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09
經文:馬太福音八章1-4節
1耶穌下了山,有許多人跟著他。2有一個長大痲瘋的來拜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3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他的大痲瘋立刻就潔淨了。4耶穌對他說:你切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對眾人作證據。
引言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每個人在生病時都必須要知道的基本常識,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徹底解決自己的病痛。
中國近代文學家 胡適先生有一則文學作品——差不多先生,或許有些兄姊在國中時都曾讀過。故事提到中國有一位家喻戶曉的人名叫「差不多先生」,他是全中國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的像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細密。
差不多先生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這反應出他為人處事的態度就是如此輕率馬虎。後來他生了一場重病,在尋不到醫人的汪大夫來救治時,他竟然讓醫牛的王大夫來治療自己的病痛,並且說:「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可想而知,差不多先生就在自己如此離譜的行徑中一命嗚呼了。
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他死之前仍用僅存的一口氣說:「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太認真呢?」說完了這句格言,他就絕了氣。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
胡適先生最後為差不多先生下了這樣的結論,主要是在諷刺所有的中國人,他說:「差不多先生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各位兄姊,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病識感,一個生病的人除了要知道自己已經生病之外,還得知道自己生什麼病,如此一來才能對症下藥。否則,我們也都會變成「差不多先生」了。
診斷自己的病情
上主日的講道中提到,在未來四年裡我們要一起學習「成為門徒~更像主耶穌」的信仰課題,不知各位兄姊是否都已經預備好了?首先我們要學習的就是斬斷我們與主耶穌建立更親密的關係的阻礙,在這個課程中我們要先能夠診斷自己的肉體生命出了什麼問題。就讓我們藉著今天的經文一同來察覺肉體生命有哪些軟弱需要被主耶穌醫治。
今天經文的背景是發生在耶穌傳講〈登山寶訓〉之後,當時耶穌從山上下來,有許多人跟著祂,這些人很有可能是那些在山上聽耶穌講道的門徒。從《馬太福音》四章23-25節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跟隨耶穌的人多是一些社會邊緣人,像是害各樣疾病、各樣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癲癇的、癱瘓的人,或許他們是為了得到醫治才來跟隨耶穌,因為他們看見耶穌有行神蹟奇事的權柄和能力。
的確,要吸引人來成為耶穌的跟隨者(門徒)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經驗「神蹟奇事」,因為它可以滿足那些身處絕境之人最基本的需求。就好像一個餓肚子的人,我們不可能再花時間教他如何烹飪來填飽自己的肚腹,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提供他可以飽餐一頓的食物。
只不過,這似乎仍無法解決餓肚子的問題,誠如中國古代經典《老子》的一段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即「給一個人魚吃,不如教他釣魚,好讓他能一生自食其力」。由此可知,惟有解決生命的問題才能解決生活的問題。
或許今天經文中這位長大痳瘋的人就是得知耶穌具有行神蹟奇事的能力才會來到耶穌的面前,希望自己身上的痲瘋病可以獲得醫治。於是,他「大膽的」走往人群之中並且祈求耶穌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
事實上,這位痲瘋病人的舉動是非常不合宜的,根據〈摩西律法〉的規定,痲瘋病是一種不潔淨的疾病(法定傳染病),患病的人必須遠離人群,獨自住在營外(城外)。痲瘋病人的衣服要撕裂,也要蓬頭散髮,蒙著上唇,喊叫說:「不潔淨了!不潔淨了!」(利14:44-46)由此可知,這位痲瘋病人真的是冒著生命危險要來尋求耶穌的幫助,他很有可能還未見到耶穌就被人用石頭打死了。
我們可以在《馬可》和《路加》這兩卷〈共觀福音書〉中看見相同的故事記載(可1:40-45、路5:12-16),《馬可福音》特別提到當這痲瘋病人來到耶穌面前跪下祈求醫治時,「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接著對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此時,大痲瘋立刻就潔淨了。「動了慈心」在原文中指的是「憐憫」的意思,即耶穌對痲瘋病人所受的痛苦感同身受,因此耶穌才會伸手醫治。
