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02
經文:馬太福音四章12-22節
12耶穌聽見約翰下了監,就退到加利利去;13後又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就住在那裡。那地方靠海,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14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15說: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約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16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17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18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19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20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21從那裡往前走,又看見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兄弟約翰,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耶穌就招呼他們,22他們立刻捨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
引言
在中國 唐朝文學家 韓愈的作品〈師說〉中提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的確,在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都需要教育者來教導和指引方向,我們才能建立良好的德行和品格。這位教育者就好像港口的燈塔,好像引領大船進港的領航員,好像黑暗中的明燈,只要跟從他們的指示,我們就不會行走在錯誤的路途。因此,每個人都需要跟到「對的」老師,否則人生就會荒腔走板,誠如俗話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過去在升學主義興盛的年代中,大家都嚮往跟著某位名師學習,因此家長都會利用關係讓自己的小孩被安置在某位老師的班級裡,補習班會透過好的升學率來為某位老師打廣告。我們都知道,家長這麼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不會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其實是補習班的廣告詞),免得將來沒有好的成就找到好的工作,而沒有好的工作就無法賺大錢。
當然,如果我們跟從老師的目的只是為了將來可以賺大錢的話,那就失去了學習的真正意義。或許有時我們確實得到了相當的成就,卻得不到別人的敬重;得到了相當的財富,卻失去了該有的人格。各位兄姊,我們是否有掌握正確的學習觀念呢?
耶穌福音工作的開始
其實在耶穌時代的猶太社會中,跟著某位拉比學習「信仰的事」是很普遍的事。一個猶太人在孩童到未成年的這段期間,由父母來帶領他背誦上帝的誡命律法(妥拉),使其認識上帝的喜愛和恨惡,誠如《箴言》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待他成年之後,他就會在猶太會堂中跟著某位拉比學習以更深入的理解有關誡命律法的意涵。
我們是否還記得當耶穌十二歲那年(猶太律法明文規定,年滿十二歲的成年男子必須參加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三大節日的慶典)的逾越節,約瑟和馬利亞帶著祂上耶路撒冷過節之後,他們在返家的路上竟然發現耶穌沒有在隊伍之中。後來他們返回耶路撒冷才在聖殿裡發現,祂正在與一些教師在討論上帝的事。由此可知,耶穌從小就已經受到良好的信仰教育。
當時要成為某位拉比的門徒的方式,就是接受他的教訓。當施洗約翰開始出來傳悔改的信息時,許多人都來到約翰那裡接受他的洗禮,表明要聽從並遵行他的教訓——成為其門徒;而耶穌也在這個時候來到施洗約翰面前要接受他的洗禮。耶穌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在將來傳道的工作上證明自己是「師出有門」,即耶穌是施洗約翰的門徒,而祂所傳講的是與施洗約翰相同的信息。
聽過音樂會的人都會在節目單中看到關於演出者的介紹,其中一定會介紹演出者是「師承」哪位老師,包括啟蒙老師和指導老師等。有些認識這些老師的人在聽完整場音樂會之後,常會給予演出者的評語就是「果然具有乃師風範」,這對演出者而言是相當大的鼓勵,因為他們學到了老師的精髓。之前師母也曾對我說過,我牧會的風格很像我第一間服事的教會的主任牧師。
當然,身為某位拉比的門徒也必須承擔某些風險,這也是為何在今天的經文中會提到,當施洗約翰下監之後,耶穌就從猶太先退到加利利去的原因,免得祂被視為施洗約翰的同黨而遭到逮捕。或許也因著這樣的機會,耶穌開始在加利利附近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這其實是延續施洗約翰的工作,畢竟耶穌是施洗約翰的跟從者,即他的門徒,祂理當要繼承這項重要的任務。
的確,施洗約翰的出現是代表舊約先知所說的預言已經成就了,他將悔改的洗禮帶給當時所有的猶太人,凡是願意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罪行的人,都可以藉著洗禮使自己再次被上帝接納。雖然施洗約翰後來因責備希律王而被關,無法繼續宣講悔改的信息,但他的門徒卻沒有因此而灰心喪志,為了上帝國的實現,他們必須繼續剛強壯膽的宣講上帝國的福音。就這樣,耶穌接續了這項神聖使命。
為了使福音工作可以順利擴展,耶穌需要幫手來協助祂的工作,於是祂開始主動尋找願意跟隨祂的門徒。其實耶穌的作法與當時猶太人拜師的習俗不同,通常都是學生尋找老師,而不是老師尋找學生,正如當時也是耶穌主動請求施洗約翰為自己洗禮一樣。
我們不知道為何耶穌會主動邀請彼得、安得烈以及雅各、約翰這兩對兄弟來成為自己的門徒?有學者認為,其實彼得和安得烈很早就曾跟從過耶穌(約1:40-42),但他們後來又回去以捕魚為生。
依當時拉比收門徒的傳統,拉比不只是希望門徒學習道理教訓,更期待門徒可以與他生活在一起,透過觀察其的言行舉止使門徒可以效法為師者的行事為人。因此,當耶穌再次呼召彼得和安得烈時,他們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我們也可以從後來彼得對耶穌所說的話「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了」(可10:28)顯明他們用全部的生命跟從耶穌學習的決心。
至於雅各和約翰被呼召的原因,經文並沒有詳細說明,在傳統上都認為,《約翰福音》中曾有兩位跟隨施洗約翰但後來跟隨耶穌的門徒,一位是安得烈,另一位沒記載名字的其實就是約翰,他很有可能也將遇見彌賽亞這件事告訴自己的哥哥 雅各。只是他們後來也回去從事捕魚的工作,直到耶穌再次呼召他們來跟從祂,他們才捨網且辭別父親來跟隨。
成為門徒~來跟從我!
