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11/10
經文:馬太福音四章23節~五章12節
四23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24他的名聲就傳遍了敘利亞。那裡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樣疾病、各樣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癲癇的、癱瘓的,都帶了來,耶穌就治好了他們。25當下,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猶太、約但河外來跟著他。五1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2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5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6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7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10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11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12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引言
1988年滾石唱片出了一張名為〈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的專輯,是由新生代歌手趙傳所演唱(趙傳首張個人專輯)。當時仍是國中生的我並不曉得趙傳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物,直到目睹他的「廬山真面目」之後才驚覺:「哇噻!這真的是為他『量身打造』的一張專輯啊」!
坦白說,有誰願意被人這樣形容呢?畢竟我們都希望自己在別人的面前不只有溫柔的一面,也是希望被別人誇讚「你很美麗」。因此,趙傳當時在錄製這張專輯時,內心其實很排斥「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這句歌詞,他指出:「畢竟沒有人願意被說醜」!
只是,這首歌卻也改變了許多人。原本一些對自己的外表缺乏信心的人,在聽完「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這首歌之後內心獲得很大的鼓勵,原來一個人的外貌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價值。的確,就像當初上帝在選立大衛成為以色列王時,祂告訴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16:7)
由此可知,上帝所看重的是一個人的生命是否有內涵,而不是華而不實的外表。當然,一個人擁有深遂的內涵不只是建立在豐富的學識上面,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命是否能夠與上帝建立緊密的連結。各位兄姊,我們希望自己的存在價值建立在什麼東西之上呢?
溫柔是一種軟弱嗎?
針對天國裡真正擁有福氣的人,主耶穌首先指出要在上帝面前存謙卑的心,其次就是對自己和世界的罪惡常存哀慟的心。接著,主耶穌針對第三福提出了這樣的見解:「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一般人對「溫柔」的認知大概都會與「軟弱、懦弱」連結在一起,有時對於那些以「溫柔」的方式待人處事的人,我們都會認為這是一種「沒有主見、不願或不敢伸張正義」的表現,以致我們會瞧不起他們,甚至不願與他們親近。但這 些人的表現真的就是我們所想像的那般嗎?
事實上,在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和和合本修訂版的《聖經》中,都將「溫柔」翻譯作「謙和」的意思,在希臘文化中更是將「溫柔」視為一項美德。希臘倫理學的鼻祖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主前約384-322年)曾說:「溫柔的人總在對的時候發怒,從不在錯的時候發怒。」因此,溫柔與自我控制有關,以致能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式表達。
只是,在耶穌所處的時代中,羅馬帝國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其軍隊、政客或是商人為了擁有土地財富,不惜動用武力權勢,強取豪奪,以致想要承受地土,他們就必須具有企圖心,甚至野心,這使得溫柔謙和的人,不僅被視為軟弱無力,往往也會落入無法立足於社會之中的窘境。
耶穌曾指出自己就是一位「溫柔(心裡柔和謙卑)」的人,祂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9-30)當耶穌準備進入耶路撒冷走十字架的苦路時,祂也曾引用先知的話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太21:5)
《馬太福音》對耶穌的性格會用「溫柔」來描述,其實是作者刻意要與舊約的人物──摩西作連結。在《民數記》十二章3節的記載中曾對摩西有如此的描述:「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在七十士譯本《聖經》中,「謙和(עָנָו)」這個希伯來文就是用希臘文「溫柔(πρᾶος)」來表示。
耶穌除了在性情上與摩西相近之外,他們的生平也相當雷同。耶穌在出生時因希律王的憂心和嫉妒,曾下令殺害所有兩歲以內的嬰孩(太2:16),只是耶穌在上帝的保守之下,平安的被父母帶往埃及避難。而摩西在出生時也是為了躲避被法老屠殺的命運,在上帝的帶領之下,他平安的被法老的女兒收為養子(出2:1-10)。
此外,在《馬太福音》第一章也清楚的指出:耶穌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這讓猶太人直接聯想到過去他們祖先「出埃及」的經驗,當時上帝因為不忍心再看見以色列人繼續在埃及受苦,祂特別揀選摩西成為以色列人的領袖帶領他們脫離埃及受苦的日子。最重要的是,他們要前往上帝與列祖立約的應許之地居住。
藉著這樣的連結,耶穌要猶太人知道他們並沒有被上帝忘記,上帝已經看見他們的苦情以及「憂傷痛悔」的心,祂將照著自己所說的應許「安慰」每一位願意「謙卑等候、甘心服事上帝」的人,他們都是耶穌所宣告將要「承受地土」的百姓。誠如詩人所說:「惟有等候耶和華的必承受地土…但謙卑人必承受地土…你當等候耶和華,遵守他的道,他就擡舉你,使你承受地土…」(詩37:9b,11a,34a)。
許多學者將耶穌〈山上寶訓〉的教導稱為「上帝律法的嶄新詮釋」,關於《舊約聖經》中上帝律法的記載,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都是以「限制、約束、懲誡」為主體,只有當我們「先遵行」上帝的命令才能獲得賜福。只是,耶穌在〈山上寶訓〉的教導卻不再是以「要求」作為開始,反而是以「有福氣的人(祝福)」作為開始。誰是有福氣的人呢?就是願意接受福音的人。
耶穌藉著第三福要提醒我們,天國的教訓和世界截然不同,世界教導我們用「血氣」去爭奪地土,但耶穌卻教導我們要順服上帝、為人柔和謙卑,對不平的事能接納和不存報復的心,這樣的人必能承受地土──一塊滿有恩典賜福、平安喜樂的美地。
溫柔的人有福了
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是否常常感到身為基督徒是軟弱的、是容易被人欺負的群體?特別是當這個社會不斷鼓吹「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及「人不為已,天誅地滅」的信念時,我們該如何以「基督的心為心」來認識主耶穌所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的教導呢?
