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30
經文:使徒行傳八章1-8節
1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2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3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裡。4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5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宣講基督。6眾人聽見了,又看見腓利所行的神蹟,就同心合意的聽從他的話。7因為有許多人被污鬼附著,那些鬼大聲呼叫,從他們身上出來;還有許多癱瘓的,瘸腿的,都得了醫治。8在那城裡,就大有歡喜。
引言
在求學的過程中,我們都曾有過更換班級的經驗,比如說在小學由低年級升上中年級、中年級升上高年級的階段,我們都會被學校重新編班,原來的同學也會被打散。其實更換班級會讓我們感到難以適應的原因,除了要認識新的導師,也必須認識新的同學。當然,有時運氣好的話,班上還是有幾位過去熟識的同學會被編在同一班,過去就曾聽過有人小學六年的時間都是同班同學。
而升上國中後又是另一個同學被分散的經驗,在我求學的時代因升學主義的影響,從國一開始就有將學生分為A段班和B段班的氛圍,但還沒有表現得那麼明顯。一直到升國二之後,從班級的導師就可以知道自己所讀的是A段班或B段班,這時我們也會發現國一時那些成績排名比較落後的同班同學,也都已經被學校安排到其他的班級了。
雖然國小和國中這種分班的經驗常會使我們與熟識的同學分離,或許從正面的角度來思考,我們會因此認識更多的同學。但對那些較難適應新環境的同學來說,他們在班上可能會愈來愈封閉,甚至不想再交新的朋友。就以我自己來說,現在小學六年級的同學都還持續保持聯絡,偶爾還會舉辦小型同學會。只是,我國中的同學全部失聯,因為升學主義導致我們當時都自掃門前雪。
當我們回顧福音在初代教會中的發展時,或許也會看見門徒或教會「被分散」的經驗。我相信,當時的信徒一定也會為這樣的事情感到困惑和不安,甚至認為福音會不會因此而被阻擋。但我們從未想過,有時上帝是要透過「分散」的方式使更多人可以「聚集」起來。而在這個不斷「分散」又再次「聚集」的過程中,「信心」就是所有的福音工作者的「持續為主爭戰」的動力來源。
司提反殉道&福音向外傳遞
關於今天所讀這段經文的背景,是發生在初代教會第一位殉道者 司提反被眾人用石頭打死之後(詳見第七章)。
自聖靈在五旬節降臨在所有的使徒身上之後,他們都得著聖靈所賜的勇氣和才能,放膽在耶路撒冷和各地的猶太會堂裡宣講福音,並且也在民間行了大奇事和神蹟。許多人因為使徒的分享而接受福音,於是上帝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只是,猶太宗教領袖也開始下手捉拿使徒,甚至用各種手段迫害他們,因為他們所傳揚的福音已經影響整個猶太宗教信仰,而司提反就是最好的例子。
司提反是初代教會中被選出來負責辦理教會內供給膳食事務的七位執事之一,當時因為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說亞蘭語」的猶太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為了讓十二使徒可以專心傳講上帝的道,他們就選出七位「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負責管理此事(徒6:1-6)。
然而,司提反不只是在教會中管理膳食事務而已,上帝特別賜給他恩惠能力行神蹟奇事,且有聖靈所賜的智慧與各會堂的人辯論真道。這些人因無法駁斥司提反所傳講的福音,就收買人誣告他「說了毀謗摩西和褻瀆上帝的話」。就這樣,司提反被人捉到公會受審,最後成為第一位福音的殉道者。也「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v.1)
或許我們會有疑問:「既然教會受到大逼迫,為何使徒還能夠留在耶路撒冷呢?他們豈不是也應該趕緊逃跑嗎?」有聖經學者就指出,司提反有可能是教會中「說希利尼話」之猶太人的領袖,因此當他被殺害之後,猶太公會逼迫的對象只針對耶路撒冷教會中「說希利尼話」的信徒。這也是為何使徒可以繼續留在耶路撒冷教會堅固信徒的信仰之原因。
正所謂「擒賊要先擒王」,若是能先將主事者壓制住,就不必擔心其黨羽還有辦法繼續搗亂。或許猶太公會也是抱持著這種想法,因此開始迫害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信徒,以致信徒開始分散到猶太和撒瑪利亞。但猶太公會萬萬沒有想到,雖然信徒被分散出去,反倒有機會將福音傳到耶路撒冷以外的地區。這也印證耶穌當初所說的「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這些被迫害的信徒不但沒有四處逃竄,反而更加勇敢的到各地宣揚基督的福音呢?那就是「信心」。的確,誠如耶穌所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9:23)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太17:20)
雖然門徒因迫害必須暫時離開耶路撒冷,但他們對宣揚福音的熱忱並沒有減少,因為他們能夠堅持所信的道,也願意遵守主耶穌所吩咐的大使命。或許門徒的四散在人看來似乎是撒但成功破壞了門徒作主的見證之計畫,只是,「上帝的意念非同我們的意念;上帝的道路非同我們的道路」(賽55:8),上帝總是在世人認為「絕境」之時才開始作工,因為祂是「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賽43:19b)的全能上帝。
