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突破傳統包袱的纏累

日期:2016/01/24
經文:出埃及記十六章1-12
1以色列全會眾從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乃中間、汛的曠野。2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3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4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5到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6摩西、亞倫對以色列眾人說:到了晚上,你們要知道是耶和華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7早晨,你們要看見耶和華的榮耀,因為耶和華聽見你們向他所發的怨言了。我們算什麼,你們竟向我們發怨言呢?8摩西又說:耶和華晚上必給你們肉吃,早晨必給你們食物得飽;因為你們向耶和華發的怨言,他都聽見了。我們算什麼,你們的怨言不是向我們發的,乃是向耶和華發的。9摩西對亞倫說:你告訴以色列全會眾說:你們就近耶和華面前,因為他已經聽見你們的怨言了。10亞倫正對以色列全會眾說話的時候,他們向曠野觀看,不料,耶和華的榮光在雲中顯現。11耶和華曉諭摩西說:12我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你告訴他們說:到黃昏的時候,你們要吃肉,早晨必有食物得飽,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引言
  不知各位兄姊是否同意:「人是習慣性的動物」?而「習慣的養成」往往和「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常常會說:「環境造就了一個人的習慣,最終習慣就變成一種自然的反應。」〈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然,習慣又可以分成「好的習慣」和「不好的習慣」,但這兩者間沒有一定的標準」。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有人習慣將自己的書桌的桌面整理得非整齊用完的文具都會歸回原位,這樣他才會有安全感。不過,有人卻任由書桌的桌面堆積如山紊亂不堪,讓人感覺「很沒有秩序」。但有趣的是,他可以輕易地在那堆「雜物」中找到東西。因此,我們不能說「會整理桌面」的人是擁有「好的習慣」,「不會整理桌面」的人是擁有「不好的習慣」。這完全是「美不美觀」的問題。
  或許我們也有發現,有人會習慣變成一種「規條、法則」,繼而要求別人必須遵守」,不然他就會不高興。有一則故事提到,一位腸胃不好長輩醫生建議他在吃飯的時候,每吃一口都要咀嚼33之後再吞嚥,這樣他的問題就可以獲得改善長輩擔心自己會忘記這件事,就請家人在每次吃飯時陪他一起做功課,大家也都樂意配合
  後來,有些人因為趕時間上課、上班、約會)的緣故,漸漸地沒有依照這個「遊戲規則用餐長輩因此非常生氣,他認為吃飯時咀嚼33」已經是家中「用餐的規範」,任何人都不能違背。就這樣,大家開始找各種理由不回家吃飯,免得因不遵守規定」而長輩碎碎唸」。這使得醫生原本幫助長輩改善腸胃問題的美意」,遂成為家人「沉重的負擔」。
  其實信仰也常常發生這樣的問題,就是將「習慣」變成一種「規則、法條」,甚至是「傳統包袱」,以致讓人感到疲憊不堪主耶穌曾說:「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b),由此可知,信仰應該讓人感到無拘無束」,而不是牽絆枷鎖」。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突破傳統包袱的纏累〉這個課題

以色列人的忘恩&怨言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埃及的《聖經》故事,是基督徒相當熟悉的一段記載(連政治人物也喜歡引用),特別是以色列人紅海」的橋段,更是令人難以置信。而《舊約聖經》的作者常常提起這段歷史,為的是要以色列人不要忘記耶和華上帝才是他們唯一的神。若不是上帝差遣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他們仍然是埃及人仍然在埃及地受苦歎息唉啍
