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經文:馬可福音十四章27-31,66-72節
27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28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29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30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裡,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31彼得卻極力的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眾門徒都是這樣說。
66彼得在下邊院子裡;來了大祭司的一個使女,67見彼得烤火,就看著他,說:你素來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68彼得卻不承認,說: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的是什麼。於是出來,到了前院,雞就叫了。69那使女看見他,又對旁邊站著的人說:這也是他們一黨的。70彼得又不承認。過了不多的時候,旁邊站著的人又對彼得說:你真是他們一黨的!因為你是加利利人。71彼得就發咒起誓的說:我不認得你們說的這個人。72立時雞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思想起來,就哭了。
引言
過去在少年團契曾玩過一個團康遊戲——「別人眼中的自己」。這個遊戲一開始會先請每個人都拿一張A4紙,在最上方寫下自己的名字。接著在紙上面畫一個T字型,左邊寫「我的優點」,右邊寫「我的缺點」,然後用膠帶將這張紙黏貼在自己的背上。待主持人說「遊戲開始」之後,每個人都要請現場所有的人在自己的背上寫下「優點」和「缺點」。
當大家都完成之後,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取下背上的那張A4紙,接著就是每個人針對紙上所留下的「優點」和「缺點」輪流分享。多數的人在分享的過程中都會感到非常驚訝,原來在「別人眼中的自己」竟然擁有一些自己從來都不知道的「優點」和「缺點」。有趣的是,有時一些讓自己覺得是「缺點」的部分,在別人眼中竟然是「優點」(反之亦然)。
不可否認的,我們有時還真的不是很能夠認識真實的自己,因為我們不希望在眾人面前表現出軟弱的一面,我們總是希望別人所看見的是自己「最完美」的一面。然而如俗話所說「紙永遠是包不住火的」,無論我們如何展露自己的「優點」,掩飾自己的「缺點」,有一天總是會被人視破。到那時,我們肯定會顏面無光、無地自容。
各位兄姊,我們對自我的認識是只停留在表面(只表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或者我們真的可以面對真實的自我(無論優、缺點都願意真實展露在眾人面前)?我們是否願意接受自己也有不完美的一面呢?
彼得的過度自信與自信瓦解
熟悉〈福音書〉的人大概都會知道,在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中,西門彼得算是一個代表性的門徒,而他的表現也常常讓人覺得「自信滿滿」。當耶穌向門徒提出問題時,彼得總是搶著第一個回答,以證明自己才是耶穌「大弟子」的身分。當耶穌在逾越節的晚餐後指出祂將受難,而門徒都要跌倒時,彼得表示「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v.29)。當耶穌被逮捕時,他更拿刀削掉大祭司僕人的耳朵。
對於彼得如此自信又魯莽的行徑,我們不禁懷疑他真的是耶穌的門徒嗎?因為在耶穌傳道三年多的時間裡,祂的教導是要門徒學習「虛心(謙卑)、仁愛(憐憫)、溫柔(和平)」的功課,並不是要門徒學習「驕傲自滿、仇恨異己、以暴制暴」。誠如祂所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
或許我們想要問:「難道彼得不曉得自己有一天會因為太過自信而在陰溝裡翻船嗎?」記得我剛拿到機車駕照開始騎機車的前兩年,我都自認為騎車技術高超,常會在車陣中穿梭勁速(雖然父母一再提醒要慢騎)。後來我接二連三發生車禍,從輕微摔車造成小小的皮肉傷,一直到嚴重翻車導致左腳踝嚴重扭傷和車體嚴重損壞,那時我才真正醒悟過來——其實我的技術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好。
我相信,耶穌也是為了讓彼得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祂才會在彼得說出「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之後給予提醒:「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裡,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v.30)。可惜的是,彼得並沒有因為耶穌的話而檢視自己,反而是更加誇口的說:「我就是必須和祢同死,也總不能不認祢」(v.31)。或許彼得是為了保住「大弟子」的身分才會發出如此狂語。
事實證明,彼得並沒有自己所說的那麼堅強,雖然當耶穌被大祭司派來的僕人逮捕之後,他仍然緊跟在耶穌的身後,有可能是想要了解耶穌會遭受到什麼樣的對待。就在彼得來到大祭司的院子裡與其他的人一起烤火時,大祭司的一個使女就看著他說:「你素來也是同拿撒勒人 耶穌一夥的」。彼得卻不承認,說:「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的是什麼?」此時雞就叫了(v.67-68)。
彼得似乎沒有警覺到,他已經一步一步落入耶穌先前的提醒之中。我相信,當一個人正處於生死存亡之際,他絕對會想盡各種辦法逃離,必要時也會出賣自己的靈魂。為避免待在人多的地方而被認出,彼得急忙離開院子,但使女並沒有放過他,就對旁邊站著的人說:「這也是他們一黨的」,彼得再次否認。過沒多久,旁邊站著的人又對彼得說:「你真是他們一黨的!因為你是加利利人。」(v.69-70)
彼得為了不再讓這個話題繼續延燒而惹禍上身,他就發咒起誓的說「我不認得你們說的這個人」以徹底撇清「自己與耶穌」的關係。就在彼得第三次否認眾人對他的「不實」控訴之後,立時雞叫了第二遍。這雞鳴聲就好像一股強大的電流通過彼得的腦袋,他突然想起耶穌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於是羞愧不已的彼得就離開大祭司的官邸痛哭(v.71-72)。
