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6/08
經文:馬可福音三章31-35節
31那時,耶穌的母親和他兄弟來,站在外邊,打發人去叫他。32有許多人在耶穌周圍坐着,他們就告訴他說:看哪!你母親、你兄弟和你姊妹在外邊找你。33耶穌回答他們: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34就環視那周圍坐着的人,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兄弟!35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
引言
約十幾年前,有則新聞提到某女大生參加完某佛教團體舉辦的佛學夏令營之後,毅然決然放棄大學學業和家庭,削髮出家成為比丘尼(尼姑)。女大生的家長得知此消息立即前往該寺院尋找愛女,並要求她必須立刻還俗回家。
但女大生在見到父母時竟對他們說:「施主,請回吧!」這讓女大生的父母相當震怒,當場甩她兩個耳光。他們無法理解,到底佛學夏令營向女兒下了什麼迷藥,以致原本乖巧孝順的女兒,變得如此冷酷無情、六親不認?
的確,宗教(民俗)活動常會對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影響,如八家將、廟會、佛學夏令營等,當然也包括基督教的某些活動。我曾看過一些青少年參加特會、營會回來之後,都會充滿火熱的心,甚至有人因此決志要獻身成為傳道人。
不可否認的,特會、營會常會挑旺青少年的信仰,然而有八、九成的人在特會、營會結束後沒多久,就會忘記起初的火熱。而另外一、兩成仍保持火熱的人,卻常成為教會的頭痛人物,因為他們想要將在特會、營會所學到的內容拿來套用在自己的教會,因而造成了一些緊張的氣氛。
青少年好像海綿,很快就能吸收外來的東西,但卻無法過濾它們的好壞,無法正確分辨它們的適用性。因此,特會或營會的主辦單位必須傳遞正確的信仰價值,而不是讓青少年一味盲從,以致回到教會之後反而成為麻煩製造者。
真理是永不改變的,但認識真理的方法卻是多元。一個真正認識真理的人,不會因為方法不同而與上帝國親屬(家人或教會)發生衝突,反而會因為方法不同而更認識上帝的偉大和自己的渺小。各位兄姊,我們真的認識真理嗎?
誰是我的母親?我的弟兄?
許多非基督徒在讀到〈福音書〉的這段經文之後,都會因為耶穌向母親和兄弟所說的話感到不可思議,甚至就此認定耶穌是個「不孝子」。其實,就連一些基督徒也難以理解,為何耶穌要講出如此的話?〈十誡〉的第五誡不是特別指出「要孝敬父母」嗎?因此,當非基督徒拿這段經文來責備基督徒說「耶穌是個不孝子」時,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或解釋,最後只能保持緘默。
事實上,今天的經文依《聖經》編輯的方式來說,應該接續在三章21節之後,而22至30節是一段置入性經文,主要在記述耶穌與文士的對話。也就是說,當耶穌的親人在聽見別人說「祂發瘋了」之時,他們就立即起身,從拿撒勒前往迦百農要見耶穌,藉此阻止祂繼續工作。
就這樣,耶穌的母親和兄弟來到祂居住的屋子外面。只是,屋子前面實在是聚集太多的群眾,以致耶穌的母親和兄弟無法進到屋子裡面,於是他們就託人告訴耶穌,說他們要來見祂(v.31)。或許屋外的場景就如同我們去聽演唱會那般擁擠,根本就沒有空間讓人從群眾中走到屋子裡面去向耶穌傳達祂的母親和兄弟要見祂的消息。因此,他們有可能是透過群眾一個接著一個的傳話進去。
32節提到,許多人在耶穌周圍坐著。從32和34節的動詞「坐著」得知,耶穌當時是以「系統性的方式」在教導群眾。依照猶太人的習慣,「坐著教導」是屬於一種「暗示性的教導方式」,也就是「用比喻教導」。一般來說,講道會比較常用站著進行,舊約時代的先知常用這種形式,這是一個傳信者(傳達上帝話語信息)的工作,通常內容比較簡潔。
由此可知,當耶穌的母親和兄弟來見耶穌時,祂正用比喻講解很重要的信息,且不容許任何人干擾。因此,當群眾中有人將話從遠方傳到耶穌的耳中說,「看哪!你母親、你兄弟和你姊妹在外邊找你」時,耶穌語帶輕微責備的口吻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v.33)
各位兄姊,當我們聽到耶穌的回答時會有什麼反應呢?如果是我,當我聽到自己的孩子如此無禮的回答時,我一定當場走過去甩他兩個耳光。就好像剛才提到的那位女大生對她父母說「施主,請回吧」一樣,好歹他們也是辛苦養育、又將女大生拉拔長大的親生父母,怎麼可以如此無禮又無情呢?
