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6/22
經文:馬可福音四章1-20節
1耶穌又在海邊教導人。有一大羣人到他那裡聚集,他只好上船坐下。船在海裡,眾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2耶穌就用許多比喻教導他們。在教導的時候,他對他們說:3你們聽啊,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4他撒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吃掉了。5有的落在土淺的石頭地上,因為土不深,很快就長出苗來,6太陽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7有的落在荊棘裡,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就結不出果實。8又有的落在好土裡,就發芽長大,結出果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9耶穌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10耶穌獨自一人的時候,跟隨他的人和十二使徒問他這些比喻的意思。11耶穌對他們說:上帝國的奧祕只讓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12要他們看了又看,卻看不清,聽了又聽,卻不明白,免得他們回轉過來,獲得赦免。13耶穌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14撒種的人所撒的就是道。15那撒在路旁的種子,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們心裡的道奪了去。16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17因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一旦為道遭受患難或迫害,立刻就跌倒。18還有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19後來有世上的憂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結不出果實。20那撒在好土裡的,就是人聽了道,領受了,並且結了果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引言
什麼樣的商品廣告最能夠吸引人立刻去買?首要條件一定是——誘惑力。一個具有「誘惑力」的商品廣告,常會使人失去判斷能力,忍不住就想要得到該商品。最後,我們果然花一筆錢(可觀的數目),購買一樣或許我們只會用一、兩次,或者根本就不實用的商品(我有時也會犯相同的毛病)。
或許在今主日我們回家之後可以好好的檢示自己到底買了多少這些「留著用不到,丟掉又覺得可惜」的廣告商品。只能說這些製作商品廣告的人實在是太厲害了,因為他們完全能夠抓住消費者的胃口(需求、慾望)。
當然,有時我們會購買某些商品,是因為社會正在流行,如果我們沒有跟上流行,就會成為朋友、同學之間的笑談。記得大學時,台灣正好在流行「電子雞」的電子寵物,當時每位學生可謂人手一機(一雞)。這個電子雞遊戲剛開始是一顆雞蛋,必須細心呵護、耐心等待牠孵化成一隻小雞,接著就要按時餵牠吃東西,處理排泄物,陪牠玩耍,哄牠睡覺。
如果過程中沒有好好照顧牠,牠就會發脾氣,最後更會死給你看。因此,每主日當我在帶領少年團契時,幾乎都看到契友在玩電子雞。然而,這波流行也沒有維持很久,在一、兩年之後,繼續在玩的人已經少之又少了。
其實在教會中,也常會發現青少年會因為某些「誘因(通常起初很少是為要認識耶穌)」的吸引才加入教會或團契。比如說可以認識朋友、可以學玩樂器、可以免費補習…等。只是,一旦這些「誘因」不再具有吸引力時,他們自然不願繼續留戀,而是會選擇往另一處更具吸引力的地方去。或許,教會的牧長同工和團契的領導人和輔導必須好好思考教會和團契的功能到底是什麼?
