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2/14
經文:約翰福音十八章28-40節
28眾人將耶穌從該亞法那裡往衙門內解去,那時天還早。他們自己卻不進衙門,恐怕染了污穢,不能吃逾越節的筵席。29彼拉多就出來,到他們那裡,說:你們告這人是為什麼事呢?30他們回答說:這人若不是作惡的,我們就不把他交給你。31彼拉多說:你們自己帶他去,按著你們的律法審問他吧。猶太人說:我們沒有殺人的權柄。32這要應驗耶穌所說自己將要怎樣死的話了。33彼拉多又進了衙門,叫耶穌來,對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34耶穌回答說:這話是你自己說的,還是別人論我對你說的呢?35彼拉多說:我豈是猶太人呢?你本國的人和祭司長把你交給我。你做了什麼事呢?36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37彼拉多就對他說:這樣,你是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38彼拉多說:真理是什麼呢?說了這話,又出來到猶太人那裡,對他們說: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39但你們有個規矩,在逾越節要我給你們釋放一個人,你們要我給你們釋放猶太人的王嗎?40他們又喊著說:不要這人,要巴拉巴!這巴拉巴是個強盜。
引言
有一個關於「點名反應」的團康遊戲叫〈國王馬桶〉,或許有人曾經玩過。遊戲一開始大家先圍坐成一個圓圈,然後主持人會依序給每個人一種身分,如國王、皇后、王子、公主、宰相、大臣、將軍、一兵、二兵、大廚、二廚…馬桶等,不論中間有安排多少人,最後一個就一定是「馬桶」。
接著就會從國王開始做動作,動作是「大家先拍自己大腿一下,自己雙手互拍,右手彈指,左手彈指」,一邊做這個動作,一邊念口訣:「我是國王叫公主」;接著,就換公主說:「我是公主請皇后」;接著,就換皇后,依此類推。
在遊戲的過程中,如果有人沒有配合節奏,就要到最後一位當馬桶。如果有人搞錯自己身分,也是得到最後一位當馬桶。另外,遊戲的規則是:上對下就用「叫」,下對上就用「請」,如果搞錯,同樣是下去當馬桶。每一次有人犯錯時,其他的人就會依次往上遞補,所以身分全部都要重新確認一次。
在這個遊戲中,每個人都希望可以成為國王(或一直擔任國王),因為他都是用「叫」的方式來使喚底下的人,因此出錯的機會自然就比較少。
不可否認的,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也都希望可以成為國王,這身分除了能夠讓我們擁有許多特權,甚至也可以呼風喚雨,無怪乎自古以來,許多人都覬覦這個身分。當然,為了得到這個身分,多少人甘願犧牲他人的性命,最可悲的是連自己的手足也難逃被殺害的噩運。
在基督信仰中,主耶穌也被稱為「王」,只是這位「王」似乎與世界所理解的「王」有所區別,誠如祂自己所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18:36)。那麼,這位「王」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眾人對耶穌君王身分的疑惑
在主耶穌受難的前一個夜晚,祂與眾門徒一起享受逾越節的晚餐,這是祂在世最後一次與門徒過逾越節。有學者稱之為「最後的晚餐」或「臨別的晚餐」,因為主耶穌說:「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太26:29)主耶穌以逾越節必須吃喝的無酵餅和葡萄酒作為罪得救贖的記號,使所有信祂之名的人都可以領受重生的應許。
主耶穌為了讓門徒知道自己來到世界的目的並不是要成為另一位被人服事的君王,在吃晚餐之前,祂以「洗腳」為榜樣勸勉門徒要學習成為「彼此洗腳」的僕人,誠如祂所說:「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只是,門徒似乎有聽沒有懂,否則也不會在晚餐後彼此爭論誰為大(路22:24)。
其實並不是只有十二門徒搞不清楚主耶穌真實的身分,早在祂剛開始出來傳上帝國福音的時候,許多人都將祂視為「推翻羅馬帝國統治」的領袖(先知、彌賽亞)。特別是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眾人更是要強逼祂作王(約6:15)。但主耶穌並沒有隨之起舞,誠如祂對彼拉多所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約18:36)。
的確,對當時許多猶太人來說,主耶穌的身分真的是讓人感到撲朔迷離,祂一方面在眾人面前的表現(教導眾人、行神蹟奇事)確實是具有彌賽亞的特質,但另一方面祂又向門徒表示自己必須受難。無怪乎施洗約翰會差遣自己的門徒去詢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太11:3)而多數學者也認為猶大最後會出賣耶穌的主要原因就是無法符合他預先的期待。
雖然在一些猶太人的眼中,有人認為耶穌「或許是」他們所期待的君王,因此,他們才會在逾越節前夕以迎接君王的方式歡迎祂進入耶路撒冷。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尤其是宗教領袖)都歡迎或接受耶穌成為他們的君王,因為耶穌的行事作為使他們失去了領導地位。於是他們終於逮到除去心頭大患的機會(收買猶大),耶穌就在完全違反猶太公議會的原則之下,在夜晚遭受不公義的審判。
