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主禱文-在關係中的連結(6)

日期:2019/07/28
經文:馬太福音六章5-13
5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6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7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8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9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10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11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12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13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引言
 有一則記載在《韓非子五蠹》的故事提到:宋國有一個農民。有一天,他在田裡耕作看見一隻兔子飛奔過去,正好撞上田邊一株大樹,把脖子折斷了,死在樹下。那個農民沒有費絲毫氣力撿起這隻死去兔子高興地回到家裡
 從此以後,這個農民不想再幹活了,他只一心一意想得到現成兔子。於是,放下鋤頭每天坐在那棵大樹下,老是等待著。後來,他的田地漸漸荒蕪,可是再也看不見第二隻兔子撞樹了。
 或許我們都知道這個故事的宗旨就是要提醒:「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每個人都必須靠著自己的努力來獲取生活所需。」誠如在台語歌王 葉啟田所唱〈愛拼才會贏〉這首歌當中所提到的「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其實就是在提醒我們「要盡自己本分」的重要性。在我們期待享受豐盛供應之前,真的需要好好思考的是:「我努力了幾分?我全力以赴了嗎?
 中國唐代詩人黃檗禪師在《上堂開示頌這首詩提到:「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小學老師給我的畢業贈言)的確,努力就會有收獲,這是我們從小父母師長教導的。但我們也不否認,有些人努力了一輩子卻像做了白工一樣,看不到什麼成果。如果我們的人生真是如此,該如何用「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這句禱告文祈求呢?

