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11/18
經文:腓利門書8-25節
8我雖然靠著基督能放膽吩咐你合宜的事;9然而像我這有年紀的保羅,現在又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寧可憑著愛心求你,10就是為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阿尼西母求你。11他從前與你沒有益處,但如今與你我都有益處。12我現在打發他親自回你那裡去,他是我心上的人。13我本來有意將他留下,在我為福音所受的捆鎖中替你伺候我。14但不知道你的意思,我就不願意這樣行,叫你的善行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15他暫時離開你,或者是叫你永遠得著他,16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在我實在是如此,何況在你呢!這也不拘是按肉體說,是按主說,17你若以我為同伴,就收納他,如同收納我一樣。18他若虧負你,或欠你什麼,都歸在我的帳上,19我必償還。這是我保羅親筆寫的。我並不用對你說,連你自己也是虧欠於我。20兄弟啊,望你使我在主裡因你得快樂並望你使我的心在基督裡得暢快。21我寫信給你,深信你必順服,知道你所要行的,必過於我所說的。22此外你還要給我預備住處;因為我盼望藉著你們的禱告,必蒙恩到你們那裡去。23為基督耶穌與我同坐監的以巴弗問你安。24與我同工的馬可、亞里達古、底馬、路加、也都問你安。25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常在你的心裡。阿們!
引言
2007年六月,曾經在教會界掀起一陣旋風的電影-〈奇異恩典〉,我相信一定許多人都曾看過。和「受難記」這部電影一樣,有許多教會採用「包場」的方式,邀請教會內的兄姊一同到電影院觀賞。
〈奇異恩典〉片中所描述的,是一位21歲的年輕英國議會議員-威廉‧威伯福斯,終其一生為著廢奴制度努力的故事。這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威廉‧威伯福斯雖然經歷無數次的挫敗、失意、絕望,卻在他的屬靈導師約翰‧牛頓的啟蒙、鼓勵之下,繼續順從上帝對他的呼召,繼續完成廢奴、禁奴的神聖使命。
「奴隸制度」的產生,通常代表著強權國家在戰勝其它國家之後的榮耀。戰敗國必須臣服於戰勝國的統治,其百姓必須成為戰勝國的奴隸,終其一生對戰勝國效忠。耶和華上帝曾經嚴嚴地禁止以色列境內有奴隸制度,因為以色列百姓本身就是從埃及的奴隸生活中,被上帝救贖出來的。因此,上帝的百姓不可被賣為奴隸(利25:42)。
「在上帝的眼中,人人生而平等」是〈奇異恩典〉這部電影所要強調的中心主題,任何人都不能強迫其他人成為他的奴隸,尤其是那些用強暴、惡勢力來侵略其他民族的國家。
上帝允許貧窮人將自己賣給其他人,但絕不可以叫他像奴隸一樣,他要像雇工,直等到禧年,他便可以成為自由身,回到自己的本家去(利25:39-41)。然而,上帝的心意卻是期待,在以色列境內沒有窮人,因為貧窮並不是上帝公義的作為,貧窮是因為世人離棄了上帝的教導所帶來的結果。奴隸問題也是《腓利門書》所要探討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繼續來看其後半段書信中保羅的教導。
保羅的請求
在今天經文中的主角-阿尼西母,他原本是腓利門家的一位奴隸,後來在不知明的原因之下,從他的主人 腓利門那裡逃出來。然而,在上帝巧妙的安排之中,他到了羅馬,在那裡,他得到在囚禁中的保羅的幫助,引領歸信了基督。
過了一段日子,使徒保羅把這封信交給阿尼西母,並且將他送回主人 腓利門的身邊,請求腓利門重新領回阿尼西母的同時,也能夠將他視為如同親愛的基督徒弟兄一般。這也是保羅在第8-10節對腓利門的懇求,他說:「我雖然靠著基督能放膽吩咐你合宜的事;然而像我這有年紀的保羅,現在又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寧可憑著愛心求你,就是為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 阿尼西母求你。」
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是否有發現,保羅真的是一位相當有智慧的教會領袖,他贏得信徒的心並不是用威脅的方式,命令信徒一定得照他的方法去做,而是用懇求的方式,期待信徒能夠站在基督的愛裡,來思考該用什麼方式來做事情。保羅希望腓利門明白,現在的阿尼西母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阿尼西母了,因為他的生命已經獲得重生。
以前在腓利門的眼中,或許阿尼西母只是一位家中的奴隸,是他可以使喚來、使喚去的對象,他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益處。因此,保羅說:「阿尼西母不再是奴僕,乃是高於奴僕,是親愛的弟兄…。」
阿尼西母這個名字原本的意思,就是「有益處」。在阿尼西母的生命還沒有重生之前,或許,他只是奴隸的身分,他唯一的益處就是忠心服事腓利門的家。只不過,當阿尼西母的生命重生之後,保羅認為阿尼西母對他以及腓利門家是有相當大的益處。這個益處已經不再是指阿尼西母奴隸的身分,而是在指他重生之後的身分,是親愛的弟兄!
