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1/26
經文:詩篇十九篇7-14節
7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8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9耶和華的道理潔淨,存到永遠;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10都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11況且你的僕人因此受警戒,守著這些便有大賞。12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13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不容這罪轄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14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裡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
引言
中國‧南宋詩人陸游曾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治學聯)意思是說:「知識到真正用時,才知道太少。(事情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過,便不知箇中艱難。)」我相信,這句話對許多人而言都有深刻的感觸。
或許年輕一輩的人都曾聽父母(長輩)說:「要好好讀書、努力讀書,將來才能出人頭地,成為有用的人。」以前我不太能明白為何父母(長輩)都要這麼說,只是心裡想著:「用嘴巴講當然容易,書又不是你們在讀,你們怎麼會知道讀書是很累又很痛苦的一件事!」長大之後才終於明白,原來以前的家庭常常因為經濟環境不好,父母沒有足夠的錢可以供應小孩讀書,(生吃都不夠了,還要晒成乾);再加上在當時務農的社會中,需要多一點人手協助農事。就這樣,家長都不讓小孩讀書(特別是女孩子),或是小學畢業後就不再繼續栽培。這導致許多喜愛讀書的小孩,沒有機會再接受教育。因此,我們真的要好好把握每個學習的機會,活到老,學到老。
同樣的,基督徒也必須珍惜「每天恭讀上帝的話語《聖經》」的機會,才不致自己(或他人)在遭遇試煉或試探時,找不到任何一句經文來幫助自己(或他人)。各位親愛的兄姊,你手中的《聖經》是拿來放在書架上「裝飾用的」,或是拿來仔細咀嚼既而成為「生命的靈糧」呢?
上帝話語甘如飴
的確,我們常常都會說《聖經》〈上帝的話語〉就是「生命的靈糧」。一個人的生命如果缺少〈上帝話語〉的養育和幫助,他的靈魂很快就會枯竭、衰弱,最後死亡。也就是說,他的肉體雖然還活著(還有呼吸心跳),心靈卻是處於死亡的狀態。這種情形正如成語「行屍走肉」,或台語流行歌〈愛拼才會贏〉的歌詞「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所說的一般。由此可知,一個人要身體與靈魂都可以「完整的活著」,光是吃飯是不夠的,還得要吃〈上帝的話語〉。
《詩篇》十九篇可以說是大衛對〈上帝話語〉深刻體會的感想,它是一首感恩、讚美、和訓誨的〈智慧詩歌〉。這首詩以大自然的歌頌開始,但卻不止於自然宇宙。它(大自然)見證上帝,帶人進入上帝的真理,認識真神,進而引發人內心省察自己,由心中發出向上帝呼求赦罪之恩。
有人稱本詩為一首「兩本書的詩篇」。一本是無字的天書,是大衛透過大自然的「無言無語」,述說了「上帝創造的奇妙大工」;雖然它(大自然)「無聲無息」,卻也從它的「協調性」與「秩序性」,見證、啟示了創造主的存在。保羅也曾在《羅馬書》一章20節指出:「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與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嚴清華(阿華)是馬偕來台灣宣教時所收的首位學生,首位信徒,是5名首批受洗者之一,也是首位派任的傳道者。阿華是一位非常好學的人,在未信主前,他幾乎每天都會到馬偕在淡水的住處,與馬偕討論、分享並借書閱讀。過沒多久,阿華就接受福音了。馬偕為了幫助阿華用更開闊的視野認識上帝,有一天,他就帶著阿華爬上觀音山,要透過大自然經驗上帝的奇妙創造。
馬偕在日記提到:「…可憐的阿華,為我對大自然發生極大愛好而感到迷惑。他和所有其他的中國人一樣,不瞭解大自然的美,對於僅欣賞景色而登山一事,無法瞭解。…然而,他對自然的欣賞力,是暫休而並非已死滅。我們並立在山頂上合唱聖詩,當最後一節猶未唱完時,創造了天、地、海之自然美的偉大神靈,觸動了阿華的心,他的本性已回到原始的狀態。這就是美之誕生的時候,他新生的心靈,現已明瞭上帝創造大自然的道理,而從此以後,方才成為一個虔誠的學生,且成為一個熱愛自然的人。」
各位親愛的兄姊,上帝所造的世界就是一本「見證上帝存在最好的教科書」,也是〈上帝話語〉「最直接的啟示」,我們是否曾仔細地欣賞、觀察和認識呢?或者我們也像阿華一樣,無法從其中了解「上帝創造的奇妙大工」呢?