我們常常會以耶穌的母親、兄弟與坐在祂周圍的群眾的角度來批判耶穌的回答,而不是以耶穌的角度來理解為何耶穌會這麼說話?因此,我們會覺得耶穌的回答沒有禮貌。事實上,耶穌知道祂的母親和兄弟來找祂是為要阻止祂繼續這種「無暝無日」的事奉,也就是為了工作而忘記吃飯、休息。(或許這正是有人說耶穌發瘋了的原因。)
有學者認為,耶穌的母親和兄弟來找祂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聽見法利賽人和希律黨徒密謀要害祂,因此,他們來勸耶穌要減少公開的活動,以避免與那些人發生更強烈的敵對關係。但耶穌知道什麼事情是應該放在優先的位置,什麼事情是應該放在次要的位置。
雖然對猶太人來說,家庭乃是一個人首要的義務,而孝敬父母更是律法強制要人遵守的(出20:12)。耶穌當然也不會忘記這個重要的誡命,因此,當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特別吩咐祂所愛的門徒——約翰,要將馬利亞當作自己的母親來孝敬(約19:26-27)。
然而,耶穌在意的並不只是這種肉身的、天然的親屬關係,祂打破這種純粹以「人性」作為出發點的親屬關係,重新建構一個以遵行上帝旨意為依歸而擁有的全新親屬關係。這個關係是屬靈的、內在的,是在上帝國裡面必須有的親屬關係。因此,耶穌指著所有圍坐在祂身旁的人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兄弟。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了。」(v.34-35)
上帝國的親屬
有一首詩歌的歌詞提到:「在耶穌裡我們是一家人」,另一首詩歌也說:「我們成為一家人,因著耶穌,因著耶穌,成為神兒女」。這兩首詩歌都清楚表明今天經文中耶穌的教導:因信耶穌基督、遵行上帝旨意,所有的基督徒,不論是來自哪個家庭、民族、國家,在上帝國的大家庭裡都是親屬關係。這也是保羅在《以弗所書》所說「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弗4:5
我們常說:「教會是一個屬靈的大家庭,所有基督徒都是這個家庭裡的一份子,都是弟兄姊妹。」既然如此,我們就要不分彼此、相互合作、切實相愛。年長信徒要愛護、疼惜年幼信徒;年幼信徒要尊敬、服事年長信徒。可惜的是,教會內總是會有一些小圈圈(小團體),而最糟糕的就是小圈圈與小圈圈常會有衝突和對立的事情發生。
或許,我們都曾聽聞有些教會分裂的原因,是因為家族與家族之間的對立,或是長執與牧者之間的對立,或是信徒與信徒之間的對立。而這些對立關係也使教會(基督的身體)滿目瘡痍。事實上,這種教會內信徒之間彼此對立的問題,也曾發生在初代教會的哥林多教會。
在《哥林多前書》的開始保羅就提到,他從革來氏家中的人得知,哥林多教會內部有分成亞波羅黨、保羅黨、磯法黨和基督黨四個派系。這四個派系使教會發生很大的衝突,並且意見不合、互相鬥爭(林前1:11-12)。
耶穌曾說:「若一國自相分爭,那國就站立不住。若一家自相分爭,那家就站立不住。」(可3:24-25)保羅強調:「信徒之間要說話要一致,不可分裂,要團結,有一致的想法,有共同的目標。」(林前1:10)的確,既然所有信徒都是連結於耶穌基督的肢體,肢體與肢體之間就必須相互扶持、合作,才能使教會發揮最大的功用。否則,教會將無法成為耶穌基督的見證人。
耶穌說:「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了。」(v.35)耶穌在此說的「上帝的旨意」,其實就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7節所說〈愛的真諦〉。雖然我們常常在結婚或訂婚禮拜中用這段經文來勉勵新婚夫妻,但保羅傳講這段經文的真正目的,是要勸勉哥林多的信徒,只有真正落實「彼此相愛」的教導,才是真正認識上帝、遵行上帝旨意的基督徒。
使徒約翰說:「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了;不愛他看得見的弟兄,就不能愛看不見的上帝。愛上帝的,也要愛弟兄;這是我們從上帝所受的命令。」(約壹4:20-21)各位兄姊,身為上帝國親屬的你和我,是否真的有遵行上帝旨意,實踐彼此相愛的大誡命呢?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我真的有愛教會裡的每一個人嗎?」
在之前服事的教會,有位退任長老的孩子後來都不願意再踏進教會一步(在我前往該教會前)。事情的起因是這位長老某次與主任牧師發生嚴重的爭論,當時主任牧師的姑姑就當著眾人的面賞這位長老一記耳光,這讓長老的太太和孩子非常錯愕和生氣。他們要求主任牧師和他的姑姑必須為此事道歉,但卻一直沒有下聞。於是這位長老憤而辭去長老一職,並聲稱全家從此不再踏入該教會。
後來當我到該教會服事之後,因著常常與這位長老打桌球,談話中他很希望孩子可以再回到教會,於是這位長老請我關心他孩子,讓他孩子不要因為之前受到的傷害而離開信仰。最後,我用了一些時間與他建立關係,主日下午約他打籃球,一起討論中華職棒的賽事。就這樣,他漸漸穩定出席華語禮拜,最後我更是邀請他擔任華語禮拜的同工。
或許,我們在教會裡仍有看不順眼的人,只因為他們的做事風格、說話方式、對人的態度與我們不合,我們就視他們為仇敵,或認為沒必要去愛他們嗎?保羅說真正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4-7)
結論
各位兄姊,在教會這個大家庭當中,難免會有一些讓我們覺得一點也不可愛的人。講明白一點的就是,教會內的某些人就是讓我們看起來「不是很順眼」。的確,因為就連我們對自家人也難免會感到不耐煩或是感到厭惡,何況是教會內與我們非親非故的信徒呢?因此,要在教會中落實「彼此相愛」的命令,是需要花一段很長的時間,甚至要花一輩子的時間才能學會這個功課。
就好像一句我們熟悉的廣告詞所說:「要刮別人的鬍子之前,先將自己的刮乾淨」。我特別將這句廣告詞做一些修改,就是「要學會愛教會內的弟兄姊妹之前,先學會愛自己的家人;要學會愛自己的家人之前,要先學會愛自己;要學會愛自己之前,要先學會愛上帝,因為上帝是一切愛的源頭」。
或許,我們可以利用一點時間仔細檢視「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以及自己與上帝國親屬(教會內弟兄姊妹)的關係」。
求聖靈幫助我們學習遵行上帝的旨意:在家中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並且在上帝的國度(教會)裡,關顧同信的弟兄姊妹,用基督的愛來互相款待,共同打造一個充滿光彩、甜蜜、幸福的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