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8/02
經文:何西阿書十章1-15節
1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結果繁多。果子越多,就越增添祭壇;地土越肥美,就越造美麗的柱像。2他們心懷二意,現今要定為有罪。耶和華必拆毀他們的祭壇,毀壞他們的柱像。3他們必說:我們沒有王,因為我們不敬畏耶和華。王能為我們做什麼呢?4他們為立約說謊言,起假誓;因此,災罰如苦菜滋生在田間的犁溝中。5撒瑪利亞的居民必因伯亞文的牛犢驚恐;崇拜牛犢的民和喜愛牛犢的祭司都必因榮耀離開他,為他悲哀。6人必將牛犢帶到亞述當作禮物,獻給耶雷布王。以法蓮必蒙羞;以色列必因自己的計謀慚愧。7至於撒瑪利亞,他的王必滅沒,如水面的沫子一樣。8伯亞文的邱壇-就是以色列取罪的地方必被毀滅;荊棘和蒺藜必長在他們的祭壇上。他們必對大山說:遮蓋我們!對小山說:倒在我們身上!9以色列啊,你從基比亞的日子以來時常犯罪。你們的先人曾站在那裡,現今住基比亞的人以為攻擊罪孽之輩的戰事臨不到自己。10我必隨意懲罰他們。他們為兩樣的罪所纏;列邦的民必聚集攻擊他們。11以法蓮是馴良的母牛犢,喜愛踹穀,我卻將軛加在他肥美的頸項上,我要使以法蓮拉套。猶大必耕田;雅各必耙地。12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就能收割慈愛。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你們要開墾荒地,等他臨到,使公義如雨降在你們身上。13你們耕種的是奸惡,收割的是罪孽,吃的是謊話的果子。因你倚靠自己的行為,仰賴勇士眾多,14所以在這民中必有鬨嚷之聲,你一切的保障必被拆毀,就如沙勒幔在爭戰的日子拆毀伯亞比勒,將其中的母子一同摔死。15因他們的大惡,伯特利必使你們遭遇如此。到了黎明,以色列的王必全然滅絕。
引言
小時候對父母總是有這樣的想法:「當我向父母要什麼東西,如果他們能夠立刻提供給我,表示他們是真的愛我、關心我的需求;相反的,如果他們不能夠立刻提供給我,表示他們根本不愛我、不關心我的需求。」不知道在座的兄姊是否也和我有類似的經驗?只是,當我們長大後回想才知道似乎自己的要求是一種無理取鬧。我相信,父母親絕對知道哪些東西是最適合我們的,哪些東西是我們當時不需要的。
的確,父母總是會留意我們的生活起居、交友狀況、時間管理…等等,而我們總是會用不耐煩的態度來回應他們。有時我們對父母這些關心的回應卻是冷漠、反抗,甚至認為他們是LKK,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如果父母不是真心愛我們,又何必不斷地嘮叨、提醒,在私底下為我們流眼淚禱告呢?他們對我們的關懷,都是為了期待我們可以遠離兇惡、走向正道。
同樣地,上帝也會透過各種方式、各種管道來提醒每一位屬祂的百姓,諸如「《聖經》的語言、牧者的講道、禱告的啟示、靈修書籍的輔助、兄姊彼此的團契」,以及「好消息、新眼光電視台的內容」…等等,這些提醒都是為了幫助上帝國裡面的每一隻羊群,可以緊緊跟隨著大牧者-耶穌基督的腳步,才不致迷路或是掉落山谷深淵之中。
的確,上帝早已經為每一位信靠祂的人,指示一條康莊大道,只要行走在這條道路上,就不怕遇到各樣的災害。只是,人們卻常常自以為聰明,想要用自己的方法來走自己的路,他們為自己擬出一套看似合理的邏輯,作為滿足一切慾望的藉口。或許,從「人的眼光」來看這套思維,似乎找不到任何破綻來指出錯誤之處,但在「上帝的眼中」,任何離棄「真理」的謬論,都是對「上帝旨意、命令」的背叛。
我們常常會聽到非基督徒對基督信仰的指控,就是「包容性」不夠,只強調自己的「獨一性」。但正如俗話所說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真理」之所以稱為「真理」,乃在於她的「獨一性」與「獨特性」,任何有別於「真理」的各種思想、理論,都是介於「真理」之外,如何有所謂的「包容性」呢?鑽石就是鑽石,怎麼能夠拿玻璃或是塑膠來比較呢?如此一來,豈不是貶損了鑽石的價值嗎?
