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加拉太書四章1-11節
1我說那承受產業的,雖然是全業的主人,但為孩童的時候卻與奴僕毫無分別,2乃在師傅和管家的手下,直等他父親預定的時候來到。3我們為孩童的時候,受管於世俗小學之下,也是如此。4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5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6你們既為兒子,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7可見,從此以後,你不是奴僕,乃是兒子了;既是兒子,就靠著神為後嗣。8但從前你們不認識神的時候,是給那些本來不是神的作奴僕;9現在你們既然認識神,更可說是被神所認識的,怎麼還要歸回那懦弱無用的小學,情願再給他作奴僕呢?10你們謹守日子、月分、節期、年分。11我為你們害怕、惟恐我在你們身上是枉費了工夫。
引言
依據《中華民國民法》第12條規定:「滿二十歲為成年。」凡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之自然人,必須年滿二十歲,才能享有自主的權利;對於未滿二十歲之未成年兒童或青少年,由於他們的心智仍未成熟,尚且不能辯明利害關係,因此,他們必須經由法定監護人或代理人的協助,才能夠行使一些特定的權益。記得在不久之前,曾經聽一位家長抱怨說:「為小孩辦手機真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得如何節制。」原來這位家長為了方便聯絡自己的小孩,於是就辦了一支手機給他的小孩使用。只是,小孩根本無法辨識家長辦手機的用意,他以為有了手機之後,就可以盡情地與同學、朋友聊天,以致無法控制講電話的時間。等到月底收到電話費帳單才赫然發現,電話費居然高達一萬多元。
由此可知,對於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青少年而言,確實需要家長或是法定監護人來協助他們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才不致造成無法挽救的悲劇發生。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會看見有些成年人還是會做出錯誤的判斷,甚至是被詐騙集團欺騙。
幾年前,有一則新聞讓我感到相當地震撼。它的內容是報導一位大學生,拿著父親給他的信用卡副卡去刷了一台BMW的轎車;只是,後來這位大學生的父親實在無法繳納每個月龐大的汽車貸款,於是在家燒炭自殺身亡。各位親愛的兄姊,悲劇的發生往往在於不成熟的心智,這與一個人是否具有高學歷,或是已經到了多大的年紀,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基督徒的靈命也必須不斷成熟、長進,才不會只停留在剛剛信主的階段。有些基督徒在「受洗」歸入教會之後,他以為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將來順利進入天國。耶穌曾說:「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11:12)這個努力就是不斷更新屬靈生命,使我們可以愈來愈像基督。「受洗」只是領到「進入天國」的護照,但那不表示上帝一定會讓我們進去。除非我們在決志信主之後,願意持續與主有緊密的連結,時時活出基督的見證。
基督轉變我們的身份
在今天所讀的這段經文中,保羅特別用當時猶太人的習俗來打一個比喻。保羅說:「繼承人在未成年時,雖然所有的產業都是他的,但他跟奴僕沒有什麼分別。在他年幼的時候,有人照顧他,替他管理業務,等候他父親為他所定的日子來到。」(v.1-2)在猶太人的傳統中,只有兒子具有承接父親產業的權利,父親會在兒子達到適當的年齡,也就是成年的時候,才會將產業交出。這個年齡是由父親設定的,除非兒子真的到達指定的歲數,否則絕對不能獲得他應得的產業。畢竟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人,實在難以管理家中的產業。因此,他雖然具有產業的繼承權,卻仍需要有人照顧他、約束他、管理他,這實在與奴僕沒有什麼分別。
我們可以從耶穌所說「浪子回頭」(路15:11-32)的故事中知道,小兒子主動向父親要求繼承產業,實在是相當「不敬」又「無知」的舉動,因為小兒子根本還沒有達到父親所設定繼承產業的年齡,並且父親也知道小兒子還沒有妥善管理自己產業的能力,因此,父親才未將產業分配給小兒子。只是,我們看見這位仁慈的父親還是答應小兒子無理的請求,將他應得的產業分給他。或許,父親也知道小兒子肯定會揮霍無度,一下就將所有的產業耗盡,可是父親卻願意冒這個險,讓小兒子從失敗中記取教訓。
保羅在此說明這個傳統習俗的目的,是要提醒猶太人以及外邦人,在他們還沒有認識耶穌基督之前,是受到「傳統律法」以及「天體或超自然能力」的約束、奴役。他們就像是一個在信仰上仍是無知的未成年小孩,因為這些世俗的包袱(傳統律法、天體或超自然能力)使他們無法真正認識耶穌基督的救恩。
的確,世俗的包袱常常會成為我們信仰的一大阻礙。有時我們甚至會因為這些世俗的包袱而放棄信仰該有的原則。有許多第一代基督徒所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長輩都會施予壓力,要求他們必須拿香祭拜祖先。曾經聽一些兄姊分享,有時為了避免與長輩發生衝突,他們都會順著長輩的意思拿香。雖然他們手裡有拿著香,但卻沒有祭拜,他們只是在心裡為親人默禱。
自從我讀神學院之後,一直到現在擔任教會的傳道人,這方面的問題總是不斷出現在我身旁,許多第一代的基督徒都因為這個問題來向我請教,因為他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創造雙贏。也就是,既不違背信仰原則,又能夠與親人相安無事。