上帝是賞賜豐盛的主
 如果我們曾仔細觀察主耶穌教導的禱告文時,會發現整個禱告文主體上帝為中心。因此,在禱告文前半段提到了「人類與上帝的關係,上帝是聖潔、尊貴,且是獨一無二世界主宰者,上帝主權旨意)必須在全然在世界實現」,這些提醒都是要讓我們學習過「為大」的生活。接著,主耶穌禱告文的「焦點移轉人類世界中的信心功課社會責任
 在先前的〈主禱文〉的系列講道中提到,當我們「稱上帝為父親」時,代表了我們都是「上帝所疼愛的子女」。既然如此,祂一定會毫無保留地提供生命所需」,以使我們得到豐盛的生命靈、魂、體的富足,而「日用飲食」的供應是我們得以繼續生存下去的「基本需求」。只有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才能夠「持續用生命榮耀見證上帝的名人類受造的目的)。
 從世界創造的過程我們得知,上帝是在萬物創造齊備之後,才將人類安置在其中(伊甸園),並且提供許多樹上的果實他們作為食物(創2:8-9)。誠如使徒雅各所說:「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雅1:17a),因此,人類可以自由地盡情地享受上帝預備的食物,好使生命延續下去
 就像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一樣,他們會孩子將「日用飲食準備妥當,使孩子可以獲取充足的營養健康成長。或許我們總是會見到一些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作比較,比如說是否有養得白白胖胖高高壯壯健健康康。姑且不去評論這樣的比較」是好或不好對或不對,因為孩子可以長得健壯確實會父母臉上添光,他們也會為此感到自豪
 雖然上帝是一位賞賜豐盛,但人類卻不能毫無節制耗盡上帝賞賜的資源,畢竟上帝在創造人類時還賦予他們「管理」的責任,也就是用勞力耕種田間的菜蔬獲得日用食糧(創2:5)。這不表示上帝不再眷顧人類而是按照時節提供耕種時所需的陽光空氣,使我們雖然經歷流淚撒種」的辛苦,卻能夠享受歡呼收割」的喜悅
 或許我們都知道不可能一輩子都吃家裡的、喝家裡的;父母努力栽培我們,是希望我們在習得一技之長後,也可以倚靠自己的雙手謀生,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否則我們就會被視為敗家子米蟲啃老族」。保羅特別針對整日遊手好閒的人提出警告:「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帖後3:10)因此,我們在向上帝禱告日用的飲食」的同時必須想想自己是否也盡了本分
 當然,生命存在的目的絕對只是填飽肚腹」而已,一個人的生命只尋求肉體上」的滿足,其實他仍然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因為他還缺少豐盛生命」另外兩個重要的條件——靈性與上帝的關係」和「悟性(與人的關係)上」的滿足
 *[就好像我們雖然也植物人可以吃飽喝足,但他卻是沒有意識的無法透過溝通互動連結與我們建立關係。基本上,他們只能稱得上是「無魂有體(行屍走肉」的稻草人,只有肉體的存在而沒有精神靈魂的存在。]
 說到這,或許有兄姊想要提出一個很現實實際的問題:「牧師,我們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只是追求吃飽喝足但如果我們連生活最基本的三餐都無法溫飽,還有什麼餘力去追求靈性和悟性的滿足呢?生吃都不夠了,還想要曬成乾!
 的確,誠如俗話所說「民以食為天」,肉體先得到滿足能夠「吃飽飯確實是生活中最基本的條件,這點我絕不否認。這也是為何老一輩長者見面總是會用「吃飽沒」互相打招呼,因為在戰亂戰爭的時代可以吃飽飯」對他們來說真的是「相當奢侈」的一件事
 其實耶穌明白吃飽飯」才能使生命繼續存活重要性,所以祂曾經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只是,耶穌更重視的是我們生命的「靈性層面」可以獲得餵養耶穌在行五餅二魚神蹟前先分享福音),祂曾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
 的確,只有當靈性得到飽足時,我們才會「關注、意識」到身邊還有更需要被幫助的人,並且藉著分享」的行動建造榮神益人」的生命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各位親愛的兄姊,耶穌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這句作為禱告文可以讓我們有什麼樣的信仰反省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上帝絕對不會虧待每一位敬畏祂的百姓。既然我們都是天父上帝愛的創造」,祂一定會將最好的賞賜給我們,這絕對是無庸置疑因此,當我們向上帝祈求賜給我們日用的飲食」時,其實就是一個「信心的宣告――上帝一定不會讓我們餓肚子,因為天底下沒有任何父母忍心看著自己的孩子活活餓死的。
 從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驗」我們見證了上帝就是一位「不虧待自己百姓」的保護者。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來到西乃曠野時,上帝知道他們一定會因為「肚子餓」的問題摩西提出抱怨,於是祂就從天上降下嗎哪成為以色列人日用的飲食,使他們不至於再次留戀回顧埃及為奴的生活。上帝要以色列人學習憑信心看見經驗豐盛的賞賜
 喬治募勒George Muller,1805-1898)是一位獻身照顧孤兒,並以信心的禱告維持孤兒院基督徒,他先後養育了近一萬名孤兒慕勒和他的同工們絕不向人募款免得讓人認為在依靠人,而未依靠上帝
 有一次,負責伙食的弟兄憂心地告訴他說,明天早上沒有一點食物可吃慕勒就請這位弟兄和他一起跪下禱告隔天早晨雖然沒有早餐,他仍吩咐人將所有的餐具擺好孩子們一一就坐,並愕愕的看著院長,因為慕勒對著空空的作了謝飯禱告
 就在這時,門鈴響了,有一家麵包店由於某一工廠臨時大罷工老闆不曉得如何處理這些已做好麵包,就差人整車送了過來。不久,又有人按門鈴,有輛滿載鮮奶的車子,正巧在孤兒院附近拋錨,一直都修不好老闆決定將一車牛奶送給孤兒院免得壞掉。上帝聽了禱告謙卑信靠祂的必不致羞愧
 各位兄姊,主耶穌曾吩咐我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太6:25a,32b)。就像父母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在孩子尚未開口向他們討取東西之前,其實他們都已經知道,甚至早就幫他們預備好了。如果我們深信上帝真的「那麼愛世人」,我們也一定相信祂會帶領我們脫離饑餓貧窮
 從「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這句禱告文第二個信仰反省,就是當我們自己已經得到滿足時要記得身旁那些生活在窮苦之中的百姓。一個真正敬畏上帝的人,除了用信心領受上帝的供應,也樂意分享自己所有
 上帝曾吩咐以色列人說:「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上帝的話,謹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了。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為業的地上,耶和華必大大賜福與你。」(申15:4
 由此可知,按照上帝的命令建立國度,人人都可以吃飽喝足,因為大家都願意彼此照應,誠如保羅所說的「聖徒缺乏要幫浦」(羅12:13a)。最重要的是,一旦以色列人願意窮乏的弟兄伸出援手,使他們可以獲得妥善的照顧;而當他們甘心樂意這麼做時,上帝就要照著應許賜福他們一切所行的以及手裡所辦的事(申15:7-11)。
 可惜的是,以色列人沒有落實上帝的命令,竟然讓自己的同胞陷於窮苦之中。上帝曾因為以色列人一雙鞋的價錢窮人賣了大為震怒,對於這樣不行公義的人,上帝絕對不會免去他們的刑罰(摩2:6)。誠如保羅所說:「因為上帝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14:17
 的確,關於社會上那些遭遇貧困的人,先知以賽亞指示說:「要把你們的食物分給飢餓的人」(賽58:7),因為掃除飢餓不只是基督徒要務,更是進入上帝國條件(太25:31-45)。
 德蕾莎修女印度加爾各達行善四十餘年,救助了無數貧病的窮人。她常在街頭把已奄奄一息的人帶回收容所,為他們洗身餵飯,給他們一個乾淨的舖位,為他們禱告,往往這些被她救回來的人,第二天就在她的懷中離開人世。雖然如此,但她也遭到一些人的批評。有人說她的作法太過於消極未徹底檢討當地貧病的根源,並從根本改善,以致加爾各達到處乞丐窮人流浪兒
 對於這種批評德蕾莎回答是:「你聽過的故事嗎?很久以前,一個好心人在海邊救起一條奄奄一息的,將牠放回海裡。有人告訴他:『這樣做有什麼意義?你今天救了一條,明天海浪又會把好幾百條沖到岸上,結果還不是一樣?』那人這樣回答:『對那條被我救起來的來說,結果完全不同,我救了牠!』
 或許我們會認為照顧窮人政府責任,他們收了那麼多稅金,是否該做些有實質幫助社會福利工作呢?的確,政府本來就要善盡照顧百姓義務,但當他們能力有限或不足時,身為基督徒就要實踐聖經》的教訓:「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箴3:27使徒雅各警告我們:「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4:17

結論
 耶穌說:「你們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各位兄姊,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追求靈性的滿足──使我們享有喜樂的生命。當靈性獲得餵養之後,我們就能夠建立信心的生活,並相信上帝的恩典夠我們用──肉體的滿足。當靈性肉體獲得滿足之後,我們就能夠耶穌眼光看見這個世界需要,並基督的心為心關顧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悟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