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9日 星期四

建造信仰(11)—愛仇敵

日期:2022/10/02

經文:馬太福音五章38-48

38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39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40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41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42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43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44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45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46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47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48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引言

 俗話說:「有冤報冤,有仇報仇」《水滸傳.第二六回》,意即「有冤仇必加報復」。的確,自古以來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以此教訓告誡提醒每一個人,免得自己平白無故被人欺侮傷害。因此,我們常常會在電視連續劇電影當中看到報復、報仇」的情結,而我們對於作惡的人最後復仇的人終結也會感到大快人心

 有趣的是,這兩年多來因為COVID-19疫情影響,我們的生活很無奈的受到許多限制,比如說無法出外飲食逛街或是遊玩,更不用說根本就無法出國旅遊。因此,當政府防疫警戒由三級降為二級,並放寬一些防疫規範之後,許多被疫情關到發昏的人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報復性消費、報復性旅遊」。而這個「報復性」的字眼就漸漸成為後疫情時代被拿出來使用的「特殊詞彙

 或許有些基督徒想要問:「難道基督徒都不能有報復的想法作為嗎?《摩西律法》豈不也是有這樣的記載:『人若使他鄰舍身體有殘疾,他怎樣行,也要照樣向他行:以傷還傷,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他怎樣叫人的身體有殘疾,也要照樣向他行。』(利24:19-20

 由此可知,上帝是允許基督徒向那些傷害自己的人進行報復。但《摩西律法》的記載真的是這樣解釋的嗎?今主日就讓我們透過耶穌的講論理解上帝在「報復這件事情上面真正的心意

 

耶穌對律法的新詮釋

 《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七章內容,是耶穌三十歲開始出來傳道上帝國的福音)時的長篇講道,一般我們稱之為登山寶訓〉。其中包含了我們熟悉的〈八福〉,還有耶穌針對摩西律法新的詮釋,比如說人神關係人際關係男女關係照顧弱勢者等。而這些律法上規定,其實對猶太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他們從小就被人教導了(18:21中那位詢問耶穌關於永生少年官)。

 只是,耶穌在此眾人教導卻是與他們從小猶大拉比領受的大相逕庭耶穌為什麼會這麼詮釋,有什麼依據?祂的老師是誰,祂有通過老師資格檢定嗎?祂的教導是否違背了猶太傳統習俗?祂憑什麼更改原本猶太人律法了解?因著這種種的不確定性法利賽人文士才會一直耶穌麻煩,甚至將祂視為異端

 其實耶穌是一個非常重視摩西律法〉的人,而祂眾人教導也都是有憑有據的。比如說,耶穌重新詮釋律法之前,一定會先舉出它的出處:「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你們聽見有話說」,這意謂祂並不是自己發明律法,祂是為了讓猶太人明白律法真諦。因此,耶穌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太5:17

 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耶穌關於仇敵」的教導,祂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v.38)在此,耶穌引用的是出自出埃及記》二十一章22-25節的內容起初摩西頒佈這條律法目的,為要解決民事訴訟問題,因此「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以烙還烙,以傷還傷,以打還打」其實是一種公平的刑罰標準

 事實上,在耶穌所處的時代常常會有過度報復的情況發生,而富有的人更是為了規避刑罰以錢解決問題。另一個讓猶太人想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原因,是因當時羅馬人統治備受壓迫,他們當然會想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宣洩心頭之恨。然而,耶穌要求每位欲前往天國百姓不要追求報復,這對猶太人來說根本就是難以達成的目標

 耶穌在此所說「被人打右臉、強奪裡衣、逼迫行路、求者不拒」都是羅馬人當時對待猶太人方式,而這樣被人羞辱、要求和逼迫行徑耶穌竟然要他們「不要與之作對(原文有反對、抵抗之意)」。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耶穌要求被害者要愛那些加害者,並且為他們禱告,這到底是什麼奇怪的邏輯,因為一直以來他們只接受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v.39-44)的教導

 有趣的是,這段猶太人引自利未記》的經文,在原文裡並沒有恨你的仇敵這句話,這是文士們自己加上去的耶穌為了使這條律法真正精神可以「正確的表明出來,祂就將這額外加的一句話拿掉。「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利19:18,34

 或許對於未曾受到侵略者迫害的人而言,我們真的很難想像他們心中的悲痛仇恨,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輕易的告訴他們要學習放下、要學習饒恕」,這對受害者無疑是二次傷害。同樣的,如果耶穌真能體會羅馬人統治逼迫痛苦,祂就不該要求猶太人捨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報復心態,而是要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起來反叛羅馬人

 然而,耶穌卻是要藉著這條律法學習天父愛人的心腸,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成為天父的兒子。對於世上所認定的「好人」與「壞人」,上帝對待他們的方式沒有任何差別,祂還是把日常所需惡人義人。因此,上帝的兒女也要學習用「天父的愛去愛自己喜歡的人厭惡的人,這才是成熟完全信徒表現

愛仇敵

 各位兄姊,你們認為是「仇恨」可以改變原有的處境,或是「仁愛」可以改變原有的處境?我相信,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少有與他人「結仇」的事情發生,最多就是因為意見不合理念不同發生口角或是從此不再相互往來而已;即便我們會對人不滿生氣,卻不致於發生肢體衝突或是彼此仇恨對立的情形。

 或許我們不難發現這個世界給我們的教導常常都是要求加害者必須「血債血償」,如此才能使正義得以伸張,否則受害者將會死不瞑目,而受害家屬更是會義憤填膺。因此,我們常會從電視劇電影小說情結看見主角抱持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心志,為無端受害親人或為自己報仇

 但誠如俗話所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即使今天我們真的順利報仇雪恨」,心中難道就真的得到平安嗎?難道我們不會擔心對方的親人同樣也會向我們尋仇嗎?試問:報仇之後我們真的就能過著安穩平靜的生活嗎?

