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4/12
經文:約拿書四章1-11節
1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2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3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4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5於是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裡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6耶和華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7次日黎明,神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8日頭出來的時候,神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曝曬約拿的頭,使他發昏,他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9神對約拿說: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嗎?他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10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11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引言
「上帝真的公平嗎?」或許,這樣的疑問常會在我們的腦海中迴盪著。世人常常會埋怨老天爺:「為什麼別人的命運總是坐享其成,而我們的命運卻是苦不堪言?為什麼別人能住高級別墅,而我們卻是只能住普通平房?為什麼別人都開進口驕車,而我們卻只能騎摩托車或步輪?為什麼別人家財萬貫,而我們卻是負債纍纍?為什麼別人總是一帆風順,而我們卻是到處碰壁?」上帝的心意我們始終無法透測,上帝的作為我們總是無法理解,上帝的成就我們只能望塵莫及。
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曾說:「讓上帝成為上帝,讓人成為人。」他說這句話的用意,是要世人明白上帝的無限,以及人的有限;世人永遠不能夠超越上帝,並且取代上帝的地位。因此,「人定勝天」這句話簡直是荒謬可笑,絕對不可能成就的事。唯有用「謙卑的心」來觀看上帝的一切作為,我們才能真正明白上帝的心意。
誠如《傳道書》三章11節所說:「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我們不需要「絞盡腦汁」去猜想,究竟上帝「即將成就」什麼樣的大事?我們只要知道,上帝「永遠不會誤事」,上帝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愛世人」,並且讓世人學習「更敬畏祂、更順從祂」。
今天我們所看的《約拿書》第四章,正是在教導我們,上帝對被造物有絕對的主權,祂是慈愛及憐憫的上帝,甚至願意寬赦、拯救祂子民的仇敵,而不願意懲罰、毀滅他們。這事與約拿對上帝的認知,可以說是天壤之別。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來看看《約拿書》最精采的大結局。
約拿的不悅與上帝的救贖
當上帝決定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尼尼微的百姓之後,約拿更感到相當的不悅,甚至發怒。他就禱告上帝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v.2)似乎約拿對上帝本性的理解是相當正確的,以致於他可以很自然地引述了《出埃及記》三十四章6-7節,耶和華在摩西面前的宣告所說的:「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
只是,約拿講這句話並不是真正出自於他的內心,因為他的認知似乎仍只停留在「恩典只建立在以色列民族」的觀念之中,因此,他對於尼尼微百姓可以得到憐憫和赦免相當不以為然。詩人曾在《詩篇》一百四十五篇9節說:「耶和華善待萬民,他的慈悲覆庇他一切所造的。」上帝的慈愛與憐憫不應該只限定在以色列百姓的身上,而是普世性的,是給任何一位願意悔改尋求上帝的面的人。
由此可知,約拿對上帝本性的理解,實在需要再好好的檢討、反省,他並不是真正了解上帝的心意。否則,他也不會對上帝說:「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v.3)對於約拿如此的「無大無小」,上帝只問一句:「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上帝難道沒有決定誰可以得到救恩的權利嗎?上帝該赦免誰?該憐憫誰?難道需要約拿來教嗎?這真的是相當荒唐的事。各位親愛的兄姐,我們是否也曾經像約拿一樣,用自己的意念來決定上帝應該成就什麼樣的事,用自己的意念來決定什麼人應該被上帝懲罰,尤其是那些違法違紀、做奸犯科的人。