雖分散卻仍堅固的信仰
各位兄姊,我們常常被教導在患難逼迫中仍要持守信仰,但我必須承認,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人性的軟弱,我們難免會在患難逼迫中失去信心,看不見前面的方向,甚至認為上帝竟然在這個節骨眼離我們而去,以致我們必須獨自面對困境。
其實大衛在遭遇極痛苦時就曾如此禱告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詩22:1)而主耶穌在十字架上也是引用這段經文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太27:46,意即[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從大衛和主耶穌的禱告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困境常常使人失去對上帝的信靠和盼望。
自去年年初開始,因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們都籠罩在染疫和死亡的恐懼和威脅之中,也隨著疫情不斷升溫,所有人都被迫要改變過去的生活習慣,如出門一定要佩戴口罩,養成洗手或用酒精消毒雙手的習慣,與人要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公共場所每天固定要做全面性的消毒。在過去這一年半來,台灣在防疫工作可說是全球的模範生。
但或許也因為過度自信,百姓在防疫工作上開始鬆懈,以致防疫警戒在今年5月11日起上升至第二級。只是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在5月15日又上升至第三級。因此,政府下令全國的學校停課,飲食業者一律外帶,所有的娛樂場所也停止營業。防疫指揮官更是請求全國百姓出門時一定要確實戴上口罩,且在疫情嚴竣的這段期間儘量不要在外面趴趴走、群聚或是出外旅遊。
不可否認的,新冠肺炎疫情確實打亂了我們每個人原有的生活,而教會在這波疫情的影響之下同樣也面臨許多挑戰,以致我們也很想開口問「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特別是當政府將防疫警戒升至第二級和第三級之後,有些教會必須面對幾個問題:
(1)教會沒有舉行實體禮拜就沒有奉獻收入,教會的財務出現危機。
(2)教會資源不足,無法建立線上禮拜直播。
(3)教會沒有舉行實體禮拜也沒有線上直播,兄姊的靈命得不到餵養而四散。
(4)牧者無法探視住院的兄姊,也避免安排家庭探訪,以致關懷工作停滯。
因此,對一些比較悲觀或信心軟弱的人來說,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是撒但對教會的攻擊,誠如主耶穌所說:「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可14:27)的確,許多國外的教會自疫情爆發以來,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沒有實體禮拜,只能觀看線上直播;沒有足夠的奉獻收入,無法支付牧師謝禮,以致牧師必須離任或另謀出入。
然而,對於信仰堅定的人而言,這波的疫情其實是上帝給予教會和基督徒的「信心測驗」,就像農夫用篩子將篩穀一樣,將好的留下來,不好的棄置路旁。各位兄姊,面對愈來愈嚴峻的疫情,我們對上帝是否仍持有堅定的信靠?我們是否相信上帝一定會帶領我們走過死蔭的幽谷,祂的杖、祂的竿也必要安慰我們?
詩歌〈我知誰掌管明天〉的歌詞可以成為我們在疫情這段期間的安慰:
1.我不知明日將如何,每時刻安然度過;我不求明天的陽光,因明天或轉陰暗。
我不為將來而憂慮,因我知主所應許;今天我必與主同行,祂深知前途光景。
2.我不知明日將如何,或遭遇貧苦飢餓;那看顧麻雀的恩主,必隨我時刻看顧。
我前程雖經歷水火,或快樂或有災禍;但我主引導我路途,祂寶血將我塗抹。
(副)許多事明天將臨到,許多事難以明瞭;但我知主掌握明天,祂必要領我向前。
結論
各位兄姊,或許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使我們暫時無法舉行實體禮拜,以致我們的教會、牧者、弟兄姊妹暫時被分散在各地(家庭),但只要我們能夠堅定信心、站穩腳步、定睛於上帝,雖然我們身處於不同的地點而無法聚集,卻仍可以「心靈合一」來敬拜上帝。
從今天經文中關於耶路撒冷教會因大遭逼迫,信徒必須被分散到各地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學習了幾樣重要的信仰功課:
(1) 逼迫患難是我們檢驗自己靈命的機會,即使在信仰上遭遇極大的難處,只要我們的信心不動搖,沒有任何事能使我們與主的愛隔絕。
(2) 雖然我們會因為逼迫必須暫時被分散到各地,只要我們仍願意忠心事主,無論到哪裡去都可以作主的見證。
(3) 在疫情尚未有效被控制的這段期間,教會除了要配合疫情指揮中心的行政命令做好防疫措施,若是能力可及之處,仍可以建立肢體關懷系統,如線上禮拜直播、線上禱告會或小組。當我們的心愈能凝聚在一起時,聖靈會幫助我們將任何阻力都化為一種繼續向前動力。
(4) 或許有時我們會將分散視為撒但的作為,但在上帝恩典的帶領之下,分散是為了使基督徒有分享福音的機會,因此我們也要為這事獻上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