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7/26
經文:何西阿書九章1-17節
1以色列啊,不要像外邦人歡喜快樂;因為你行邪淫離棄你的神,在各穀場上如妓女喜愛賞賜。2穀場和酒醡都不夠以色列人使用;新酒也必缺乏。3他們必不得住耶和華的地;以法蓮卻要歸回埃及,必在亞述吃不潔淨的食物。4他們必不得向耶和華奠酒,即便奠酒也不蒙悅納。他們的祭物必如居喪者的食物,凡吃的必被玷污;因他們的食物只為自己的口腹,必不奉入耶和華的殿。5在大會的日子,到耶和華的節期,你們怎樣行呢?6看哪,他們逃避災難;埃及人必收殮他們的屍首,摩弗人必葬埋他們的骸骨。他們用銀子做的美物上必長蒺藜;他們的帳棚中必生荊棘。7以色列人必知道降罰的日子臨近,報應的時候來到。民說:作先知的是愚昧;受靈感的是狂妄,皆因他們多多作孽,大懷怨恨。8以法蓮曾作我神守望的;至於先知,在他一切的道上作為捕鳥人的網羅,在他神的家中懷怨恨。9以法蓮深深地敗壞,如在基比亞的日子一樣。耶和華必記念他們的罪孽,追討他們的罪惡。10主說:我遇見以色列如葡萄在曠野;我看見你們的列祖如無花果樹上春季初熟的果子。他們卻來到巴力毘珥專拜那可羞恥的,就成為可憎惡的,與他們所愛的一樣。11至於以法蓮人,他們的榮耀必如鳥飛去,必不生產,不懷胎,不成孕。12縱然養大兒女,我卻必使他們喪子,甚至不留一個。我離棄他們,他們就有禍了。13我看以法蓮如推羅栽於美地。以法蓮卻要將自己的兒女帶出來,交與行殺戮的人。14耶和華啊,求你加給他們-加什麼呢?要使他們胎墜乳乾。15耶和華說:他們一切的惡事都在吉甲;我在那裡憎惡他們。因他們所行的惡,我必從我地上趕出他們去,不再憐愛他們;他們的首領都是悖逆的。16以法蓮受責罰,根本枯乾,必不能結果,即或生產,我必殺他們所生的愛子。17我的神必棄絕他們,因為他們不聽從他;他們也必飄流在列國中。
引言
台灣有一句諺語說:「飲水思源頭,食果子拜樹頭。」這句諺語透露出「根源」的重要性。為人子女的一定要記得自己的「根源」,才能夠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佳美腳蹤,效法他們的德行。記得在神學院三年級時,有一堂〈本土神學〉的課程,老師要我們寫出自己家族的族譜,好使我們可以尋找並且記得自己的「根源」。
如果有機會的話,各位兄姊也可以回去尋找或是詢問自己的「根源」,特別是自己「信仰的根源」。有些好幾代的基督徒早已經忘記家族「信仰的根源」,甚至早已經離開或是放棄先人留給他們最好的遺產-基督信仰,而去依從其它宗教。這也是教會界為什麼會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諺語:「一代興,二代明,三代霧霧無明,四代你請我無閒,五代偶像滿厝間。」
要維繫純正與良好的基督信仰,必須時時將自己「信仰的根源」謹記在心,正所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當我們在回顧先人的信仰腳蹤時,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生命看見上帝的恩典,看見他們如何持守自己的信仰。透過他們的信仰見證,我們得以在信仰上檢討、反省。
記得小時候,我的父母常常會訴說家族信主的經過,以及信主之後上帝的恩典如何加增在我們家族之中。他們總是不斷地提醒我們,絕對不要離棄信仰,要將上帝置於生命中的第一位。可惜的是,現今教會中有許多父母親並不重視「信仰的傳承」,他們不再訴說「信仰的根源」,他們對自己子女的信仰是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他們不再要求、不再堅持上帝是生命中的第一位,以致於子女不再認為信仰是重要的。
當我們不再思念「信仰的根源」,不再重視「信仰的傳承」時,很自然地,信仰遂變成可有可無的東西,信仰也無法被正確的教導。最後,信仰就變成了一種「利益交換」、「條件交換」的工具。
所為何事難知曉
記得在幾年前所出的一部電影-〈再見了,可魯!〉曾經掀起了「飼養一股拉不拉多犬與黃金獵犬」的風潮。很多人在看完這部電影或是聽人介紹這部電影之後,被影片中的拉不拉多犬-可魯-深深地吸引住,覺得牠真的是狗狗界的「極品」,可愛到了極點。因此,有許多人便開始飼養拉不拉多犬或是黃金獵犬。由於這類品種的狗狗實在太熱賣了,導致許多商人為了賺更多的錢,因而肆無忌憚地加以培育,破壞了母狗生育的週期,讓許多動物保護人士批評指責。
只是,飼養寵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負擔飼料費、醫療費、玩具費等等的費用之外,還得花時間好好照顧牠們、陪伴牠們,並不是因為覺得牠們很可愛,或是一股流行風,就在沒有審慎的評估之前,一股腦兒栽進去了。最後,最可憐的絕對是這些被人棄養的狗狗,而不是飼養的主人。我們可以從後來〈流浪狗之家〉出現許多的「流浪可魯」知道,有多少人當時飼養牠們的目的,只是為了一種「流行」罷了!
