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1/19
經文:彼得前書二章11-17節
11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12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13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14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15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16你們雖是自由的,卻不可藉著自由遮蓋惡毒,總要作神的僕人。17務要尊敬眾人,親愛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
引言
台灣有句諺語說:「六月芥菜,假有心」,是比喻一個人虛情假意,表面上對人關懷備至,其實內心虛偽狡詐,一點誠意也沒有。的確,務農的人都知道,芥菜是冬天出產的農產品,它的葉面廣大,濃綠色,葉甲肥厚,多被用來做酸菜、鹹菜。芥菜的中央內心有芥菜仁(或稱芥菜蕾、芥菜心);只是,農曆六月長大的芥菜,因天氣濕熱的關係,葉子雖然也長的豐碩,外表看起來與冬季出產的芥菜一樣,實際上卻是沒有菜心的。
身為一個基督徒必須常常檢視自己的信仰狀況,是否也常常淪為「六月芥菜」的景況?只有在禮拜天(主日)的時候才表現得很敬虔,可是在平常的生活中(禮拜一至六)卻依然過著世俗化的生活。不曉得在座的兄姊是否曾有過類似的經驗,當有朋友或同事(同學)知道我們是基督徒的之後,他們的反應是瞠目咋舌、難以置信,因為我們的言行舉止完全看不出來與非基督徒有什麼差別。
各位親愛的兄姊,一個基督徒的靈命是否成熟,不只是表現在他是否有固定的靈修生活,有每個主日參加禮拜、聚會,有定期定額的奉獻。最重要的是,他的信仰態度與生活表現是否一致?是否讓眾人可以從他的身上看見耶穌基督的樣式?
初代教會信徒的挑戰
在上主日的信息中,牧師有鼓勵兄姊要在信仰上立好根基,才不致在試探來臨時輕易地離棄信仰。牧師也期待兄姊不要成為一個「只有頭腦知道(聽道)」的假教徒,而是要成為一個「用心相信,並願意付諸行動(行道)」的真信徒。的確,「真實的信仰」是表現在我們「生活中的行為」上面,誠如雅各所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17)只是,基督徒要如何將信仰落實在生活中呢?不用說,「成熟的靈命」就是最大的關鍵。
在我們今天所讀《彼得前書》的經文中,使徒彼得勉勵所有蒙召且分散在各本丟、加拉太、加帕多家、亞西亞、庇推尼(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北部)基督徒說:「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上帝」(v.11-12);他又說:「因為上帝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v.15)。
為什麼彼得會有這樣的勸勉呢?原來,初代教會的基督徒是處在一個「受到極大逼迫」的世代之中;其一是猶太教(猶太教徒)的逼迫,另一則是羅馬政府的逼迫。自從耶穌基督「復活的事件」被基督徒傳開之後,猶太教的領袖為了避免猶太人受到影響而皈信基督,他們就開始逼迫基督徒,甚至製造許多不實的謠言,如控告基督徒反抗該撒的命令(徒17:7),並且搧動異教徒反對基督徒(徒13:50、14:2-19、17:5、18:12)等。
第一個「屬世政權」掌政者迫害基督徒的,是希律亞基帕苦害教會中的人,殺害約翰的哥哥雅各,以及捉拿彼得(徒12:1-3)。後來,一般人對基督徒的態度也愈來愈仇視,因爲基督徒的信仰與當時以羅馬帝國爲中心的生活大不相同。最後,羅馬政府更將基督徒看成與叛亂團體有關,導致基督徒受迫害的情況更加嚴重。主後 64年的尼祿皇帝(Nero)甚至誣陷基督徒放火焚燒羅馬城,繼而以極殘忍的方式殺害基督徒。
為了避免受到猶太人的逼迫,許多原本居住在耶路撒冷和猶太地區的基督徒,就紛紛遷徙到小亞細亞或歐洲各地。或許對這些人而言,他們必須離開自己的家鄉(熟悉的環境),但從宣揚福音的角度來看,他們更有機會將基督救贖的福音傳給外邦人。誠如耶穌在升天前對使徒所說:「但聖靈降臨在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然而,對這些遷徙到外邦的基督徒來說,他們並不是那麼容易過生活,除了要面對羅馬政府的持續逼迫(肉體的試探)之外,還得面對許多外邦生活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的誘惑(靈魂的試探)。因此,彼得特別提醒居住在外邦的基督徒:「要禁戒(原文是一種繼續不斷、反覆不息的動作)肉體的私慾」,因為「這種情慾老在跟靈魂爭戰」(v.11b)。
的確,生活環境常常是塑造一個人性格(品德)的重要關鍵,這也是為甚麼孟母需要三遷的緣故。特別是對正處於「苦難中(受苦)」的基督徒而言,當他們看見「外邦人的世界(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所帶來的是,各種享樂、無憂無慮和放縱情慾的生活時,難免內心會有許多的衝擊:「我為甚麼要因為基督受苦呢?我為甚麼要過著受人逼迫的生活呢?和這些人一樣開開心心的過日子不是很好嗎?」
為了堅固「居住外邦」基督徒的信心,彼得要他們知道:(1)通過信心試驗的人,將來在基督顯現的時候,可以得著稱讚、榮耀、尊貴;(2)要約束自己的心、謹慎自守,不要效法從前蒙昧無知的時候,要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保守聖潔;(3)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堅固自己的信仰,建造像活石般的靈宮;(4)不可藉著自由遮蓋惡毒,總要作上帝的僕人;(5)務要尊敬眾人,親愛教中的弟兄,敬畏上帝,尊敬君王(彼前1:7,13-15、2:2-5,16-17)。這些不但是「靈命成熟」的基督徒所擁有的特質,更是基督徒宣揚「復活主耶穌」最直接的生命見證。