  在整個「埃及」的過程中,以色列人可說是經歷了一件又一件的神蹟奇事。首先,他們看見了上帝如何十災」來懲罰法老王和所有的埃及人,而上帝又在第十災一切頭生的全部被上帝擊殺)中,特別為以色列人制定了〈逾越節的條例〉,目的是要讓他們「永遠記念這個日子」,因為上帝在逾越節當天晚上擊殺埃及人,越過以色列人的房屋,救了他們各家12:14,17,24-27就這樣,以色列人200萬人)帶著埃及人取得的各樣財富平安離開了居住430年的埃及地,預備前往上帝應許他們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迦南地
  後來,法老發覺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實在是一件不智之舉,就帶領軍兵追趕以色列人。當時以色列人來到了紅海附近比哈希錄密奪和海的中間的海邊安營他們看見法老埃及軍兵從後方追上來,而前方又是一片汪洋大海時,就向摩西埋怨說:「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嗎?你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容我們服事埃及人嗎?因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出14:1-12
  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是否會覺得納悶,在不久之前以色列人不是才經歷了「十個神蹟(十災),難道他們忘了嗎?怎麼這些人現在會這麼沒有信心以致向摩西說他們寧可做埃及人寧可死在埃及呢?其實,以色列人行為反應出人常常在遭遇困難的同時,也忘記上帝曾施予的恩典」這個問題
  於是,上帝以色列人了一件大神蹟紅海分開,讓所有的人走在海中的乾地上。待以色列人平安抵達海的對岸時,上帝又再次使海水復原,將所有追趕他們的埃及軍兵全部淹沒。當日,上帝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人,他們看見上帝所行的大事,就敬畏祂信服祂和祂的僕人摩西。後來,摩西特別為此事件作了一首詩歌頌讚上帝,而他的姊姊女先知 米利暗帶著眾婦女大聲歌唱讚美(出15:1-21)。
  只是好景不常,當以色列人來到了以琳西乃中間,曠野時,他們又再次因為「沒食物吃」而向摩西亞倫發怨言,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v.1-3)各位兄姊,當我們看到這段描述時,心裡會有什麼感想是否覺得這些以色列人真的是無可救藥了。難道他們對之前上帝的一切作為忘得一乾二淨了嗎?
  或許世人就是如此盲目,「無法看見」上帝會賞賜更大的福氣或許世人就是那麼「容易忘記」上帝賜予的恩典,以致常常流漣滿足過去的生活之中。以色列人對上帝的埋怨,不過是反應我們每個人信仰態度,就是無法忘記無法放棄」的生活。因此,雖然自稱為「已經受洗加入教會基督徒」,但實際上卻仍「無法放棄舊有的生活」。

突破傳統包袱的纏累
  的確,要「脫去舊有的生命,放棄舊有的生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如果要完全放手」,我們會有很大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就好像「對某些事物成癮(如抽菸、喝酒、吃檳榔、吸毒、賭博、性…等」的人,雖然他們知道抓住」這些東西沒有益處,可是他們卻很難割捨」,以致生命常常充滿無奈掙扎
  保羅曾經在這種「良心與情慾」的衝突之間不斷交戰,他說:「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19,24)或許我們會覺得納悶保羅不是一個受人景仰受人尊敬使徒嗎?他不是也寫過很多勸勉教會基督徒書信嗎?既然如此,他怎麼也會有這麼軟弱的「真情告白」呢?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保羅無法忘記自己「了不起」的身世(腓3:5-6),那是他生命中沉重的包袱」。
  各位親愛的兄姊,什麼是造成我們信仰屬靈生命無法繼續成長、繼續進步」的包袱呢?首先就是我們自己本身從來沒有遇見上帝。在「如何使教會人數增長」的研究方法中,「從家庭傳承信仰」可以說是最直接,也是最迅速的方法。也就是說,如果教會信徒生育率愈高教會人數增長的速度就愈快。我們可以從早期台灣教會發展看見這個現象,而通常牧師家庭都會以身作則牧師也會鼓勵教會年輕夫婦生養眾多」,如此教會人數未來就可以不斷增長
  但問題來了,這些在「基督信仰」家庭中出生的小孩,其本身是否有真正認識上帝經歷過上帝呢?其實,有很多在「基督信仰」家庭中出生的小孩(所謂「N」的基督徒),雖然他們從小接觸信仰參與教會活動聽過許多《聖經故事,甚至很會禱告、很會帶領敬拜讚美、很會講一套真理,但實際上,他們「對上帝一無所知,也從未經歷過上帝」。他們就好像今天經文中的以色列人一樣,不過是「穿戴著基督徒外衣」的宗教份子罷了!