據主後二世紀初的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丟,在他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內容得知,阿尼西母是以弗所教會的主教,也就是教會的領袖。當阿尼西母的生命重生之後,他成為教會信徒的益處,堅固信徒的信仰,成為教會的領袖,這或許是腓利門始料未及的吧!
保羅並沒有用強硬的態度來要求腓利門一定得聽他的吩咐,他也懇切地尋問腓利門的意思,這是保羅對腓利門的尊重,畢竟阿尼西母仍然是腓利門的奴隸。剛才有提到,保羅是一位有智慧的教會領袖,我們可以發現,從書信的一開始,保羅就一直在稱讚腓利門是一位有愛心、有信心的人,他在教會中所行的各樣善事,讓眾聖徒以及遠在羅馬的保羅感到相當喜悅。
因此保羅在14節說:「但不知道你的意思,我就不願意這樣行,叫你的善行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保羅希望腓利門也能夠在基督裡,用基督的愛來接納這位重生得救的阿尼西母。
在這封信後半段的內容似乎是保羅要向腓利門討人情債,因為腓利門也是透過保羅才有機會認識耶穌基督。因此,在18-19節中保羅說:「他若虧負你,或欠你什麼,都歸在我的帳上,我必償還。這是我保羅親筆寫的。我並不用對你說,連你自己也是虧欠於我。」
保羅並沒有刻意要挑起債務問題,而是希望透過腓利門重新接納阿尼西母,饒恕他之前逃跑的過錯,此外,保羅更希望腓利門能夠讓阿尼西母重獲自由,使他可以回到保羅的身邊去幫助他,因為阿尼西母對保羅有相當大的益處。
信仰生命的真內涵
耶穌在《馬可福音》十一章25-26節有說:「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彼得也曾問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18:21-22)耶穌希望每一位在上帝國的百姓,都能夠在主裡學習彼此饒恕,接納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
我相信,這對多數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有時候並不是我們不願意饒恕,而是對方給我們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我們實在難以就此善罷甘休。只不過,當我們的心中充滿怨恨、不能饒恕時,我們真的能夠活得很快樂嗎?我們如何去向四周圍的人訴說,信耶穌會有平安,耶穌就是愛呢?