當我們仔細來觀看以色列人在進入上帝應許之地的信仰狀況時,同樣也看見了他們所追求的,只是為了跟隨迦南人信仰「流行」的腳步罷了。迦南人所崇拜的對象,是被稱為「雨神」的巴力,以及牠的太太「豐收之神」亞舍拉。迦南人敬拜巴力的方式,是透過女祭司與男人交合的儀式來完成,它象徵著「生命可以生長、延續,以刺激巴力在春天與秋天降下雨水,讓農作物可以順利的生長與收成」。他們甚至會獻自己的孩子為祭物,流孩子的血來討好巴力,這是耶和華上帝所憎惡以及禁止的。只是,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在不分青紅皂白的情況下,也開始學習敬拜迦南人的神明。
以色列人原本是一個遊牧民族,他們居無定所、四處遷徙,尋找有水源、有草地的地方棲息,他們所善長的是牧放羊群。在他們的觀念當中,或許耶和華上帝只是「沙漠之神」,是他們在曠野之中的指引,在乾旱之地的泉源。當他們來到應許地,也就是上帝所應許的「流奶與蜜之地」後,他們便開始學習「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而不再過著四處流浪的遊牧生活。就在此時,以色列人發現長期居住在迦南地,並且過著農耕生活的迦南人並不是敬拜耶和華上帝,而是一位可以讓農作物生長的「農作物之神」巴力。於是他們認為,如果要讓農作物順利生長,他們也是需要敬拜這位「農作物之神」巴力。以色列人已經忘記,耶和華上帝是一位「全能的神」,而不只是「沙漠之神」。
在今天的經文中一開始的背景,是關於以色列人的一個豐收節期,他們在節期中並沒有「將榮耀歸給耶和華上帝」,而是隨從迦南人進行「一連串不道德的宗教儀式」,把所有慶祝的東西都看成是行淫得來的賞賜。正因為以色列人早已經忘記誰才是真正供給、賞賜他們一切的神,並且完全不認識那位曾經帶領他們列祖「出埃及」的耶和華上帝,而去依從迦南人所「流行」的宗教信仰,先知 何西阿便開口指責說:「以色列啊,不要像外邦人歡喜快樂;因為你行邪淫離棄你的神,在各穀場上如妓女喜愛賞賜。」(v.1)
何西阿除了帶來上帝的指責之外,更帶來了上帝的審判,他接著說:「穀場和酒醡都不夠以色列人使用;新酒也必缺乏。他們必不得住耶和華的地;以法蓮卻要歸回埃及,必在亞述吃不潔淨的食物。他們必不得向耶和華奠酒,即便奠酒也不蒙悅納。他們的祭物必如居喪者的食物,凡吃的必被玷污;因他們的食物只為自己的口腹,必不奉入耶和華的殿。…以色列人必知道降罰的日子臨近,報應的時候來到。」(v.2-7a )
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是否真正認識所信的上帝呢?我們為什麼要選擇敬拜耶和華上帝,而不是其它的神明呢?當非基督徒來問我們所信的是什麼神時,我們是否能夠很清楚、很明確地向他們介紹我們的信仰呢?自今年元月開始,牧師使用大衛‧鮑森 牧師主講──《新、舊約聖經縱覽》的影片課程讓兄姊觀看,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信徒「更加認識自己的信仰」、「委身在信仰中」,並且「見證信仰所帶來豐盛的生命」。
我希望透過這個課程,我們真的能夠「知所信、信所信、行所信」,而不是將基督教也當成是一種信仰「流行的趨勢」,意思就是說,我們根本不明白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只是盲目地跟著別人走。因此,我們必須真實地認識所信的上帝,在信仰的根基上好好地扎根,才不會淪為一個「有名無實」的基督徒,我們的生命所呈現出來的是什麼樣的內涵,也表明了我們信仰的深度與廣度。更明白的說,就是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言行舉止來顯明自己的信仰根基,信仰並不是一種表面的工夫,不是一種道德勸說;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信仰,信仰與生活是不能夠分割的。
上帝必要棄絕
何西阿大大地警告那些「忘本」的以色列人,由於他們對上帝的背叛,他們將不再領受上帝的賞賜,他們將回到過去像居住在埃及般的生活,就是遭受逼迫,無法得到飽足的生活;他們要被擄至外邦人的土地,在那裡他們只能吃不潔淨的食物;他們所獻上的祭必不蒙上帝的悅納,他們的敗壞已經使上帝大為震怒。因為他們心懷二意,既要敬拜上帝,又要敬拜巴力,他們早已忘記上帝〈聖約〉的命令及教導。
因此,上帝要讓以色列人知道,誰才是賞賜他們一切所有的神。既然他們選擇離棄列祖的上帝,不聽從祂的命令,背叛祂的〈聖約〉,上帝必棄絕以色列人,他們將飄流在列國中,受到列國的蹂躪、欺壓,在那裡他們將哀哭切齒、悲苦交集(v.17)。
雖然先知
何西阿用了許多審判意味強烈的話來勸導以色列人,只是,我們看到他們對於何西阿的警告,似乎沒有任何悔意或是徹底反省、覺悟的意思,反而認為何西阿是瘋子、神經病,盡說一些愚昧、狂妄無知的話。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先知都是孤獨的,先知都是難為的。」誠如主耶穌所說:「先知在本地本家是不被尊敬的。」(太13:57)
為了傳遞上帝的話語,先知常常被眾人謾罵、唾棄,甚至被人譏諷、嘲笑。正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公義的聲音對那些盲目的人,或是享受在罪惡之中的人特別感到刺耳,因為他們的心是封閉的、是死的。以色列人總以為他們相當認識上帝、了解上帝(何8:2),他們所行的也沒有什麼不妥,何西阿未免也太大驚小怪了吧!
