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建造信仰(13)—在人際關係中設定健康的界限

日期:2022/11/13

經文:出埃及記十八章13-27

13第二天,摩西坐着審判百姓,百姓從早到晚都站在摩西的左右。14摩西的岳父看見他向百姓所做的一切事,就說:你向百姓做的是甚麼事呢?你為甚麼獨自坐着,眾百姓從早到晚都站在你的左右呢?15摩西對岳父說:這是因百姓到我這裡來求問上帝。16他們有事的時候就到我這裡來,我便在兩造之間施行審判;我又叫他們知道上帝的律例和法度。17摩西的岳父說:你這做的不好。18你和這些百姓必都疲憊;因為這事太重,你獨自一人辦理不了。19現在你要聽我的話。我為你出個主意,願上帝與你同在。你要替百姓到上帝面前,將案件奏告上帝; 20又要將律例和法度教訓他們,指示他們當行的道,當做的事;21並要從百姓中揀選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上帝、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派他們作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管理百姓,22叫他們隨時審判百姓,大事都要呈到你這裡,小事他們自己可以審判。這樣,你就輕省些,他們也可以同當此任。23你若這樣行,上帝也這樣吩咐你,你就能受得住,這百姓也都平平安安歸回他們的住處。24於是,摩西聽從他岳父的話,按着他所說的去行。25摩西從以色列人中揀選了有才能的人,立他們為百姓的首領,作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26他們隨時審判百姓,有難斷的案件就呈到摩西那裡,但各樣小事他們自己審判。27此後,摩西讓他的岳父去,他就往本地去了。

 

引言

 各位兄姊,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是一個「爛好人」嗎?也就是說,每當朋友有事求助時,我們的總是來者不拒,我們的回答從來都沒有」這個選項,因為拒絕朋友潛意識中好像是一種「罪過」,為了成為朋友眼中的「好兄弟好姊妹」,無論我們是否有能力幫助朋友,還是會為他們赴湯蹈火。但我們都知道,這麼做其實是很不理智的決定

 有趣的是,有些人在某些特定的狀況之下,比如說刻意閃躲不想做的工作,他們往往會自告奮勇爭取不是自己專長的工作。曾聽我父親提到,在他當兵時有一個阿兵哥很不喜歡出操,每當班長詢問誰要出公差時,他總是第一個舉手。某次,班長問:「有誰會殺」這位仁兄竟然也舉手,於是他就被帶到豬舍。糗的是,當他拿起刀面對時,他才開口說:「我不會!」後果可想而知

 很多時候我們必須知道自己幾兩重,免得原本答應別人可以做得到的事卻難以成就,這只會讓信任我們的人感到失望。雖然有些人確實擁有很好的辦事能力,但也毋須所有的責任攬在自己的身上,免得到頭來因繁重的壓力遷怒他人怨聲載道適當的責任分配給其他人,除了可以讓自己不必疲於奔命,也可以適時的訓練一些可造之才一舉兩得

 事實上,在信仰群體中需要為彼此設定健康的界限人際關係不會常常處於緊張的狀態。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想要滿足某些人的需要而使自己筋疲力盡,這只會使我們對信仰感到失望

培訓人才,適當的工作分配

 今天這段經文背景是發生在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之後,當時他們經歷了安全橫渡紅海,並親眼看見法老的馬兵全數葬身在海中接著他們來到了寸草不生鳥不生蛋曠野,他們在埋怨聲領受上帝賜予食物鵪鶉和嗎哪)。後來他們因沒水可喝再次發出怨言,於是上帝吩咐摩西擊打磐石且從中獲得泉水最後他們在利非訂藉著摩西不間斷舉手祈擊敗亞瑪力人

 就在此時,上帝在以色列人當中所行的一切奇事,讓摩西居住在米甸岳父 葉忒羅聽見了,於是他就帶著摩西妻子 西坡拉和兩個兒子革舜以利以謝來到摩西曠野安營的地方。我相信,摩西一定非常思念自己的妻兒,因為自從他領受上帝的呼召前往埃及之後,他們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見面,因此,當摩西再次見到自己的妻兒一定能夠帶給他莫大的安慰和鼓勵

 雖然摩西很高興可以再次自己的親人見面,但他似乎無法用很多的時間陪伴他們,因為他必須忙碌處理百姓之中各種難題摩西的岳父看見他從早到晚不但要審理人與人之間衝突,又要教導他們上帝的律例法度摩西的岳父認為這並非明智之舉到頭來無論是摩西或是百姓都會感到心力交瘁,因為這是非常沉重責任,憑摩西一人實在是難以辦理

 其實在摩西的家庭中所發生的狀況,也常發生在一些牧者或是長執同工家庭之中,因為教會繁忙的事務使得牧者長執同工必須花很長的時間投入其中,這不但會造成服事者身心俱疲,更會嚴重影響、甚至是破壞服事者家人之間和睦的關係。近年來因過度投入服事導致牧者長執同工婚姻發生問題出現緊張的關係層出不窮,最悲慘的是離婚收場,這都不是我們樂見的現象

 此時,摩西的岳父 葉忒羅發現自己的女婿有這個盲點,於是他就向摩西提出建言首先他指出:「你這做的不好。你和這些百姓必都疲憊;因為這事太重,你獨自一人辦理不了。現在你要聽我的話。我為你出個主意,願上帝與你同在。你要替百姓到上帝面前,將案件奏告上帝;又要將律例法度教訓他們,指示他們當行的道,當做的事。」(v.17-20

 我們都知道,是上帝親自將祂的律例法度啟示摩西,使他可以帶領以色列人行在上帝的旨意中。只是,摩西不能等到百姓遇到問題時才向他們解釋上帝的律例法度規範幫助他們辦明是非,如此一來摩西根本沒有休息的時間。既然上帝的律例法度頒佈以色列人共同遵守命令摩西有責任教導他們熟識上帝的旨意