人的意念取代了上帝的標準
就以色列民族而言,「上帝的聖約」就好像「鑽石」一樣,是不能用任何東西來取代她的價值,因為她具有「獨一性」;她是「絕對的真理」,不會有「其它的理論」取代她的地位。以色列民族想要維持與上帝之間良好的關係,長久居住在祂所應許的迦南地,並且持續不斷領受祂的恩典與賜福,唯一的方法就是「永遠連結於耶和華上帝,遵守祂一切的誡命、律例、典章」。如此一來,他們就能夠像一棵茂盛的葡萄樹一樣,結果繁多。這也正是今天經文一開始,先知 何西阿所說「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結果繁多」(v.1)的關鍵所在。連結於生命的源頭-耶和華上帝,將使以色列這株葡萄樹永遠茂盛,不斷結出極佳的果實。
我們可以從《聖經》當中看見,以色列常常被比喻為「葡萄樹」,或是「無花果樹」。只要他們願意讓上帝帶領,讓上帝照顧、栽培、澆灌,他們就會生長茂盛,並且結出許多肥美的果實。詩人曾在《詩篇》八十篇8-9節如此說:「你從埃及挪出一棵葡萄樹,趕出外邦人,把這樹栽上。你在這樹根前預備了地方,他就深深扎根,爬滿了地。」先知 以西結也說:「你的母親先前如葡萄樹,極其茂盛,栽於水旁。因為水多,就多結果子,滿生枝子。生出堅固的枝幹,可作掌權者的杖,這枝幹高舉在茂密的枝中,而且他生長高大,枝子繁多,遠遠可見。」(結19:10-11)
葡萄樹可以生長茂盛的原因,在於它是否栽種於正確的地方,也就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福地。如果它是栽種在土地貧瘠、缺乏水源的荒地,肯定很快就會枯乾、凋零。同樣的,以色列可以永遠居住在迦南地,並且享受豐衣足食的太平生活,唯一也是不變的方法,就是要將信仰扎根在上帝的聖約之中。
在上週的講道中,我特別指出,基督徒一定要尋找到自己「信仰的根源」。尋找「信仰根源」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重新找回「信仰的熱忱」,再次領受上帝為我們所預備的各樣「福份」與「恩典」。一旦我們離棄了「信仰的根源」,我們的信仰就會變成一種「盲從」,甚至忘記誰才是真正的賞賜者與供應者。
以色列人就是在離棄「信仰根源」的情況之下,忘記了上帝才是真正讓他們的農產豐收、結果繁多的賞賜者。或許,以色列人離棄上帝的步伐是緩慢的,他們可能一開始對敬拜巴力-這位「農作物之神」,也是存著懷疑的態度,不知道牠是否真的能夠帶來豐收?一直到他們在收成的季節,真的獲得豐富的農產之後,他們才漸漸相信,敬拜巴力確實可以帶來好的結果。因此,他們就開始為巴力建造更多的祭壇與柱像,為的是要得到更豐盛的農作物。
就這樣,以色列人開始在信仰上心懷二意,背叛上帝的聖約,最後,也離棄了耶和華成為他們唯一的上帝。因為背叛上帝的聖約,以色列人便不再將上帝的誡命、律例、典章作為一切依循的標準。以色列人除了在信仰上對耶和華上帝不忠心,敬拜假神巴力之外,也在生活當中倚靠自己的計謀,取代上帝所規定的各種生活規範,他們更在軍事上誇耀自己武力的精良、強盛,與那些信口雌黃的外邦人結盟。最後,以色列人只有自食惡果,為自己所做的抉擇付上慘痛的代價。
各位親愛的兄姊,在我們的信仰歷程中,最容易因為什麼樣的誘惑,而與上帝的關係漸行漸遠呢?或許我們在信仰上都會有一個容易被攻擊的「罩門」,(或稱「破口」、「地壘區」),一旦這個「罩門」被撒但掌握,我們就會輕易地舉雙手投降,臣伏在撒但的腳下。最後,我們會被撒但誘人的謊言欺騙,以為自己可以掌握生命,不需要上帝來干涉我們的生活。然而,丟棄上帝的慈繩愛索,而選擇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方式來生活,絕對會跌得鼻青臉腫、雜亂無章。往往在那個時刻,我們才會重新思考信仰的重要性,因為生命中一旦缺少上帝話語的指引,我們就會自私自利、自以為義,失去公正、憐憫、慈愛的心。
栽種公義、收割慈愛
在今天所讀的經文中,我們再次看見何西阿對背叛上帝的以色列人提出嚴厲的警告,因為他們「耕種的是奸惡,收割的是罪孽,吃的是謊話的果子,倚靠自己的行為,仰賴勇士眾多」(v.13)。何西阿勸以色列人說:「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就能收割慈愛。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你們要開墾荒地,等他臨到,使公義如雨降在你們身上。」(v.12)
先知 何西阿用農家最通常、且相當熟悉的工作經驗-播種與收割-作教材,告訴以色列人民,只有將上帝的公義呈現出來,才能期待上帝的慈愛回應到他們身上。「公義」所指的就是上帝的形像,也是上帝的愛。如果沒有將上帝的形像顯明出來,期待要得到上帝的愛和憐憫,那是不可能的。可惜的是,以色列人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上帝。
