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1/20
經文:約拿書三章1-10節
1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說:2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3約拿便照耶和華的話起來,往尼尼微去。這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4約拿進城走了一日,宣告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5尼尼微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6這信息傳到尼尼微王的耳中,他就下了寶座,脫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7他又使人遍告尼尼微通城,說:王和大臣有令,人不可嘗什麼,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8人與牲畜都當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9或者神轉意後悔,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致滅亡,也未可知。10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
引言
《約拿書》的故事,或許對從小在教會中長大的基督徒來說其實並不陌生。每當主日學老師在訴說這個故事時,心中肯定要充滿許多疑惑:「人真的可以在大魚的肚子裡存活嗎?」此外,《聖經》中所指的大魚,是否就是童話故事《木偶奇遇記》裡面的那隻鯨魚呢?
或許我們也有發現,《約拿書》的主角-先知 約拿-是舊約中唯一一位「被上帝呼召」,但是卻又「大膽地逃走」的先知。約拿完全不理會上帝所吩咐的命令,上帝要他往東方的尼尼微去傳悔改的信息,他偏偏要坐船往西方的他施去逃避上帝。他以為只要逃離巴勒斯坦,上帝就找不到他,甚至也管不到他了。只不過,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逃離那位全知、全能的上帝。
後來,上帝安排了一隻大魚將約拿吞下肚,他就在魚腹中渡過三天三夜。約拿在魚腹中為自己的不順服向上帝認罪禱告,同時也為上帝仍保留他的性命獻上感謝,最後,他更許願一定要報答上帝的救恩。於是,上帝垂聽了他的禱告,吩咐大魚將約拿吐在旱地上。上帝再次呼召約拿,吩咐他前往尼尼微去宣告上帝的話。約拿就順從上帝的命令起來,前往尼尼微去。
當約拿到達尼尼微,並向當地的百姓宣告上帝毀滅的信息之後,所有尼尼微人都信服上帝,並且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上麻衣。甚至當尼尼微王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他也下了寶座,脫下朝服,披上麻衣,坐在灰中,為自己的罪懺悔。
他更頒佈命令要所有的人和牲畜都不可以吃喝什麼,並同要披上麻布,切切求告上帝,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後來,上帝因為尼尼微人的悔改,就後悔不將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
因為約拿的改變,為自己帶來救恩,重新領受上帝的呼召,前往尼尼微去宣佈上帝的信息,使得尼尼微從上至下所有的人,也因此而改變原本手中所行的一切惡事,重新在上帝面前懺悔,以致上帝的救恩也臨到他們身上。各位兄姊,只要我們願意「改變」,上帝就要將「救恩」賞賜給我們,使我們可以脫離「審判」。今主日就讓我們一起來思考〈改變帶來救恩〉這個重要的信仰議題。
悔改即重新轉向上帝
首先,我們要思考的是關於「個人生命改變」的議題,我們也可以將之視為「個人的悔改」。那麼,在《聖經》中所指的「悔改」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回轉(return)」,離開「不合上帝心意」的事,轉向「上帝喜悅」的事。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開車要前往某處時,突然發現自己走錯路或是迷路,我們很自然地就會回頭(調頭),然後找到正確的路繼續前進。
自從人類的始祖犯罪,不願聽從上帝的命令之後,就一直行走在錯誤的道路上面,誠如先知 以賽亞所說:「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賽53:6)甚至有人明知已走在錯誤的道路上面,卻仍以為自己所選擇的是正確的道路,他不認為有回頭的必要。無怪乎《箴言》的作者會如此說:「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箴14:12,16:25)
雖然如此,上帝仍希望祂所創造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回心轉意,不再走向那條毀滅的道路上面,畢竟上帝向所有世人的心意是「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b)。
當然,這個改變的動力一定是要「自發性」的,而不是經由「外力」介入。如果我們是因為被人「威脅」或「強迫」才改變的話,這樣的改變並不會持久,甚至是虛假的。就好像今天經文中的約拿一樣,原本他完全不理會上帝的命令,甚至想要藉著逃跑來躲避上帝。最後,上帝讓大魚將約拿吞入肚內三天三夜,於是約拿反省自己的行為,祈求上帝的赦免,並重新領受上帝對他的呼召。
在中國 晉代,有一個叫周處的人,住在義舉陽羨(今江蘇宜興)。少年時就失去父教。周處不拘小節,性情兇悍粗魯,恣意妄為,簡直成了鄉中一害,鄉親們都十分怕他,總是躲得遠遠的,不願和他交往。久而久之,周處也知道自己為鄉親們所憎惡,便有了悔改之意。
他見鄉親們大多愁眉不展,悶悶不樂,心裡覺得奇怪,便問道:「如今天下太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事事都如人意,為甚麼還鬱鬱不樂呢?」
父老們答道:「現今地方上有三害未除,哪裡能快樂得起來呢?」
周處問道:「是哪三害?」