首先,我們要不斷跟隨主耶穌的腳蹤,用祂的教導行事。中國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其作品《師說》中如此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韓愈在此提醒我們,沒有人天生就曉得「為人處事」的道理,因此,我們都需要藉著老師的指導和協助來學習「生命之道」。
同樣的,我們每位基督徒除了領受主耶穌的救恩之外,更是決定一生都要跟隨主耶穌的學生(門徒)。什麼是跟隨呢?就是遵行主耶穌的教導,學習祂的樣式(捨己),如同與一位師父學習,將他身上所有的才華都學成一樣。好像一位餐廳學徒,他跟著主廚學習如何做菜,直到某日他將親手製作的料理端到客人面前,而客人竟然無法辨識桌上的佳餚並非主廚所做,這證明他已學到精髓了。
1989年美國有一群教會年輕人發起了「WWJD(What
Would Jesus Do)」的運動,他們立志要時時問自己:「耶穌會怎麼做?」他們相信,如果每次「作決定前」都先問這個問題,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因此,他們戴上印有WWJD的腕帶,藉此提醒自己。
WWJD運動是源自十九世紀雪爾頓(Charles Sheldon)所寫的一本書《跟隨祂的腳蹤行》。本書描述一位流浪漢在饑寒交迫之際來到一間教會,他懇切地向所有人提出一個問題:「你們說要跟隨主,可是卻沒有人肯幫助一位可憐的流浪漢,請問,『跟隨耶穌的腳蹤行』對你們的意義是什麼呢?」數日後,這位流浪漢過世了。這帶給這間教會極大震撼,有一群基督徒於是立志活出耶穌的樣式。
各位兄姊,什麼是「耶穌的樣式」?我們在做每件事之前是先想到的世界的方法,或者是主耶穌的方式?主耶穌教導我們要以「溫柔的態度」為人處事,並不是要我們成為「軟弱、任人宰割」的人。「溫柔」其實蘊含著「謙和順服」的本質,也就是不莽撞行事,有所為而為之。如同主耶穌雖為上帝之子,卻甘心順服上帝的旨意,為要完成救贖工作。這是我們承受天國地土的不二法門。
第二,我們要不斷持守基督徒「分別為聖」的身分,不被世俗所染。基督徒是上帝特別的揀選,並且藉著主耶穌十字架的救恩,我們都成為被「分別為聖」的百姓。誠如使徒彼得所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謹慎保守這個代表「基督得勝」的身分。
雖然我們是被「分別為聖(基督徒)」的身分,但不表示我們是離群索居的一群人,我們仍生活在世界之中,並且依循國家制度、法律約束和社會道德規範。只是我們不難發現,世界的價值觀常常與基督信仰的價值觀之間有一股很大的張力存在,以致有些基督徒很難在兩者之間做正確的抉擇。當然,有些人為了迎合世人的期待,他們選擇妥協世界的價值。
近年來社會上有許多的議題(婚姻家庭、國家主體、修改法律),其實都是在挑戰基督信仰價值觀的界線。有些基督徒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就以激烈的方法來呈現,導致不同立場的雙方產生更大的鴻溝。許多教會因此產生很大的對立,肢體與肢體之間拼得你死我活,雙方對《聖經》的詮釋更是各持己見,誰也不願退讓。這讓教會以外的人也是看得一頭露水。
保羅曾告誡提摩太說:「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的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提後2:24-25a)使徒雅各也說:「人的怒氣並不成就上帝的義。」(雅1:20)基督徒都是被上帝分別為聖,更是實踐基督教導的人,自然在行事為人各方面都要有別於世俗的方式。要知道,基督信仰的根基是以「上帝的啟示(聖經)」為中心,而不是「人的思想(科學方法)」。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當世界不斷以「強取豪奪」的手段在滿足個人慾望之時,主耶穌卻是教導我們「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這難免讓人誤以為基督徒是軟弱、不夠積極,甚至是無能為力的一群弱者。但事實上,主耶穌要我們「柔和謙卑」絕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而是希望我們學習「若所遭遇的是出於上帝,我們就默然不語」(詩39:9)的功課。
一個有信仰的人在面對「充滿暴戾」的環境時,他先思考的是「WWJD」,而不是「WWWD(What
Would World Do)」。如果主耶穌教導我們的方法是「以暴制暴」,祂又何須走上「十字架」這條路呢?誠如祂所說:「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太26:53)?
保羅曾提醒每位蒙召的基督徒:「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弗4:2),這才是真正跟隨主耶穌的門徒要學習的功課。我們已經是被上帝「分別為聖」的百姓,當儆醒自己不要再被世俗所染,想要承受上帝國的賜福,跟隨主耶穌的腳蹤行肯定錯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