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信心與行為相輔相成



日期:2014/10/12
經文:雅各書二章14-26
14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15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16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17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18必有人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便藉著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19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20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嗎?21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豈不是因行為稱義嗎?22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23這就應驗經上所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神的朋友。24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25妓女喇合接待使者,又放他們從別的路上出去,不也是一樣因行為稱義嗎?26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引言
  我相信,我們都曾經有「口渴」或是「肚子餓」的經驗。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夠立刻來杯清涼的水或是可以填飽肚子的食物,我們一定會感到相當的舒暢。雖然我們確實可以透過水和食物」來解除口渴與饑餓感」,只是,「水和食物」並不會自動送上門,是需要我們去找尋去購買,也就是付諸必要的行動,我們才有可能達成心中的期待
  有一部電影──永不放棄。在影片中有一段關於校牧美式足球教練談論關於「信心」的事,校牧用一則故事來提醒教練,「信心」與「行動」必須一致,才能達到應有的果效。故事是說:「有兩個農夫同時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能夠降下雨水來滋潤大地,使農作物能夠順利生長。他們都做了信心的禱告,只不過,有一位農夫在禱告之後,什麼事都不做;而另一位農夫在禱告之後,隨即到田裡去整地,預備迎接雨水的降臨。牧師教練:「誰才是那位真正對上帝有信心的農夫呢?教練回答:「是後者。
  或許,我們都知道答案是後者,只是,我們常常表現出來的態度卻是前者。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經常都只是「信仰宣講家」,而非「信仰行動家」;也就是說,我們經常只會用嘴巴說,卻以真正用手去做。因此,非基督徒有時會覺得基督徒都是說一套做一套。在前兩週講道的經文當中,雅各有說:「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雅1:22a)對於上帝的話語,我們必須用「渴慕的態度」來領受,並且用「實際的行為」來見證,這才是基督徒信心具體表現。今天,就讓我們通過《雅各書》二章14-26節,再次來思想信心與行為」兩者之間的關係

信心與行為的關係
  在今天經文的開始,雅各開宗明義的告訴所有信徒:「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v.14雅各所問的這個問題,其實在希臘文中是明確地表達了「否定的答案」。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人能夠「只用嘴巴傳講信心」,卻「沒有實際的信心行動」,因為「嘴巴的信心無法使人得救。或許,我們會有個疑問:「難道雅各所傳的真理與保羅所傳的互相違背嗎?保羅不是說,要因信稱義,而不是因行為稱義嗎?為什麼雅各在這裡反倒是告訴我們,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呢?要靠行為才能得救呢?
  或許,我們覺得《聖經》怎麼會出現如此的矛盾,《聖經》的教導不應該是一致的嗎?只不過,當我們用「正確的觀點」去看他們的教訓時,便會發現其中並無矛盾存在。它們在「基本信仰沒有差異,只是「強調點不同而已。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兩位作者所「面對的處境」是截然不同的。保羅主要是在駁斥那些,只想要靠著遵守《摩西律法」中禮儀上的要求才可以得救猶太人保羅強調的是「稱義的方法」。而雅各信徒知道,任何名符其實的「信心」,都必須在「行為」中把自己表明出來雅各強調的是「稱義的人之生命」。保羅對抗的是〈猶太律法主義〉,而雅各對抗的是〈反律法主義〉。
