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7/14
經文:馬太福音六章5-13節
5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6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7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8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9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10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11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12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13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引言
電影《王牌天神》的男主角Bruce是一個喜歡向上帝抱怨的人,他認為上帝根本就不夠資格治理世界,且大言不慚地指稱自己會比上帝更勝任這個職位。某天,他與上帝相遇,上帝就將祂的能力賜給Bruce,並且讓他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治理者(當然僅限於他居住的水牛鎮)。
起初,Bruce以為自己在作夢,後來經過幾次的試驗之後,食髓知味的他終於確定自己擁有上帝般的能力。於是他跑到一棟高樓的屋頂,並且站在避雷針上大聲呼喊:「I am Bruce almighty, my
will be down.」意思是「我是全能的Bruce,我的旨意將要成就」。
從電影後續的發展看來,Bruce真的讓這個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可惜的是,他從頭到尾都用這個能力在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不是用它來幫助有需要的人。後來,不只是Bruce的女朋友離他而去,整個水牛鎮也因為他錯誤的治理而發生大暴動。在極度懊悔之際,他才發現「上帝的角色」不是一般人能夠隨意勝任的。
德國神學家 巴特(Karl Barth)曾說:「Let God be God(讓上帝成為上帝)!」的確,「上帝所以為上帝」是因為上帝就是一位全能、全知、全在的主宰者,並且祂的意念、道路和旨意絕不是世人可以理解和洞悉的,祂更不會被世人左右和控制。因此,只有當我們甘心順從上帝「為我們安排的一切」時,才能真實經驗「祂的旨意」成就在我們當中。
人類被造的目的?
或許我們想要問:「上帝對人類的安排是什麼?上帝對人類的旨意又是什麼呢?」首先,我們就從起初上帝創造人類的目的來了解這件事。當上帝要創造人類時,祂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創1:26a),這段經文已經指出人類是在「目標中」存在的(希伯來原文隱含著使命和任務的意念),這個目標並不是人類為自己設立的,而是那位創造主「愛的意向」。
的確,上帝絕對不是「平白無故、閒來無事」才創造人類,並且將他們玩弄於指縫之間。好像那些不負責任的未婚男女,他們並不是「為了愛」、只是「為了一時的衝動或貪玩」而發生性關係,最後竟然殘酷地將懷孕生下的孩子遺棄。誠如使徒約翰所說:「上帝就是愛」(約壹4:8b),因此,凡是「出於上帝的」都浸淫在祂的愛中,就像《讚美之泉》的詩歌〈我們愛(讓世界不一樣)〉的歌詞所說:「你和我都是天父愛的創造…」。
既然人類是「因為愛」而被創造,很自然地上帝就會對他們有所期待,就像每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上帝對人類的期待就是:「使他們(人類)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創1:26b)。這段經文的提醒我們,那些「擁有上帝形像和樣式」的人類都「被上帝賦予」重要的任務(使命),人類因此而擁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上帝創造人類並且讓他們有「管理」世界的責任,但這不表示上帝無法「治理」世界或是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有助手來幫祂處理、解決問題(;我們確信在信仰中上帝絕對是一位全能的主宰)。或許是上帝太愛世人,也願意相信我們一定會「依照祂的心意」做好「管理者」的工作,才會將「管理的任務」交給我們。
只是,有心人士(哲學家)卻因為這件事而提出「上帝並不是全能的」之論述:「如果上帝可以造出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那麼上帝就不是全能的;如果上帝不能造出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那麼祂也不是全能的。因此,按邏輯推論的結果:上帝不可能是全能的。」(問題是:關於上帝的事並非邏輯可以解釋的。)
事實上,上帝會讓人類有機會「管理」世界的用意,並不是因為祂的能力有限,而是希望藉著人類參與在「管理」世界之中,讓他們也可以一起享有、欣賞和參與上帝美好的創造。
這種關係就像耶穌所說〈凶惡園戶的比喻〉中的園主和園戶,園主是擁有者(頭家),而園戶是管理者(薪勞),園戶必須照著園主的方法和意念來照顧葡萄園,葡萄園的果實才能豐盛飽滿,園戶也才能盡情地享受各種葡萄釀製的產品。但可惜的是,這些園戶竟然想要喧賓奪主,霸佔園主的財產,最後無緣再管理葡萄園(太21:33-41)。
由此可知,雖然上帝願意賦予人類「管理」世界萬物的責任,但他們絕對不是隨著自己的喜好和方法,而是要順從上帝的旨意來行。我們都知道一個簡單的理論:一輛車絕對不可能有兩位駕駛,那肯定會發生車禍。駕駛或行人若不遵守交通規則,結果肯定會造成人員和財產的損失。
因此,當我們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來禱告時,除了要認清自己不過是「管家」的身分之外,接著就是要順從上帝「治理」世界的權柄,並且願意遵照祂的遊戲規則「管理」世界。如同上週講道中所說的,凡是領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的人都必須遵守中華民國的法律規範,而不是依照「自己的喜好」行事。