約拿一直不能相信尼尼微百姓的悔改是認真的,他覺得他們一定只是表面做作而已,假以時日,就能看出他們是「假的悔改」。因此,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裡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尼尼微城究竟如何(v.5)。很明顯的,約拿正準備看一場好戲,一場尼尼微被上帝毀滅的好戲。就在此時,上帝安排了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v.6)。的確,在曠野之中如果能夠有一處可遮蔭的地方,真的會讓一個人的心情相當舒暢。在日夜溫差相當大的曠野氣候,光是用約拿自己所搭的棚,實在是無法避寒及避暑,因此,上帝特別安排這棵蓖麻,是祂為約拿預備保護的恩典。
只是,約拿似乎不曉得這棵蓖麻的用意。當這棵蓖麻在隔天被上帝所安排的一條蟲子咬死之後,烈日和炎熱的東風將約拿曬得暈頭轉向,這使約拿大大的發怒,並再次求上帝取走他的性命。上帝再次問約拿說:「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理嗎?」約拿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v.7-8)為了自己的利益,約拿大言不慚地對上帝說,他為這棵「死去的蓖麻」發怒並沒有錯。
因此,上帝便開始透過這棵蓖麻的生與死,好好地教訓約拿。上帝對約拿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v.10-11)
約拿會愛惜這棵蓖麻,完全是出自於私心,貪圖短暫的舒適罷了!他根本不會在意它的價值有多少。約拿對這棵蓖麻的需要,不過是暫時性的,他並沒有真正深切的關懷,甚至不曾為它的出現來感謝上帝。因為約拿愛惜的並不是這棵樹,而是他自己本身。這與上帝真正憐惜尼尼微百姓的性命比較起來,真的是天壤之別。對於這些十二萬多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人,還有許許多多的牲畜,上帝並不想失去他們當中的任何一位,因為他們都是上帝所造、所愛的,他們的生命都具有存在的價值,是不能輕乎的。
上帝的心乃慈悲、憐憫的心
當我們看到第二章約拿在魚腹中最後的禱告詞:「救恩出於耶和華」,再與第四章他對於尼尼微百姓獲得赦免的態度相比較時,我們不免要懷疑,約拿是否真正認識上帝的救恩呢?難道上帝的救恩只能落在以色列人身上嗎?至於其他的民族,他們都應該被消滅才是。這正是約拿的盲點,因為他只看見關於自己的益處,而不管其他人的死活。上帝的救恩絕對是普世性的,不管我們是紅、黃、黑、白的種族,只要願意在上帝面前悔改,祂都要再次接納我們成為祂的子民。
從今天經文中的內容,我們可以學習什麼樣的功課呢?首先就是要在上帝面前存有謙卑受教的心。一個謙卑的人,他會願意「接受別人的教誨」,並時時「存有一顆受教的心」。俗話說:「驕兵必敗。」因為驕傲的人充滿了許多的盲點,他總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什麼都會、什麼都懂,而不願意聽從、請教其他人的意見,這等人正是上帝所棄絕的。《箴言》十八章12節說:「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因為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彼前五5)因此,驕傲的人永遠也得不到上帝的賜福,只會隨著自己的驕傲敗壞;謙卑的人則會不斷地領受上帝的恩典,並且被上帝提昇。
我們可以從《聖經》中許多人物知道,惟有存謙卑的心來聽從上帝指示的人,他們才能得到上帝所賜予的獎賞。而那些驕傲不順從上帝的人,往往都是自食惡果,走向滅亡之路。當上帝看見尼尼微城所有的百姓都願意用謙卑的心來悔改而不降禍給他們時,約拿卻大大的不悅,並且向上帝發怒。他認為這些外邦人實在不應該得到上帝的赦免,他們既不是上帝的選民,又是以色列民族的仇敵,上帝應該將他們全都消滅才是,怎麼可以輕易的饒恕他們呢?搞不好,他們的悔改只是表面功夫,心底根本就沒有悔改。因此,約拿抱著看好戲的心態,準備看尼尼微城百姓遭上帝毀滅。
約拿的驕傲讓他忘記了上帝的救恩。他忘了在不久之前,上帝透過一條大魚救了他的性命;他忘了當他在大魚之中認罪悔改後,上帝又讓他重見天日;他忘了世人都犯了罪,是上帝的恩典使他可以重生。各位親愛的兄姐,我們是否在有意或無意之中,也曾經有「屬靈的驕傲」呢?我們會用自己的「價值判斷」來決定「誰有罪,誰沒有罪?誰討上帝的喜悅,誰不討祂的喜悅?誰可以得到醫治,誰不能得到醫治?」
我們常掉入自認為比其他人「屬靈」的陷阱之中,而取代上帝的地位來審判其他的人。「屬靈的驕傲」這個詞其實是相當矛盾的,既是屬靈的人,怎麼可能又會驕傲呢?屬靈的人應該是常常存有謙卑、受教的心,不隨便去批判其他人,因為屬靈的人知道,審判的主權在於上帝,而不是我們這些有罪的人。
我們今天所要學的第二件功課,就是要忠心於上帝所託付的使命,才能看見上帝的作為。當我們有忠心在上帝所託付的使命時,我們才能夠看見上帝所成就一切大能作為,上帝期待我們能與祂一起同工。如果約拿沒有依照上帝的命令,去向尼尼微城的百姓傳講悔改的信息,他們又怎麼能知道自己所行的惡已經達到上帝的面前呢?在今天經文中11節有說:「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
在希伯來的思想中,右手為善,左手為惡,只有嬰兒才不能分辨左手右手,也就是沒有道德觀念。上帝對於尼尼微城的百姓就像嬰兒一樣,不能分辨是非善惡感到相當地憂心,因此,祂才會差派約拿去向他們宣告上帝的話。若約拿沒有去完成這項使命,使尼尼微城的人悔改,上帝又怎麼能赦免尼尼微百姓的罪呢?
