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2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25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26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27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28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29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30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33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35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36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37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引言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曾經遇過讓自己難以忘懷的好鄰居呢?他們曾為我們做了哪些事情以致我們願意一輩子都記得他們的恩情?
在我神學院剛畢業初到人生地不熟的高雄牧會時,因為教會沒有額外的宿舍(牧師館)提供給我住宿,於是就在教會對面的巷弄內租了一間二樓的房屋讓我可以安憩。當時房屋對面住了一對母子,母親的年紀應該有七、八十歲了,她每天都會坐在一樓門口看著往來的人車,而我每天出門去教會辦公室,從辦公室回來時都會與她打招呼(稱她阿婆),有時她也會拿水果和餅乾與我分享。
或許是南台灣的人一直以來就擁有「充滿熱情」的特性,雖然阿婆不是教會的信徒,也不是我的親戚朋友,她總是用笑臉迎人,主動與我打招呼。阿婆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當每次遇到下雨天,她總是很擔心我在二樓陽台所曬的衣服,因為陽台沒有屋簷可以遮雨,所以她很擔心衣服會被淋溼。有好幾次下雨天當我回家時,她總是會告訴我衣服淋溼了,如果她有鑰匙的話就會上樓幫我收衣服。
阿婆的一番話讓我聽了之後感到相當窩心,特別是當時我是隻身一人來到高雄,除了教會的兄姊之外,我幾乎沒有熟識的人。因此,每天能夠與阿婆見面閒話家常,也算是另一種人際關係的建立,而她給我的感覺就好像阿嬤在照顧自己的孫子。現在偶爾在和師母聊天時都還會提起阿婆,並且彼此問說不知道她現在是否仍然健在?
各位兄姊,當我們期待可以遇到好鄰居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能夠成為別人的好鄰居呢?
律法師的試探
耶穌所說〈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對基督徒而言也是一則熟悉的故事,與上週分享〈撒種的比喻〉的不同之處,這個比喻只有出現在《路加福音》當中。當我們仔細觀察故事一開始律法師向耶穌提出的問題,以及耶穌的回答時,大概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當然,這或許是《路加福音》的作者刻意記錄下來的故事,因為這卷〈福音書〉的寫作對象是針對外邦人,他們也是上帝要拯救的族群。
在這段耶穌與律法師的對話之前(第十章開始),經文是記載耶穌差遣七十人兩個兩個出去,到各城各地方宣揚上帝國的福音。耶穌指出:「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你們去吧!我差你們出去,如同羊羔進入狼群。」(路10:2-3)
耶穌在此提醒受差遣的七十人三件事:(1)人對上帝國信息有迫切性的需要,所以要求上帝差遣工人去傳福音以收割成熟的莊稼。(2)他們要前往的地方很有可能會遇到攔阻,被當地的人拒絕,甚至會充滿危險。(3)他們必須兩兩扶持、互相配搭、彼此幫助,千萬不要單獨行動。另一方面,兩個人的見證才能取信於人,兩個人的聚集,主必與他們同行。
或許《路加福音》的作者在這個事件之後特別安插〈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是有其「目的性」的,我們可以從律法師所說「誰是我的鄰舍」得知,作者刻意要將「愛鄰舍」這件事擴及到非猶太人的族群,因為上帝國的福音是「普世性」的,我們可以從彼得和保羅都相繼提到「上帝是不偏待人」(徒10:34、羅2:11)看清這個事實。由此可知,耶穌所差遣的七十人有可能就是前往外邦人居住之地。
讓我們回到耶穌與律法師的對話。首先,作者清楚的指出這位律法師來找耶穌的目的—試探耶穌,而「試探」這個字或許將之譯作「試驗」較佳。為什麼這位律法師要來試驗耶穌呢?有學者指出,有可能是律法師要對一個身份不明的教師作些檢驗。
的確,當時猶太社會中有所謂的拉比學校,主要是要培育信仰純正的拉比,也就是說,每位拉比的養成都必須「師出有門」,而不是半路出師。保羅為要證明也是受過拉比學校嚴格訓練的學徒,他曾向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指出:「我原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長在這城裡,在迦瑪列門下,按著我們祖宗嚴緊的律法受教,熱心事奉上帝,像你們眾人今日一樣。」(徒22:3)
就好像現在的傳道人養成工作一樣,以長老教會來說,要擔任本宗的教會或機構的傳道人,一定得先完成本宗所認可的三所神學院之神學教育。若是非本宗的傳道人想要在本宗的教會服事,他們就得要先通過本宗的鑑定(信仰告白、補修學分)之後才可以被教會聘任。否則,他們就會因為沒有受過正統或完整的神學訓練而無法在本宗的教會服事。