在電影〈沉默〉中的吉次郎就是一個為了保全性命而不斷背叛耶穌會神父的「偽善者」。吉次郎是一位皈依天主教的基督徒,當他知道來自葡萄牙的耶穌會神父來到日本尋找自己的老師時,他自告奮勇擔任嚮導來協助他們。但有幾次在面對日本武士的威嚇之後,他為了保命而出賣神父。只是,每當吉次郎因懊悔又再次回到神父面前時,神父原本滿腔怒火的心又因著憐憫而饒恕吉次郎的軟弱。
上帝曾吩咐所羅巴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b)保羅也提醒我們:「你們要靠著主,倚賴祂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弗6:10)原本在耶穌和其他門徒面前自信滿滿的彼得,就在耶穌被捕之後沒多久果然照耶穌的預言所說三次不認主,這事徹底擊跨了彼得的自信心,也讓他清楚明白沒有人可以憑著自己的血氣和勢力來成為耶穌的門徒。
認識自我
各位兄姊,或許有人認為「自信」並沒有什麼不對或是不好,有時「自信」是幫助我們邁向「成功」的關鍵。的確,我們都需要建立、培養「有自信」的人格特質,如此一來我們在所做的每件事情上面才能全力以赴,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但我們也不可否認,有些人會因為過度「自信」而忽略了人性也有軟弱的一面,因此一旦他們不慎跌倒時,很有可能就會一蹶不振。
其實彼得在起初跟隨耶穌時,可說是一位極其謙卑(或者說是沒有自信)的人。當時他在水深之處經歷了耶穌使魚裝滿兩隻船的神蹟,這事讓他大感驚訝,於是他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耶穌並沒有因為彼得的這一番話而厭惡看輕他,反倒是對他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於是,彼得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路5:4-11)。
只是,當彼得在跟隨耶穌一段時間之後,他似乎也愈來愈自我膨脹。從《四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彼得的名字常常被放在十二門徒之首,這顯示他確實是耶穌非常看重的一位門徒。此外,有幾次當耶穌向十二門徒提出問題時,彼得總是搶先第一個回應。他更是在耶穌詢問「我是誰」這個問題時,首先回答「祢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而被耶穌稱讚的人。
或許我們會因此而認為彼得真的是耶穌身旁一位得力助手,但沒有人想到耶穌竟然在自己即將受難前對彼得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裡,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這無非是否定了彼得一直以來對耶穌的忠心,如果我們是彼得的話,心裡一定會非常受傷。但事實證明,彼得真如耶穌所說的「三次不認主」。
各位兄姊,在跟隨耶穌、成為門徒的這一條路上,我們是否也曾經和彼得一樣「滿有自信」呢?我們以為信仰是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而認為不需要參與教會生活,我們以為自己對信仰有清楚的認識而不需要再透過各種造就課程積極學習,我們以為自己的信仰夠堅定而不必建立每日靈修、與主親近的時間。事實上,這種「自視過高、看自己比別人強」的態度也是一種罪,我們真的需要防備。
同樣的,忽略自己是按著上帝形像所造的事實,又不當的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可以貢獻給上帝或他人者,這也是很危險的罪。彼得曾勉勵我們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基督徒都有從上帝領受不同的恩賜,其目的是為要「叫人得益處」(林前12:7)。因此,我們不能「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
雖然彼得曾因為「過度自信」而在陰溝裡翻船,但他後來卻透過這件事看見自己生命的本相——沒有人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來勝過一切的試煉。後來彼得在遇見復活的主耶穌,並且領受「餵養、牧養祂的羊」這個使命之後,他終於學會了謙卑信靠主和忠心服事主的功課。因此,當聖靈降臨並賜下才能給門徒之後,彼得就開始倚靠聖靈的恩賜放膽為主作見證,餵養(服事)皈信主的羊群。
我們可以從彼得的生命歷程來學習「認識自我」的課程,透過「認識自我」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看見上帝賞賜給我們的恩賜和能力,也看見自己靈命需要成長的地方。停滯不前或滿足現況的基督徒,他的手心永遠都只是向上,如同嬰兒一般不斷的向上帝或他人求取。如果所求的不能滿足自我,他就會開始埋怨東、埋怨西,最後甚至選擇離開信仰,而賣主的猶大正是這類的人。
此外,「認識自我」也是為了學習如何更愛自己,並給予自己真實的關顧和尊重。「愛自己」的意思並不是自戀或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愛自己」是為了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使自己的生命可以讓人看見(向人見證)上帝的榮美。或許我們的生命在他人的眼中並不完美又充滿缺陷,因而感到非常羞愧。然而,上帝卻要使用這些不完美和缺陷來顯明自己的榮耀。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因為知道自己不完滿又充滿缺陷,我們才需要被主醫治以恢復上帝創造我們的形像和樣式。事實上,外在的不完美和缺陷並不會損壞我們是上帝兒女的身分,內在的不完美和缺陷才是使我們與上帝關係分離的重要關鍵。因此,我們要學習保羅所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的信仰功課,「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12:9b,10b)。
結論
各位兄姊,當一個人與上帝愈靠近時,他就會發現自己的生命同時具有「正面」和「負面」的本相。其「正面」的本相就是:每個人都是按著上帝的形像和樣式所造,都是上帝看為美好的,我們必須看重這個榮美的身分。而「負面」的本相就是:每個人都因為罪的攔阻使我們與上帝漸行漸遠,無法再顯出榮美的形像,以致我們終日所思想的都是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