那麼,什麼是上帝的遊戲規則(旨意)呢?其實答案很簡單也很明確──上帝是掌管世界的創造主,人類只不過是受造者之一,所以人類不要嚐試扮演上帝的角色。簡單來說,上帝的旨意就是「讓上帝成為上帝,讓人成為人」的信仰意涵──上帝永遠是人類的主宰者。這是當我們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句話來禱告時,首先必須要有的認知。
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在了解上帝創造人類的目的以及上帝與人類的關係之後,接下來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積極完成上帝賦予我們的使命(上帝的旨意成就),以實踐「在地如在天(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生活。
首先我們要知道上帝旨意的目的。當以色列人來到西乃山下領受上帝頒佈的《十誡》時,上帝吩咐他們說:「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上帝。」(出20:2-3)在此上帝明確地告訴以色列人,埃及法老王不再是他們的主人,如今只有上帝是他們唯一的主宰者,這乃是照著上帝與以色列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所立的盟約。
接著,上帝用許多的誡命、律例和典章(上帝的旨意)告誡以色列人,只要他們謹守遵行上帝的命令,他們將永遠領受上帝豐盛的賜福。這就好比有人想要與家人前往某地旅遊,只是他並不知道要走哪條道路,於是他依循地圖的指示,最後順利到達目的地,並在那裡享受與家人建立親密關係的美好時光。簡單來說,上帝的旨意就是將我們導向「佳美之地」的地圖。
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有人將上帝的誡命、律例和典章視為一種限制或阻撓,好像不依照上帝的指示行事就會遭受嚴厲的懲罰。但上帝果真是一位喜歡用規定約束人的行為的神嗎?我相信絕對不是。就像汽車的安全帶和安全氣囊絕對不是為了喜歡飆車的駕駛特別設計的保護措施,這些功能是保護那些遵守交通規則的駕駛在行車時不慎發生意外的安全保障。
同樣的,上帝的誡命、律例和典章的功用也是如此,他們是一種保護機制,除了是為了消極地保全我們的性命,並且積極地使我們領受豐盛的生命。誠如上帝向世人的承諾說:「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出20:6)詩人也說:「凡敬畏耶和華的,無論大小,主必賜福給他。」(詩115:13)
基督徒的生命其實就是在反應出「遵行上帝的旨意」所帶出來生命的豐盛和美善:(1)與天父上帝關係的恢復;(2)藉耶穌基督的救恩獲得嶄新的生命;(3)有聖靈同在的能力為主作見證。當我們的生命可以成為被人關注的焦點(恩典的記號)時,上帝的旨意才有機會顯明出來。這就是身為「遵行上帝旨意者」必須實踐的工作──成為和平的使者。
主耶穌曾在〈登山寶訓〉中提到:「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太5:9)保羅也勉勵說:「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8)的確,基督徒(教會)身處在世界之中並不是要成為一個對立、鬥爭的群體,而是要讓人看見「和睦──人與神、人與已、人與人、人與萬物」的見證。
在聖法蘭西斯的〈禱告文〉中,他提出了「和平使者」的幾樣特質:「在憎恨之處,播下仁愛;在傷痕之處,播下寬恕;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在絕望之處,播下盼望;在幽暗之處,播下光明;在憂愁之處,播下喜樂。使我少為自己求,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少求被瞭解,但求瞭解人;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
主後1902年,在南美洲的兩個國家,一名智利,一名阿根廷,因為兩國疆界相連,所以時常引起糾紛,這一次兩國都準備著非戰不可。當時兩國教會的傳道人、信徒和婦女們,除了努力調解外,還迫切為這事求上帝主持公道,免得發生武力衝突。後來,在英皇愛德華七世協助調解之下,次年雙方都接納解決方案,戰爭威脅因此解除,這事終於和平落幕。
為此,兩國教會的信徒們,便將廢去不用的槍砲鎔化,在兩國交界相爭的地方的山頂上,建立一座二丈六尺高的大銅像,這銅像就是人人所敬仰的主耶穌基督(安第斯山的基督),立在一地球型的大石球上。
在銅像的腳下豎立一石碑,上面刻著這樣的文字:「山可崩,石可爛,阿根廷和智利人民在救主基督腳前所結的盟約永不改變。」最後石碑又刻上《以弗所書》二章14節的話:「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
當耶穌被大祭司派來的僕人下手拿住時,祂對拔刀攻擊的彼得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太26:52)各位兄姊,耶穌來到世上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要興兵作戰,而是要所有跟隨祂的人都能夠成為和平的使者,成為福音的見證人。這也是為何初代教會的信徒即使是遭遇逼迫、患難,或是面對不公義的對待時,依然能夠靠主站立的原因。
結論
如果說,主耶穌在禱告文所說「願祢的國降臨」是我們在信仰上的展望,接下來祂說的這句話「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就是我們在信仰上的實踐。也就是說,上帝旨意能否成就在地面上,是必須仰賴我們這些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教會)在世界上能夠活出有見證的生命。
各位親愛的兄姊,上帝的旨意已經透過我們每位基督徒(教會)的生命顯明出來了──豐盛和美善,我們都是「上帝旨意已經在地上成就」的見證人,盼望我們都願意成為世界的和平使者,使萬物、世人與上帝之間再次恢復和睦的關係,因為這是上帝起初創造世界的心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