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10/26
經文:馬可福音八章1-21節
1那時,又有許多人聚集,並沒有什麼吃的。耶穌叫門徒來,說:2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3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4門徒回答說:在這野地,從哪裡能得餅,叫這些人吃飽呢?5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6他吩咐眾人坐在地上,就拿著這七個餅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7又有幾條小魚;耶穌祝了福,就吩咐也擺在眾人面前。8眾人都吃,並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9人數約有四千。耶穌打發他們走了,10隨即同門徒上船,來到大瑪努他境內。11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求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想要試探他。12耶穌心裡深深的歎息,說:這世代為什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13他就離開他們,又上船往海那邊去了。14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15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16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17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什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18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見嗎?也不記得嗎?19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籃子呢?他們說:十二個。20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筐子呢﹖他們說:七個。21耶穌說:你們還是不明白嗎?
引言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俗話所說:「一切都是註定好的」。像是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父親是張忠謀或是黃仁勳,我們無法決定出生時是美國人或是台灣人,我們無法決定外表長的像劉德華或是林志玲,因為這些事都不是我們可以掌握的。
常聽一些人說:「只要我可以中樂透頭彩,我一定將彩金的一半捐給慈善機構。」甚至有些基督徒也會如此禱告說:「上帝啊,如果祢能讓我中樂透頭彩的話,我一定會將彩金的十分之一奉獻給教會。」
可惜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樂透彩的幸運兒,因為中獎的機率真的是微乎其微!再者,如果每個人對於中樂透彩的期待或是祈禱都能實現的話,那我們還需要靠雙手努力工作嗎?我們豈不是都可以變成張忠謀和黃仁勳嗎?果真如此,我們的政府就不用再擔心失業率的問題,我們的社會也不會再有貧困的人或是夜宿街頭的遊民了。
使徒雅各曾說:「…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雅4:2-3)的確,很多時候我們向上帝祈求的內容,多數都是以自己的益處為導向,以致在我們求了許久卻一直得不到回應時,就開始埋怨上帝都不聽我們禱告。
耶穌在登山寶訓的信息中提到:「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1-33)
各位兄姊,有多少時候我們總是無法辨別什麼才是生命中「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什麼是「已經註定好」的事情呢?有多少時候,我們向上帝的禱告,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私慾的妄求呢?
憐憫、歎息、責難
從今年一月開始,我們在禮拜中讀《馬可福音》的經文,今天已經來到第八章的內容。從這一章開始,耶穌對門徒的教導將逐漸以「祂即將受難」為主題,是為要讓門徒明白祂來到世上的真正目的。
從《馬可福音》前七章的內容得知,文士和法利賽人待在耶穌身旁的目的,只是為了觀察耶穌的言行好抓到把柄來將祂除掉。至於那些一直跟隨耶穌的門徒,到目前為止對於祂的身分也仍是一無所知,因而耶穌常常責備門徒信心不足、反應遲鈍。
今天經文的開始是關於耶穌再次透過少數的糧食(七個餅、幾條小魚),餵飽多數人(約四千人,且不含婦女、小孩)的奇妙神蹟,這與之前五餅二魚神蹟的記載,其實有許多類似之處。
某日,又有許多人聚集在耶穌和門徒的身邊。從第2節的內容我們可以推想,這些人是為了聆聽耶穌的教導而聚集在一起的,並且他們已經在那裡待了三天的時間。從耶穌與門徒的對話中得知,他們已經沒有糧食可以讓這些人吃了。耶穌憐憫這些人,祂說:「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v.3)
的確,耶穌希望我們切慕、渴求上帝的話語,因為上帝的話語可以安慰、醫治、更新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可以再次得力、重新出發。誠如詩人所說:「上帝阿,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詩42:1)但耶穌也希望我們除了屬靈生命可以飽足之外,在肉體生命也可以飽足,因為肉體生命的飽足可以幫助我們更有體力去實踐上帝的話語。
因此,耶穌詢問門徒身上還有多少餅。他們回答:「七個。」於是耶穌吩咐眾人坐在地上,然後拿起那七個餅,感謝上帝,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就分給大家吃。他們還有幾條小魚;耶穌獻上感謝,吩咐門徒也分給大家。大家都吃了,而且吃飽了,並收拾七個籃子的碎屑(v.6-9)。最後,耶穌遣散所有群眾離開,隨即和門徒上船往大瑪努他(馬加丹,太15:39,位加利利海西岸)地區去了。
