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3/29
經文:馬太福音四章23節~五章12節
四23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24他的名聲就傳遍了敘利亞。那裡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樣疾病、各樣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癲癇的、癱瘓的,都帶了來,耶穌就治好了他們。25當下,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猶太、約但河外來跟著他。五1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2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5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6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7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10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11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12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引言
國中三年級時我雖然讀的是升學班(A段班),但成績並不是很理想,考試排名總是倒數三名。有一次在自習課的時間,班導把我叫到教室外的走廊談話,當時到底他跟我講了些什麼事,其實我早已忘記了,很有可能就是要我努力讀書之類的吧!但有一段話至今我仍無法忘記,他說:「郭明智,你不是都有去教會嗎?你怎麼不向上帝禱告,求祂讓你變聰明一點,好使成績可以進步。」
當時我只感受到很大的羞辱,我不明白成績的好壞與我的信仰有什麼關係,老師非得要將這兩件事情相提並論。我不否認自從國中二年級下學期之後,我的成績就一直表現得挺糟糕的,但並非我不願意下功夫讀書。當我後來仔細回想那段日子時,除了是因為我找不到讀書的方法,老師當時也沒有發覺我其實在某個環節卡關了。還好我一直沒有將成績不好的原因歸咎於上帝沒有照顧我。
我不知道在座的兄姊是否曾有因為「上帝之名」而受辱或是被逼迫的經驗?我有一位好友曾分享他當兵時的經歷,當他還在關東橋中心訓練時,有一次吃飯時間班長就叫他帶領大家謝飯禱告(,因他吃飯前會先禱告被班長發現了),於是他就開口向上帝獻上感恩。禱告畢,班長就對他說:「你怎麼沒有感謝班長,如果沒有班長下令,大家怎麼會有飯吃?」頓時他感到被班長大大地羞辱。
或許有些人知道只要表明自己是基督徒時,就會吸引許多人的目光,有時是良善的,有時是帶有敵意的。其實只要是福音所到之處,似乎都會為當地的人帶來相當大的震撼。難怪當保羅和西拉來到帖撒羅尼迦傳福音時,當地不信的猶太人因心裡嫉妒而稱他們是「攪亂天下」的人(徒17:1-6)。
當我們綜觀整個世界「傳福音的歷史」時,總是會看到許多福音使者遭受羞辱、逼迫、患難,甚至是殉道。無怪乎主耶穌會說:「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太10:16a)。各位兄姊,我們是否會因此而感到懼怕以致離開信仰嗎?
什麼是上帝的義?
在耶穌所說的第八福「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正確的翻譯應為「有福了!為了義的緣故受到迫害的人」。或許我們會以為耶穌在這裡所說的「義」指的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伸張正義」,也就是當我們看見身旁或是社會上發生「不公平」的事情時,願意勇敢地站出來發聲,並且譴責那些「為非作歹」的人。
如果耶穌所說的「為義受逼迫」只是單純在指稱因被羅馬人統治是「不公義」所遭受的逼迫一事,必然會獲得猶太人的青睞,特別是那些總是在社會上公開或私下與羅馬政府對抗的激進份子。但耶穌在此處提到的「義」其實是與人類世界的認知有所差別(在之前的講道中有特別指出人類無法施行公義),首先我們就來了解耶穌對「義」的詮釋。
在《聖經》中所說的「義(公義)」一般都是指向「上帝在世界掌權、上帝國的臨在與實現」的意思,如〈主禱文〉一開始所提及的「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因為世界創造的起初就是建立在「上帝的義」之上,誠如詩人所說:「公義和公平是祢寶座的根基」(詩89:14a)。只有當「上帝的義」顯明之時,整個世界才能照著「穩定的秩序」不斷進行。
簡單來說,「上帝的義」就像是使用說明書,如果我們願意依照上面的步驟操作,就不用怕東西被我們弄壞了。但我們知道,有時我們總是會自作聰明,以為依照自己的步驟操作速度會更快且效果會更好,結果反而愈弄愈糟糕。
最近因為武漢肺炎疫情逐漸升溫,網路上開始流傳一些未經證實的防疫偏方,比如說吃什麼東西能夠增強免疫力以對抗病毒;只是到後來才知道都是謠言。其實最好的防疫方法就是依照中央疾病管制局所宣導的防疫步驟認真執行,我們就可以降低或是避免被病毒感染的風險。如果我們一味聽信一些奇奇怪怪的謠言,最後吃虧的永遠是自己。
或許當我們查考《舊約聖經》中的內容時就會發現,「上帝的義」似乎都伴隨著「上帝的審判」,無怪乎有許多非基督徒認為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是一位殘暴不仁的神。然而,對基督徒而言,上帝審判某些民族或是以色列人的目的並不是要讓我們看見祂的殘忍、兇暴,而是要教導自己的選民切實遵守上帝的誡命、律例和典章,這是他們得以繼續成為上帝百姓並領受上帝賜福的重要記號。
雖然在一般人的眼中,「上帝的義」總是讓人感到畏懼害怕,但在上帝顯明公義之前,祂都會先差遣使者(先知)前去警告,這表示上帝仍願意向世人伸出憐憫的手,使作惡的人可以認罪悔改,不必承受上帝的審判而滅絕。上帝曾應許以色列人說:「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代下7:14)