撒種的比喻
今天這段關於耶穌所說〈撒種的比喻〉同樣也記載在《馬太福音》十三章及《路加福音》八章,這是一段從小在教會長大的人都熟悉的經文。若是按照《馬太福音》十三章1節提到「同一天,耶穌離開了家,到湖邊去」的內容,我們大概可以知道,這件事蹟是發生在前段經文(《馬可福音》三章31-35節)之後。也就是說,當耶穌離開迦百農「休息的家」之後,祂再次來到加利利海邊。
這使得原本聚集在耶穌家門前的群眾也緊跟在祂身後一起來到海邊,他們不願放過每次能夠聆聽耶穌的講道和教導的機會。耶穌看見許多人又聚集在祂面前,祂就上了一條船,坐下;然後開始用比喻向他們講解許多事情(v.1-2)。
耶穌對眾人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的時候,有些種子落在路旁,鳥兒飛來把它們吃掉了。有些落在淺土的石地上,因為土壤不深,很快就長苗;但太陽一出來,幼苗給曬焦了;又因為根不夠深,就枯乾了。有些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把幼苗擠住了。另外有些種子落在好土壤裡,長大結實,收成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也有三十倍的。」(v.3-8)
耶穌接著說:「有耳朵聽的,都聽吧!」(v.9)耶穌再次提醒所有聽眾必須注意所聽的道理,因為這是相當重要的上帝國信息。只是,關於耶穌所說〈撒種的比喻〉到底有多少人可以完全聽懂?我們真的無法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一些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門徒根本就聽不懂耶穌所要傳達的是什麼信息,因此,當多數的群眾都散去時,他們就開口問耶穌「這個比喻」的意思(v.10)。
其實耶穌所說〈撒種的比喻〉是一般猶太人或居住在巴勒斯坦的人很容易看到的景象,它並不是甚麼特殊的景觀。既然如此,為何一些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門徒會一起來詢問這個比喻的意思?原來,多數跟隨耶穌的人,只想要從耶穌身上得到好處,比如說使身體恢復健康、享受免費的食物、賺更多的錢。只是,他們並非真心想要領受上帝國的福音,當然無法理解耶穌的比喻。
因此,耶穌才會對那些願意尋求真理的人和十二門徒說:「上帝國的奧秘已經給了你們;至於外界的人,他們所聽到的一切都是藉著比喻。」(v.11)接著耶穌引用先知 以賽亞的話說:「他們看了又看,卻看不見,聽了又聽,卻不明白;不然,他們回心轉意,上帝就饒恕他們。」(賽6:9-10)
在以賽亞的時代正是以色列人最悖逆的時代,關於先知的警告總是被以色列人當作耳邊風,更糟糕的是他們完全背叛上帝的旨意,所有人都是心剛硬。雖然先知一再呼籲百姓要認罪悔改,但是他們仍一再忽視上帝的警告。因此,以賽亞才會傳達這段話,表達上帝對選民的失望。耶穌引用以賽亞的話,實際上是帶有警告的用意,這也是為何祂一再強調要群眾「注意聽」的原因。
接著,耶穌為那些願意領受真理的人解明〈撒種的比喻〉。祂說:「你們不明白這個比喻嗎?那麼,你們怎能明白其他的比喻呢?撒種的人撒的是上帝的信息。有些人好像落在路旁的種子;他們一聽了信息,撒但立刻來了,把撒在他們心裡的信息奪走。另有些人好像落在石地上的種子;他們一聽了信息立刻樂意接受,可是信息在他們心裡紮根不深,不能持久,一旦為了信息遭遇困難或迫害,立刻放棄。再有些人好像撒在荊棘中的種子;他們聽了信息,可是生活的憂慮、財富的誘惑,以及其他各種慾望紛紛而來,窒息了這信息的生機,不能結出果實。但是,有些人好像撒在好土壤裡的種子;他們聽了信息,領受了,並結出果實,有的收成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v.13-20,現中)
我是什麼樣的土?
各位兄姊,當福音的種籽撒在我們身上時,我們會是哪種類型的土呢?是撒在路旁的土?是撒在石頭地上的土?是撒在長滿荊棘的土?還是撒在讓種子結實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好土呢?
我們曾否想過為何要來教會?因為基督信仰是「家族的信仰(好幾代)」,若是不繼續「跟著信」難免不會被長輩「關切」。當然,有人會想要到教會的原因或許是某些「誘因、吸引力」,比如說可以認識異性朋友,可以享受美味佳餚,可以免費學習樂器、免費補習安親等。試問,我們真是為要認識耶穌基督,為要享受上帝所賜的平安和喜樂才來教會嗎?