這時,有些法利賽人來見耶穌,跟祂辯論。他們想陷害祂,要求祂顯個神蹟,證明祂所行的是出於上帝。耶穌深深歎息,說:「這世代為什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v.11-12)對這些自以為神學知識很豐富的法利賽人,耶穌認為他們根本就不相信祂的神蹟,也不配看神蹟,因為他們過於驕傲,而驕傲乃是屬靈生命的障礙。
《馬太福音》十六章4節耶穌特別提到:「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蹟,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了。」上帝的神蹟只顯現給那些願意用信心領受的人看見,像法利賽人這種只為敵對耶穌才求神蹟的人,耶穌認為,即使他們真的看到神蹟也不會相信。於是耶穌離開他們,又上船渡過湖的對岸(v.13)。
上船後沒多久,門徒發現忘記多帶餅,船上只有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此時耶穌警告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v.14)《馬太福音》是將希律記載為撒都該人。撒都該人是一群精明、富有的貴族,他們是祭司的後代,具有廣泛的影響滲透力。
撒都該人與法利賽人的政治立場互相對立且支持羅馬政府的統治,法利賽人則不然。撒都該人對於神蹟所持的觀點也和法利賽人不同,他們不相信有神蹟,法利賽人則相信神蹟。
面對耶穌的責備,門徒以為是他們忘記多帶餅,又誤以為耶穌所說的「酵」是指製作餅的酵;只是,耶穌在這裡所說的「酵」(「罪」的一個象徵),是指那看不見的滲透力,也就是法利賽人和撒督該人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錯誤思想。耶穌對門徒仍像過去一樣的盲目和靈裡的遲鈍感到十分傷心,他們已經跟隨耶穌那麼長的時間,卻仍無法明白祂話語中的信息。
可遇而不可求的神蹟
各位兄姊,我們是否也常常和門徒一樣,搞不清楚耶穌要教導的重點為何?總是在臆測耶穌的心意是什麼?或是永遠不曉得其實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在領受神蹟?不可否認的,門徒在信仰上無知和遲鈍的反應,事實上也是多數基督徒的反應。也難怪耶穌會對門徒說:「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見嗎?也不記得嗎?」(v.18)
為什麼我會說多數基督徒在信仰上的反應是無知和遲鈍呢?舉例來說:「請問有哪些兄姊還記得上主日的講道題目和經文?有誰還記得上週的講道內容?有多少人會將週報帶回家,並將講道大綱和思考與應用再拿出來看一遍?」我相信,多數的兄姊可能已經忘記上主日的講題、經文和內容;至於週報嘛!或許根本沒有帶回家,或已經做資源回收了吧!
[牧師在此並不是要指責各位兄姊,而是希望大家可以更用心來領受上帝的話語和信息,使靈命不斷成長更新。]
我們不難發現,初代信徒(願意成長)對信仰的渴慕總是比那些從小在教會長大,號稱是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的信徒更加火熱。此外,初代信徒也會很積極、主動參加可以幫助靈命成長的課程,並且很認真的做筆記、錄音、錄影,因為他們希望在回家後還可以重新複習。
反觀那些「老信徒(不願成長)」,雖然他們每主日都參加禮拜或周間聚會,看起來好像很敬虔,其實只是「習慣了」,如果不參加反而會感到「不自在」或「罪惡感」。當然,他們也不會認真聽講、勤做筆記、回家複習,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信息在之前(這輩子)已經聽過好幾次。就好像主日學老師每次要講聖經故事時,高年級的學生都會不耐煩的跟老師反應:「老師,這個聽過了!」
難怪我們常會聽到初代信徒分享:他們又在生活中經歷哪些特別的神蹟,在信仰上又獲得哪些全新的領受,他們又領受多少上帝的恩典。諷刺的是,我們很少聽到「老信徒」分享,他們曾在生活中經歷上帝、領受上帝何種恩典,因為「習慣」讓他們失去「新鮮感」,「習慣」也讓他們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也因此,「老信徒」對於牧者的教導總是不能領悟、不能明白,因為他們的頭腦是如此遲鈍,雖然有眼睛看卻看不見,有耳朵聽卻聽不到,以致錯過許多經驗上帝奇妙作為(神蹟)的機會。
另一個讓「老信徒」無法經驗神蹟的原因,就是太過自負(自以為是、自以為義),以為信仰的事他們都懂了,有些人甚至會倚恃自己對神學有一點認知(自以為看幾本神學書籍或曾受過基礎的神學教育),而批評教會牧者的教導(正確的教導)。而今天經文中的法利賽人,其實就是這類的人。
不可否認的,法利賽人可以說是猶太律法的權威者,他們對律法的認知絕對是無懈可擊。然而,法利賽人為了抵擋耶穌、尋找祂的把柄,他們雖然看過也聽過耶穌行過許多神蹟,卻仍然拒絕相信,因為他們那些自視甚高的知識成了信心的絆腳石。
的確,律法肯定是上帝透過摩西傳達的話語(命令),是所有猶太人都必須遵守。但上帝也透過唯一的兒子——耶穌基督,使道成肉身(祂的話語成為人的樣式),並且透過耶穌基督的言行舉止,使我們可以看見上帝大能的作為(神蹟)。
也就是說,對上帝的認識和了解,不只是停留在文字(律法、神學知識、神學書籍)之中,不只是透過耶穌基督的教導;其實只要我們願意敞開心扉,用心體會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我們一定可以經驗上帝,可以看見上帝所留下來的腳蹤。這也是為什麼初代信徒總是可以經驗神蹟、分享神蹟的原因。
結論
各位兄姊,「神蹟(上帝的作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為「神蹟」只顯明給那些願意用信心領受的人。至於那些試圖想用人的意念、思維來要求「神蹟」出現的人,即使他們真的已經看見「神蹟」出現,卻仍然無法體會也不願相信那些啟示就是上帝的作為。
除非我們願意改變對信仰的態度,用更開闊的視野來認識上帝、經驗上帝、享受上帝,我們不僅「無法遇見神蹟」,即使我們怎麼「努力尋求」也得不著。求聖靈幫助我們,使我們的屬靈生命每日都可以「遇見神蹟」,而不是常常在「求神蹟」,因為「神蹟就在我們身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