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9/04
經文:約翰福音四章4-26節
4必須經過撒瑪利亞,5於是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座城,名叫敘加,靠近雅各給他兒子約瑟的那塊地。6在那裡有雅各井;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時約有午正。7有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對他說:請你給我水喝。8(那時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9撒瑪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10耶穌回答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11婦人說:先生,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哪裡得活水呢?12我們的祖宗雅各將這井留給我們,他自己和兒子並牲畜也都喝這井裡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嗎?13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14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15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16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裡來。17婦人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18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19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20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21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22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23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24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25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26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
引言
在通訊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已不再需要用「直接面對面」的方式與熟識或不熟識的人建立關係。或許我們也有發現,很多人漸漸習慣以「文字」作為與人溝通、建立關係的工具,因此只要擁有3C產品,無論在什麼地方人與人之間都可以保持「暢通」。甚至我們也不需要透過見面、談話,而是用一些圖示或圖片就可以表達目前個人的情緒和感受。
然而,光是用「文字」真的就足以表達一個人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嗎?或許這個方式仍有其限制和不足的部分。就以個人經驗來說,之前我曾因為在Facebook的留言讓看到的人誤解我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因而引起彼此落入唇槍舌戰之中。為了避免雙方的誤會愈來愈深,後來我就直接打電話去與對方溝通,才結束這場因錯誤理解「文字訊息」所造成的緊張關係。
的確,要真正認識一個人,且了解他內心的想法,絕對不是只從他所寫下的幾行文字、幾句話或是幾個動作就自以為能夠全盤皆知。在電影〈誘.惑(Doubt)〉中,擔任一所教會學校校長的修女因發現新任的神父的手指甲太長而開始對他沒有好感,後來校長更質疑神父猥褻全校唯一的黑人男學生。雖然最後校長如願將神父趕走,但她的內心卻充滿矛盾,她知道是因自己的偏見才會如此做。
各位兄姊,除非我們願意花時間與人(不熟識)建立關係、與他有深入性的對話,我們才不會過度用自己的經驗來評論他人以致做出錯誤的判斷。
不期而遇或早已命定
今天經文的內容是描寫耶穌與一位素未謀面的撒瑪利亞婦人在井邊的對話,當時耶穌與門徒正要從猶太前往加利利,依前後文的記載,他們有可能剛結束在耶路撒冷的逾越節活動(約2:13)。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耶穌竟然選擇了一條猶太人都不願意也不會行走的路線——經過撒瑪利亞,正如經文所提到「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v.9b)。
或許我們會感到好奇:「為何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呢?」自從主前722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滅亡後,當地的百姓被迫遷徙到外地居住,而剩下的人就與移民進來的外族人攙雜通婚,他們的後裔就是撒瑪利亞人。他們與猶太人互相仇視,因猶太人認為他們的血統不純正,視他們為雜種。因此,猶太人若想要從耶路撒冷前往加利利,他們只會從約旦河東岸繞道而行。
既然如此,經文為何會指出耶穌一行人「必須經過撒瑪利亞」(v.4),這豈不是一件說不通又很詭異的事?難道耶穌不知道走這條路是行不通的嗎?此外,同行的門徒對於耶穌決定要走這條路難道沒有表示任何意見嗎?或許我們可以從後來故事的發展得知,耶穌是刻意選擇走這條路,因為祂早已計畫好要與敘加城內的一位婦人不期而遇。
當時是接近午正的時間,耶穌和門徒因走路困乏而來到雅各井旁坐著休息,而門徒也進城去買食物了。此時有一位撒瑪利亞婦人剛好出來打水,於是耶穌開口向她要水喝。關於在午正的時間來到井邊打水是「非常不尋常」的事,因為多數人都是利用清晨或傍晚出門打水,不會有人選擇在日正當中時出門打水,除非這個人是為了要避開人群,免得被說長道短。
從後來撒瑪利亞婦人與耶穌的談話中得知,這婦人的私生活確實非常混亂,耶穌除了指出她曾有五次婚姻,更指明現在與她一起的人也不是她的丈夫。猶太人認為一個女人可以離婚兩次,即最多結婚三次。如果撒瑪利亞人也有相同的標準,這婦人的生活就顯得極端不道德。如此混亂的男女關係確實讓這婦人不得不利用午正的時間才出門打水,免得她被眾人投以異樣的眼光或是說長道短。