  剛才講道時曾提起,以色列人埃及居住的時間長達430年(,如果以20年為一個世代來計算,他們在埃及共經歷了將近22個世代)。在這段時間當中,是否有人繼續以色列人介紹他們祖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否則,當上帝摩西顯現時,摩西也不會問祂說:「祢叫什麼名字,我要如何向以色列人介紹祢的名字?」(出3:13)因為埃及人神祇兩千多個以色列人想要知道是「哪個神」來拯救他們
  因此,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為什麼以色列人雖有看見神蹟卻仍不相信上帝,因為他們根本不曾經歷,也完全不認識他們祖宗的上帝。無怪乎當亞倫造了一隻「金牛犢」,並告訴以色列人說「這是帶領他們出埃及的神明」時,他們也「信以為真」地跪拜
  各位親愛的兄姊,你們「對上帝的認識有多少呢?你們又有多少次感受到上帝真正存在」的經驗呢?如果敬拜上帝教會)只是一種「從家庭來的遺傳」,只是「為了讓長輩高興」,卻從未親身經歷,我們一定會覺得那是一種相當沉重的「包袱」。也因此,當我們有能力作選擇之時,我們絕對會想辦法脫身」(搬離家庭)。
  第二個造成我們信仰屬靈生命無法繼續成長、繼續進步」的包袱,是已經習慣在某種宗教團體的意識型態中了。在之前服事的教會中有一位很有趣青年,他每次安排休假旅遊的時間,都會在禮拜六結束返家,這樣他才能在禮拜天教會參加禮拜。當時我以為,是因為他在禮拜天有服事,基於一份責任感,所以必須禮拜六回家準備。後來才知道,原來是他不習慣其他教會禮拜方式
  的確,有些基督徒信仰只能夠停留在「某些習慣」之中,比如說,「習慣禮拜語言只能用閩南語;「習慣禮拜程序只能用長老教會版本習慣禮拜音樂只能莊嚴肅穆絕對不能吵吵鬧鬧載歌載舞;「習慣禮拜詩歌只能聖詩〉,其他的詩歌都沒有嚴謹的神學基礎……。慢慢地這些「習慣」變成一種莫名奇妙的「傳統甚至變成一種沉重的包袱」,不僅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也阻礙了我們在信仰上可以「繼續成長、繼續進步」的機會
  主耶穌曾說:「沒有人把新布補在舊衣服上;因為所補上的反帶壞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全了。」(太9:16-17基督徒信仰如果只能停留在某種意識型態中之時,他的生命將永遠無法經歷聖靈轉化更新,他也不可能在每天的生活中經歷主耶穌同在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信仰是屬於「個人的經歷絕對不是透過父母親長輩遺傳無法透過任何人為我們建造。如果我們只是將信仰當作是一種習慣性」的宗教活動,待時間一久,我們就會感到非常地疲憊以致開始慢慢地懶散不想參加聚會或認為參不參加聚會也無所謂),甚至最後會將之視為一種沉重的包袱」,巴不得脫離這個群體
  在2016年開始的前四週牧師四個突破」的主題突破安於現狀的迷思突破不冷不熱的信仰狀態突破過去看似成功的幻象突破傳統包袱的纏累)和各位兄姊分享,就是希望大家可以重新省思自己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或許有些人會覺得牧師好像在利用講台責備某些弟兄姊妹,好像是針對哪些人在講道或許是,或許不是)。
  無論這些內容給大家的感受如何,牧師只有一個堅持:「為了使弟兄姊妹的靈命可以愈趨成熟,生命在聖靈的幫助下活潑更新,在每天的生活中都遇見主耶穌」,這樣的信息將會持續不斷地傳講因為牧師希望將來我們都能一同上帝的國度裡被稱為「良善又忠心的僕人」。求幫助我們,成為一個「認真」的基督徒認真親近上帝、認真認識上帝、認真敬拜上帝),而非習慣性」的宗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