可惜的是,當時被羅馬統治的猶太人並沒有殺人的權柄,只有當時的受派至巴勒斯坦的巡撫 彼拉多才有執行死刑的權力。因此,民間的長老、祭司長和文士在天亮之後就將耶穌帶到彼拉多面前,並且要求他必須治死耶穌。只是,彼拉多並沒有立即答應眾人的請求,為要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他親自進入衙門內偵察耶穌是否真有犯下該死的罪。
為了速戰速決,彼拉多開門見山的詢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的回應是:「這話是你自己說的,還是別人論我對你說的呢?」(v.33-34)的確,如果彼拉多可以從耶穌的回答中確定犯罪的事實(叛亂罪),他毋須再多問什麼就可以直接將耶穌定罪。但問題是,彼拉多找不到任何足以將耶穌治死的證據,於是他出來到猶太人那裡,對他們說:「我查不出祂有什麼罪來。」(v.38)
雖然彼拉多查不出耶穌有致死的罪是一件事實,但為了討好猶太人,又免得他們在節期中發生動亂而使自己的飯碗難保。猶太史學家
約瑟夫曾指出,彼拉多上任後便不惜與猶太人對立,做了過去眾巡撫都避免做的事,就是在耶路撒冷城中設立畫有羅馬該撒形像的旗幟。由於猶太領袖冒死堅決反對,結果彼拉多只好讓步,6日後把那些旗幟遷回該撒利亞。
另一件事是彼拉多竟挪用聖殿的基金來為耶路撒冷建築一條長35哩的水道,這事件又再引起一次嚴重的抗議行動。後來彼拉多命令士兵穿上平民的服裝,滲入人群之中,他一聲令下,軍隊便用棒子毆打抗議者,因而許多猶太人被殺。為此羅馬皇帝曾警告彼拉多,若是耶路撒冷再發生動亂就要摘下他的烏紗帽。
於是彼拉多依照猶太人在逾越節的規矩,答應要釋放一個罪人,以儘快結束這場審判。原本彼拉多以為這麼做會讓眾人放過耶穌,可惜的是,眾人寧可選擇釋放殺人犯
巴拉巴,而要求彼拉多將無罪的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你說我是王
當彼拉多最後下令將耶穌釘十字架時,他特別用三種不同的文字(希伯來、羅馬、希利尼)寫了「猶太人的王」安在十字架上,這事讓猶太人的祭司長極為不滿並向彼拉多反應:「不要寫猶太人的王,要寫祂自己說我是猶太人的王。」只是,彼拉多回應:「我所寫的,我已經寫上了。」由此我們可以再次看出彼拉多為了證明自己與此事無關(洗手),他寧可用「莫須有」的罪名將耶穌定罪。
各位兄姊,對我們而言主耶穌是屬於什麼樣的君王,我們對這位君王又有什麼樣的期待呢?是像猶太人「觀念中」所「以為」的王(彌賽亞—為要推翻強權以復興以色列國),還是像彼拉多最後「判耶穌 死刑時」所「認定」的王(叛亂的首領—為要使他的烏紗帽不保)?
事實上,上述這兩者都不是主耶穌來到這世界所要呈現的君王之形像,誠如祂自己所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v.36-37)
的確,主耶穌來到世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真理作見證—向眾人介紹上帝國已經來到世界(,就是與上帝、與人、與自己、與萬物和好)」,而不是為了「建立另一個屬世的國家或王朝(,這只會帶來更多的戰爭、饑荒等災難)」。我們可以從世界歷史的進程得知一項事實,就是人類愈想要以自己的方式來治理世界(成為世界的主宰者)時,世界不會變得更好,反而只會變得愈來愈混亂。
在兩週前的主日下午,我特別邀請淡江大學學園團契的輔導 徐仲達傳道講述如何使用〈福音四律〉的小冊子與人分享福音,這四律分別是:
第一律—神愛你,並且為你的生命有一個奇妙的計劃。
第二律—人因有罪而與神隔絕,所以不能知道並經驗神的愛和神為他生命的計劃。
第三律—耶穌基督是神為人的罪所預備的唯一救法。藉著祂你可以知道並經驗神的愛和神為你生命的計劃。
第四律—我們必須親自接受耶穌基督作救主和生命的主,這樣我們才能知道並經驗神的愛和神為我們生命的計劃。
當我們與人分享到第四律並邀請對方接受耶穌基督作救主和生命的主時,會用兩個圓圈所代表的兩種生命讓聆聽者了解自己現在的生命狀態。
自我管理的生命 |
|
基督管理的生命 |
|
||
我—自我在生命的寶座上 —基督在生命以外 ●—人生的各項活動在自我管理之下,時常產生各種混亂和不安 |
|
—基督在生命的寶座上 我—自我退下寶座 ●—人生的各項活動在基督管理之下,結果就合乎神的計劃 |
|
||
接著,我們
接著,我們會問:「那一個圓圈代表你現在的生命?」「你願意那一個圓圈代表你的生命?」然後我們才會說明如何讓聆聽者接受基督。
其實我們每位基督徒也要常常透過這兩個圓圈來檢視自己的生命狀態,並不是信主愈久或是在教會的時間愈久,我們就能做到「基督管理的生命」之狀態。我們不能否認有時還是希望生命可以由自己作王、由自己作主,至少這麼做可以讓自己掌有那麼一點安全感,並且按照自己的計劃和時間表來行事。
各位兄姊,當我們宣稱主耶穌為「我的王、我的主」時,我們是否真的有讓祂掌管自己的生命?或者我們只是希望這位君王可以滿足自己的慾望,就像當時西庇太的兩個兒子 雅各和約翰向主耶穌祈求可以坐在祂榮耀寶座的左右邊。或是希望這位君王可以解決當前所面對的困境,就像當時那些因五餅二魚的神蹟而填飽肚子的百姓。
當知主耶穌這位君王所要建立的國度,是一個與上帝和好、與眾人和好、與自己和好、與萬物和好的國度,唯有讓主耶穌在我們生命的寶座上作王時,我們才能真正看見這個國度所帶來的公義、美善與和睦。
結論
主耶穌曾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各位兄姊,我們是否已經抓住這個應許,並且預備好要將生命的主權完全讓主耶穌來掌管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