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8/06
經文:約翰參書一章1-15節
1作長老的寫信給親愛的該猶,就是我誠心所愛的。2親愛的兄弟啊,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3有弟兄來證明你心裡存的真理,正如你按真理而行,我就甚喜樂。4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就沒有比這個大的。5親愛的兄弟啊,凡你向作客旅之弟兄所行的都是忠心的。6他們在教會面前證明了你的愛;你若配得過神,幫助他們往前行,這就好了。7因他們是為主的名出外,對於外邦人一無所取。8所以我們應該接待這樣的人,叫我們與他們一同為真理做工。9我曾略略的寫信給教會,但那在教會中好為首的丟特腓不接待我們。10所以我若去,必要提說他所行的事,就是他用惡言妄論我們。還不以此為足,他自己不接待弟兄,有人願意接待,他也禁止,並且將接待弟兄的人趕出教會。11親愛的兄弟啊,不要效法惡,只要效法善。行善的屬乎神;行惡的未曾見過神。12低米丟行善,有眾人給他作見證,又有真理給他作見證;就是我們也給他作見證。你也知道我們的見證是真的。13我原有許多事要寫給你,卻不願意用筆墨寫給你,14但盼望快快的見你,我們就當面談論。15願你平安。眾位朋友都問你安。請你替我按著姓名問眾位朋友安。
引言
理科(數學、物理、化學)如果想要學的好,除了要有好的理解力,勤練各種不同題型之外,還必須將所有的公式記熟,並且學習靈活運用,如此一來,再怎麼刁鑽的題目都將迎刃而解、輕鬆以對。
記得我在國中二年級下學期時,數學剛好學到多項式,學過多項式的人一定都知道,它的公式實在有點多,而我又是一個很懶得背公式的人,因此,從那時起,我數學的成績就一落千丈。原本我在上學期數學的總平均還是優(90分以上),只不過,到了下學期的時候總平均居然變成丁(60分以下)。
我的導師因為這件事還把我叫去訓了一頓,他說他當老師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學生的成績會退步的那麼離譜。也從那時開始,我每一科的成績全部都跌落谷底,宛如在坐雲霄飛車一般。
不只是在課業的學習上,我們需要將公式記熟,才能夠解答各種類型的題目,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是必須依照公式或步驟來做,才不會發生危險,像是家庭電器的使用,工廠機具的操作,或是交通規則的規範…等等。如果我們想用一些小聰明,或是用走捷徑的方式來行事的話,不是我們所用的器具會很快報銷,就是我們的生命將會面臨死傷的威脅。我相信,這兩者都不是我們期望看見的結果。
基督徒的生命也有一定的公式和步驟,就是依照上帝的旨意來行,如此我們才能夠成為上帝眼中的好孩子,上帝也才會將滿滿的恩典與賜福傾倒在我們的生命裡。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願意依照上帝的公式和步驟來行,因為有些人仍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和步驟來掌控生命。往往這些人在經過一連串的跌跌撞撞之後,還是得選擇上帝的公式和步驟,畢竟那才是最好的規範。
真實的基督徒生命
《約翰參書》也是一卷內容很少(只有短短15節)的私人信件。作者同樣自稱為長老,而收件的人是一個名叫該猶的人。和《約翰貳書》一樣,這裡所指的「長老」同樣也是在指「教會領袖」。
關於該猶這個人是誰?其實我們很難從經文當中找到答案,而這個名字在《新約》中也曾經出現許多次,它是羅馬人經常使用的名字。在保羅的信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一個該猶是保羅親自施洗的(林前1:14);有一位該猶開放他的家作為信徒聚會的地方(羅16:23);另外在《使徒行傳》十九章29節也有記載一位名叫該猶的,他是馬其頓人,曾因為在以弗所和保羅同工,而在暴亂中和亞里達古一起被以弗所的人抓去。
而在《使徒行傳》二十章4節也記載一位名叫該猶的,他是特庇人,他和其他同伴為了要保護保羅免遭猶太人謀殺,因此陪伴保羅搭船從希臘到特羅亞。有不少學者認為這位該猶就是《約翰參書》的收信人。只不過,直到現在我們還是無法明確知道這位收信人該猶到底是哪一位,只知道他一定是當時教會中備受尊敬的一位信徒、也是當時教會中的領袖。
從作者一開始對該猶的問候我們可以知道,該猶是一位該作者相當喜愛的人,並且他也是一位在身、心、靈各方面都有平衡發展的人。因此,作者說:「作長老的寫信給親愛的該猶,就是我誠心所愛的。親愛的兄弟啊,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v.1-2)
