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8/11
經文:馬太福音六章5-13節
5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6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7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8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9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10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11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12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13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引言
自從銀行推出信用卡之後,似乎對消費者是一項「利多」的消息,因為我們在出門時就不必帶太多現金在身上,並且在看見喜愛的商品時,無論價格多少,都可以立刻「刷卡帶回家」,待下個月發薪水之後再將欠款還清。
然而,這樣的便利對於不懂得「節制」,或是還沒有「賺錢能力」的人來說,真的是惡夢的開始,因為他們用信用卡消費累積下來的金額,完全沒有能力可以償還。就這樣,社會上出現了愈來愈多還不清信用卡債務的「卡奴」,他們的生活憂心重重、毫無品質,有些人甚至因此而選擇走上絕路。
的確,債務問題真的是生命中的一場惡夢,有些人因為債務問題無法取得銀行的信任,有些人因為債務問題成為階下囚,有些人因為債務問題被迫一直搬家,有些人因為債務問題失去了親朋好友,有些人因為債務問題導致家破人亡。由此可知,一個人若是一直活在「債務」的陰影之下,他的生活將失去存在的價值,他的人生也會沒有盼望。
對基督徒而言,我們原本也都是「負債累累」的人,而我們的債主就是上帝。那麼,我們到底虧欠上帝什麼呢?就是上帝起初賦予人類的價值。起初,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和樣式創造人類,表示人類擁有上帝的思想、意識(理性)和道德責任感。此外,人類在靈性上也能夠和上帝的心意相通,以順從祂的旨意。只是,這一切都在人類違背上帝命令(犯罪)之後完全消失殆盡。
上帝是憐憫、赦罪的主
事實上,在猶太人的觀念中,「犯罪」就如同欠債一般,而「債(ὀφείλημα)」這個字在亞蘭文(חוֹבָא)中所指的就是「罪」。的確,自從人類犯罪之後,心思意念就不再貼近上帝的心意,更無法在所行的每件事情上面都榮耀上帝的名(起初上帝造人的目的是為要榮耀祂)。誠如保羅所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3:23)就這樣,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避被上帝追討「罪債」。
因此,在「免我們的債」這句禱告文中,耶穌要提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我們本都是罪人,且完全無力處理『罪』的問題;我們都需要獲得上帝的饒恕」。就好比一個溺水的人,他根本就無力自救,除非有人願意伸出援手,他才有獲救的可能。只是在他向人呼救之前,他必須先認清自己就是一個溺水的人,他需要被人拯救。
雖然說上帝是一位忌邪的神,祂絕對會追討世人罪債,如祂自己所說:「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但祂更是一位願意饒恕世人罪過的神,因此祂也曾這麼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出34:6-7)。
我相信,很多人對於上帝的理解多停留在「殘暴、易怒、動不動就殺人」的印象之中,因為在《舊約聖經》中有許多相關的記載。無怪乎在主後第二世紀(144年)有一位名為馬吉安的信徒,他認為《希伯來聖經》中的上帝是一位充滿憤怒且暴力的神,祂與《新約聖經》中那位賞賜愛子基督又溫柔敦厚的神不同。因此,他摒棄了《希伯來聖經》,且只集合了數卷使徒保羅及路加的著作成為正典。
對於馬吉安如此錯誤的認知,實在是因為他對上帝只有「片面性」的認識和理解。如果我們有仔細觀察《舊約聖經》的脈絡,就不難發現在每次上帝施行審判之前,祂一定會自己啟示或者曉諭某位先知傳達「當悔改」的訊息,否則祂就要降災禍給那些冥頑不靈的百姓。可惜的是,這些百姓都不願順從上帝的命令,以致最後遭到上帝的剿滅。各位兄姊,我們對上帝的認知是否也常犯這種錯誤?