另一本書則是一筆一劃也不能廢去的《聖經》,它是上帝透過許多「見證人」記錄下來的話語,透過這些文字記載,我們可以認識「上帝的準則、生活的指南、信心的根基、盼望的確據」,以及「愛的源頭」。首先,在今天經文7-11節的內容中,大衛用六個「律法的功效」來闡明〈上帝話語〉擁有絕對影響力。
(1)耶和華的〈律法〉──上帝要教導祂百姓的話語,這話語就好像一盞明燈,可以照亮人心,指引正確的方向。
(2)耶和華的〈法度〉──上帝顯明自己作為的話語,這話語堅定不改變,是智慧人為人處事的標準。
(3)耶和華的〈訓詞〉──指明我們當盡的本分,上帝的話語正直明確,是我們歡喜遵守的事。
(4)耶和華的〈命令〉──上帝所吩咐的話語,上帝的話語清潔無瑕,是我們分辨判斷最好的工具。
(5)耶和華的〈道理〉──上帝所喜悅的事;一個真正敬畏、順服上帝的人,他必然一生的行事都是以上帝的旨意為依據,不偏不倚的遵守。
(6)耶和華的〈典章〉──上帝的判斷,就是一切的真理(完全公義),行在其中的人必然得到上帝的喜悅。
在分析完六個「律法的功效」之後,大衛接著指出〈上帝話語〉的珍貴──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的確,當我們將「生命的焦點」完全注目在上帝時,我們就會發現所有地面上的東西(屬世的),都無法使「心靈的空虛」獲得滿足。大衛更進一步指出,唯有時時用〈上帝的話語〉警醒自己,並且好好地順服和遵行,才能獲得上帝所賞賜的各樣福氣。
讀經之樂
各位親愛的兄姊,既然〈上帝的話語〉對我們的生命而言那麼重要,我們是否有好好珍惜每一次親近、恭讀〈上帝的話語〉的時間呢?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基督徒,真的是一群很幸福又很幸運的人,除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至少一本(或以上、不同版本)的《聖經》,還可以用許多方法取得《聖經》(各教會或基甸會)、閱讀《聖經》(網路或軟體下載)。可惜的是,似乎愈容易得到的東西,也愈不懂得珍惜。
在宗教改革運動(中世紀)之前的教會,只有神職人員才能擁有《聖經》,一般的信徒只有在主日參加禮拜的時候,才「有機會聽到」牧者宣講〈上帝的話語〉。但問題是,雖然信徒可以在禮拜中,透過牧者的口聽到〈上帝的話語〉,他們卻是「有聽沒有懂(鴨子聽雷)」,因為牧者是用拉丁文主持禮拜。這也導致許多神職人員開始怠忽職守,不認真準備禮拜中的信息(胡言亂語),反正信徒也聽不懂他們在講些什麼。
有鑑於此,馬丁路德便著手開始翻譯《聖經》(翻成德文),他認為〈上帝的話語〉是上帝賜給所有基督徒的禮物,不應該只是神職人員的特有的權力。此外,他也鼓勵神職人員使用各地「通用的語言」主持禮拜,這除了可以養育、造就每位信徒的靈命之外,也可以督促神職人員必須好好地預備每個主日的信息,不隨便引用《聖經》,因為台下的每位信徒都知道《聖經》的內容。各位親愛的兄姊,當我們看見早期的信仰前輩如何在翻譯《聖經》的努力時,是否更應該珍惜我們手中的《聖經》呢?