 其實葉忒羅提供摩西方法,就如同家長老師教導孩童認識交通安全規則一樣,我們不可能等到孩童發生意外之後才告訴他們「經過十字路口要注意交通號誌,走路要專心、不要玩耍,要沿著道路兩旁行走…等」。當以色列人對上帝的律例法度基本的認識之後,他們就能夠在生活中查驗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有偏離上帝的旨意。這麼一來,摩西不會從早到晚都在處理百姓難題

 接著葉忒羅建議摩西說:「要從百姓中揀選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上帝、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派他們作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管理百姓,叫他們隨時審判百姓,大事都要呈到你這裡,小事他們自己可以審判。這樣,你就輕省些,他們也可以同當此任。」(v.21-22)我們不難理解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培訓人才,讓百姓賢能敬畏上帝的人也有參與服事機會

 的確,要管理那麼大的一群百姓埃及男人就有六十萬,12:37),光靠摩西一人實在是難以承擔。因此,葉忒羅希望摩西能找到適當的人選訓練他們成為幹部分擔一些容易處理的工作,如此一來,百姓在遇到任何問題時就不必非得要摩西出面解決。其實這也是為何教會內設有長老執事各種幹部職份目的,因為牧師沒有三頭六臂可以處理各種教會事務

 

在人際關係中設定健康的界限

 各位兄姊,人與人之間關係非常微妙的,可以是一種「和平共處、相安無事」的狀態,但也有可能隨時會因為一點「小小的磨擦」而使彼此之間的關係處於緊張」的狀態。因此,我們要知道如何為人際關係設定健康的界限界線」才不會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傷害

 那麼,從這段經文可以給予我們哪些「健康的界限界線」之提醒呢?首先就是要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

 約略四、五年前,台灣神學院一群喜愛打籃球在校生邀請校友與他們進行一場籃球友誼賽,於是幾位過去在求學期間喜愛打籃球校友們很開心前往赴會。然而,要重新已經畢業分散在各地牧者召集在一起打籃球,還真是費了一番功夫聯絡

 坦白說,自從年過四十之後,我就很少打籃球了,因此,不管是體力耐力彈跳力肯定是無法與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相比。果然,在這場友誼賽中,我才來回跑了球場兩趟就發現自己已經到達體力的上限了。更慘的是,運球打到自己的腳將球傳偏以致出界投籃也投了籃外空心。雖然最後比賽的結果校友在校生,但每位校友都在這場友誼賽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極限

 的確,一個能力再怎麼強的人,當他在面臨某些特殊情況或是到了某個年紀時總是會遇到瓶頸感到疲乏,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仍要逞強行事,到頭來很有可能會「損己又不利人」,比如說犧牲自己與親人相處的時間心靈開始感到枯竭無法全心全力投入或完成受託之事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外表看起來似乎很有禮貌很會關心人,但實際上內心卻是充滿苦毒忿怒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被人律法主義〉的框架進行情緒勒索,也就是說,當有人向我們求助但卻被我們拒絕時,他們就會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來定罪。其實在人際關係學習說不並不是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而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如果勉強自己去做無力完成的事或只是敷衍了事,我相信這些都不是愛心」的表現,反而會造成另一種關係損害

 第二就是要學習放手(交棒),讓其他的人也有機會接手(學習)。造成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另一個原因就是「不信任」,因此我們不願意下放責任,讓其他人也有學習處理機會不懂得學習放手(交棒」的人常常都會有救世主」的情結,認為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人能夠事情辦妥,即使他有放手讓一些人處理事情最後他還是會重新檢視一遍,以確定結果依自己所預期的那般。

 在我大學時,因為我擁有美工方面恩賜,有幾年的時間教會長執會請我擔任聖誕節佈置負責同工。而當時也因為我是擔任少年團契輔導,因此我也邀請幾位契友一起加入佈置的行列。就這樣,我將佈置的想法告訴參與契友,並指導他們該如何製作所有佈置的物件。雖然契友都有依照我的指示完成工作,但每當契友回家之後,我還是會重新整理甚至重做這些物件直到滿意為止

 或許大家從這件事不難看出我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龜毛),因此過去曾有人向我反應擔任我的同工壓力很大,他們會擔心雖然事情已經完成,但很有可能無法讓我感到滿意。當然,這件事也給我一個很大的提醒:其實完美主義只會讓我像陀螺一樣疲於奔命最後不但因為蠟燭兩頭燒累壞自己,還四處向人抱怨怎麼都沒有同工可以分擔我的工作

 「學習放手(交棒),讓其他的人也有機會接手(學習並不是推卸自己的責任,反而是為了世代交替培育人才。如果摩西沒有聽從岳父 葉忒羅建言,等到他死了之後,該由誰來擔任以色列人領導者,繼續將上帝的律例法度傳承下去呢?由此可知,一個有擔當領導者也必須學習放手,讓其他人接手」這門領導藝術重要課程

 

結論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有在人際關係為自己設定健康的界限界線)呢?雖然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常以」作為連結,但我們絕對不要因為面子問題而充當「爛好人」。我們應該依照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這是對自己和他人的一種「尊重」,否則到頭來雙方都會感到難堪

 此外,我們也要知道自己並不是救世主」,非得將每件事攬在自己身上。學習放手責任賦予我們信任樂意栽培的人,讓他們也有承擔責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會中,除了需要信仰傳承之外,同工也需要傳承,畢竟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去趁早做好世代傳承工作,我們的教會才能永續發展,在福音事工上繼續打美好的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