  第二,我們要知道,保羅所提及的「行為」,是指猶太人律法〉的行為,如割禮。這樣的行為是無法得救的。保羅的意思,是指「把人帶進與上帝建立救贖關係的那種開始階段的稱義」。而雅各所說的「行為」,是指基督徒愛心的行動」。這樣的行為是生命力真實信心的證據,是救恩的果子雅各的意思,是指「在一個人得救之後的基督徒生命中的任何時刻,直到最後站在審判台前為止,其信仰表白的稱義」。
  第三,我們要知道,雅各目的並不是要把「靠行為」和「因著信」這兩種「得救方法作比較雅各保羅和《新約》的其他作者,都一致同意救贖是因著信心而得到的恩典」。雅各在此作出比較的,其實是兩種信心──一種是真實的,另一種是偽造的;一種是活的,另一種是死的;一種是能救人的,另一種卻是不能救人的

真實的信心
  從今天的經文當中,我們可以把雅各的論述歸納成三點,使我們能夠對「真實的信心」有正確的認識
  第一、真實的信心不是一項空泛的聲稱。(v.14-17雅各說:「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有信心,但沒有行為,這有什麼益處呢?那信心能救他嗎?」如果信心只是建基在舌頭上面,並沒有什麼益處,這樣的信仰只是在「唱高調」罷了!雅各在此用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只有信心,但沒有行為,絕對是沒有任何益處的。他說:「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v.15-16
  這就好像當我們要種一顆樹時,都會希望它可以長得高大漂亮,又能結出好吃的果實,可是,我們卻從來不去幫它「澆水、施肥、除草、修剪」,因為我們相信上帝會照顧這顆樹,使它能夠成長茁壯。聰明的我們都會知道,這顆樹一定很快就會死掉,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花費精神時間,甚至是金錢照顧它。雅各提醒我們,當我們看到教會赤身露體,又欠缺日用飲食的弟兄姊妹時,我們怎麼能夠沒有任何惻隱之心伸出援手,以實際的行動幫助他們呢?反倒只是口頭上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吧!」這句話的含義,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再見(教會中彼此互道平安」差不多一樣。有些聖經學者指出它是一句「安慰人的客套話」,相當於「放心吧」、「不必擔心」。
  雅各說:「這有什麼益處呢?」無論對說話的人或是有需要的人空談沒有任何用處約翰曾經說過:「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3:18雅各很明確的告訴我們:「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除非我們能將實際的需求提供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否則,我們嘴巴說再多的「要有愛心」,「要宣揚、分享基督的愛」,都只是紙上談兵毫無利益
  第二、真實的信心不是只對教條的接受猶太人的家庭讓我們值得讚許的地方,就是他們子女家庭宗教教育重視猶太人的子女從小開始,就教導他們完整的猶太律法,同時也教導他們要敬畏上帝尊重生命。從《申命記》六章6-9節中的記載,我們可以更明確地了解猶太人對「上帝話語的重視」。這段經文說:「我今日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慇懃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
  原本上帝以色列百姓的要求,是要他們時時記念上帝順從祂的命令。只不過,這一切後來都被「律法主義者」給破壞殆盡。原本上帝的律法是要讓人得到自由,卻因為律法主義者扭曲上帝律法的原義,使得上帝的律法成為一種「無理的要求與限制」。就以安息日來說,原本上帝設立安息日目的,是為了世人在上帝的重新得力」,獲得裡的釋放」。猶如《以賽亞書》三十章15節所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可是,律法主義者卻讓安息日變成一種「死板板」又「無法造就人」的教條,以致於耶穌必須許多機會來加以導正
  教條往往使我們失去信仰核心教義往往使我們「限制上帝的作為」。有些神學家最後被批評無神論者,是因為他們只著眼神學研究,而失去了「對上帝的敬畏」,以及對《聖經真理單純信心雅各在此告訴我們:「你信上帝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v.19)究竟我們所信的只是信仰空殼,還是信仰真實呢?幾年前有一則社會新聞,是關於一位密宗紅教知名的貝瑪千貝仁波切,在他的弘法道場內與女信徒通姦,遭女的丈夫報警查獲。有許多密宗人士在得知此項新聞時,都紛紛提出指責,並聲稱這位仁波切已經犯了戒不能夠再披紅袍,必須還俗
  俗話說:「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正足以形容這位德高望重仁波切所做的一切。知道信仰教條教義一回事,但是否能夠真正落實這一切的教導,卻與個人信仰根基有關。「真實的信心」不只是對教條教義接受,更重要的是,要將教條教義落實。否則,我們就如雅各所說的「虛浮的人」一樣,只會吹噓自己具有極高的「屬靈洞察力」,卻無法將信心「落實在行為上」,因為他們的信心「只是空殼」罷了!