只是,耶穌並沒有因而責備這婦人或是避開她,免得被人看見祂與不潔淨的人有近距離的接觸。耶穌知道這婦人的內在生命有極大的問題,除非有人能夠接納她、理解她、與她談話,她破碎的生命很有可能永遠都無法得到醫治、恢復完全。因此,耶穌很有耐心的由表面與她接觸、談話,一直到深層的與她分享有關生命活水的重要議題,因為「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
或許是耶穌的話碰觸到撒瑪利亞婦人最不想要談論的生命議題,因此她趕緊將焦點轉移到關於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對「敬拜上帝之場所」的爭議上面。然而耶穌指出,真正敬拜上帝的態度並不是儀式和地點的問題,而是內在生命是否被上帝的靈感動,並且在面對真理時能夠看見自己的罪性,繼而在上帝面前真實認罪悔改,如大衛所說「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詩51:17a)。
聽完耶穌的回應之後,撒瑪利亞婦人感覺又被耶穌「將了一軍」,於是她又趕緊轉移話題。她認為「在何處敬拜才是對的」這件事並非一般人所能解決,而是必須等到彌賽亞來臨時才能真正明白對與錯。此時,耶穌更是直接回答她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v.26)耶穌在這裡用「我是I
am(Ἐγώ εἰμι)」的用語其實已經嚴重褻瀆了上帝之名,因為沒有人膽敢自稱為「自有永有」的全能者。
然而,經過與耶穌如此深入性的對話之後,撒瑪利亞婦人似乎已經認定耶穌就是猶太人所期待的彌賽亞。因此,她留下水罐子,急忙跑回城裡並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麼?」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裡去。從後來的記載得知,耶穌在這城住了兩天,且有好些撒瑪利亞人因親自聽見耶穌的道而相信祂就是救世主(約4:39-42)。
由表面進入深層的人際關係
各位兄姊,我們真的很難想像原本與猶太人不相往來的撒瑪利亞人,因著耶穌的「刻意安排(必須經過)」而讓許多撒瑪利亞人有機會可以聽到福音,甚至最後有一部分的人因此而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救世主)。其實在撒瑪利亞人的傳統觀念中,因為他們只承認〈摩西五經〉,所以對於彌賽亞的事所知有限,他們稱彌賽亞為「他賀伯」,這身分只不過是一位偉大的教師。
或許我們在讀《福音書》時會發現,耶穌在與一些特定的人(祭司、法利賽人、文士)的互動時,都是用嚴厲的話來指責他們,因為他們沒有善盡身為信仰教導者的責任。然而,當耶穌在面對另一些人(社會邊緣人)時,祂卻又滿有憐憫、溫柔和慈悲體貼他們的軟弱,並且願意花時間陪伴他們,聆聽、了解他們的需要,最後更滿足他們內心的渴望。
其實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中,我們都應該學習耶穌在面對社會邊緣人時的態度和作法,而不是先用自己的本位主義和價值觀來彼此批評或論斷。但不可否認的,有些人真的不太容易可以與他們對話,他們有可能是所謂的「句點王」,講沒有兩句話就無法再繼續聊下去。有些人則是很會講一些場面話(五四三的話),聊了半天都還無法知道他到底是說真話還是隨口說說而已。
的確,人際關係要由表面進入到深層絕對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果,而是必須花費很多的精神、時間,甚至是金錢來建造。過去在從事青少年事工的時候,許多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竟然會對教會輔導的話言聽計從都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們與孩子在家裡幾乎很少互動,更不用說怎麼可能還指望孩子對他們所說的話百依百順。
坦白說,並不是教會輔導擁有什麼特異功能或是比父母還大的權柄,畢竟在信仰原則之下父母才是對子女真正擁有「管教權」的人。那麼,或許有人要問:「為什麼教會輔導比較能夠得到青少年的認同呢?」原因沒有別的,就是因為他們花許多時間陪伴在青少年的身邊,陪他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學習、一起玩樂、一起經歷生命最孤獨的時刻。
同樣的,在教會中每位兄姊也當以「陪伴」作為與同信者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用「聆聽」使彼此可以由表面進入更深層的關係。我們教會自六月起在禮拜後舉辦「小組分享」的事工,大家除了可以針對當天的信息做出回應,也可以分享彼此代禱的事項,藉著同心禱告成就保羅所說「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的團契生活。
我必須承認,在剛開始就要在小組掏心掏肺的將自己私密的事與人分享真的不容易,因為我們都不希望家醜外揚。我們既然稱為「信仰團體」,就是相信自己在小組所分享的內容一定能夠獲得保密。可惜的是,有些人並沒有「保守秘密」的sense,他們總是喜歡將別人的事對外八卦、四處傳播,以致失去小組本該有「彼此信任」的功能。
或許我們也可以花一點時間來檢視一下,對於自己身旁(坐在前後左右)兄姊的認識是處於「表面性」或是「深層性」的階段?如果我們已經是教會內的資深會友(老屁股),為何還搞不清楚身旁兄姊的家庭狀況?甚至我們連他們的名字都叫不出來。到底我們來到教會只是一個「過客」的身分,或者我們真的願意「全然委身、全心投入」,將關渡教會視為我們「屬靈的家」。
結論
各位兄姊,我們總是會以「屬靈的大家庭」來形容教會,總是會以「弟兄姊妹」來形容教會內的基督徒。然而,我們是否真的有認同這個家,是否有熟識家庭中的每位成員?如果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說,我可能是用沾醬油的心態參加教會,與兄姊只是點頭之交),我要告訴大家:「沒有關係!」因為這正是我們再次學習「認同我們的教會、熟識我們的肢體」的大好機會。
從今天經文中耶穌「刻意安排(必須經過)」與撒瑪利亞人的會面,我們知道人際關係有時就是必須藉由「主動、刻意(勉強自己)」付出行動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否則「人與人之間」將永遠無法由虛無的表面推進到靈魂的深層的關係裡。或許有時我們會感到自己用熱臉去貼冷屁股,只是沒關係,因為建立關係本來就要由淺而深、從陌生到熟悉。耶穌也不是每次都受人歡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