誠如保羅所說:「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羅10:14c -15a )基督徒蒙召就是為了要奉差遣,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使他們聽了之後,能夠悔改歸向主耶穌基督,重新領受新的生命。若不是在一百五十年前,上帝透過許多外國的宣教師來到台灣宣教,忠心於祂所託付的使命,我們怎麼能夠聽到福音?怎麼能夠獲得重生呢?雖然這些宣教師並不都能看到所撒的種子開花結果,但上帝確實已經成就了他們手中所做的一切努力,我們這些後代信徒就是最好的見證者。《以弗所書》三章20節說:「上帝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當我們去行上帝所託付的使命時,祂便開始在其中動工,其結果也往往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
我們今天所要學的第三件功課,就是要學習上帝慈愛、憐憫的心。從第四章的事件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約拿他為了一棵不是他所栽種的蓖麻的死,在那裡抱怨上帝,甚至向上帝來求死。而對於居住在尼尼微城十二萬多人的性命,卻是沒有任何憐惜。由於約拿的自私自利,他完全忘了上帝的本性除了公義之外,還有慈愛和憐憫,祂不吝惜對尼尼微百姓伸出赦免的手。正如約拿在大海中的獲救,也是出於上帝的慈愛與憐憫一樣。上帝接連兩次來問約拿:「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為的是要提醒約拿,不要從人的角度來看上帝的心意,而是要從上帝的本性來看上帝的心意。只是,約拿早已被怨恨沖昏了頭,完全看不見上帝的慈愛與憐憫。
我們常常會因為心中的憤怒,以致失去了對屬靈事物的敏感度;我們常常也因為一己之私,以致忽略了上帝救恩的普世性。上帝特別安排了一棵蓖麻在約拿身旁的目的,就是要讓他重新認識上帝的主權性,以及祂對世人的慈愛與憐憫。更重要的是,上帝要約拿好好地反省自己的信仰。我們在傳福音的時候,常常都會對人說,基督信仰的中心就是「愛」,上帝愛世人等等的話。只是,我們卻常常在教會中看到,弟兄姐妹之間彼此攻擊、說長道短、傳播謠言、沒有愛心、沒有憐憫。這對初信者或慕道友來說,真的是極大的傷害,有些信仰不成熟的信徒也會因此而跌倒。
基督徒所要活出來的生命,就是上帝的形象及樣式,也就是耶穌基督的言行舉止,以及祂那充滿慈愛與憐憫的心腸。唯有學習用耶穌的心來面對我們所接觸的人、事、物,我們才能將上帝完整的形象活出來,我們的言行舉止才有上帝的樣式,我們的身上才能散發出基督的馨香之氣。「愛」並不只是口頭說說,更重要的是要有實際的行動,就像我們所熟悉的德蕾莎修女一樣。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姐,當我們用四周的時間看完《約拿書》之後,對於《約拿書》是否有更多的認識了呢?我相信,對於《約拿書》中的內容,我們仍有許多可以探討的主題,並且我們可以從這些主題中,再次來思想上帝一切奇妙的作為。在昔日,上帝透過先知約拿來進行拯救的工作;在今日,上帝也透過我們持續來進行。我們唯有用謙卑的心來領受這項使命之外,也要不斷地用生命來忠於所託,將福音的種籽撒在每個人的靈魂之中。求聖靈幫助我們,使我們常常記得基督徒的使命,學習以基督的心為心來看見每個人的需要,並且用生命來見證上帝的救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