各位兄姊,我們可曾仔細想過自己是為了什麼原因才來成為耶穌的門徒(基督徒)?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有人是因為可以從耶穌的身上得到好處才來跟從,有人是因為親友好意的介紹才來跟從,有人是因為已經走投無路才來跟從,有人是因為反正多拜一個也沒什麼損失才來跟從。當然,有人是因為確實認識耶穌的身分才來跟隨。
或許我們都曾聽過長一輩的信徒提到,過去非基督徒對基督教的一些評論,如「吃教(入教),死無人哭」、「米粉教」。前者是因為基督教不允許祭祀祖先,這對遵奉儒家思想、崇尚「孝道(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華人而言,信奉基督教根本就是非常大逆不道的行為。而後者是因為戰後的台灣社會民不聊生,美國特別提供救援物質給台灣百姓,而教會是負責發放的場所。
的確,我們不能否認過去確實有人是為了拿到資源(米粉、奶粉)才會進入教會,而小朋友則是可以拿到糖果、文具用品,還有來自美國的聖誕卡片。不久前,我在與福德里卡拉OK班的櫻桃老師交談時得知,原來她也是主內的姊妹。她分享到自己是北港人,家境並不富裕,小時候沒錢買文具用品。後來她被邀請去參加教會的主日學,她發現每次都可以領到禮物,而且是她欠缺的文具用品。
櫻桃老師從小就很喜歡音樂,有一次教會兒主的老師問她想不想學彈鋼琴,她說「當然想,但沒有錢付學費」,老師就回答說「我又沒有要收妳學費」。於是她就在教會裡學會了彈鋼琴,並且也參與司琴的服事。櫻桃老師說,她是家族裡唯一的基督徒,雖然親人常說她背骨,但她卻很喜愛這個信仰,也不會離開這個信仰。
我記得過去也曾與兄姊分享過,士林教會有一位青年,他在國二的時候進入教會參加少年團契,他自己坦言當時會來教會的原因只是為了要追求團契中的一個姊妹。然而,當他全心參與教會生活且更認識基督教信仰之後,他發現這個信仰帶給他很大的幫助。於是,他後來決志受洗成為基督徒,熱心參與教會的服事,現在更是教會的執事以及服事的主力。
從上述的兩個例子中可以得知,無論我們起初來到教會或是選擇跟從耶穌的原因為何,只要我們後來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麼時,我們一定會不惜任何代價來跟從,誠如彼得對耶穌所說的「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了」。
當然,有時我們在一開始選擇要跟從耶穌時,或許是因為對耶穌的認識還不夠明確,因此我們也會和那些第一次跟從耶穌的門徒(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一樣,因為不能決心放棄屬世的生活而又回到以往靠著捕魚為生的舊生活。雖然如此,既然是耶穌決定要揀選的人,祂一定會再次找到他們,並且呼召他們成為自己的門徒,使他們因為與自己一起生活而能夠對祂有更多的認識。
其實跟從耶穌只是成為門徒的第一步而已,爾後才是挑戰的開始。我們可以從耶穌的門徒身上得知,當他們發覺所跟從的老師與自己一開始的期待有落差時,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否則猶大也不會為了三十兩銀子就將耶穌出賣了,多數的門徒在耶穌被抓之後逃之夭夭,免得惹禍上身,而那位宣稱要跟著耶穌一起死的彼得最後更是三次不認祂。
或許我們會覺得耶穌是一位很失敗的老師,因為在祂死的時候除了祂最愛的門徒仍留在自己身邊之外,其餘的十一個曾與祂生活在一起的門徒竟然全都選擇離棄耶穌。但我們知道,後來這些門徒(除了猶大)在耶穌復活之後又再次決定跟從祂,而這一次他們不再感到恐懼、害怕,因為他們領受了聖靈的能力,不畏艱難困苦和死亡的威脅,四處勇敢為復活的耶穌作見證,成為耶穌真正的門徒。
結論
各位兄姊,在未來的四年裡,我們教會訂了新的主題——成為門徒~更像主耶穌,盼望透過這個主題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思想為何自己要選擇基督教信仰?在我們決志受洗成為耶穌的門徒之後,是否有每天與祂一起生活,全心全意的認識祂,學習祂的樣式,並且遵行祂所有的教導和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