  第三、真實的信心產生順服的生命雅各最後用了兩個《聖經》人物-亞伯拉罕喇合為例,來告訴我們,「真實的信心」必須與行為相輔相成亞伯拉罕喇合都是「因行為稱義」,因為他們相信全能獨一的上帝」,因此,他們願意用行動表達上帝的信任順服上帝他們生命中所擺上的一切。也因此,上帝亞伯拉罕喇合視為義人
  剛才有說過,信心並不是用嘴巴行出來,而是要用行動來表達出來。既然我們不斷宣揚耶穌基督不斷邀請大家來領受耶穌基督裡的平安,可是,我們所表現出來的卻總是無法讓人信服,因為我們根本沒有結出聖靈的果子」,成為吸引眾人的目光耶穌說:「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裡。」(約15:10)「真實的信心」必須從順服耶穌教導開始,當我們願意順服耶穌教導時,我們才能真正行出愛的見證與聖靈的果子」。
  雅各說,沒有行為的信心,就好像身體沒有靈魂一樣,只是一個軀殼,而沒有實在的生命不能順服耶穌基督教導如何能夠說自己是一個信仰的人?相傳,使徒約翰是一位很會講道的人,因為他的講道很能打動人心。有一次,一位教會會督邀請約翰去他們教會進行一系列講道,當約翰第一個主日上台講道時,他只講了七個字「你們要彼此相愛」之後,就離開講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大家一臉茫然,心想,也許這位大師接下來的幾週裡,會有更深入的演說。在接下來第二週第三週講道約翰仍然只在台上講這七個字你們要彼此相愛」,之後他就回到自己的座位。這時,教會會督終於忍不住向前詢問約翰,大家都期待約翰能有多一些教導,為什麼接連三週他都只說一樣的話?這時約翰回答他說:「因為我看見這間教會一直都沒有彼此相愛的心,我接連講了三週還是一樣。除非大家真的能夠學會彼此相愛,否則,我是不會改變講道內容的。順服耶穌基督的教導」,並且努力行出好的見證」,才能活出真實的信仰生命」。

結論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一個農村裡,有間農舍發生火災,一名農婦整個手臂燒傷,鄉下沒有醫療設備,村民就把她送到鎮上醫院醫師一看婦人手臂傷勢,需要立刻輸血植皮,就問農婦兒子是否願意輸血植皮給自己的母親。她兒子從未見過這種情形,嚇得驚惶失措低頭默默離開,令婦人傷心大哭…。有個年輕護士聽到婦人悲慘哭聲,在了解婦人的遭遇後,憐憫之心油然而生,立刻前去告訴醫師願意輸血農婦,並把腿上的皮一併移植給她!
  醫師施行輸血植皮手術後,農婦的傷勢逐漸好轉。當她看見自己粗糙黝黑的手臂上,那一片白嫩嫩新生的皮膚,不由得又流淚哭泣!適巧護士經過驚訝農婦怎麼哭得這麼傷心詢問之下,農婦才說:「我一看見這白嫩嫩的皮膚,就想到有誰願意把自己的鮮血與皮肉給我,這可是會嚇死人的!但妳這樣年輕美麗,怎麼能不怕疤痕,不怕疼痛,甚至不怕死,來救我這樣的人呢?
  那名護士笑著回答:「因為我來到中國,又遇見妳,就是上帝給我的機會,讓我可以只要犧牲自己一點點,卻能夠給別人生命無限的盼望,這是多麼快樂的事啊!
  各位親愛的兄姊,沒有行為的信心只是空談,只是一種口號,不僅對我們的信仰生命沒有實質的幫助,同時也無法見證耶穌基督的愛。「真正的信心」在於脫去舊我穿上新我,這新我就是「順服耶穌基督的教導」,「結出屬的果子」,使眾人因為我們的好行為得知,信靠耶穌基督真的「有不一樣的生命」。求聖靈幫助我們,使我們都能成為信仰的行動家」,而不是信仰的宣講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