或許有些兄姊常常會跟牧師說:「牧師,不是我們不想要建立讀經的習慣,我們都知道每天讀經很重要,但我們不像牧師有讀過神學院,可以很容易地讀懂《聖經》。因此,每次只要打開《聖經》來讀時,都會不自覺的睏倦起來!」無怪乎,我們常常聽到有人開玩笑的說:「如果有半夜睡不著的人,只要拿起《聖經》來讀時,保證會在五分鐘內會有睡意。」
的確,雖然我們都認識每一個《聖經》裡面所寫的中文字,只是,當這些文字串連起來變成一句話之後,我們卻總是難以辨明其中的奧秘!既然如此,我們根本不可能從《聖經》中的「字裡行句」獲得像大衛所說,〈上帝的話語〉──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那般的感受。
其實,每位基督徒都可以從〈上帝的話語〉有所領受,並且按著聖靈的感動和啟示,引導我們走正路。誠如保羅在《提摩太後書》三章16-17節所說:「《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話雖如此,我們還是發現,有人難以對〈上帝的話語〉有所領受。為何會這樣呢?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建立正確的讀經態度和方法。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正確的讀經態度。我們必須知道,讀《聖經》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個人「更明白上帝的旨意,才不致於陷入罪惡的網羅中」。如今天經文中,大衛從〈上帝的話語〉中所獲得的提醒:「因此(〈上帝的話語〉)受警戒……知道自己的錯失……攔阻僕人不犯罪……口中的言語,心裡的意念,在上帝面前蒙悅納」(v.11-14)。如果讀《聖經》的目的,只是為了拿來和教會內的兄姊誇口或比較,如「誰讀得比較多遍,誰讀得比較仔細,誰可以引經據典」。這樣的讀經態度只會讓我們淪為如法利賽人般的「假冒偽善」。
有一個美國商人,到東方一個海島上去經商。他看見一個土人,坐著讀他本地的《聖經》。他就對這土人說:「這本書,在我居住的美國已經不是時尚的了。」這土人就應說:「如果這本書,在我們這裡也不時尚,你就早已在我的肚子裡面了!」言時,以手指腹。的確,如果讀《聖經》不是為了省察、檢視自己,基本上,即使讀得再多遍也無法造就生命。
接著,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正確的讀經方法。在聖經公會所出版的〈年度讀經計劃表〉中,有提供每日讀經的五個步驟:
(1)禱告──由禱告開始,向上帝敞開心靈,求主親自引導。
(2)詳讀──帶著渴慕的心,聆聽上帝對我們說話。
(3)默想──讀完經文後,仔細默想上帝對我們在心態、行為、生活方式以及人際關係有什麼提醒?
(4)回應──禱告後默想我們的回應,並獻上心志。
(5)分享──在一天的生活中,不忘以言語或行動來分享我們的感受。
此外,讀《聖經》也需要有一些輔助的工具,以幫助我們更明白經文的意義,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如蒲公英出版的《豐盛人生》,台灣教會公報出版的《新眼光讀經》,基督教真理文化傳播基金會(RBC ministries)出版的《靈命日糧》,以及台灣讀經會出版的《每日研經釋義》等。我們也可以使用不同版本的《聖經》(如〈靈修本〉、〈啟導本〉)作為輔助工具,其中有一些簡單的經文註解。如果我們想要更深入地研究,也可以去各基督教書房購買一些注釋書來參考、閱讀,以增長對《聖經》背景的認識。當然,最省時省力的讀經方法,就是參加教會的〈查經班〉和〈成人主日學〉的課程,因為牧師已經幫大家整理好各種資料,只要專心聽講、勤寫筆記就可以了。
結論
從前,有一次,在美國‧勒布納斯加州,俄瑪哈地方,舉行臨時迅速的大拍賣。拍賣的人指著一個陳舊箱子說:「這口箱子裡面,不知道有什麼東西,你們能出價多少?」有一個人,出了四元半,箱子便買成了。可是當他打開一看,大失所望,發現裡面沒有什麼,只是一些泥砂;花四元半買了這樣一口舊箱,未免太貴了,只好一歎。後來,這位買箱子的人有一個朋友,看了這箱泥砂,認為其中一定有些道理,可能蘊藏某種貴重礦物。他們便將那箱泥砂交給一家礦物公司化驗,竟然提取了八百元價值的黃金來。
各位親愛的兄姊,主耶穌曾說:「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5:39)詩人也說:「祢(上帝)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119:105)既然如此,我們是否願意每天花時間來挖掘《聖經》裡面的寶藏呢?求聖靈幫助我們,好好珍惜手邊的這本《聖經》,使之成為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財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