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6
經文:路加福音十八章9-14節
9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10說: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11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12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13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14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引言
我們必須承認,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以貌取人」,比如說相貌、言談、家庭背景、教育程度或是職業。
一則故事提到有位老農夫,每日早出晚歸耕作。
有一天,他發現斧頭不見了,四處尋找、問人,都沒有結果。突然,他腦海中有個念頭閃過:「莫非是隔壁那小孩偷的?看他獐頭鼠目,準不是個好東西。」他仔細觀察那小孩子的動作、神態、舉止、言談,愈看就愈像是個會偷東西的人,於是他告訴自己:「好!我非找到證據不可。」
往後幾日,農夫對孩子的態度,常常是咄咄逼人,亳無善意。
半個月後,老農夫鬆土時,突然在草叢中找到了斧頭,他很自責的將它帶回家。此後再觀察那小孩:無論動作、神情、舉止、言談,竟沒有一處像是偷東西的……。他自責地說:「我怎麼這麼容易冤枉人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信仰上也會落入這種「自以為義」的情境之中,我們試圖將哪些人歸類為「信仰敬虔」,將哪些人歸類為「信仰隨便」;我們也會刻意與哪些人「建立關係」,與哪些人「避而遠之」。原來,我們在教會中真的很難做到耶穌所教導「你們要彼此相愛」的新誡命,因為驕傲自義使我們的眼盲、心也盲,以致無法辨明沒有一個義人。
自義者的驕傲和迷失
從經文一開始的敘述,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理解耶穌所說的這個比喻是針對「特定的對象」,也就是「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的人,而他們就是法利賽人。在先前的講道中曾提到,法利賽人是屬猶太教的一個教派,法利賽這個字原本有「分離者」的意思,即「分別出來的人」,因為他們在信仰上是非常嚴謹的一群人,謹慎遵守祖先遺傳下來的〈米示拿〉。
其實,法利賽人對信仰警醒的態度是值得大家學習的,畢竟他們確實知道過去以色列滅亡的原因就是背叛上帝、不遵守上帝的誡命和律法。因此,當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之後,一些敬虔的文士開始將上帝的誡命和律法做更仔細的條文整理,藉著遵守「繁文縟節」來提醒自己不再偏離上帝的旨意。可惜的是,原本立意良好的條文卻變成法利賽人拿來作為論斷的工具。
為了指正法利賽人的錯誤,耶穌才以〈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的比喻來教導跟隨祂的人什麼才是禱告正確的態度。耶穌說:「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基本上,耶穌在比喻中提及的這兩個人是非常顯明的對比,一個是受到眾人敬重、在信仰上總是表現的十分敬虔的法利賽人,另一個則是被視為國家民族的背叛者,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稅吏。
法利賽人站在上帝面前自言自語的禱告說:「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耶穌指出法利賽人的禱告是「自言自語」,意即他的禱告其實是對自己說的,而不是向上帝說的。
或許我們不難發現,法利賽人的禱告內容真的是令人感到難以置信的「自吹自自擂」,他似乎不是在向上帝獻上感恩,而是在數算自己做了哪些善功:不向人勒索、不行不義之事、不犯姦淫、不像某些罪人。雖然經文並沒指出法利賽人是否知道稅吏也在殿裡禱告,但我們可以合理的懷疑他的眼角餘光應該有瞄到稅吏,因此他才會如此禱告,而這些內容或許正是這位稅吏所犯之罪。
此外,法利賽人更是指出自己每週禁食兩次。按〈摩西律法〉的規定,以色列百姓每年只有在贖罪日時會禁食(一年一次),以表示「為罪痛悔」(利 23:27),當然他們也會在「特別的情況」禁食,如遭遇特殊災難。只是,後來猶太人又增添了其他紀念國難的禁食日(斯9:31、亞7:5;8:19)。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則是一週禁食兩次(週一和週四),施洗約翰的門徒亦用禁食表明他們悔改的心志。
最後,法利賽人更是將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關於「什一奉獻」一事,在《利未記》二十七章30節特別提到:「地上所有的,無論是地上的種子,是樹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華的,是歸給耶和華為聖的。」從法利賽人奉獻的內容「所得的」得知,他的奉獻有多麼的「浮誇」,或許他以為奉獻的東西超過律法上所規定的內容就可以更得到上帝的獎賞。
耶穌曾在《馬太福音》二十三章中指出法利賽人的七禍,其中一項提到:「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由此可知,法利賽人只會在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上面吹毛求疵,卻忽略了真正可以討上帝喜悅的事。
