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0
經文: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節
11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12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13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財。14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15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16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17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18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19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20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21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22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23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24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25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26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什麼事。27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的回來,把肥牛犢宰了。28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29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30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31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32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引言
各位兄姊,我們對自己的父親的印象是什麼?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的父親,我們會如何形容呢?是「嚴肅寡言、和藹可親、擇善固執、優柔寡斷」?或許從我們對父親的形容大概也可以知道我們與父親的關係是親密或者疏離。
其實我們都會期待自己的父親擁有哪些特質,不要擁有哪些特質;但父親的特質真的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因為每位父親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生命經歷和生命議題,這些都有可能會塑造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特質)。因此,很多時候他們也不想擁有某些特質或是成為一個不討喜的父親,畢竟父親的特質也會影響孩子生命的形塑。
的確,想要在世上找到一位完美且沒有任何缺點的父親,似乎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以致我們會想要尋找一位「形象」令我們滿意的父親,只是很困難,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所信仰的上帝是一位「完全又充滿慈愛」的天父,祂能夠填補每位父親所欠缺的部分,在天父的看顧和保護之下,我們都可以享有滿足的平安和喜樂。
今天透過耶穌在《路加福音》十五章所說第三個〈浪子的比喻〉,我們重新來省思自己所信仰的這位天父上帝,是否如同耶穌在福音中所宣講的那般。如果我們所認識的天父上帝並沒有耶穌所說的那些特質,那麼,到底是什麼地方發生問題以致我們對祂產生那麼大的誤解?
我的家庭真可愛?
首先,我們來看看耶穌所說這則比喻故事中的三位核心人物——父親、小兒子和大兒子。一直以來,我們都會將這則比喻稱為〈浪子的比喻〉;然而,若依《路加福音》十五章的前後文看來,這則比喻的重點似乎不是放在浪子(小兒子)的身上,而是那位充滿慈愛又願意接納的父親。因此,多數的聖經學者認為這則比喻應稱為〈父愛的比喻〉才能真正貼近耶穌所要傳達的信息。
接著,就讓我們來了解這則比喻中的內容。故事一開始提到,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不知各位兄姊有沒有發現一件趣事,明明是小兒子向父親提出要分家業,為什麼父親也將家業分給沒有提出要求的大兒子呢?[依照猶太律法的規定,兄長可以比弟弟多分一分財產,所以弟弟應該可以有產業的三分之一。]
此外,依照猶太律法的規定,小兒子是沒有資格向父親提出分家業的要求。當時猶太人有兩種繼承產業之方法:一是死後遺產,二是生前脫產但仍有享受財產利益的權利。但一般來說,沒有人會在父親還活著的時候就要求分家業,這似乎是有意咒詛自己的父親趕快死去,這樣兒子才能儘早得到家產。因此,比喻中的父親在此時分財產在當時是很不合常理的事。
小兒子在得到家產之後,隨即把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看來,他是迫不急待的想要離開家庭,與父親和家人脫離關係,且沒有要回來的打算。從後來經文提到小兒子從事放豬的工作看來,小兒子離開父親是到非猶太人的地區。由此可知,小兒子不但放棄了自己的家,離開了本國和本族,甚至有可能也放棄了自己傳統的信仰。
或許耶穌有意透過小兒子的處境來描述罪人與稅吏的處境。的確,在羅馬人統治猶太人的時代,他們在心靈和肉體都無法獲得好的餵養。宗教領袖未能善盡建造、堅固信仰的工作,以致猶太人無法分辨何為上帝的旨意。再加上他們的生活環境也是惡劣到已經無從考慮宗教信仰上的潔淨與敬虔,甚至行為比外邦人還污穢。這使得他們甘心淪為眾人眼中的罪人也無所謂。