俗話說:「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我們若想要從上帝那裡得到恆久不變的福份與恩典,就必須堅固信仰的根基,也就是謹守上帝的話語。以色列人敗亡最主要也是最關鍵的原因,乃在於他們「背叛上帝,離棄祂的聖約」。原本上帝為以色列人量身訂作了一套最理想的生活模式,好使他們在應許之地可以生活富庶、安居樂業、長治久安、永享太平。也就是說這是一套「公式化」的生活模式,是一套依照「上帝標準」,最能夠保障以色列人性命,並且永遠獲得上帝祝福的生活模式。同樣的,當我們決志成為基督徒的那一刻起,我們也必須遵守上帝所安排的生活模式來生活。
或許我們會問:「難道這樣的生活模式真的比較好嗎?為什麼這樣的生活模式好像有許多的限制及不方便?」有些非基督徒會問我們:「為什麼禮拜日都要去教會做禮拜呀?真是麻煩!平時已經忙碌於工作了,為什麼禮拜日還要那麼忙呢?禮拜日可以安排一些休閒活動,或是睡到自然醒,使疲憊的身軀可以好好地休息。」
的確,不只是非基督徒會問這樣的問題,就連基督徒也會問這樣的問題,因為他們對「禮拜的目的」一無所知。或許禮拜日睡到自然醒,安排一些休閒活動,可以放鬆我們的心情,消除工作上的壓力。只不過,我們的心靈層面卻無法透過睡眠,或是休閒活動得到「安息」。基督信仰所說的「安息」,是一種心靈上的釋放、醫治,目的是讓我們憂傷、不安、憤怒的心情,可以透過上帝話語的教導、鼓勵及安慰,再次得到新的動力、新的方向,與世俗的一切罪惡對抗。
《以賽亞書》三十章15節說:「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我們唯有安息在上帝的懷抱中,才能夠清楚人生的目標,行在上帝的旨意之中。在先前的講道中有提到,上帝頒佈給以色列百姓的聖約,並不是一種限制或是約束,而是因為上帝對他們的慈愛與憐憫。唯有在上帝的聖約之中,以色列人的性命才能得到保全,他們的生活才能夠循規蹈矩,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在社會上行出公義的作為。
誠如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五章中,用葡萄樹與枝子的比喻所說的:「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人若不常在我裡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裡燒了。」(約15:5-6)
基督徒的生命必須時時連結於他的根源-耶穌基督,才能夠不斷地獲得充足的養份,也就是從《聖經》的話語中明白什麼才是「上帝的標準」,什麼才是「上帝的喜愛」。唯有熟知「上帝的標準」、「上帝的喜愛」,並且不斷在生活中行出來,我們才有資格稱為「基督徒」。我們更要將上帝的標準中所要呈現的道德良知與道德勇氣顯明出來,在社會上發出公平正義的聲音,使那些受欺壓者得到安慰,使那些施壓者感到羞愧。如此一來,我們才能不斷領受上帝豐富的慈愛與賜福。
結論
有個小男孩在花園裡無意中看到一個蝴蝶蛹。幾天後,小男孩發現蛹上有一個小孔,就停下來觀察。過了幾小時,他見到裡面的蝴蝶用細小的身體掙扎著,要從小孔爬出來。但蝴蝶好像無論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出來,於是充滿愛心的小男孩,決定幫忙蝴蝶,就去拿了一把小剪刀,把小孔剪開一點,這樣美麗的蝴蝶就很容易出來了。
男孩滿心期待著,終於等到蝴蝶破蛹而出!不料,這隻蝴蝶長相卻有點奇怪,牠的身體肥腫,翅膀又細又弱,一點都不美麗。男孩心想著,也許等牠長大一點,翅膀就會變得堅硬美麗!但是,小男孩一直期待,這個盼望並沒有實現,蝴蝶終其一生,只能拖著肥腫的身體與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行,永遠無法展翅飛翔。因為,毛毛蟲要成為飄舞的蝴蝶,必須用自己細小的身體,掙扎著從蛹孔出來,才能將身體裡的體液壓進翅膀,便於將來能夠飛行。
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是否也像這個小男孩一樣,有時會想用自己的意念來決定或改變上帝所制定的標準?我們會覺得這套標準不夠活潑、太過古板、約束太多、綁手綁腳、已經過時了,不適合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使用。因此,我們便自作聰明,擅自改變這套標準,或是用其它自以為合理的解釋,扭曲了上帝原本的心意。
上帝會用祂所制定的標準,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指引,是希望我們過得更好,而不是使我們陷入困苦之中,以色列的歷史就是最好的證明。耶穌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1b-32)上帝的道-《聖經》-就是真理,就是我們生命唯一的指引,生活唯一的標準。這個真理並不是要約束我們、控制我們,而是要我們在靈裡面得到自由。當我們的人生依循上帝的真理行走時,我們才能夠用上帝的眼光來看事情,發出公義的吶喊,使上帝的慈愛充滿在社會之中。求聖靈幫助我們,緊握住上帝的應許,持守上帝的標準,成為有生命見證的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