我們不難發現,當耶穌三十歲開始出來傳道之後,許多群眾就像「狗仔隊」那般緊緊跟隨耶穌,就是要看祂醫病、趕鬼、行神蹟,或是讓祂治好身上各種疑難雜症。甚至有人在經驗「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認為只要一直跟著耶穌,這輩子就可以不愁吃、不愁穿了。很明顯的,在眾人眼中,耶穌就是一位「超級巨星」,祂的人氣指數與當前的「天王、天后」不相上下。
然而,到底有多少人是真心想要認識或了解耶穌所要傳講的信息(上帝國的福音)?有多少人在聽完信息之後,願意敞開心來領受?又有多少人確實明白耶穌來到世上的真正目的?或許這也是當耶穌向所有人表明自己即將走向十字架的受難之路後,多數群眾的反應是一個一個離祂而去,最後只剩下十二門徒和一些支持他們的婦女的重要原因。
其實,當時的猶太人幾乎已經認定耶穌就是舊約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而祂來到世上的目的就是要復興以色列國。但令人遺憾的是耶穌竟然對他們說自己即將受難的事,這真的令人難以接受!彌賽亞可說是以色列人的希望,怎麼能夠受難呢?這絕對是猶太人難以接受的事情。
的確,多數的人會決定離開教會,就是因為教會與他們起初的理解或期待有很大的落差。而他們來到教會的目的,好像那些盲目跟從耶穌的人一樣,只是要滿足自己的慾望,而不是要領受悔改的福音,經驗上帝的憐憫和慈愛。
這些人就是耶穌在比喻中所說路旁的土,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只希望從教會得到好處。也因此,福音種籽難以在心中生根發芽。最後,他們會覺得加入教會很無聊,不僅浪費時間,又不能得到什麼好處,因此離開教會自然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當然,有人起初來到教會的原因有可能是當時生命有遇到麻煩(如困境、邪靈撓擾),因此就來教會尋求幫助。只是,他們對基督信仰似乎只停留在耶穌可以解決生活中的疑難雜症,卻未曾想要進一步建造信仰根基(認識基要真理、參加團契)。因此,當他們發現基督信仰不能再解決難題時,只好離開教會,且聽信其他人的建議,又去尋求其它神明的協助。
這好像感冒的人,自己去藥房買藥吃或聽信他人去吃一些偏方,或許剛開始好像有些療效,但後來病情更加惡化,又去買其它的藥吃。就這樣,吃了各種不同廠牌的感冒藥之後,他的感冒還是沒有好轉,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對症下藥。這種人就是耶穌在比喻中所說的石頭地上的土,以及長滿荊棘的土。
既然如此,什麼人才是耶穌在比喻中所說讓種籽結實纍纍的好土呢?就是在《路加福音》八章15節提到:「聽了信息,以良善和誠實的心持守它,並且恆心等待,直到它結出果實的人。」(現中修)的確,只有真正願意用謙卑的心來尋求真理、學習真理,並且實踐真理的人,他們來到教會(團契)之中才有實質的意義。
好土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須透過不斷翻動與空氣接觸、去除大大小小的石頭、雨水不斷滋潤與澆灌。也就是說,基督徒的生命必須在每天的生活中常常研讀、學習《聖經》,才能使信仰的根基穩固、踏實;不斷反省禱告,才能更新屬靈的生命;不斷渴慕聖靈的澆灌,才能實踐耶穌基督的教導。
結論
各位兄姊,教會並不是滿足我們慾望的俱樂部,而是提供我們認識生命意義的學校。進入這間學校的人不需支付任何費用,也不需具備哪些條件,凡事願意用謙卑渴慕的態度來學習的人,都可以自由加入。雖然如此,並不表示所有進入這間學校的人都能夠順利畢業。
上帝國的福音是開放給每個人聽見的好消息,只有願意敞開心來接受的人才能得著。然而,接受福音並不是信仰的終點,而是屬靈生命考驗的開始,因為伴隨在福音之後的試煉和誘惑將會吞噬我們的信心,使我們因此失去基督的救恩。雖然上帝國的福音是免費的恩典,但只有持之以恆將這份恩典放在好土生長的人,才能夠享受將來結實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的福分。
誠如耶穌所說:「上帝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11:12)各位兄姊,我們願意成為什麼樣的土來承接耶穌所給予的救恩呢?今天就是我們做正確抉擇的重要時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