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30
經文:馬太福音九章9-13節
9耶穌從那裡往前走,看見一個人名叫馬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10耶穌在屋裡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來,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坐席。11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耶穌的門徒說:你們的先生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12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13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引言
過去曾和兄姊分享,台灣人在幼兒滿周歲時都會為其安排「抓周」的活動(閩南人稱為「度晬」,客家人稱為「作對歲」),而這樣的習俗其實早在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已經存在了。有古典曾如此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智愚,名之為試兒。」《顏氏家訓.風操篇》
透過這樣的習俗我們不難發現父母和長輩對子女的期待,當然這也顯露出一般人的價值觀。令人訝異的是,就連基督徒(甚至牧師家庭)也無法避免陷入世俗的價值觀之中。
我有一個母會的好友,在大學時代曾和一位牧師的女兒交往(音樂系)。當時我朋友讀的學校可說是令人稱羨的台灣第一學府(台灣大學),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可以考取的學校。雖然如此,牧師娘仍感到不甚滿意,因為在她認為學音樂的女兒就是要嫁給醫師,當時我朋友是物理系的。有趣的是,後來這位PK並沒有嫁給醫師,她是嫁給牧師,不但如此,她自己也成為牧師。
其實我自己也有相同的經歷,大學時我也曾和一位音樂系的女孩子交往,當時她的父母同樣希望女兒可以嫁給醫師。她的阿姨曾不客氣的告訴我媽媽,外甥女是要嫁給醫師,將來更有可能會出國深造,而我大學讀的是地理系,將來至多就是老師,無法提供學音樂的人好的生活品質。只是,後來這個女孩子不但沒有出國讀書,也沒有嫁給醫師。
各位兄姊,基督徒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居住在世界之中,無可避免的也會受到世俗的價值觀影響,以致所思所想都是以世界為中心。我們該如何防止世俗的價值凌駕於信仰的價值呢?
耶穌來世上的目的
在之前的講道中曾提到,當耶穌開始在加利利 各會堂裡宣講「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的信息時,有許多害病的、被鬼附的、癲癇的、癱瘓的都被人帶到耶穌面前,耶穌就治好了這些人。因此,祂的名聲就傳遍了敘利亞(約但河東,以色列境外之地)。這時有許多人因聞名而來跟隨耶穌,耶穌就把握機會將天國的福音(登山寶訓)更清楚的講解給這些心靈空虛的百姓(太4:23-7:29)。
如果我們有仔細觀察耶穌宣講福音的方式,大概可以了解祂都是「先宣講信息」,然後「再行神蹟」。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跟隨耶穌的人只想獲得肉體上的滿足,卻不願意了解福音的本質和內涵。其實在今日教會界許多關於「醫治釋放」的特會也是依循這樣的模式在進行,只有真正認識福音且用信心接納耶穌救恩的人,他們空虛的心靈才能真正被主醫治,因為肉體的醫治無法真正滿足人心。
事實上,在羅馬帝國統治巴勒斯坦的那段期間,猶太人在心靈和肉體層面都無法獲得滿足。就在眾人的身心靈都極度空虛之時,耶穌的出現可以說是為他們帶來了極大的盼望,彷彿看見了期待已久的彌賽亞真的來到了。因此,當耶穌在各城各鄉遍行神蹟之後,許多人都來跟隨耶穌,領受祂的教導,成了祂的門徒。當然,這樣的事也引起當時宗教領袖(文士、法利賽人)的注意。
首先,這些宗教領袖要觀察的就是耶穌的言行和教導是否有符合〈摩西律法〉的規定。如果耶穌是一位「合法」的拉比(教師),他絕對不能曲解上帝所頒佈的誡命和律法。此外,一位「合法」的拉比也必須潔身自愛,他絕對不能與律法上視為不潔淨的人接觸或是與罪人一同吃喝,免得他也會因此而變得不潔淨,或是被視為與罪人同伙。
從《馬太福音》第八章開始,耶穌所行的第一件神蹟就是與痲瘋病人接觸(伸手摸他),並潔淨他身上的痲瘋病。接著耶穌又與當時猶太人的死對頭(羅馬的百夫長)說話,祂除了誇讚百夫長的信心是在以色列中未曾遇見的之外,祂還醫好了百夫長的僕人的癱瘓病。接著耶穌又對一個被人用褥子抬來的癱子說:「你的罪赦了!」這話引起幾個文士的不滿,他們認為耶穌說了僭妄的話了。
然而,耶穌並沒有因此而畏縮不前,因為祂知道所做的都是依照上帝的心意而行,於是祂繼續按著自己預定的拯救計畫尋找以色列中迷失的羊群。後來耶穌來到了迦百農街上的稅關前(稅銀徵收所,通常稅吏是坐在裡面等候人來繳稅)。當時身為稅吏的馬太正在那裡向來往的猶太人課徵稅賦。
「稅吏」是專為羅馬帝國徵收稅款(如關稅、路費)的猶太人,常訛詐人以中飽私囊,並因其與外邦人常有來往,故於宗教上而言視為不潔,與妓女、罪犯同列。又迦百農是當時重要的交通中心,此處能收到的稅收不少,馬太可以說是任職於一個肥缺之上,可想而知他一定也利用這個職位訛詐了許多的錢。
因此,當耶穌開口對馬太說「你跟從我來」時,這樣的呼召等於是要他放棄目前可以讓生活過得優閒又可以迅速致富的差事,或許只有腦袋有問題的人才會答應耶穌吧!《福音書》並沒有記載馬太之前對耶穌有多少認識,不過我們可以想像馬太對耶穌的教訓與神蹟應該不會陌生才是,畢竟耶穌當時的名聲已傳遍加利利各城和外邦人之地。