父老答道:「南山上的白額猛虎隨意傷人,為一害;長橋下的河中蛟龍常傷人畜,又是一害;至於第三害……。」說到此處,父老們有些猶豫,但還是說了出來:「恐怕要算是你了。」
周處聽罷此言,沉默良久,最後他決然說道:「這三害我都能除去!」周處身帶利器,孤身進山搜尋白額猛虎,與猛虎一番拼搏,終於殺死了這隻傷人性命的猛獸。接著他又奮身投入河中,去搏殺那只蛟龍。蛟龍在水中或沉或浮,一連三日三夜,毫不知倦。而周處比蛟龍更勇猛,他與蛟龍惡戰三日三夜,終於將蛟龍斬殺。
周處三日不歸,鄉親們以為他已經死了。想到地方上一下子三害俱去,從此可以太平無事,鄉親們都高興的互相慶賀,歡喜雀躍。這時候,周處正好歸來,眼見鄉親們的高興情景,才明白自己被大家痛恨到了何等地步,頓時大受刺激,這也更加堅定了他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決心。
各位兄姊,我們今天得以稱為上帝的兒女,豈不是因為我們願意在上帝的面前認罪悔改,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領受嶄新的生命,且讓聖靈指引以行走在上帝所喜悅的道路之上。
誠如使徒 約翰所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保羅也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基督徒的生命就是透過「個人生命改變(認罪悔改)」之後才得以全然更新,這實在是上帝所賜白白的恩典。
改變帶來救恩
接著,我們要思考的是「個人生命改變之後」,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力」。從今天的經文我們知道,因為約拿「個人生命的改變」,他願意承接上帝的呼召,將上帝對尼尼微審判的信息,傳遞給尼尼微的百姓知道。當百姓聽到這個信息之後,他們全都信服上帝,並且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上麻衣。
不僅如此,尼尼微王更要求所有的百姓要切切求告上帝,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於是上帝看見他們都願意認罪悔改,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由此可知,因為約拿一個人的改變,使所有尼尼微的人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憐憫,不被上帝毀滅。
在教會歷史當中,使徒 保羅就是一個因為「個人生命的改變」,而「影響」整個基督教宣教的重要人物。當保羅還未認識耶穌基督之前,他是一個用盡各種方法來迫害基督徒的人。他在耶路撒冷得到大祭司的命令,四處抓拿基督徒,並且把他們下在監裡。
有一天,在保羅前往大馬色的路上,忽然從天上發光,四面照著他;就在那個時候,他親眼見到耶穌基督的面(徒9:1-5)。自從保羅領受耶穌基督的呼召之後,他開始將福音從猶太地區延伸至整個巴勒斯坦,甚至到最後,保羅也將福音從亞洲地區擴展到歐洲地區。
我們常常都會聽到牧者勉勵初信者說:「一人信主,全家得救。」這句話是引用保羅在《使徒行傳》十六章31節所說的話:「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其實,很多基督徒都會覺得要看見這句話真的成就,是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功夫的,特別是那些初代的信徒。
常常有初代的信徒問我:「牧師,《聖經》不是有說『一人信主,全家得救』嗎?可是,為什麼我的家人到現在都還不願意接受福音呢?」當然,也是會有一些已經是好幾代基督徒的人來問我:「牧師,我的孩子都不願意來教會,該怎麼辦呢?」
的確,《聖經》所說「一人信主,全家得救」的概念是絕對不會錯的!但前提在於:「信主的人的生命是否有真的改變?意思是說:當我們成為基督徒之後所呈現出來的生命,是否會讓自己的家人感到驚訝或是羨慕,以致願意進一步了解基督教信仰?」
當我還在母會擔任少契輔導時,曾經接到一通家長的電話,她向我埋怨說,為什麼她的孩子來教會之後,整個人都變了?變得會說謊、晚回家、課業也退步了。因此,她決定不再讓自己的孩子來教會了。後來我才知道,因為這位青少年結交了不好的朋友,而當他每次要和這些朋友出去時,都會跟家長說是要去教會。
直到某次,這位家長真的來教會找人,我們才曉得他都是用「去教會」作為藉口,和朋友出去玩。當然,這只是少數的例子,還是有很多青少年來到教會之後,個性完全改變,在家裡也變得更體貼懂事。甚至家人也慢慢地接觸教會、認識福音,最後全家人都受洗成為基督徒。
同樣的,要讓自己的孩子願意來教會、喜歡來教會,身為家長的人就必須讓孩子看見基督信仰正面的影響。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的面前批評教會、批評牧者、長執和會友,其實這在無形中已經造成孩子對教會負面的印象。因此,當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去教會時,他們會覺得,教會都已經那麼糟糕了,為什麼還要去教會呢?
還有一些家長總是將孩子的課業看得比信仰還重要,他們寧可讓孩子在主日去補習,而放棄來教會參加聚會。試問:難道孩子不會因此而認為信仰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嗎?
事實上,有許多熱心在教會參與聚會和服事的孩子,上帝反而給他們更大的賜福,並且賜給他們更多的智慧,使他們的課業也可以不落人後。我們千萬不要等到哪一天孩子離開教會、離開信仰之後,才後悔為什麼當初沒有將信仰放在他們生命中的第一優先。
結論
各位兄姊,成為基督徒之後是一種生命的改變與更新,這樣的改變與更新是因為經驗了上帝豐盛的憐憫慈愛、耶穌基督的救恩,以及聖靈充滿指引之後,所帶來一種「自發性」的行動。也因著生命的改變與更新,我們可以脫離死亡的權勢,重新與上帝建立和好的關係。
因此,基督徒必須時時用生命來影響其他人的生命,使他們也可以認識並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基督徒也必須用生命來見證上帝的慈愛和恩典,使「一人信主,全家得救」的概念,可以落實在每位初信者,以及好幾代基督徒的家庭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