的確,耶穌就是一位體貼世人軟弱的救主,誠如〈最好的朋友,耶穌〉這首詩歌所說:「祂了解你,在意你的感受,祂關切你,不曾須臾遠離,祂真愛你,為你分擔苦憂,祂是耶穌,你最好的朋友,無論在何處、何時、何地,祂都願意與你為伴,不讓你孤單,你或憂,或苦,或愁,祂都了解你心,為你分擔。」
後來,耶穌吩咐這位痲瘋病得醫治的人不要「對外宣揚此事」,只要依照〈摩西律法〉的規定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並且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以此向眾人證明自己的痲瘋病已經痊癒了。耶穌這麼做的目的除了表示祂也尊重律法上的禮儀之外,也是為了避免錯誤的彌賽亞狂熱(猶太人期待一個政治性的救主,帶領他們脫離羅馬人的統治)。
雖然耶穌具有「醫治的」權柄和能力,但我們知道耶穌來到世上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只提供肉體的滿足而已,最重要的是向世人宣講「悔改的福音」。因此,當有人知道跟從耶穌並不能長久獲得肉體的滿足之後,他們只好選擇離開。《約翰福音》的作者曾提到「耶穌的門徒中有好些人聽見祂的信息之後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從此他們多有退去的,不再與祂同行」(約6:60,66)。
靈性形成的斷捨離~肉體的病識感
各位兄姊,從今天這位長大痲瘋的病人得醫治的故事可以讓我們診斷自己生命有哪一方面的問題呢?首先就是要能察覺自己的肉體生命(外在形像)生病了。或許我們要問,「肉體生命生病(外在形像)」時會出現什麼症狀呢?就是「錯誤的自我存在價值」,這包含了兩種極端人格——自卑和自負。
自卑的人會否定「自我存在價值」,他們常以為自己是不值得被人關心、被人疼愛的邊緣人,即使這個世界少了他們也不會有人在意,即使這個世界少了他們大家還是可以繼續過正常的生活。這樣的人就好像今天經文中這個罹患大痲瘋的病人,他是過著被人遺棄在城外、乏人問津的生活,如果他這輩子痲瘋病都無法痊癒,他就只能孤獨的死去。
而自負的人則是會將自己的存在價值「過度膨脹、無限放大」,他們總是認為世上所有一切(人事物)都必須以他們為中心(繞著他們在旋轉),他們只重視自己的感受、只滿足自己的慾望,但卻毫不在意他人的感覺和需求。這樣的人就好像今天經文中後來那個大痲瘋得到醫治的病人,他明知〈摩西律法〉的規定,也聽到耶穌的囑咐,但他仍然以自己的感受來回應耶穌的醫治。
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都隱藏著某些程度的自卑和自負,而造成這兩種極端人格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常被人比較」的結果,這往往與原生家庭和童年經驗有很大的關聯性。比如說小孩子常會被人拿來比較「聰明、愚拙」;年輕人常會被人拿來比較「美麗、醜陋」;壯年人常會被人拿來比較「成就、財富」;老年人常會被人拿來比較「好命、歹運」。
既然我們的生命是如此充滿了千瘡百孔,該如何恢復「正確的自我存在價值」呢?就是要知道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上帝看為美好、獨一無二的創造。在《創世記》一章26-27節中有清楚的記載,我們都是「照著上帝的形像和樣式所造」;不但如此,在一章31節也提到「上帝看著一切所造都甚好」,就是要肯定每個人的存在價值。因為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
〈你很特別〉就是一部幫助我們察覺自己就是上帝眼中「獨一無二」的繪本。故事內容提到一群由木匠
伊萊所造的微美克人(小木頭人)整天都只做同一件事——彼此互相貼貼紙。優質又擁有18般武藝的人,身上就會被貼上金色星星;反之,若是劣質粗糙又無特殊技能的人,身上就會被貼上灰點貼紙。故事的男主角—胖哥—就是一個被貼滿灰色點點的人,以致自我價值非常低落。
某日,胖哥遇到了身上完全沒有貼紙的露西亞,他很好奇為何露西亞的身上無法被人貼上貼紙(,並非沒有人為她貼貼紙,而是貼不上去),他也很希望不要成為「標籤人」。於是,露西亞告訴他,如果想和她一樣,就去找住在山丘上的木匠
伊萊。當伊萊看見被貼滿灰點貼紙的胖哥時,自卑的胖哥急忙向伊萊道歉,並且說自己不是故意要獲得那麼多灰點,他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然而伊萊卻對他說:「喔!孩子,你不用在我面前為自己辯護,我不在乎其他人怎麼想。你也不應該在乎,給你金星或灰點的人是誰?他們和你一樣都只是微美克人。胖哥,重要的是我怎麼想,我覺得你很特別。」
接著胖哥指出,他很想知道為何露西亞身上貼不上任何貼紙。伊萊說:「只有當你讓貼紙貼到你身上且在乎它時,貼紙才會貼的住,你越相信我的愛,就越不會在乎他們的貼紙了。」最後,伊萊告訴胖哥:「現在開始,你每天來找我,讓我提醒你我有多愛你。」
的確,只有當我們可以察覺自己是上帝所愛,又是祂獨一無二的創造時,我們不但可以與「錯誤的自我存在價值」斷捨離,也能夠用上帝的視角來欣賞身邊的每一個人。
結論
各位兄姊,當我們來到主耶穌面前尋求幫助時,是否能夠明確的指出自己的問題所在呢?就像今天經文中這位痲瘋病人所表達的「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雖然我們知道主耶穌是一位全知的上帝,祂一定曉得我們最軟弱、最無助的地方,也願意給予協助。但祂更希望的是我們能夠察覺自己的問題,並且大聲開口向祂呼求。我相信,此時主耶穌也一定會回應我們:「我肯,你潔淨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