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11/11
經文:腓利門書1-7節
1為基督耶穌被囚的保羅,同兄弟提摩太寫信給我們所親愛的同工腓利門,2和妹子亞腓亞並與我們同當兵的亞基布,以及在你家的教會。3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4我禱告的時候提到你,常為你感謝我的神;5因聽說你的愛心並你向主耶穌和眾聖徒的信心。6願你與人所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使人知道你們各樣善事都是為基督做的。7兄弟啊,我為你的愛心,大有快樂,大得安慰,因眾聖徒的心從你得了暢快。
引言
基督徒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質呢?在一般非基督徒的眼中,總是會為基督徒貼上某種外在的標籤,諸如不抽菸、不酗酒、不吸毒、不出入不正當場所、不說謊、不作奸犯科…等等,似乎所有違背道德良知、公平正義的事,基督徒絕對不會去做。
因此,在無形之中,基督徒的身分似乎成了一種重擔,特別是對第二代、第三代以後的基督徒來說,他們根本還搞不清楚信仰的本質是什麼,就要被世俗貼上他們難以承受的標籤,以致於他們常常會反其道而行,為的就是想要擺脫被貼標籤的束縛。
耶穌曾對信他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1-32)基督徒並不是因為怕被上帝處罰才遵行祂的命令,這是消極又被動的作法;基督徒應該更積極主動地活出主耶穌的教導。
真正的基督徒生命是自由的,這個自由並不是我行我素,而是被聖靈引導、從內心散發出來的獨特氣質。誠如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三章17節說:「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當基督居住在我們的心中時,我們的生命很自然地能夠流露出基督的形像和樣式,這才是基督徒的真自由。
今天經文中的主角-腓利門,就是被保羅稱讚,擁有真實基督徒氣質的人。他除了是一位有生命見證的基督徒之外,更是一位在教會中具有愛心、信心的屬靈導師。在接下來的兩週當中,就讓我們一同從腓利門的身上來學習基督徒的品格。
腓利門及其服事
在新約二十七卷《聖經》中,保羅書信就佔了約二分之一的篇幅,而其中多數都是針對教會所寫的書信,只有《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及《腓利門書》四卷書信是針對個人而寫的。《提摩太前後書》與《提多書》雖是寫給個人的書信,但其內容看起來似乎有意給大眾一起閱讀。唯獨《腓利門書》是一封絕對私人的書信,是保羅特別寫給腓利門的一封信。
一般學者認為,《腓利門書》與《歌羅西書》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因為信中都有出現亞腓亞和阿尼西母的名字,《歌羅西書》更提及二人同樣是在歌羅西居住。這兩卷書信都是保羅同一時期的作品,也可能是同一次在羅馬囚禁時所寫的。
從《腓利門書》一開始的內容我們得知,收信人共有三位:腓利門、亞腓亞以及亞基布。一般學者相信,亞腓亞是腓利門的妻子,亞基布是他們兩人的兒子。如果我們再往第2節的後半段來看,似乎這封信不只是寫給腓利門的家庭成員,同時也是寫給在腓利門家裡聚集的教會信徒。
在新約時代還沒有單獨作為教會的建築物,通常都是由信徒提供自己的家作為聚會的地點,我們可以從《羅馬書》十六章當中看到,羅馬教會也是由好幾個這樣的團體所組成的。
台灣初期的教會也是如此,當宣教師與信徒還沒有一處固定的聚會地點之前,都是由信徒提供自己的家來舉行禮拜,這種家庭教會往往都具有相當大的凝聚力,信徒之間也都能夠彼此幫浦、扶持及勸勉。因此,家庭教會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相當扎實的信仰根基,並且能夠活出基督徒真實的特質。