由此可知,「上帝的義」不只是要表達祂對世人的憐憫,更是要讓世人經歷祂無限的慈愛。這就是《新約聖經》中所要傳遞的中心信息——神愛世人。上帝為了讓「罪」的問題一次解決(因為罪阻隔了上帝與世人的關係),祂賜下愛子耶穌,以「無罪的」代替「有罪的」,為要顯明上帝的公義——罪的審判,使一切因信耶穌基督之名的,都藉著祂的寶血恢復上帝兒女的身分——愛的展現。
誠如使徒約翰所說:「上帝差祂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祂得生,上帝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不是我們愛上帝,乃是上帝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壹4:9-10)因為這份愛,我們可以恢復「自由身」,不再被「罪」捆綁挾制,不再成為撒但的奴隸。因為這份愛,我們可以重新與上帝建立關係,再次成為祂聖潔的百姓。
因此,我們不能只是單單領受「上帝的愛」就感到足夠了,最要緊的是要遵行主耶穌所吩咐新的誡命——彼此相愛,這個命令不只是提醒我們「耶穌對我們的愛」,更是要藉著「彼此相愛的心」向眾人見證我們是耶穌的門徒(約13:34-35)。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接受這份「愛的邀約」,或許他們覺得不需要,或許他們認為與自己的生命毫無相干,或許他們不願意放棄舊有的生活形態,或許他們不接受也不認同,甚至充滿敵意。
的確,誠如主耶穌所說:「你們以為我來,是叫地上太平嗎?我告訴你們,不是,乃是叫人紛爭。」(路12:51)為什麼耶穌會這麼說呢?因為耶穌的到來是為要恢復上帝創造世界的秩序(上帝的義、上帝掌權),但世人希望的是自己繼續做王。因此,我們不難發現自初代教會以來,福音總是被拒絕,基督徒總是被逼迫或是被殺害。
1952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美國各地的福音宣教事工正火熱的展開。五位來自俄勒岡州波特蘭的青年宣教士—艾略特(Jim Elliot)、盛南特(Nate Saint)、楊德林(Roger Younderian)、馬可利(Ed Mc-Cully)及弗來明(Peter Fleming)來到了南美洲厄瓜多的亞馬遜叢林裡一個印地安殘酷兇暴的民族—奧加族(Aucas)進行傳福音的工作。
當時有一名奧加族女孩 達悠瑪(Dayuma)因家庭慘遭族人殺害,只好帶著恐懼逃離部落,並在教會姊妹的救濟下找到安身之處,於是這幾位青年就向她學習當地土語。經過幾個月的勘查與飛機空投物品示好後,他們決定進入村內接近奧加人。他們先在村外的河邊紮營,等待機會接近奧加人。三天後,出現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和一名少女,他們非常友善且與宣教士交流許久。
兩天後下午三點左右,十名奧加族戰士突然從樹林裡衝出來攻擊他們,雖然其中一人立即對空鳴槍示警,但卻沒有用槍反擊已經殺紅眼的奧加人。就這樣,五位年輕的宣教士命喪他鄉。事後美國宣教會派出救援隊前往救援和調查,發現現場並沒有打鬥的痕跡。
這件事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LIFE〉雜誌有如此的報導:「數百年來,凡是接近奧加族的外人全遭殺害。明知這一點卻仍執意前往的宣教士們,是多麼徒然的浪費生命呢?」但他們的殉道並沒有白費,後來有超過20名飛行員主動向教會申請,自願代替犧牲的飛行員駕駛印地安航線。一千多名神學院的學生也大受感動,自願投入海外宣教事工。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在三年之後,這群宣教士的妻子竟然再次踏入這個殺死她們丈夫的部落,她們一邊與奧加族人生活,一邊進行公益活動和宣教,長達五年的時間。到了安息年,她們表示要回到家鄉,於是酋長為她們餞行,並忍不住詢問:「為什麼要對我們這麼好?」那時她們才道出:「數年前你們殺死的男人是我們的丈夫,因為上帝的愛的緣故,我們也來到這裡。」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這五位宣教士殉道十年後,奧加語的《馬可福音》出版了,當日在河邊殺害宣教士的奧加人後來都一一歸主,其中一位還作了部落的牧師,並且為盛南特的三個孩子在父親殉道時的河邊受洗。而這個事件也在2005年被拍成電影《亞馬遜悲歌End of the Spear》。
各位兄姊,當我們聽完這個福音故事之後,會認為它是一齣悲劇或是一齣喜劇呢?或許有人會認為:「傳福音為何要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呢?我們可以選擇用安全的方式來進行,不是嗎?」或許對這五位美國年輕的宣教士而言,搶救靈魂的工作比起自己的性命還重要,他們甘心「為義受逼迫(為了上帝國的實現而慘遭殺害)」並非愚蠢衝動的行徑,而是因為他們愛奧加族部落的每一個人。
主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在一百五十五年前若沒有那些願意放棄美好生活,且冒著生命危險來到台灣傳福音的宣教師,我們如何能夠成為上帝國的百姓?他們雖然受盡許多的苦楚、逼迫、病痛,甚至冒著生命危險,仍舊努力將福音種籽帶到台灣各地,這真的是我們莫大的福分。
結論
各位兄姊,今天我們有幸可以坐在這裡用喜樂的心參加禮拜、敬拜上帝,並不是因為我們有什麼值得稱許的作為,這一切都是出自於上帝的憐憫。上帝不願意看見自己疼愛的百姓繼續被罪惡捆綁、過著黑暗沉淪的生活,祂透過獨生子耶穌十字架的救恩張顯了祂的慈愛,並且再次使世界重新恢復上帝國公義和聖潔的樣貌。
而那些初嚐主恩滋味的聖徒們也在領受耶穌吩咐的大使命之後,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去見證分享福音好消息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所有的人都有機會享受上帝國的美好。雖然他們在這當中必須承受「為義受逼迫」的苦楚,但是為了上帝國早日實現,他們都甘心樂意的獻上自己的性命,如今他們都已經被主耶穌稱為「有福氣」的人了。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願意成為「為義受逼迫(為了上帝國的實現而經歷苦楚)」的基督徒呢?如果我們知道將來有那更美的家鄉可以前往安憩,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