我們常常都會聽到父母親告誡子女:「不能做什麼事,不能去什麼地方,不要接觸什麼樣的事物,不要與什麼樣的人交往。」對於這樣的要求,子女都會感到相當不耐煩,甚至覺得他們干涉太多,特別是當前的世代常常都會拿「隱私、人權、自由」為出發點,因此,一旦父母對他們要求太多,就會感到隱私、人權或是自由被剝奪、被侵犯。
很多時候,都要等到子女自己去碰到釘子,撞得滿頭包之後,才會回想起父母曾經說過的話,才會知道原來父母的告誡並不是要約束、限制他們,而是為了保護他們,使他們不致於受到傷害。奇怪的是,當那一天父母不再告誡子女的時候,他們又會覺得生活中似乎少了什麼聲音,他們會覺得父母是否不再愛他們了?是否放棄他們了?絕對不是,父母絕對不會不愛自己的子女,也絕對不會放棄他們的子女,往往都是子女選擇不再聽從父母的話,不再將理會父母的教導。
同樣的,上帝也絕對不會遺棄祂所揀選的子民,絕對不會吝惜將最好的福份賞賜給祂的百姓。往往是我們選擇離棄上帝,不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了解祂、認識祂。有些基督徒總是會用一般世俗人的藉口來解釋說,他們實在抽不出時間來讀《聖經》、靈修禱告;但奇怪的是,他們居然有時間上網、看電視、講電話、逛街…。真正有心渴慕上帝的人,他會不計一切的代價,用盡一切的方法來認識祂、尋求祂。
就好像台灣早期的信徒一樣,他們會在天還沒有亮的時候,用徒步行走的方式前往教會參加禮拜,由於禮拜堂離家甚遠,他們都得走上兩、三個小時,甚至三、四個小時才會到達。每當我聽到這些故事時,除了內心感到無比慚愧,更會從心中深深地敬佩他們的精神。為什麼在交通不方便的年代,信徒會那麼用心渴慕上帝;反倒是在交通便利、科技發達的現代,信徒參加禮拜會有遲到的現象呢?耶穌說:「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太6:21;路12:34)各位親愛的兄姊,上帝是你的財寶嗎?你真的有珍惜這份財寶嗎?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是否願意讓自己的信仰更加穩固、踏實呢?而不是徒具有信仰的外貌,可是卻沒有信仰的內涵。我們千萬不要像那些無知的以色列人一樣,忘記那位曾經帶領他們出埃及的全能上帝,只是一味地追求表面性的宗教儀式,或是人云亦云的敬拜方式。然而,當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信,所信的是什麼時,卻不知該如何回答。或許有人會說,信仰就是單純的相信就好了,並不需要了解所信的是什麼,或是為什麼而信。如果信仰只是單純的相信,很容易只是一種盲從,甚至是一種跟隨「流行」。
耶穌曾說:「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11:12b)祂也說過:「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7:21)如果我們信仰上帝,卻不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努力來認識祂、了解祂、經驗祂,事實上,上帝與我們之間並沒有任何瓜葛。如果我們信仰上帝,卻不願意聽從、順服祂的教訓,事實上,我們仍被阻隔在天國之外,也就是領受不到上帝的賜福與恩典。求聖靈催逼我們,讓我們能真實捉住上帝的各項應許,切實遵行上帝的各樣命令,努力尋求上帝啟示的話語,使我們的信仰是踏實、穩固的,而不是隨時都會瓦解的空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