在接下來的4-7節的經文裡,保羅便開始針對腓利門在教會中所行的一切,大大地感謝上帝。同時,保羅也誇讚腓利門在教會中所持有的愛心與信心。為什麼保羅要在禱告中題起腓利門,同時又為他來感謝上帝呢?原因在於保羅聽見了腓利門在教會中,不但是一位對人充滿愛心的信徒,又是能夠堅固眾聖徒信心的信徒。腓利門的愛心與信心並不是偶然發生的,它們是上帝恩惠工作的成果。
「信心」是建立在對信仰有深刻的認識及體驗,也就是確實明白基督救恩的工作。透過基督十字架的救贖,生命可以得到更新,這完全是出自於上帝的恩典。「愛心」就是用實際的行動來回應上帝恩典最好的表現。當一個人領受上帝的恩典之後,他會願意用實際的行動來分享上帝的恩典,就是在言行舉止各方面活出基督的形像及樣式。
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所表現出來的生命,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並向眾聖徒有愛心」。為了基督,也就是為了使基督可以得著榮耀,腓利門願意行各樣的善事來高舉基督的名。腓利門不是為了要得著保羅或是眾聖徒的稱讚,或是為自己積功德才去行善,他這麼做是因為他確實明白「信仰生命的真正內涵-榮耀歸於上帝」。
保羅也確實知道腓利門真正與基督有緊密的連結,因此他說:「兄弟啊,我為你的愛心,大有快樂,大得安慰,因眾聖徒的心從你得了暢快。」腓利門的愛心與信心不只深刻影響了當地教會信徒的心,同時也大大地為遠在羅馬監獄裡的保羅帶來喜樂和鼓勵,正如一粒小石子被擲進湖裡去,給湖面帶來不斷擴大的圓圈一樣。
信仰生命的真內涵
腓利門在教會中的作為能夠得到遠在羅馬的保羅讚賞,我相信,這絕對是因為腓利門是一位受人敬重的基督徒。他有很好的信仰根基,對信仰有深刻的體驗,同時也能夠活出信仰的真正內涵,將信仰與生活結合在一起,使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因此,他在教會中可以成為信心的導師,使信徒的靈命獲得成長。同時,他也能夠活出基督的形像與樣式,用愛心來款待教會內所有的信徒,為的就是要使基督得著榮耀。
腓利門的信仰生命可以讓我們學習什麼功課呢?首先就是建造穩固的信仰根基。身為基督徒最讓人感到遺憾的就是信仰生活沒有穩固的信仰根基,拿香隨拜,搞不清楚究竟在信什麼?最糟糕的是,他們已經搞不清楚信仰的內容了,又不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追求、去認識自己的信仰。
在過去,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第一代基督徒非常努力想要更多認識信仰,因此,他們花很多時間參加基要真理班,勤赴所有的聚會,天天讀經、禱告,為的就是對信仰有更深的認識。相反的,對於那些第二代、第三代的基督徒而言,雖然他們從小就在教會長大,參加主日學、團契,每個主日都有參加禮拜,只不過,他們對於信仰到底認識多少?或許連最基本的都說不出來。
台灣有一句諺語說:「樹頭若徛乎在,就嘸驚樹尾作風颱。」信仰根基若是穩固,我們就不用擔心當試煉突然臨到時,信仰即刻瓦解。想要有穩固信仰根基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一位能夠在我們信仰生命上拖與拉的屬靈導師,透過屬靈導師的啟蒙、牽引及幫助,我們才能夠在有穩固的信仰根基,也透過屬靈導師的模範,我們才能夠建立良好的基督徒品格。
對腓利門而言,帶領他信主的關鍵人物就是保羅,保羅就是他的屬靈導師,是他學習、仿效的對象。我們都需要屬靈導師的引導,我們的信仰生命才能夠不斷地向上提昇。
如果基督徒都不能有穩固的信仰根基,不能清楚信仰的本質,該如何用生命來見證福音呢?在太平洋戰爭快接近尾聲的時候,日本人開始節節敗退,為了報復西方國家,日本政府便將居留在台灣的一些外國宣教師驅逐出去,同時,也大大地迫害教會,神學院也在當時被迫關閉。
日本政府要求牧者及信徒必須跪拜天皇,否則就要讓他們飽受災難及苦楚。有些牧者及信徒為求保命,他們便向日本人屈服,向天皇及神社跪拜;只不過,也有許多的牧者與信徒仍堅守信仰,即使是要為主殉道也在所不辭。
如果基督徒的信仰也很容易被外在的環境所摧毀,我們豈不是要被那些非基督徒看笑話呢?我們都知道,初代教會的信徒常常會被猶太人及羅馬政府迫害,他們的生命隨時都會受到威脅。只不過,他們的信仰根基卻是相當穩固的,因著信心,他們不畏任何的艱難,也要將福音的種籽撒出去。