培育成熟靈命
各位親愛的兄姊,保羅曾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彼得也勉勵所有「重生得救」的基督徒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既然如此,基督徒的生命就必須與這個世界「有所分別」,而不再是「隨波逐流」。
當然,牧師所說的「與世界有所分別」,並不是要我們「離群索居」,找一處像伊甸園的「福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如高雄‧錫安山)。「與世界有所分別」的意思,正如今天經文所說「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一個「重生得救(有基督在生命裡活著)」的基督徒,他的生命已經被聖靈洗滌更新,並且重新與上帝的靈連結在一起。由於他與上帝的關係愈來愈親密,靈命也愈來愈成熟,很自然地,他的各種行為表現,也會愈來愈像耶穌基督。
基督徒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就是在主耶穌再來之前,我們都會一直居住在「充滿罪惡」、「是非難以辨明」、「試探誘惑不斷」的世界之中。雖然如此,只要我們能夠擁有成熟的屬靈生命,我們一定可以勝過這世界。問題是,要擁有成熟的屬靈生命並非一朝一夕的工夫,而是必須透過「每天不斷地親近上帝」,「每天檢驗、省察自己的信仰狀況」,「下定決心改正自己的缺失」,並且「用好行為歸榮耀給上帝」。
關於「每天不斷地親近上帝」,使屬靈生命愈來愈成熟的功夫,其實就是上主日所提到的「建造信仰根基」,我們就不再多作討論了。因此,我們就來看看使屬靈生命愈來愈成熟的另一個要素──每天檢驗、省察自己的信仰狀況。
中國古代思想家-曾子曾經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曾子這一番話道出了一個人「為人處事」的重要原則: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的確,一個懂得在生活中「不斷自我反省(隨時察覺自己的缺失)」的人,他才能塑造並且擁有高尚的人格。主耶穌也曾勉勵我們:「…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5)。
在世界各民族之中,法國人最注重從小就培養「自我反省」的習慣。有一位中國留學生曾經在法國看過這樣的一幕情景:他在吃飯時法國朋友8歲的孩子用一小塊麵包逗著小狗玩,狗玩起來撞翻了他手中的盤子,盤子碎成幾塊。男孩對他的父母說:「你們看見了,是小狗打碎了盤子,不是我的錯。」他的母親回答說:「盤子確實是小狗撞翻的,可是你有沒有錯?」男孩大叫:「是小狗的錯,不是我的錯。」他的父親過來叫男孩離開餐桌到他自己的房間裡去,想想自己究竟有沒有錯。十幾分鐘後男孩走出房間說:「小狗有錯,我也有錯,我不該在吃飯時逗狗,這是你們多次對我說過的。」他的父親高興地笑了:「那麼今天你就該為自己的錯承擔責任:收拾餐桌,並拿出零用錢賠這只盤子。」
各位親愛的兄姊,一個靈命「真正成熟」的基督徒,他一定會在每天的生活中,透過《聖經》—上帝的話語來檢驗、省察自己的言行舉止。比如說:是否有榮耀上帝?是否有愛人如己?是否有過聖潔的生活?是否有說造就人的話?
當然,一個靈命成熟的基督徒除了能夠每天檢驗、省察自己的信仰狀況之外,他還會下定決心改變自己(有意或無意)的缺失。俗話說:「人非聖賢,熟能無過?」我相信,在座的沒有任何人都敢說,自己從沒有犯過錯。重點在於「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據我們所了解的,當一個「人」在面對自己犯錯時,通常都會有三種反應:(1)不知錯也不願意悔改(如該隱、何弗尼、非尼哈);(2)知錯但不願意悔改(如以利、掃羅);(3)知錯也願意悔改(如大衛、撒該)。基督徒並不是「聖人、完全人」,因此難免會犯錯(罪)。但重點是,當我們犯錯(罪)之後,就必須知錯(罪),而不是找一大堆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缺失。進一步地,我們要學習認錯(罪)、悔錯(罪),祈求上帝赦免我們的錯(罪)。最後,我們更要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的缺失,不再犯錯(罪)。
《箴言》二十八章13節說:「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使徒約翰也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各位親愛的兄姊,當我們願意在每天的生活中「知錯、認錯、悔錯、改錯」,並且「不再犯錯」時,我們除了可以獲得上帝的憐恤和赦罪之外,更重要的是,眾人會因為我們生命的轉變,也想要進一步來認識、親近我們所信仰的上帝。
結論
幾天前,我在網路上看見一則因酒駕而車禍死亡的新聞,死者是兩位玉山神學院的學生。據了解,他們可能因期末考完畢,為了輕鬆一下而小酌幾杯,在回家的路上不幸與一輛小貨車相撞,當場死亡。經警方抽血結果,發現酒測值超標,因而判定此車禍為「酒駕事件」。
或許有兄姊想要問:「怎麼神學生(基督徒)也會犯這種錯(罪)?」但仔細想想,我們是否也常常存著「僥倖的心態」,以為「私底下」的犯錯(罪),不會有人知道呢?各位親愛的兄姊,如果基督徒不能將「信仰」和「生活」是結合在一起,我相信,這類基督徒也會犯錯(罪)的社會新聞絕對會「層出不窮」。
求聖靈幫助我們,透過「每天不斷地親近上帝」,「每天檢驗、省察自己的信仰狀況」,「下定決心改正自己的缺失」,培育更成熟的靈命。並且在生活中用「端正的品行(好行為)」,見證自己是一個「與世界有所分別」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