正當小兒子在極度絕望之際,他突然「醒悟過來(回復自我,似乎他在離家時同時也拋棄自我)」說:「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他隨即回到父親那裡去。可惜的是,小兒子的醒悟(回復)似乎仍不夠清楚,以致他只期待自己在父親家當個雇工,而不是恢復兒子該有的身分。
然而,父親並沒有依從小兒子的期待,因為無論他再怎麼背逆,始終是父親最寶貝的兒子。因此,當父親在遠處看見小兒子時,隨即起了憐憫之心,完全不顧及自己是一個有身分地位的人,急忙跑向小兒子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父親還吩咐僕人將代表兒子身分的袍子、戒指和鞋子讓他穿戴,並且宰殺牛犢設筵慶祝,因為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
就在此時,大兒子從田裡工作回來,他從遠處就聽到作樂跳舞的聲音,於是問僕人發生了什麼事?大兒子在得知實情之後,心中非常不悅且不願參加父親舉辦的盛會。依當時的慣例,若大兒子不願參加父親的筵席,是會遭受嚴厲的對待。只是,父親並沒有苛責大兒子,反而主動出來邀請他一起參與。父親的舉動其實正與他主動去迎接小兒子回來相同,可見父親真的是滿有關愛和柔和謙卑。
耶穌的比喻~浪子的比喻
各位兄姊,從耶穌所說〈浪子的比喻(父愛的比喻)〉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信仰反思呢?過去我們似乎都比較是從小兒子和大兒子的角度來思想這段經文,比如說「小兒子因後悔、醒悟而重回溫暖的家並再次被父親接納」,「父親希望大兒子也要學習和他一樣再次接納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兄弟」。或許,我們今天可以從「父愛的角度」來思想父親是如何看待兩個兒子,兒子們又如何看待自己。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位父親在家庭中與兩個兒子的關係。有些人會認為這位父親似乎過於溺愛、縱容自己的小孩,否則怎麼會任憑小兒子在自己還活著時向他要求分家產,而大兒子對於自己為小兒子「平安歸來」所舉辦的筵席視若無睹又氣憤難平。這與《聖經》的教導「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13:24)明顯有很大的落差。
其實,這位父親對孩子的態度並不是「溺愛」,而是出於「憐憫」,這也正是天父上帝對每位背棄祂的人所要顯明的「恩典慈愛」。原本世人選擇離棄上帝的命令(犯罪)之結果就是「死」(罪的工價乃是死,羅6:23a),但上帝卻不願輕易除滅按著自己的形像和樣式所造的人類,因此祂給予世人悔改的機會,使他們回轉歸向上帝。當然,上帝也會以懲罰作為管教的手段使世人轉離他們的惡。
就好像我們在看見自己的孩子犯錯時,我們一定會生氣、痛心並且給予適度的管教,這麼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悔悟和反省,不致再犯相同的錯誤。我相信,絕不會有父母只因為孩子犯錯就將他們逐出家門,或是不再接納他們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即使犯下再大的錯誤,我們還是會接納、擁抱孩子,不是嗎?同樣的,父母也期待孩子可以用「憐憫」接納曾經犯錯的手足和身旁的每個人。
雖然世人不斷選擇偏行己路,如同小兒子決定離開自己的家,脫離父親安穩的保護和豐盛的供應,上帝卻依然渴望世人都可以重回溫暖的家,享受父親的慈愛。誠如上帝向先知
耶利米啟示的話所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31:3)的確,一直以來上帝總是透過許多「愛的行動」將自己的子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為要將應許的福分賜給他們。問題在於我們願意接受嗎?
接著,我們來思考一下兩個兒子如何看待自己在家中的角色和身分。從小兒子後來醒悟過來所說的話「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得知,這是一個家境富裕、生活無慮的家庭。的確,我們都會羨慕所謂「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因為他們可以少奮鬥二十年,或是一輩子都毋須努力。只是,為什麼小兒子會選擇收拾一切所有而離開自己的家庭呢?
或許對小兒子來說,留在家中讓他感到有許多的限制,不能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剛才的講道中也曾提到,小兒子不只是離開父親,他更是離開了本國、本族和家族的信仰。事實上,有些人選擇離開教會或是不再信仰上帝的原因,就是認為基督教有太多限制了,做這個也不行,做那個也不行,少做這個也被罵,少做那個也被罵。因此,只有脫離這個信仰才能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而大兒子則是認為,在家中這麼賣力做事,卻得不到一點好處(沒有一隻山羊羔和朋友一同快樂),這實在是太不公平了。不可否認的,有些人來到教會或是信仰上帝就是期待從中得到好處,這也是一般人常說「有拜有保庇」的概念。的確,如果我們只是將信仰視為一種「利益交換」的手段,這並不能稱為信仰,而是宗教;因為信仰是藉著信心來討神喜悅,但宗教卻是透過行為來尋求平安。
由此可知,小兒子和大兒子都犯了相同的毛病——人在福中不知福。其實我們可以被上帝揀選成為祂的百姓就是生命最大的福氣,因為祂已經將最寶貴的禮物——主耶穌救贖的恩典——賜給我們了。如今我們可以一同聚集在教會裡自由的敬拜和服事,享受上帝所賜的滿足和喜樂,是因為我們被上帝賦予寶貴的價值,我們都是上帝所疼愛、所珍惜的人。
結論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對上帝有正確的認識,或者我們仍感到是一位嚴厲的審判官?事實上,只有那些背離上帝、不願被上帝約束的人才需要擔心害怕上帝的懲罰,至於那些願意遵行上帝旨意的人,上帝一定會向他們展現恩典慈愛,又賜予他們各樣福分。誠如詩人所說:「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詩103:13)
求聖靈幫助我們明白:「有位愛我的天父,祂永遠不放棄我,祂愛的同在使我完全,我深知祂顧念著我,我知祂顧念著我。在許多危難時刻,在流淚的過程,祢永不離開或丟棄我,我深知祢顧念著我,我知祢顧念著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