 在電影即刻救援2〉中,男主角 布萊恩因曾在第一集為要自己的女兒殺了一位黑幫老大 穆拉德兒子,於是穆拉德展開了一連串的報復行動。最後,布萊恩實在不想繼續在這種「追殺、報復」的過程中生活,因而問穆拉德:「他是否還有其他的兒子?如果今天將他殺死,其他的兒子是否也會報仇呢?穆拉德肯定的回答:「會。」由此可知,「報復」只是惡性循環,不能解決問題

 因此,針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報復」這個說法耶穌猶太人還原了起初上帝頒佈律法精神其實是要「愛人如己」,而不是與他人「樹立仇恨」。誠如保羅所說:「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加5:14)當然,耶穌這樣的教導無論是對當時羅馬人統治猶太人,或是身處今日社會的我們而言,都是不容易學習功課。但耶穌明白指出這麼做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加完全(天父完全一樣」。

 家父1982自己創業,當時資金尚且吃緊隔年竟被一位客戶倒了近兩百萬元,後來他還逃到巴西躲避債務。為讓公司可以繼續運作家父只好四處借貸。事隔多年,這位客戶居住,有人勸他得好好處理積欠家父的債務,某日他來訪家父一個電火鍋,並指出無力償還債務。那時家父並沒有逼他還債,反而幫助他重新開始。雖然許多朋友都說家父很傻,卻也因此家父十分敬重

 耶穌說:「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v.46-47基督徒居住於世界,卻是一群與眾不同的人,因為是上帝的見證人。因此,我們都要朝著耶穌所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的目標邁進

 當然,關於耶穌在「仇敵」這方面教導,除了要提醒我們「仁愛」才是化解一切「仇恨」的方法之外,祂更要提醒我們:「上帝才是最終的審判官,只有祂才有資格斷定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我們千萬不要僭越上帝的主權使徒雅各提醒我們:「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你是誰,竟敢論斷別人呢?」(雅4:12

 因此,我們不需急著向傷害自己的人討回公道身為耶穌的門徒首先要學習愛我們的仇敵,為那逼迫我們的禱告」。否則,我們世人的作法並無分別。但我們必須承認這真的不容易,至今我也仍一直在操練這項功課

 1980228林義雄律師家庭發生了一場慘絕人寰血案,當時林律師母親以及三個女兒分別被入侵家中歹徒砍殺,除了長女 林奐均之外,其餘三人(母親雙胞胎女兒)都因傷重死亡。為此,林奐均立誓親手凶手殺死。後來母親帶她前往美國,她開始教會聚會。就這樣,耶穌的愛慢慢地改變她的生命,最後她願意選擇饒恕內心的傷痛也終能被上帝醫治

 不可否認的,有些人確實曾受到嚴重的傷害,以致在事情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之後,他們仍無法化解心中的仇恨,甚至一心只想著要報仇,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真正能使傷痛癒合方法絕對不是仇恨、報仇」,而是學習饒恕,這才是使內心可以獲得完全醫治不二法門

 

結論

 在我進入神學院第二年(2004)的暑假,我一位教會的好友因在高速公路開車失控而發生了非常嚴重車禍,當時他的車南下車道飛越中央分隔島墜落北上車道,他本人只有輕微擦傷,但車上兩位乘客卻是重傷更不幸的是,他的車在墜落時剛好撞擊一輛迎面而來的車,造成了車上三人死亡,其中一人是當時國寶級書畫家

 起初,受害家屬大兒子)對這突然其來的意外可說是氣憤難平,他們不但不願意饒恕我的好友不接受前往靈堂弔唁,甚至還向他要求2,400萬的鉅額賠償。但後來,家屬決定不予追究,也不要求賠償,因父親託夢告訴他得要饒恕這個年輕人過失,他並不是故意造成此車禍事件發生。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受害家屬並不是基督徒

 保羅曾說:「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怒;因為經上記著: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12:19)各位兄姊,仇恨並不能帶來內心的平靜,反而會使情緒更加暴躁報復只會衍生更多的災難,為自己樹立更多的敵人。一個基督裡更新生命的人,不再用自己「狹隘的眼光看待仇敵,而是愛與憐憫看見人性軟弱缺乏

 主耶穌要我們「天父完全一樣」,就是要我們學習愛我們的方式,並且以這樣的愛互相款待。不但如此,主耶穌也要我們相信上帝是最公正審判官,無論是好人或是壞人都必須接受祂的審判。因此,我們根本不必擔心行善的人吃虧作惡的人逍遙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