反觀那位稅吏的禱告,耶穌指出「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首先我們看見他是遠遠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其實稅吏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因自己的身分而感到完全不配站在上帝面前祈禱,但另一方面他又深知上帝是一位滿有憐憫慈愛的天父,祂一定會接納凡是願意在祂面前謙卑認罪的人。因此他才會捶著胸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使徒約翰曾說:「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8-9)因此,耶穌最後用「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這句話作為這個比喻的結論。的確,惟有謙卑來到上帝面前認罪悔改的人,所有的過犯才能被上帝赦免和饒恕,重新與祂建立合宜的關係。
耶穌的比喻—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
各位兄姊,我們是用什麼態度來到上帝面前呢?我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像法利賽人那樣自吹自擂,或是像稅吏那樣自覺不配呢?其實在上帝面前我們真的沒有什麼是可以拿來誇口的,因為我們本是有罪的人,若不是上帝的憐憫,我們在上帝面前只有死路一條。誠如上帝對摩西所說的話:「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3:20)
感謝上帝恩典,如今我們藉著信靠主耶穌基督的救恩,可以坦然無懼的來到上帝面前,恢復上帝兒女的身分,並且再次領受創世以來祂為我們預備的福分。誠如保羅在《以弗所書》所說:「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如果我們還以為自己是因為「做了什麼」才得到上帝喜悅,那就是完全不明白什麼是福音。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還是有些基督徒仍受到過去傳統宗教信仰中「功德論的思想」的影響,以為自己可以重生得救、可以被上帝接納、可以被上帝稱為忠心,是因為「做了什麼」,比如說積極參加聚會(有拜有保庇)、大筆捐獻(添香油錢)、樂善好施(做善事)、禁食禱告(受苦修行)。這就好像之前在〈浪子的比喻〉講道中所提到那位大兒子的思維(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
而「功德論的思想」就會引起像今天經文中法利賽人的兩種心態:其一是自吹自擂,其二是看不起他人。由此可知,「功德論」會自我膨脹(或者說是自我感覺良好),將自己所做的一切當作是一種「交換的籌碼」,然後在上帝面前「邀功」,要求上帝要肯定我們的存在價值,肯定我們的作為比別人更好。這就好像小孩子會一直想要用「做什麼」來獲得大人對自己的肯定一樣。
這種態度就是在這段經文之後那位富有的少年官向耶穌所提出的疑問:「良善的夫子,我該做甚麼事才能承受永生?」(路18:18)從他的言談中我們得知,他從小就遵守上帝的一切誡命,但他為什麼仍覺得不夠,仍覺得自己無法承受永生呢?因為他將生命的焦點錯放位置了,他並不是讓上帝在生命中居首位,而是緊抓住那會使人的生命朽壞的財物。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也和今天經文中的法利賽人和那位富有的少年官一樣,以為自己已經「做哪些事、遵守哪些誡命」,因此我們可以被上帝稱讚,可以獲得進入天堂的門票?其實,這在信仰上都是錯誤的觀念,我們可以被上帝稱為義人並非靠「行律法」,而是藉著主耶穌的「救恩」。誠如保羅所說:「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3:20)
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擺脫透過「做什麼」才能得救,「做什麼」才能蒙上帝喜悅的心態,因為上帝並不是因為我們「做什麼(to do)」才決定愛我們、接納我們,而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to be)」祂所寶貝、所疼愛的兒女。
因此,每當我們來到上帝面前唯一要做的就是「相信」,誠如《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11:6)這就是今天經文中這位稅吏的態度,雖然他在所有猶太人的眼中是一位罪人,但他卻願意相信上帝是一位滿有憐憫和慈愛的天父,只要真心在祂面前存心謙卑、認罪悔改,就要再次被祂接納。
不知我們有否發現在這則比喻之後,《路加福音》的作者特別穿插了「有人抱小孩來讓耶穌祝福」的故事,而這樣的安排似乎為了要回應耶穌所說「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的教導。在這個故事的最後耶穌指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上帝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路18:17)由此可知,稅吏的禱告可以被上帝接納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單純的相信」。
結論
各位兄姊,我們在信仰上是抱持著像小孩子一樣單純信靠且謙卑學習的態度,或是認為自己早已經長大成熟,也可以清楚分辨是非善惡了呢?
保羅曾勸勉每位基督徒說:「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3-14)就連保羅都要求自己必須在信仰上更加成長進步了,有誰敢大膽開口說自己不必繼續追求靈命成熟呢?
或許我們都會期待(或要求)教會牧者可以在神學養成教育上繼續進修且獲得新的知識,以幫助教會兄姊的信仰可以繼續接受好的裝備。只是,我們是否也同樣期待(或要求)自己在行走天路的過程中也必須如此呢?在此我要再次鼓勵每位弟兄姊妹,當教會有特別開辦一些信仰裝備和造就的課程時,儘可能排除萬難、撥出時間來參加,讓我們都能像小孩子一樣充滿求知的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