在教會中,他們用信心來彼此勸勉、堅固信仰,就像腓利門在教會中所做的服事,就是為了讓眾信徒堅固信心,使基督的榮耀顯明出來。腓利門就是教會信徒的屬靈導師,是所有信徒最好的信仰典範。
腓利門的信仰生命可以讓我們學習的第二樣功課,就是用基督的愛來行各樣的善事。在太平洋戰爭結束之後的台灣社會,是過著物質缺乏、民不聊生,相當窮苦的生活。許多長輩們在談起過去的這段歷史時,常常會告誡那些不懂得惜福的晚輩們,要好好的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當時美國政府提供大量的救援物質給台灣社會,並交由各地區的教會發放,使台灣人民可以得到充足的物資來維持生活。由於這些物資多是麵粉或奶粉,因此,當時的基督教常被大家稱為「麵粉教」。雖然有許多人是因為可以得到物資供應才來到教會,只不過,也有許多人被教會內的愛心及溫暖深深地吸引住,最後也願意成為基督徒。
從初代教會開始以來,信徒們總是能夠用基督的愛來相互款待,提供生活上許多的幫助,過著團契的生活。每位信徒都願意將自己所有的分享給教會內兄姊,因此,在教會裡面沒有一個是缺乏的。保羅稱讚腓利門是一位有愛心的基督徒,就是因為他能夠將基督的愛透過實際的行動顯明出來。
「愛心」並不是掛在嘴邊的一句口號,而是真實的付諸行動,是將我們從上帝所領受的各樣恩惠,分享給身旁的每一個人;「愛心」並不是有選擇性的,而是沒有條件的,是不分貧賤富貴、國家民族的。基督徒願意用愛心去行各樣的善事,不是為了要為自己積功德,而是為了基督而作的。什麼樣的人才能夠在任何事上都是為基督而作呢?就是擁有成熟的靈命,對基督的救恩有深刻體會的人。
一九二八年,在彰化發生了一則感人肺腑的故事,就是後人所稱「切膚之愛」的故事。故事是發生在周金耀牧師的童年時代,因他右腳在受傷之後,嚴重發炎惡化,他的父親到處尋求醫治、求道問佛仍沒有改善,最後經由一位老人的介紹,他來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創院院長 蘭大衛 醫師的診所,由他親自動手術,並且切割自己妻子 連瑪玉女士的皮肉,來救治十三歲的他,使他脫離生命險境。
蘭夫人與周金耀非親非故,又是不同民族的人,實在沒有什麼理由需要切割自己的皮肉來救治周金耀。正因為蘭夫人擁有良好的靈命,她深刻體會到:「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是為愛世人的緣故,他甘心為人流血捨命,我們實無報答他大愛的萬分之一。」頓時,蘭夫人很懇切的向其夫 蘭醫生建議,割下她的皮膚來救治周金耀牧師。
蘭夫人深刻體認到基督的愛,並將這樣的愛化為實際的行動,她沒有要求任何的回報,也沒有想從任何人的口中得到讚美。她也沒有因為周金耀牧師是台灣人,來選擇值不值得做如此的犧牲。她所做的一切,全都是為了基督而作的。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的生命是否能夠像保羅所誇讚的腓利門一樣,是能夠對教會內的每位信徒付出愛心,又能夠堅固眾聖徒的信心呢?我們是否能夠讓所有的信徒,因為我們的愛心,得到極大的喜樂與鼓勵呢?是否能讓所有的信徒因為我們而覺得愉快呢?基督徒的生命不應該活在世俗眼光的標籤之中,基督徒的生命應該是具有重生得救的真正內涵。我們是否曾經問過自己:「基督的救恩是什麼?我真的明白救恩的意義嗎?」
我們常常都會聽到牧者分享說:「我們都是小基督,要有好的生命見證。」基督徒的生命見證就是信仰生命的真正內涵,它並不是刻意去營造出來的假象,而是一種真實的流露。當我們的生命在經歷基督之後,我們的全人就會被更新,我們的行為就會順服聖靈的牽引,我們的言行舉止很自然地就有基督的形像及樣式了。
我們可以透過許多宣教師及信仰前輩的生命見證,看見他們的信心及愛心。他們的付出都是信仰生命所流露出來最真實的內涵,每當看見他們的生命見證時,我們的心中就會得到極大的喜樂和鼓勵,也會因為他們將榮耀都歸於上帝而覺得愉快。
求聖靈幫助我們,在信仰上能夠建立良好的根基,去堅固那些信心軟弱的人,同時也用基督的愛來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使他們在生活上、物質上、心靈上都能得到最好的餵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