或許是上帝知道世人總是用錯誤的方式在認識上帝(誤解上帝啟示的話,為滿足私慾而自己創造神明),因此祂決定用世人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啟示自己──道成肉身。透過上帝「主動」差遣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界,成為我們的兄弟,與我們生活在一起,我們親眼看見並且真實經歷了「以馬內利」,誠如保羅所說:「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西1:15)。
此外,我們也從耶穌的教導、願意親近社會邊緣人得知,祂真的是一位滿有憐憫、有慈愛、有恩典的上帝。雖然我們都背負著極大的「罪債(永遠無法償還)」,但為了顯明上帝對世人的憐憫和慈愛,祂「主動」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誠如耶穌所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2:17)
最重要的是,上帝「主動」用自己兒子的生命替我們償還債務,使世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53:6c),誠如保羅所說:「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祂豐富的恩典。」(弗1:7)既然我們的「罪債」已經完全消除,我們與上帝之間就不再有任何距離或攔阻,並且我們也恢復了上帝的形像和樣式。就這樣,我們又可以再次領受起初上帝賜給我們屬靈的福氣。
各位兄姊,上帝甘心自己降卑為人,做罪人的朋友,為要給罪人有「重頭開始」的機會,因為祂就是一位樂意饒恕罪孽的慈愛天父。從耶穌所說〈浪子的比喻〉這個故事我們很容易理解到,上帝的慈愛會永遠為那些願意勇敢承認自己就是「虧負者」的人預備妥當。當我們願意把握住這個「被上帝饒恕和接納」的機會時,我們就可以再次向前活出榮耀上帝的人生。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當我們能掌握主耶穌在「免我們的債(饒恕我們的虧欠)」這句禱告文的重點之後,祂更進一步地指示我們也要學習「免了人的債(饒恕他人的虧欠)」。有些人會以為,這句禱告文帶有〈因果論〉的意涵,也就是說,當我們先做到「免了人的債」,上帝才會願意「免我們的債」。但事實上,這句禱告文是要提醒我們先思想自己也曾是一個「負債的人」,而我們欠的是「上帝的罪債」。
一個在基督裡重生的基督徒,他也會在不斷思想「罪得赦免」的恩典中,學習願意饒恕他人對自己的虧欠。這是改革宗神學重要的教導:當我們得著稱義的新生命時,也要學習往「相互寬容」的和諧中前進。
這也是為何主耶穌會在「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之後,用「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接續禱告。祂要我們不只是在肉體層面得到滿足,在精神層面也能夠得到滿足,而它的方法就是——饒恕。
彼得曾為「饒恕人」的問題詢問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回答:「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接著耶穌說了一個國王饒恕一個欠王一千萬銀子的僕人的故事,這個僕人在獲得國王的寬赦之後,並沒有因此而學會「寬容」的功課,反倒是用暴力脅迫只欠他十兩銀子的同伴,甚至把他下在監裡,等他償還所欠的債。
這事令其他的僕人相當悲憤,就去告訴國王,最後,這個僕人因不懂得憐恤自己的同伴而被交給掌刑的,直到他還清所有的債務。主耶穌在說完故事後做了一個總結:「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太18:21-35)真正的饒恕是一個「自發性」的意念,絕對不是出自於「勉強」或是「外力的逼迫」。
有一古老寓言,說到要「愛仇敵」。波斯王有三個兒子。當他年老時,不知怎樣將家業珍寶分給兒子們。於是王吩咐他們出去旅行,回來報告各人所作善事。一年後,三個兒子都從外面回來,一一向父親報告他們各人認為得意的事。
長子說:「我有一次,投宿旅館,發現床上有袋珍珠,是別人留下的。如果當時我取為己有,便可成為大富;但我將其交給旅店主人,要他去尋找失主。」國王聽了便說:「你這所行的,固然不錯;只是這是你所當作的。若你拾遺不報,豈不也是賊麼?」
次子說:「一天,我騎馬過一大橋,忽然看見一個小孩掉下水裡,快要淹死。我立刻下馬,跳入水中,救他起來。」國王聽了便說:「孩子,你也行得不錯;只是這也不足希奇。你想,若你見死不救,你還算是一個人麼?」
最後輪到小兒子,他很謙遜地說:「一天,我去爬山,看見高山懸崖邊緣睡著一人。走近仔細一看,原來不是別人,正是我的仇人。當時,只要將他一推,便能叫他粉身碎骨;但我沒有這樣作,只是喚醒了他,要他離開那裡。他非但不感激我,反而向我辱罵。」國王聽了很高興地說:「孩子,你的行為最偉大,我要將我大部分家業、珍寶給你!」
主耶穌說:「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麼?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甚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麼。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4-48)
各位兄姊,「饒恕」真的不是一件容易學習的功課,特別是要饒恕那些曾經傷害我們很深的人,我們恨不得他們遭受報應。只是,「饒恕」並不是要我們選擇「遺忘」或是「忽略」,而是「勇敢面對」我們最不願意碰觸的生命議題。我們都知道,怨恨一個人其實是在傷害自己(血壓高、睡不著、身心俱疲),最悲慘的是,被我們怨恨的那個人完全不曉得這件事。那麼,我們到底在怨恨什麼呢?
根據醫學和心理學的研究,「饒恕」他人的過錯是使人長壽的秘訣之一。當我們願意饒恕、無條件的赦免、不要求對方道歉時,心情自然就能夠感到愉悅,而許多因為不好情緒引起的疾病自然就會不藥而癒了。
誠如保羅所說:「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20-21)基督徒行事為人的原則是要能夠「以善勝惡」,使那些敵對或是傷害我們的人感到羞愧不已,有如火燒的痛苦。
結論
各位兄姊,上帝為了讓我們重新與祂建立和好的關係,解除我們生命中一切的「罪債」,祂藉著愛子耶穌的「捨己」完成了「贖罪(清還債務)」的工作,如今,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上帝面前。
只是,基督信仰不只是要解除「人與上帝」之間「債務(罪)」的問題,「人與人」之間「債務(仇恨)」的問題也必須解除。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真正成為蒙福的人。誠如主耶穌所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5:7)
或許現在在我們的心中仍有一些無法饒恕的人,雖然我們也努力學習饒恕的功課,但心中卻總是難以釋懷、無法放下。沒關係,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一條易路,我相信主耶穌會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用祂的生命力(聖靈)指引我們當行的路,直到我們真實經歷「彼此饒恕」所帶來的喜樂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