該猶不只是因為在靈性完全而被作者誇獎,更是因為他在教會當中「心裡存真理」,並且「按真理而行」,這讓作者感到更加喜樂。作者說:「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就沒有比這個大的。」(v.4)
的確,一位有好的信仰見證的基督徒,不只是教會內的榮光,也是所有弟兄姊妹效法的對象,最重要的是,大家一定會四處宣揚他的所作所為。保羅曾勉勵年輕的教會領袖提摩太說:「監督也必須在教外有好名聲,恐怕被人毀謗,落在魔鬼的網羅裡。」(提前3:7)
不只是教會領袖必須在教會外要有好名聲,所有的基督徒也必須要如此行才是。我們的信仰必須與我們的生命結合,才能夠在生活中見證耶穌基督的名。徒有信仰外皮而沒有信仰內涵的基督徒,說穿了,他只不過是個空瓶子而已。可惜的是,在教會當中有愈來愈多這類型的基督徒,他們在教會內所表現的是一種人,而在教會外所表現的又是另一種人。他們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基督徒,可是卻仍然過著世俗的生活,敗壞自己的肉體,到處招搖撞騙、惹事生非。保羅說:「當審判之日來臨時,上帝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羅2:6)
耶穌曾告訴我們:「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使徒彼得也曾說:「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彼前2:12)
基督徒的好行為源自於內在生命更新後,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馨香之氣,而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裝出來的。就好像一隻猩猩,無論我們給牠穿上多麼好看的衣服,打扮得如何花枝招展,牠不會因此就變成一個人,因為牠壓根就是一隻猩猩。
真實的基督徒生命不單單只是一種外在行為的改變,如戴著「十字架項鍊」,口裡常將「感謝主、讚美主」掛在嘴邊,勤赴教會內的各種「聚會」,或是參與教會外各式各樣的「特會」。真實的基督徒生命更是一種生命主權的轉移(之前曾有說過)、生命內在的更新以及生命氣質的轉變,當我們願意如此行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會按真理而行,也就是依照上帝的公式和步驟來行。
按真理而行
什麼是「按真理而行」呢?作者在此提供了兩個方式。首先就是厚待客旅。作者說:「因他們是為主的名出外,對於外邦人一無所取。所以我們應該接待這樣的人,叫我們與他們一同為真理做工。」(v.7-8)
上帝曾經吩咐以色列人說:「不可虧負寄居(客旅)的,也不可欺壓他,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出22:21)又說:「不可欺壓寄居(客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作過寄居的,知道寄居的心。」(出23:9)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我們都有機會外出成為客旅,當我們成為客旅的時候,一定會希望被人好好接待。
當我在高雄牧會時,有一次,我有一位好朋友和他的同事從台北騎腳踏車環島,剛好來到高雄,他們希望能在我家安歇一晚。就在他們來到高雄的前一週剛好有颱風過境,這對騎腳踏車的他們而言,無非是雪上加霜,當我看見他們到我家時,只能用「土、土、土」三個字來形容。
於是,我先讓他們洗個熱水澡,並且打開客廳的冷氣,好讓他們可以放鬆休息。等他們都洗完澡,將髒衣服丟進洗衣機之後,我和牧師娘就帶他們去一家西餐廳吃牛排。他們說,那餐是他們一個禮拜來所吃最豐盛、最好吃,也是最補的一餐,他們又可以獲得充足的精神、體力再出發了。
當他們隔天一早離開我家,繼續環島旅程之前留了一張紙條給我,內容除了對我的感謝之外,最後署名寫著「到高雄有回家感覺的某某某留」。當我看完這張留言紙條之,心中有種莫名的喜樂,因為我有讓客旅享受到「家庭」的溫暖。
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是否曾經讓客旅有「回家」的感覺呢?我們是否有用上帝的愛來款待這些出外的客旅呢?特別是那些初次來到我們教會參加聚會,或是因為出外求學、就業而來到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或是那些為福音事工來到我們教會募款、做見證、實習、服事的同工。
