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25
經文:以賽亞書六十四章8-9節、路加福音十九章1-10節
賽64:8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窰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9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大發震怒,也不要永遠記念罪孽。求你垂顧我們,我們都是你的百姓。
路19:1耶穌進了耶利哥,正經過的時候,2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3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4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裡經過。5耶穌到了那裡,擡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6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7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他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8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9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10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引言
我們都曾經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討喜的人(俗稱八字不合),他們的一舉一動在我們面前總是令人感到厭煩、不討喜,因此根本就不會想要與他們有任何接觸。諷刺的是,我們很有可能也會成為被人討厭的對象,而對於這樣的情況有時我們也會感到莫名其妙,因為我們自認為沒有得罪任何人,一定是被人誤解或是被人挑撥離間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在台語歌手 陳雷所唱的〈歡喜就好〉這首歌當中提到:「人生海海甘需要攏瞭解,有時仔清醒,有時青菜。有人講好,一定有人講歹,若麥想嚇多,咱生活卡自在。」
的確,有時在面對人生中「被人喜歡或不喜歡」的議題時,我們往往會有難以言喻的感受,有好的、有壞的,有正面性的,當然也會有負面性的。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坦然以對呢?難道真的「麥想嚇多」就會沒事嗎?我相信,我們都希望能夠成為眾人眼中「可愛」的人,而不是「可恨」的人。
遇見耶穌後生命的轉變
今天這段經文的主角——撒該(剛才學青團契已透過戲劇方式來呈現故事),他就是一位當時猶太社會中被眾人討厭,甚至是被恨惡的人,原因就是他的職業——稅吏,而且還是擔任稅吏長。或許我們要問:「稅吏到底是怎麼樣的一份工作,為何稅吏會如此的令人痛恨(顧人怨)?」
首先我們來了解耶穌時代的背景,當時猶太人是被羅馬帝國統治,雖然猶太人仍居住在過去上帝應許給他們祖先的土地(巴勒斯坦、迦南地)上,但他們並沒有自治權,或許我們也可以這麼說,這地只不過是當時羅馬帝國的殖民地。
表面上羅馬政府有派一位所謂的猶太王——希律在治理他們,使猶太人沒有反叛的意圖。只是,希律並沒有實質的權力,講句難聽的話,他不過是個傀儡,絕大多數的裁判權是握在當時羅馬派駐於巴勒斯坦的總督之手中。此外,希律並沒有猶太人的血統,他是一個以東人,因此無法取得猶太人的信任。
既然羅馬人是以殖民的方式來治理猶太人,自然也會找一些猶太人來協助辦理一些事務,一方面是猶太人熟悉自己的風俗民情,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衝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收買人心,以小許的利誘使他們忠心事主,而稅吏就是負責在猶太人中間為羅馬政府收稅的工作。
但問題來了,他們除了收取應納給政府的稅款之外,還會故意提高額度以中飽私囊。就這樣,多數的稅吏都因為訛詐猶太人的錢而變成當時的富豪,但他們也為此付出了被自己同胞厭惡的代價,他們非但沒有朋友,甚至還被視為叛國賊或是罪人。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當今天經文的主角 撒該這位稅吏長出現在人群中也想要一睹耶穌的風采時,沒有人願意騰出一個位置讓他可以如願以償。或許撒該知道自己是一個「顧人怨」的人,再加上自己身材矮小,為了能夠看見這位當時的風雲人物——耶穌,他完全不顧惜自己的形象,爬上一棵高大的桑樹,在那裡等候耶穌從樹下經過。
就在耶穌從桑樹下經過時,祂立刻抬頭看見撒該,然後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v.5)此時眾人一定感到莫名奇妙,心想:「什麼?我有聽錯嗎?耶穌說要去住在撒該的家!耶穌如果是一位先知,祂就應該知道這個人是個叛國賊,是個罪人。耶穌怎麼能夠去罪人家裡住,不,我不能接受這件事!」
的確,對猶太人來說,與罪人接觸(吃喝同住)都會使自己變得不潔淨,沒有人會違反這條律法的規定。其實,耶穌並非有意要顛覆猶太人的傳統,祂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讓罪人有機會悔改。而我們也看見了當耶穌接納撒該之後,他的生命在眾人面前所做的改變,他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v.8)
救恩臨到誰家?
各位兄姊,為什麼耶穌願意將「救恩」帶到撒該的家庭之中?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v.9),意即撒該也是被上帝疼愛的兒女。的確,誠如耶穌所說:「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45b)上帝的愛是沒有分別的,祂疼惜每一個按自己形像所造的人,即使那人曾經犯錯,上帝仍願意救他脫離一切的罪惡。
耶穌就是「上帝的愛」的具體呈現,誠如使徒約翰所說:「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耶穌)將他表明出來。」(約1:18)而耶穌來到世上的唯一的目的就是「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v.10)。什麼是「失喪的人」?就是「與天父上帝失去連結的人」,這樣的人的生命會迷失在世界的價值之中,因為他只在意物質享受但心靈卻是空虛絕望,撒該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當撒該知道耶穌願意正眼看他並前往他家住宿(即接納他的生命)之後,他發現只有耶穌才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寶貝,只有耶穌才能填補心靈的空虛絕望。因此,他選擇放掉世界的價值(短暫又無法長久),轉而全心追求上帝的價值(珍貴又永存不滅)。誠如使徒保羅所說:「只是我先前以為於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腓3:7-8a)
同樣的,今天耶穌所說的「救恩」也要臨到我們每個人的家庭之中,因為我們也都是被上帝揀選的子民,而這件事可以從使徒保羅所說的話得到證明,他說:「就如上帝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弗1:4a)而上帝更要藉著耶穌使我們的生命更加豐盛,誠如耶穌自己所說:「我來了,是要叫羊(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b)
各位兄姊,耶穌的救恩是上帝為祂所疼愛的人預備的禮物,既然是禮物就表示「完全免費」,只要我們願意伸手領取就能夠得到。就好像我們的親人或朋友都會在一些特別的節日(生日、結婚記念日、聖誕節)為我們預備禮物,只要我們歡喜接受就能夠擁有,而這禮物「完全免費、毋須付費」。當然,我們也可以拒絕免費的禮物,因為這是我們的自由。
或許有人要問:「這份禮物的內容是什麼呢?這禮物與我有什麼切身關係?為什麼我非得要接受這份禮物?」簡單來說,這份禮物就是「恢復與天父上帝的連結」,在這樣的連結中我們才能「活出利己利人、彼此相愛的生命」。撒該就是在重新與上帝恢復連結(遇見耶穌、接受耶穌)之後,他的生命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從一個只為自己利益而活的人,變成樂意與人分享的人。
結論
各位兄姊,每年只要在感恩節過後,我們不難發現大街小巷的商店、社區、辦公大樓就開始呈現出聖誕節的氣氛,各式各樣的擺設和佈置,如聖誕樹、聖誕燈、聖誕老公公和麋鹿、聖誕禮物、聖誕襪…等,好不熱鬧。但我們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我們要過聖誕節呢?聖誕節到底與我有什麼關係?聖誕節過後我們又得到了什麼?」
或許當我們也以歡樂的心情參與在這個原本是屬於基督教的節日(聖誕節)時,也應該認真思考到底聖誕節的主角和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就在兩千多年前某個夜晚,有天使向伯利恆曠野的牧羊人宣講:「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路2:1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