通常我都會請他們先放在「禱告」中,求上帝親自挪去一切的阻礙;其次就是鼓勵他們,一定要讓親人明白自己的信仰立場和原則,不拿香並不表示不孝或不敬重祖先,追思與禱告同樣具有緬懷祖先的功能;第三就是提醒他們,絕對不要與親人發生衝突,基督徒最重要的就是信仰見證,有時信仰見證才能讓親人體驗到基督徒生命的不同。
基督徒生命的轉變並不是依靠守律法,或是按時做禮拜、守節期,而是信靠主耶穌基督。保羅指出,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依照祂的時間來到世上。祂同樣是由女子所生,並且活在猶太律法之下,為要救贖在律法下的人。此外,所有願意相信、接受耶穌基督救恩的人,也按照祂的心意,從此可以「繼承上帝兒女名份」(v.3-5)。
保羅更強調,既然基督徒已經繼承上帝兒女的名份,就不再是律法底下的奴僕,而是承受上帝所應許「耶穌基督救恩」的產業。耶穌基督救贖的工作,使原本存活在律法之下,被律法約束「未成年靈性」的孩童,從此可以長大成熟,不再需要師傅和管家的管理,因為他已經得到父親的許可來「繼承恩典的產業」。
成為上帝的後嗣
保羅告訴我們,透過上帝的恩典,我們都可以被稱為上帝的兒女,而我們也因聖靈的引導,可以直接呼叫上帝為「阿爸,父」(v.6-7)。保羅在6、
保羅也在《哥林多後書》五章17-19節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於上帝,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上帝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
生命「在耶穌基督裡」就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且永遠朝向這個目標在邁進。在面對那些已經被「律法主義」以及「世俗化」影響的加拉太信徒,保羅要再一次重申,他們可以得著「上帝兒女」的稱謂,並不是藉著「遵守律法」或是「世俗」的一切規定,而是透過「信靠耶穌基督」恩典的救贖。
保羅對加拉太信徒說:「過去你們不認識上帝,被那些不是神的神明所奴役。現在你們認識上帝(或者說,已經被上帝所認識),為什麼又要回去找那些無能無用的星宿之靈呢?為什麼要重新去作他們的奴隸呢?你們竟死守著某些日子、月份、節期、年份!我很替你們擔憂,只怕從前我在你們當中的工作全都落空了。」(v.8-11)
保羅對於那些已經「在基督裡」重生的加拉太信徒,既然還迷信必須遵行猶太律法中的日子、月份、節期、年份等等的慶典,才能夠得著上帝的恩典,感到相當不可思議,因為這些慶典並不能使人得救,也不會使人與上帝的關係恢復。這些慶典是為了幫助猶太人可以回顧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如果加拉太信徒也迷信想要從這些慶典中來得到救恩,那麼,保羅先前在他們當中的工作都將成空。這對加拉太信徒而言,無非是再次回到以往靈性未成年階段的生活了。
在目前教會界仍有特別針對「究竟要在禮拜六,還是禮拜天做禮拜」一事爭論不休。有些教派堅持在禮拜六做禮拜,因為根據摩西律法的規定,這天是上帝所命定的「安息日」。傳統教派則認為,做禮拜是「守主日」,依照初代教會所傳承下來的教導,自從耶穌復活升天之後,基督徒為了記念耶穌復活所帶來的新生命、新創造以及新盼望,從此教會就以七日的頭一日,也就是「主耶穌復活之日」舉行主日禮拜。也就是說,我們不再是「守安息日」,而是「守主日」。
當然,這並不表示「安息日」不重要,我總是強調基督徒(包括傳道人)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安息日。安息日並不是讓我們睡覺的日子,而是讓我們的身心靈可以完全沉浸在上帝的懷抱中,我們可以透過觀看、默想、沉思「上帝的創造、上帝的話語」,再一次省思自己生命中的軟弱,並祈求聖靈更新、建造我們,使我們可以更討上帝的喜悅。
每年教會中都會有許多節慶活動,像是受難週、復活節、感恩節、聖誕節,以及設教週年慶祝活動…等等。我們都知道,在這些節慶之前一定有許多的前置作業,大家可以說是忙個不停。其實我很想知道,當每年大家忙完這些節慶之後,到底有得到了什麼?是很熱鬧的慶祝場面呢?是很引以為傲、具歷史性的演出呢?還是帶著疲憊的身軀,有種如釋重負的感受呢?或許,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
我想要向各位兄姊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節慶過後的一個禮拜、一個月,甚至一年之後,你對這些節慶回憶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給大家沉思時間)在你的節慶回憶中,焦點是什麼?在你的節慶回憶中,有沒有為耶穌基督留一個空間?」
結論
各位親愛的兄姊,當我們真正明白上帝的應許,也就是在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之後,我們的身份也隨之轉變,我們從原本的奴僕轉變成為兒女,成為上帝的後嗣,可以永遠繼承祂為我們預備的產業,這是何等的福氣呀!我們不再受到傳統律法的約束,也不需要再遵守一些特定的節期,因為徒有律法、節期的儀式和表面工夫,是不能討上帝的喜悅的。就好像我們一味忙碌於各種教會節期的慶典,卻忽略了節期的焦點與目的時,我們不過是在迎合一些應景的活動罷了!事實上,當節期過後,我們仍然不知道為了什麼而慶祝?伴隨而來的有可能只是無限的疲憊、無奈和怨言罷了!在成為上帝的後嗣之後,必須不斷與祂建立良好的關係,才能夠體貼祂、敬愛祂、順從祂。這種關係的建立是必須透過每日靈修、參加團契、建立穩定的教會生活,才能使我們的靈命不斷更新、長進,這是持續不斷進行的功課,更是一輩子的功課。信仰並沒有所謂的「速成班」,更不是「受洗」歸入教會之後,就表示已經完成「進入上帝國」的手續。除非我們願意不斷造就自己的靈命,積極渴求靈命的增長,我們才有資格被稱為上帝真正的後嗣,承接祂在末後為我們所預備的新天新地。求聖靈更新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