或許馬太早就對耶穌的言行充滿驚奇和感動,他正在等待一個可以與耶穌面對面的機會。因此,耶穌的呼召使得馬太立即放下手邊的工作,起來跟從了耶穌。後來耶穌也因為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坐席吃喝而引起法利賽人的不滿。耶穌就回應他們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靈性形成的斷捨離~心靈的病識感
各位兄姊,從耶穌所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這句話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信仰反思呢?我相信,我們都知道生病的時候就要去醫院(診所)讓醫師檢查,免得我們錯過了「黃金救援時間」。生病的人最要不得的就是「自己當醫生診斷病情、自己買藥吃」,很多時候因我們誤判自己的身體狀況而斷送了性命。(在上次的講道中我們已經提到要有「肉體的病識感」。)
我們今天要從經文中的馬太(稅吏、罪人)和法利賽人來思考的是另一個阻礙靈性成長的議題——心靈的病識感。或許我們都必須承認,「心靈病痛」是我們經常忽略或較難發現的問題,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否認自己有「心病」,這會讓人以為我們的「精神」有問題。事實上,心病會發生的原因也是常與自己的成長背景有關,而成長背景塑造了我們某種「意識形態」的包袱。
有一則短片提到,某位長者因腸胃不適而去看醫生,醫生建議他吃飯時「要咀嚼30下」之後再吞嚥,這樣就能改善腸胃的問題。全家人為了幫助長者養成這個習慣,每天都會與他一起吃飯,並且陪伴他數完30下之後再吞嚥,大家都很享受其中的樂趣。就這樣,長者的腸胃果然獲得醫治了。但也因為這個習慣,長者對於吃飯「沒有咀嚼30下」就吞嚥的家人都會給予責備而使氣氛僵硬。
後來,孩子逐漸長大,各自忙於自己的課業和工作,全家人可以一起吃飯的時間也逐漸變少了,於是長者開始感到孤單且發出怨言。當然,「忙碌」並不是全家人不能一起吃飯的主因,而是有些人感到「和長者吃飯」已經變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因為只要他們同桌吃飯「沒有咀嚼30下」時,就會被長者責備。由此短片我們得知,「咀嚼30下才能吞嚥」就成為這個家庭的「意識形態」了。
對法利賽人而言,他們心靈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自義」,在他們的觀念中(意識形態),只要不遵循祖先所傳承下來的口述傳統,就會被視為「干犯上帝誡命」的人。[「口述傳統」(共613條)是指對摩西律法的一種口頭解釋,主後第二世紀末有人把這些口述傳統編輯成〈米示拿〉(Mishna)。對於法利賽人而言,這些口述傳統的約束力跟摩西律法相當。]
「法利賽(Φαρισαῖοι)」本有「分別出來的」之意,法利賽人起緣於猶太人被擄之後,屬一猶太教支派。法利賽人除了舊約書卷之外,還認可口傳的信仰與生活準則。他們在表面上似乎恪守禮儀,諸如潔淨、禁食、禱告、賙濟…等,藉此沽名釣譽;並以「自以為是的好行為」感到自豪,但相對之下他們卻忽略了敬虔實質。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當有一位「自稱為」猶太拉比的耶穌竟然與法利賽人在傳統上所認定的「罪人」一起吃喝時,這樣的舉動根本「不配被稱為」老師。或許我們不難發現,在耶穌傳道的生涯裡,祂和門徒經常被文士和法利賽人認定是「干犯古人遺傳」的人,而這樣的人不配被稱為上帝的百姓。
各位兄姊,其實有時我們也會在有意和無意之中,用自己的「意識形態」將弟兄姊妹分類為「敬虔」或「不敬虔」、「有信心」或「沒有信心」、「被主愛」或「不被主愛」的信徒。比如說是否有每天讀經禱告,是否有每週出席聚會,是否有月定奉獻,是否有參與服事,是否有領人歸主、是否有關心社會議題等。但就在這樣分類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忘記自己根本也做不到這些要求。
反觀那位被稱為罪人的稅吏
馬太,當他遇見耶穌時所思想的或許就像彼得的反應一樣,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5:8);因為這樣的認知,馬太自覺不配被耶穌接納。然而,藉著耶穌所說「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這句話,耶穌知道馬太其實已經有「悔改的心志(心靈的病識感)」,因此祂才會對馬太說「你跟從我來」。
耶穌的呼召對馬太而言是「被接納」的開始,因此他樂意回應耶穌的邀請,捨棄那份原本可以「一夕致富」的工作,全心成為一位跟隨耶穌的門徒。不但如此,馬太更在心靈的病痛得到醫治之後,邀請許多和他「同病相憐」的人來到自己的家裡與耶穌吃飯,因為他知道這些被稱為「罪人」的同伴也需要遇見耶穌,需要得到耶穌的醫治。
各位兄姊,「心靈的病識感」是為了提醒我們「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3:10),因此,我們無法透過「行為(遵行律法)」來獲得上帝的肯定,惟有捨棄「自義(意識形態)」的驕傲,且真實「在上帝面前悔改」的人才能蒙祂喜悅。誠如詩人所說:「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上帝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
結論
各位兄姊,在信仰的過程中,我們是否也能夠看見自己「心靈的病痛」呢?我們曾被什麼樣的「意識形態」捆綁,以致常常看見他人的過犯,甚至將他人定罪。我們又曾被什麼樣的「意識形態」控訴,以致認為上帝不會接納我們哪些部分,因此我們不配成為祂的兒女,沒有資格向祂祈求憐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