於死亡也是相當地恐懼,或許,這正是人之常情。然而,我們可以發現,以利亞的禱告蒙上帝垂聽的原因,是因為他順服執行上帝的命令,他的禱告是為了成就上帝的旨意,而不是自己的私心
  從今天的經文中我們可以發現,禱告如果想要具有功效,必須具備幾個條件。首先就是認罪悔改v.16a)。「認罪悔改」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知道自己是有罪不完全的人。我們可以坦然無懼來到上帝的施恩寶座前祈求,是因為上帝無條件的愛與恩典。只有心存謙卑的人才能夠真實地認罪悔改」,這等人也才能夠與上帝有密切的關係清楚知道上帝的心意。「認罪悔改」也是一種重新將生命的主權交給上帝」的具體表現,只有知道生命的源頭從上帝而來,我們才能夠確信,上帝為我們安排的人生都有其特別的旨意
  我們除了要在上帝的面前承認自己的罪過之外,我們在教會之中,弟兄姊妹也要彼此認罪,因為我們都曾經任何情況之下說出或是做出傷害別人」的話語或是動作。這些傷害有時是「無形的」,有時是「有形的」,但確實會影響弟兄姊妹彼此之間的關係,而這個影響有可能會造成身體或是靈性方面的疾病
  各位親愛的兄姊,當我們因為傷害心中充滿仇恨時,除了會影響我們「與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更會攔阻我們「與上帝之間靈的交通雅各期待信徒之間可以養成彼此認罪」的習慣,使教會靈性可以更有活力。十八世紀英國的「衛斯理復興運動(methodist」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個運動是以「小組聚會」為原動力,而小組聚會的「首要規則」,就是今天經文中雅各所勉勵的,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
  禱告想要具有功效的第二個條件就是互相代求v.16b),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彼此代禱。有些信徒的觀念中有一種刻板的印象,就是代禱的工作傳道人長執責任,因為只有他們的禱告才具有權柄,只有他們的代禱才具有功效。因此,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夠資格為別人代禱,甚至不敢為別人代禱雅各在此很清楚地告訴信徒所有屬上帝的人」都要參與在「互相代求」的事奉上面。如此一來,信徒才可以得著醫治
  或許,我們有時會不好意思將自己軟弱的一面與弟兄姊妹分享,一方面是覺得很沒有面子,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軟弱」在教會成為別人議論的話題笑柄。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都是同屬基督裡面的肢體,既然是肢體,豈不是應該互相幫浦嗎?保羅曾說:「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林前12:26)當我們知道弟兄姊妹有軟弱時,應該為他們代求,使他們能夠倚靠主耶穌勝過一切的軟弱得著醫治重新剛強起來;而不是成為觀眾在一旁潑冷水或是看笑話。此外,我們也要勇敢向弟兄姊妹分享軟弱,並邀請他們為我們代求,因為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太18:19
  當我們的禱告能夠對上帝具有信心,又能夠主耶穌裡面彼此認罪互相代求時,我們必然能夠看見禱告的功效顯明,就是罪蒙赦免病得醫治,這一切都是出自於主耶穌權柄能力,而不是某一位出名的宗教領袖

結論
  在自然界中,很多動物由於體型龐大,通常都是站著睡覺的,以避免敵人攻擊時,閃躲不及;也就是說,如果牠們一旦倒下,就意味著已然體衰無力,即將面臨死亡。其中,大象就是這種動物。
  在非洲叢林裡,有一次發生了傳染病,有隻抵抗力較差大象不幸染病,且病情不見好轉,眼看就要支撐不住倒下結束生命
  就在這隻巨大緩緩倒下剎那間,突然,前方不遠處一隻隻大象飛奔似地跑過來,原來是整個群全部出動;且兩隻大象成為一組輪流的用自己的身軀彼此合作支撐住這隻守護同伴衰殘生命,使其不致倒下死亡
  奇蹟發生了!就在這群大象不計勞苦日以繼夜陪伴下,原本毫無生存希望,居然逐漸好轉,慢慢能站立得住;甚至再過幾天,居然能向陽光昂首舉起粗壯的前腳跨步出去;且可以開始用長長的鼻子捲起青草樹皮緩緩進食,最後可以與夥伴們快樂的生活在草原上
  各位親愛的兄姊,教會就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每一位在這個家庭中,都是基督弟兄姊妹,都是親密的家人,我們都必須用「」來經營這個家庭,使這個家庭中每個人的身心靈都能夠平安健康。或許,我們難免會有不同的意見,也會在無意中因為言行舉止造成不同程度傷害。唯有透過禱告,讓「基督的愛再次修補我們的不完全,使我們都願意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我們身體心靈上的傷口可以獲得痊癒
  求聖靈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禱告生活」,使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可以提昇,與弟兄姊妹之間也能夠用愛互相包容,誠如保羅所說:「所以你們既是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西3:12-13)唯有「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