對身為奴隸的阿尼西母而言,他從主人
腓利門家逃出去之後,應該是不曾想過要再回到那裡去。就當時的社會風俗而言,逃跑的奴隸被主人捉回來之後,很有可能會被狠狠地修理一頓,並且在往後都不會再有好日子過。因為奴隸是主人財產的一部份,主人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任何人都不能加以干涉。
只不過,我們看到保羅的教導卻是超越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保羅並沒有刻意要去改變或推翻當時的社會制度,那很有可能會帶來負面的效果。保羅只是希望,身為阿尼西母 主人的腓利門能夠站在信仰的高度,用基督的愛來對待同是在基督裡的親愛弟兄,如此才能夠真實見證基督徒的信仰生命。
有一位猶太裔的牧師,他與他的父母親曾在二次大戰的德國集中營裡面,飽受德國人的欺壓,過著相當痛苦的生活。不幸的是,他的父母親沒辦法逃過死神的召喚,被德國人送進毒氣室而喪命,這讓這位牧師感到相當的難過以及憤恨。在戰後,這位牧師仍繼續傳福音使命的工作,四處宣揚耶穌基督愛的福音。有一次,他來到一個小鎮,在那裡宣講信息。在那次的信息當中他提到,要用基督的愛來彼此赦免、饒恕,特別是那些曾經對我們有很大傷害的人。
正當此時,有一位德國人突然走到前面問牧師說:「是不是在基督的愛中,我們都可以得到赦免和饒恕呢?」牧師說:「是的!」這個人接著又說:「牧師,我就是親手殺死你父母親的兇手,請問你願意饒恕我嗎?」
牧師被這突如其來的話大為震憾,心中突然湧上一股極大的憤恨,巴不得立刻衝向前去殺了這個德國人。他努力不讓情緒發洩出來,並且做了一個深呼吸,心想:「如果我這時衝下去殺了這個德國人,豈不是與我剛才所說的信息背道而馳嗎?如此一來,我豈不是成了一個作假見證的人呢?」大家都不發一語,準備看牧師接下來會有什麼動作。在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牧師下台向這個德國人走過去,並且用雙手擁抱住他,對他說:「親愛的弟兄,我願意饒恕你。」
《約翰壹書》四章20-21節說:「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上帝。愛上帝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上帝所受的命令。」保羅並沒有要求腓利門都不能因為阿尼西母的逃跑來生氣發怒,保羅所尋求的乃是特殊的以愛心饒恕他人的基督徒美德,這美德要求雙方都虛己-阿尼西母需要求腓利門的饒恕,而腓利門需要應允這饒恕;阿尼西母必須拋下懼怕,而腓利門必須放下驕傲。
驅使雙方都願意如此行,仍在於在基督裡的團契關係。在基督裡的團契是用愛來彼此包容、勸勉,在愛裡沒有懼怕(約壹4:18),因為愛使基督徒的團契合一,因為愛使基督徒的團契互相接納,因為愛使基督徒的團契和好。
耶穌說:「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太5:46-47)耶穌所期待的是:「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你們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太5:44-45)
信仰生命的真正內涵,是要學習用基督的愛來建立一個愛的團契,在團契裡面我們所要學習的就是-謙卑、饒恕、和好的功課,如此一來,基督的身體才能夠合一,合一才能夠穩固教會的根基。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姐,當今天我們一同坐在禮拜堂的時候,是否有讓我們想起哪些不能饒恕的人?他們對我們的傷害是如此的大、如此的深,我們巴不得他們的結果是不得好死!或許,我這麼說有點誇大其詞。只不過,當我們真的不能饒恕一個人時,心中真的能夠得到平安、喜樂嗎?我相信,絕對不會的!
耶穌說:「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5:23-24)祂又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太18:35)
如果教會裡面都充滿怨恨及紛爭,還有誰敢相信我們所見證的愛呢?每當我們在讀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中的「愛的真諦」時,是否真的能將其字句中的真理銘記在心,並且時時刻刻將這真理化為行動呢?
當我們每次在恭讀主禱文:「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這句話的同時,我們是否能夠真正落實在生活中呢?如果我們都不能饒恕別人的過錯,我們要如何也請求上帝同樣饒恕我們的過犯呢?
保羅希望腓利門記得,他以前是如何藉著上帝的恩典,將他所有的過犯都赦免了。如今,保羅也希望腓利門能夠用所領受到的恩典,在基督裡重新接納阿尼西母,這位也同樣在靈裡重生的弟兄,用基督的愛來包容他過去所犯的一切過錯。
「饒恕」確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功課,但卻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學習的功課。基督徒的生命得以重新與上帝和好,乃在於祂願意饒恕我們一切的過犯,透過基督在十字架上犧牲的愛,我們的罪孽不再被上帝記念。既然上帝願意用這麼大的愛與恩典來包容我們,我們也要學習用基督的愛來包容那些曾經傷害我們,讓我們傷心難過的人。
憤恨永遠不能讓我們的心在基督裡得到安息,憤恨只會讓我們永遠被撒但狹制,憤恨不會讓我們得著真正的自由。求聖靈幫助我們,用基督的愛來學習彼此包容、彼此饒恕、彼此接納的功課,用基督的愛來勝過一切的憤怒與怨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