於是,律法師問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回答的方式其實是拉比針對提問者所慣用的「反問法」,目的是要提問者自己回答,接著再透過他的回答給予教導。但也或許是耶穌知道提問的人是一位律法師,因此耶穌想要知道他對律法的了解為何?此時,律法師引用《申命記》和《利未記》的經文,將〈十誡〉中關於「愛神」與「愛人」兩大部分的教導指明出來。
耶穌聽完律法師的回答之後給予正面的肯定,並要他照樣行就必得永生。只是,律法師不願輕易放過耶穌,他接著問:「誰是我的鄰舍呢?」對猶太人而言,他們只認定自己的同胞才是鄰舍,至於外邦民族根本就不將他們放在眼裡,甚至是以仇人待之,尤其是那些現正統治他們的羅馬人。就這樣,耶穌向律法師說出〈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使他明白什麼才是信仰所教導「真正的愛人」。
最後,耶穌向律法師提問:「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回答:「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從故事的結局我們無法得知這位律法師後來是否認同耶穌的教導,或是認定耶穌是一位「合格」的教師,但耶穌的回答確實也讓這位律法師在「愛人」這件事有了不同的亮光。
耶穌的比喻—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不知各位兄姊是否曾聽過或曾被人說過「基督徒很難相處」?通常會引起別人這樣的說詞,多是因為我們在意識型態或是做事方法不同於這個世界所致。但我們也不能怪罪他人對基督徒持有這類的印象,因為有時我們的言行舉止真的會讓人感受到我們是另一個世界的人,甚至有時是我們自己刻意與非基督徒畫清界線,免得我們被歸屬於「世俗化」的基督徒。
因此,從耶穌所說〈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我們可以有什麼樣的信仰反思呢?我們首先來思考一個問題:「我是別人的好鄰舍嗎?」
記得我曾和兄姊分享過,在我當兵期間曾有十一個月被派到外島支援處理廢彈(八級品彈藥)那是一段我人生相當痛苦的經歷。當時我們這個支援小組共有七個人(一位帶隊軍官及六位專長士官),我們每天的行程就是朝八晚五的工作(週日休息),其餘的時間長官都不會管我們。因此,當我們下工之後,多數的時間都是待在中山室或是房間裡做自己的事。
當時在小組員當中連同帶隊官共五人都有抽菸的習慣,這對不抽菸又不喜歡菸味的我而言,真的是很大的考驗。就這樣,我開始封閉自己,常常在下工之後都是孤僻一人,有時帶隊官心血來潮要約小組員喝酒、宵夜,我也都拒絕參加。諷刺的是,大家都知道我是基督徒,但卻是一個很難相處的人。正確來說,我是一個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
每當我回憶這段往事時,我都感到十分懊悔,因為我並不是耶穌所說的「好鄰舍」,我只是一個自以為義的「形式主義者」,徒具敬虔的外貌(讀經、禱告),卻不能真正活出「愛人」的具體行為。就像今天經文中的祭司和利未人一樣,雖然他們才剛在耶路撒冷的聖殿敬拜上帝,可是在返家途中卻完全忽略那位落在強盜手中、需要被幫助的同胞(學者的看法一般認為是猶太人)。
一直以來,猶太人不將撒瑪利亞人視為以色列的後裔,因為他們沒有純正的血統,他們敬拜的對象並不是「傳統上的」獨一真神。因此,猶太人不認為撒瑪利亞人能夠正確理解上帝的律法,當然他們更不可能將律法的真諦見證出來。只是,從耶穌所說的比喻得知,那自認為很懂上帝律法的祭司和利未人並沒有對自己的同胞伸出援手,反而是那位被他們瞧不起的撒瑪利亞人以恩慈相待。
各位兄姊,我們在親人、朋友、鄰居和同事(同學)的眼中是他們的好鄰舍,或者我們也是耶穌比喻中的祭司和利未人?也就是說,我們在教會內與同信的團體表現出來的樣子都是很敬虔、很有愛心,可是對於教會外那些和我們有不同信仰的人卻又表現得很冷淡。如果我們的信仰只停留在教會內,只向同信的團體付出愛心和關懷,那有什麼值得誇口的呢?耶穌說就連不義的人也會這麼做。
或許我們不難發現,有時社會上的一些宗教團體或公益團體對弱勢族群以及社會救助付出其實不亞於教會團體,甚至有過之而不及。姑且不論其動機為何(做功德、節稅),至少他們的行動力是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就以這次企業界和某宗教團體為了新冠肺炎之防疫而聯手購買BNT疫苗一事來看,他們對台灣社會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
當然,我們不是為了「拼業績」才成為別人的「好鄰舍」,我們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回應上帝的恩典。因此,基督徒要成為別人的好鄰舍之重點是要能夠實踐主耶穌所說「愛神、愛人」的大誡命。也就是說,我們除了要敬虔的敬拜上帝(如按時參加禮拜、週間聚會、團契小組等)之外,更要將從上主領受的話語和恩賜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如關懷身邊需要被幫助的人、持守社會公義等)。
雖然在耶穌比喻中這位撒瑪利亞人並不是猶太人眼中的真以色列人,他們也不能用正確的方法敬拜上帝,但他卻是一位真正實踐「愛神、愛人」之大誡命的真門徒,以致耶穌最後詢問律法師:「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而他的回答:「是憐憫他的。」耶穌看出律法師已經掌握到承受永生的精髓,就對他說:「你去照樣行吧!」
結論
各位兄姊,或許在信仰這條路我們也有像律法師向耶穌的提問:「誰是我的鄰舍呢?」因為我們難免會受到自己「價值觀」的影響來判斷:誰是耶穌所愛的人,誰不是耶穌所愛的人?誰可以進入教會,誰不可以進入教會?其實真正「愛神」的人也會知道要「愛人」。如同我們常吟唱〈我用主的愛真誠來愛你〉這首詩歌的歌詞所說:「因我見你裡面有王的榮美」。
耶穌說:「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6-48)由此可知,世人的愛是有缺陷的,因為只單愛自己所愛的人。只是,上帝的愛卻是無條件的,因為祂看見的是所有人都是祂的心肝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