《希伯來書》十三章1-2節說:「你們務要常存弟兄姊妹相愛的心。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的確,當我們都願意用上帝的愛來接待所有出外的客旅時,我們就是按真理而行。我們千萬不要像經文中那位丟特腓一樣,不僅不願意接待客旅,還用惡言妄論他們,更可惡的是,他自己不接待客旅也就算了,居然還阻止想要接待他們的人,甚至將這些願意接待客旅的人趕出教會。相信上帝的審判絕對會臨到他身上。
「按真理而行」的第二個方式就是樂於行善。作者提醒信徒說:「親愛的兄弟啊,不要效法惡,只要效法善。行善的屬乎上帝;行惡的未曾見過上帝。」(v.11)在之前的講道中不斷提醒各位兄姊,基督徒行善並不是為了要積功德或是得到別人的誇獎,而是因為「愛」的緣故。因為我們確實領受、經驗了上帝豐盛的愛,我們就要依照耶穌的命令,將愛分享出去,使世人也可以因此知道上帝的愛是與他們習習相關的。
《箴言》三章27節說:「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保羅說:「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羅2:7)雅各也說:「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4:17)
基督徒行善是一種自然流露出來的氣質,因為上帝的本質是良善的,因此,當我們透過耶穌基督重新與上帝建立和好的關係時,我們也會恢復良善的本質。這個良善的本質也是在為「真理(耶穌基督的救恩)」做見證,為「愛」做見證。當我們知道行善全是為了上帝國的福音時,我們就不會去算計自己做了多少善事,上帝又會因為我們做了多少善事,而給予我們多少恩典。
作者最後用低米丟這個人因為行善而在教會中成為家喻戶曉、人人傳揚的好模範來提醒信徒,要立志行善,不要作惡,一個屬乎上帝的基督徒,必須用好行為來榮耀上帝、高舉上帝、見證上帝,因為他的生命與上帝連結,他謹記耶穌基督的教導,他時時讓聖靈引導來行走正確的道路。一個屬乎上帝的基督徒,心中就會存有愛心,並且樂於行善,他會曉得耶穌所說「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正意涵。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基督徒必須認識真理,真理就是上帝透過耶穌基督顯明出來的愛與恩典。我們除了要時時將真理存放在心中,成為我們生命的引導之外,我們更要時時將真理顯明出來,按真理所要求的方式生活,也就是落實愛上帝與愛人的大誡命。
真正愛上帝的人,也會愛身旁的每一個人,無論他是什麼性別、年齡、族群、政黨、文化或是國家,因為世上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創造,都是耶穌的心肝寶貝,我們不能因為他們的價值觀與我們不同就有所選擇,不去愛他們。就好像詩歌「耶穌喜愛世上小孩」的歌詞中所說的「不管紅、黃、黑、白種,都是耶穌心寶貝」一樣,上帝的愛、耶穌的愛絕對是普世化的,超越化的。
既然如此,我們這些被稱為上帝兒女的人也必須用同樣的方式來款待身旁的每一個人,特別是那些出門在外的客旅,既然我們常常都會用「在主裡我們是一家人」這句話來互相勉勵,我們就必須落實這樣的教導,而不是讓這句話淪為一句「口號」。
當有客旅來到我們教會當中時,我們就必須讓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使他們雖然身處異鄉,卻仍然可以感受到「家」的溫暖和熱情。要記得,我們都有可能會成為客旅,我們也會希望自己在成為客旅時可以被好好款待。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用同理心來善待每一位來到關渡教會的弟兄姊妹。
此外,我們也要樂於行善。基督徒行善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而不是為了討好人或是討好上帝,更不是為了要積功德。基督徒行善是為了顯出基督的愛、回應基督的愛、成全基督的愛。我相信,當我們愈樂意行善時,我們就會享受更多的恩典與賜福,不但如此,我們也會成為一個喜樂洋溢、媚力四射的基督徒。世人也會從我們的身上看見信耶穌所帶來生命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